南村辍耕录 大汉 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常者充。凡有所请给,名曰大汉衣粮,年过五十,方许出官 贵由赤 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故监临之官,齐其名数 而约之以绳,使无后先参差之争,然后去绳放行。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 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先至者赐银一饼,馀者赐段匹有差 昔宝赤 昔宝赤,鹰房之执役者。每岁以所养海有获头鹅者,赏黄金一锭。头鹅,天鹅也。以首得之, 又重过三十馀斤。且以进御膳,故曰头。 卷二 圣聪 至元六年二月二十五日,上御玉德殿,命史臣榻前草诏,黜谪太师伯颜。诏文有云:“其各领所 部,诏书到日,悉还本卫。”上曰:“自蚤至暮,皆一日也 改日字作时字。”时伯颜以飞放为多挟持皇太子在柳林,意将犯分。诏既成,遣中书平章只 理瓦歹,赍至彼处开读,奉皇太子归国、裥各枝军马即时散去。盖一字之中,利害紧焉。聪明, 作元后,於此有以见之矣。 隆师重道 文定王(沙刺班),今上之师也。为学时,尝在上左有一日,体少倦,遂於便殿之侧偃卧, 因而就寐。上因以籍坐方褥,国语所谓染儿别真者,亲扶其首而枕之。后尝患疖额上,上於金钵中 取佛手膏躬与贴之。上之隆师重道,可谓至矣尽矣。王字敬臣,号山斋,畏吾人 受佛戒 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译语谓之暖答世。此国 俗然也。今上之初人戒坛时,见马哈剌佛前有物为供,因问学士沙剌班曰:“此何物?”曰:“羊心。” 上曰:“会闻用人心肝者,有诸?” 曰:“尝闻之,而未尝目睹。请问剌马。”剌马者,帝师也。上遂命沙剌班传旨问之,答曰:“有 之,凡人萌歹心害人者,事觉,则以其心肝作耳。”以此言复奏。上再命问曰:“此羊会宏大人乎?” 帝师无答 减卻膳 国朝日进御膳,例用五羊。而上自即位以来,日减一羊。以岁计之,为数多矣 圣俭 太府少监呵鲁,奏取黄金三两,为御鞯刺花用,上曰:“不可。”因请易以银而镀金者,上曰: “亦不可。金银,首饰也。今民间所用何物?”对曰:“用铜。”上曰:“可。”右五事,杨太史() 所言。太史居官时,日侍上,故知其详。 第6页
南村辍耕录 ------------------------------------------------------------------------------------------------------------------------------------------------------- 第 6 页 大汉 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常者充。凡有所请给,名曰大汉衣粮,年过五十,方许出官。 贵由赤 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故监临之官,齐其名数 而约之以绳,使无后先参差之争,然后去绳放行。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 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先至者赐银一饼,馀者赐段匹有差。 昔宝赤 昔宝赤,鹰房之执役者。每岁以所养海有获头鹅者,赏黄金一锭。头鹅,天鹅也。以首得之, 又重过三十馀斤。且以进御膳,故曰头。 卷二 圣聪 至元六年二月二十五日,上御玉德殿,命史臣榻前草诏,黜谪太师伯颜。诏文有云:“其各领所 部,诏书到日,悉还本卫。”上曰:“自蚤至暮,皆一日也。 可改日字作时字。”时伯颜以飞放为名,挟持皇太子在柳林,意将犯分。诏既成,遣中书平章只 理瓦歹,赍至彼处开读,奉皇太子归国,而各枝军马即时散去。盖一字之中,利害紧焉。 聪明, 作元后,於此有以见之矣。 隆师重道 文定王(沙剌班),今上之师也。为学士时,尝在上左右。一日,体少倦,遂於便殿之侧偃卧, 因而就寐。上因以籍坐方褥,国语所谓朵儿别真者,亲扶其首而枕之。后尝患疖额上,上於金钵中 取佛手膏躬与贴之。上之隆师重道,可谓至矣尽矣。王字敬臣,号山斋,畏吾人。 受佛戒 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译语谓之暖答世。此国 俗然也。今上之初人戒坛时,见马哈剌佛前有物为供,因问学士沙剌班曰:“此何物?”曰:“羊心。” 上曰:“会闻用人心肝者,有诸?” 曰:“尝闻之,而未尝目睹。请问剌马。”剌马者,帝师也。上遂命沙剌班传旨问之,答曰:“有 之,凡人萌歹心害人者,事觉,则以其心肝作耳。”以此言复奏。上再命问曰:“此羊会宏大人乎?” 帝师无答。 减御膳 国朝日进御膳,例用五羊。而上自即位以来,日减一羊。以岁计之,为数多矣。 圣俭 太府少监呵鲁,奏取黄金三两,为御鞯刺花用,上曰:“不可。”因请易以银而镀金者,上曰: “亦不可。金银,首饰也。今民间所用何物?”对曰:“用铜。”上曰:“可。”右五事,杨太史( ) 所言。太史居官时,日侍上,故知其详
南村辍耕录 后德 今上皇太子之正位东宫也,设谕德,置端本堂,以处太子讲读。忽一日,帝师来启太子母后曰: 向者太子学佛法,顿觉开悟。今乃使习孔子之教,恐坏太子真性。”后曰:“我虽居於深宫,不明 道德。尝闻自古及今,治天下者,须用孔子之道。舍此他求,即为异端。佛法虽好,乃余事耳,不 可以治天下。安可使太子不读书?”帝师赧服而退 端本堂 皇太子方在端本堂读书。近侍之尝以飞放纵者,辄臂鹰至廊庑间,喧呼驰逐,以惑乱之,将勾 引出游为乐。太子授业异,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取亵狎如此,急 引去,毋召责也。”从皆惊惧而退,右二事乃贡尚书(师泰)授经宣文阁下日所目见者。至正丙申间, 避地云间,每谈朝廷典故,因及此 徵聘 中书左丞魏国文正公鲁斋许先生(衡),中统元年,应召赴都日,道谒文靖公静修刘先生(因), 谓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答曰:“不如此,则道不行。”至元二十年,徵刘先生至,以为 赞善大夫,未几,辞去。又召为集贤学士,复以疾辞。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 治天下匠 中书令耶律文正王(楚材),字晋卿,在金为燕京行省员外郎。国亡,归于我朝,从太祖征伐诸 国。夏人常八斤者,以治弓见知於上诧王团:“本朝尚武,明公欲以文进,不已左乎?”王曰: 且治弓尚须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夫下匠耶2”士闻之,喜,自是用王益密。 以官为氏 中书平章政事廉希宪,字善甫,封恒主,文正本吾氏。王之父讳布鲁凯,为回鹘王 归朝,官至顺德诸路宣慰使,封魏国公,谥孝懿。拜廉访使之命,时适王生,顾曰:“是儿必大吾门。 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受孔子戒 世祖一日命廉文正王受戒於国师。王对曰:“臣已受孔子戒。”上曰:“汝孔子亦有戒邪?”对曰 “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门之戒,如是而已,上喜 不食死 谢君直先生(枋得),号叠山,信州弋阳人,宋景定甲子,江东漕闱校文,发策问,权奸误国赵 氏必亡。忤贾似道,贬兴国军。三年,遇赦得还。天兵南下,邵城溃,弃家入闽。至元二十三年 御史程文海,承旨留梦炎等,交荐,累召不赴。二十六年春正月,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天复被诏 旨。集守令戍将,迫蹙上道。临行,以诗别常所往来者曰:“雪中松析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 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 眼分明。”夏四月,至京师,不食死,年六十有四。秋八月,子定之奉柩归葬,门人诔而题之曰:文 节先生谢公墓。嗟乎!伯夷叔齐,在周虽为顽民,而在商则为义士。孰谓数千载后,有商义士之风 者,复见先生焉。 第7页
南村辍耕录 ------------------------------------------------------------------------------------------------------------------------------------------------------- 第 7 页 后德 今上皇太子之正位东宫也,设谕德,置端本堂,以处太子讲读。忽一日,帝师来启太子母后曰: “向者太子学佛法,顿觉开悟。今乃使习孔子之教,恐坏太子真性。”后曰:“我虽居於深宫,不明 道德。尝闻自古及今,治天下者,须用孔子之道。舍此他求,即为异端。佛法虽好,乃余事耳,不 可以治天下。安可使太子不读书?”帝师赧服而退。 端本堂 皇太子方在端本堂读书。近侍之尝以飞放纵者,辄臂鹰至廊庑间,喧呼驰逐,以惑乱之,将勾 引出游为乐。太子授业异,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取亵狎如此,急 引去,毋召责也。”从皆惊惧而退,右二事乃贡尚书(师泰)授经宣文阁下日所目见者。至正丙申间, 避地云间,每谈朝廷典故,因及此。 徵聘 中书左丞魏国文正公鲁斋许先生(衡),中统元年,应召赴都日,道谒文靖公静修刘先生(因), 谓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答曰:“不如此,则道不行。”至元二十年,徵刘先生至,以为 赞善大夫,未几,辞去。又召为集贤学士,复以疾辞。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 治天下匠 中书令耶律文正王(楚材),字晋卿,在金为燕京行省员外郎。国亡,归于我朝,从太祖征伐诸 国。夏人常八斤者,以治弓见知於上,诧王曰:“本朝尚武,而明公欲以文进,不已左乎?”王曰: “且治弓尚须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上闻之,喜,自是用王益密。 以官为氏 中书平章政事廉希宪,字善甫,封恒阳王,谥文正,本畏吾氏。王之父讳布鲁凯,为回鹘王, 归朝,官至顺德诸路宣慰使,封魏国公,谥孝懿。拜廉访使之命,时适王生,顾曰:“是儿必大吾门。 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受孔子戒 世祖一日命廉文正王受戒於国师。王对曰:“臣已受孔子戒。”上曰:“汝孔子亦有戒邪?”对曰: “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门之戒,如是而已,上喜。 不食死 谢君直先生(枋得),号叠山,信州弋阳人,宋景定甲子,江东漕闱校文,发策问,权奸误国赵 氏必亡。忤贾似道,贬兴国军。三年,遇赦得还。天兵南下,邵城溃,弃家入闽。至元二十三年, 御史程文海,承旨留梦炎等,交荐,累召不赴。二十六年春正月,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天 复被诏 旨。集守令戍将,迫蹙上道。临行,以诗别常所往来者曰:“雪中松析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 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 眼分明。”夏四月,至京师,不食死,年六十有四。秋八月,子定之奉柩归葬,门人诔而题之曰:文 节先生谢公墓。嗟乎!伯夷叔齐,在周虽为顽民,而在商则为义士。孰谓数千载后,有商义士之风 者,复见先生焉
南村辍耕录 染影 中书丞相史忠武王(天泽),髭髯已白。一朝,忽尽黑。世皇见之,惊问曰: “史拔都,汝之髯何乃更黑邪?”对曰:“臣用药染之故也。”上曰:“染之欲何如?”曰:“臣 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於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报效之心不异畴昔耳!”上大喜 人皆以王捷於奏对,推此一事,则余可知矣。汉人赐名拔都者,惟王与太师张献武王(弘范)及真 定新军张万户(兴福)耳。 杀虎张 真定新军张万户(兴祖),中山无极人。至元十九年,丞相楚国文定公(阿里海涯),以中书右 丞南取汉郢,公实从,有功,授前职。平生射虎数十。一日,遇虎,一发而踣。语人曰:“吾闻生虎 之髭别齿疾,可已风。因拔之,虎怒爪,鞯裂,赖其气息垂尽,不能伤足。由是人目之曰杀虎张 后以国言赐名拔突,拔突即拔都。都与突,字虽异而声相近,盖译语无正音故也。 御史举荐 姚文公先生(燧),为中台监察御史时,忽御史大夫谓曰:“我天子以汝贤,故擢居耳目之官。 今且岁余,至如兴利除害之事,未尝有片言及之,但惟以荐举为务,何邪?”先生答曰:“某所荐者 百有余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则某之报效亦勤矣,又何待屑屑於兴利除害然 后为监察御史之职任乎? 大夫曰:“真宰相器也。”叹赏久之 切谏 太宗素嗜酒,晚年尤甚,日与大臣酣饮。耶律文正王数言之,不听。一日,持酒槽之金口以进 曰:“此乃铁耳,为酒所蚀,尚致如此,说人之开脏,有不损那?”上说,赐以金帛,仍搬左右日惟 进酒三钟而止。夫以王之切谏不已,而上终纳之。可谓君明臣良者矣。 丁祭 内翰王文康公(鹗),字百一,开州东明人。国初,自保定应聘北行,时故人马云汉以宣圣画像 为赠。既达北庭,值秋丁,公奏行释奠礼,世祖说,即命举其事。公为祝文,行三献礼。礼毕,进 胙於上。上既饮福,熟其胙,命左右均沾所赐。自是春秋二仲,岁以为常。盖上之所以尊师重道者, 实公有以启之也。 高学士 国朝儒者,自戊戌选试后,所在不务存恤,往往混为编氓。至於奉一扎十行之书,崇奖秀艺正 户籍,免徭役,皆翰林学士高公(智耀)奏陈之力也。公河西人,今学校中往往有祠之者 大黄愈疾 丙戌冬十一月,耶律文正王从太祖下灵武,诸将争掠子女玉帛,王独取书籍数部,大黄两驼而 己。既而军中病疫,惟得大黄可愈,所活几万人。吁!廉而不贪,此固清慎者能之。若其先见之明, 则有非人之所可及者 置台宪 御史台,至元五年置,秩从二品。二十一年,升正二品。大德十一年,升从一品。台有大夫 第8页
南村辍耕录 ------------------------------------------------------------------------------------------------------------------------------------------------------- 第 8 页 染髭 中书丞相史忠武王(天泽),髭髯已白。一朝,忽尽黑。世皇见之,惊问曰: “史拔都,汝之髯何乃更黑邪?”对曰:“臣用药染之故也。”上曰:“染之欲何如?”曰:“臣 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於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报效之心不异畴昔耳!”上大喜。 人皆以王捷於奏对,推此一事,则余可知矣。汉人赐名拔都者,惟王与太师张献武王(弘范)及真 定新军张万户(兴福)耳。 杀虎张 真定新军张万户(兴祖),中山无极人。至元十九年,丞相楚国文定公(阿里海涯),以中书右 丞南取汉郢,公实从,有功,授前职。平生射虎数十。一日,遇虎,一发而踣。语人曰:“吾闻生虎 之髭别齿疾,可已风。因拔之,虎怒爪,鞯裂,赖其气息垂尽,不能伤足。由是人目之曰杀虎张。 后以国言赐名拔突,拔突即拔都。都与突,字虽异而声相近,盖译语无正音故也。 御史举荐 姚文公先生(燧),为中台监察御史时,忽御史大夫谓曰:“我天子以汝贤,故擢居耳目之官。 今且岁余,至如兴利除害之事,未尝有片言及之,但惟以荐举为务,何邪?”先生答曰:“某所荐者 百有余人,皆经世之才。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则某之报效亦勤矣,又何待屑屑於兴利除害然 后为监察御史之职任乎?” 大夫曰:“真宰相器也。”叹赏久之。 切谏 太宗素嗜酒,晚年尤甚,日与大臣酣饮。耶律文正王数言之,不听。一日,持酒槽之金口以进, 曰:“此乃铁耳,为酒所蚀,尚致如此,况人之五脏,有不损耶?”上说,赐以金帛,仍搬左右日惟 进酒三钟而止。夫以王之切谏不已,而上终纳之。可谓君明臣良者矣。 丁祭 内翰王文康公(鹗),字百一,开州东明人。国初,自保定应聘北行,时故人马云汉以宣圣画像 为赠。既达北庭,值秋丁,公奏行释奠礼,世祖说,即命举其事。公为祝文,行三献礼。礼毕,进 胙於上。上既饮福,熟其胙,命左右均沾所赐。自是春秋二仲,岁以为常。盖上之所以尊师重道者, 实公有以启之也。 高学士 国朝儒者,自戊戌选试后,所在不务存恤,往往混为编氓。至於奉一扎十行之书,崇奖秀艺正 户籍,免徭役,皆翰林学士高公(智耀)奏陈之力也。公河西人,今学校中往往有祠之者。 大黄愈疾 丙戌冬十一月,耶律文正王从太祖下灵武,诸将争掠子女玉帛,王独取书籍数部,大黄两驼而 已。既而军中病疫,惟得大黄可愈,所活几万人。吁!廉而不贪,此固清慎者能之。若其先见之明, 则有非人之所可及者。 置台宪 御史台,至元五年置,秩从二品。二十一年,升正二品。大德十一年,升从一品。台有大夫一
南村辍耕录 人,后增一人,中丞二人,后又增二人。随复故。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 治朝著之事。典事二人,掌幕府文书之事。 后改为都事三人。后又以都事之长蒙古若色目一人为轻历。检法二人,后废。管勾三人,其 人兼照磨。监察御史十二人,后增至十六人,皆汉人。又增蒙古色目人,如汉人之数。今三十二人 至元十四年,既取宋,置南行台。二十七年,专莅江南之地,号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秩如内台。而 监察御史今二十四人。西行台,初由云南廉访司升行台。大德元年,移治陕西,号陕西诸道行御史 台,莅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之地。延间,暂废,随复其官,秩如南台。而监察御史今二十人 各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六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二十八年,改肃 政廉访司,使、副使、佥事、各二人。大司农奏罢各道劝农司,以农事归宪司,增佥事二人,经历 知事、照磨、各一人。今天下凡二十二道,始建台时,大夫则塔察儿也 内御史署衔 内监察御史衔无御史台三字,以为天子耳目之官,非御史大夫以下所可制也 行台则不然。 令史 国朝凡省台院吏曰掾史,独江南行台作令史者,盖缘至元十四年初立行台日,御史大夫授三品 秩故也。后虽升一品,而乐因循者,不为申明改正。西台立,视南台已升品秩,则曰掾史焉 台字 三台,凡公文所书中字,并从士从口,不敢作其字头。若然,则伪文也,按许氏说文:台,从 至从之从高省,则土乃之之正书耳,从土从日为是 诏西番 累朝皇帝於践祚之始,必布告天下、使咸知之。惟诏西番者,以粉书诏文於青缯,而绣以白绒, 纲以真珠。至御宝处,则用珊瑚,遣使斋至彼国,张于帝师所居处 五刑 国初立法以来,有笞、杖、徒、流、死之制。凡七下至五十七下用笞,六十七下至一百七十用 杖。徒之法,徒一年,杖六十七。一年半,杖七十七。二年,杖八十七。二年半,杖九十七。三年 杖一百七。此丽徒者杖数也。盐徒既决而又镣之,使居役也,数用七者。建元以前,皆用成数。今 匿税者笞五十,犯私盐茶者杖七十,私宰马牛者杖一百。旧法犹有存者。大德中,刑部尚书王约数 上言,国朝用刑宽恕,笞杖十减其三,故笞一十减为七。今之杖一百者,宜止九十七。 不当反加十也。议者惮於变更,其事遂寝。流、则南之迁者之北,北之迁者之南 死,则有斩、有凌迟而无绞。 钱币 世皇尝以钱币问太保刘文贞公(秉忠)。公曰:“钱用於阳,楮用於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 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朔漠,若临中夏。宜用楮币。俾子孙世守之,若用钱,四海且将不靖。”遂绝 不用钱。迨武宗,颇用之。不久,辄罢。此虽术数谶纬之学,然验之於今,果如所言 巴而思 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姚忠肃公(天福),字君祥,平阳人。至元十一年,拜监察御史。弹 第9页
南村辍耕录 ------------------------------------------------------------------------------------------------------------------------------------------------------- 第 9 页 人,后增一人,中丞二人,后又增二人。随复故。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 治朝著之事。典事二人,掌幕府文书之事。 后改为都事三人。后又以都事之长蒙古若色目一人为轻历。检法二人,后废。管勾三人,其一 人兼照磨。监察御史十二人,后增至十六人,皆汉人。又增蒙古色目人,如汉人之数。今三十二人。 至元十四年,既取宋,置南行台。二十七年,专莅江南之地,号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秩如内台。而 监察御史今二十四人。西行台,初由云南廉访司升行台。大德元年,移治陕西,号陕西诸道行御史 台,莅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之地。延 间,暂废,随复其官,秩如南台。而监察御史今二十人, 各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六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二十八年,改肃 政廉访司,使、副使、佥事、各二人。大司农奏罢各道劝农司,以农事归宪司,增佥事二人,经历、 知事、照磨、各一人。今天下凡二十二道,始建台时,大夫则塔察儿也。 内御史署衔 内监察御史衔无御史台三字,以为天子耳目之官,非御史大夫以下所可制也。 行台则不然。 令史 国朝凡省台院吏曰掾史,独江南行台作令史者,盖缘至元十四年初立行台日,御史大夫授三品 秩故也。后虽升一品,而乐因循者,不为申明改正。西台立,视南台已升品秩,则曰掾史焉。 台字 三台,凡公文所书中字,并从士从口,不敢作其字头。若然,则伪文也,按许氏说文:台,从 至从之从高省,则土乃之之正书耳,当从土从口为是。 诏西番 累朝皇帝於践祚之始,必布告天下,使咸知之。惟诏西番者,以粉书诏文於青缯,而绣以白绒, 纲以真珠。至御宝处,则用珊瑚,遣使斋至彼国,张于帝师所居处。 五刑 国初立法以来,有笞、杖、徒、流、死之制。凡七下至五十七下用笞,六十七下至一百七十用 杖。徒之法,徒一年,杖六十七。一年半,杖七十七。二年,杖八十七。二年半,杖九十七。三年, 杖一百七。此丽徒者杖数也。盐徒既决而又镣之,使居役也,数用七者。建元以前,皆用成数。今 匿税者笞五十,犯私盐茶者杖七十,私宰马牛者杖一百。旧法犹有存者。大德中,刑部尚书王约数 上言,国朝用刑宽恕,笞杖十减其三,故笞一十减为七。今之杖一百者,宜止九十七。 不当反加十也。议者惮於变更,其事遂寝。流、则南之迁者之北,北之迁者之南。 死,则有斩、有凌迟而无绞。 钱币 世皇尝以钱币问太保刘文贞公(秉忠)。公曰:“钱用於阳,楮用於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 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朔漠,若临中夏。宜用楮币。俾子孙世守之,若用钱,四海且将不靖。”遂绝 不用钱。迨武宗,颇用之。不久,辄罢。此虽术数谶纬之学,然验之於今,果如所言。 巴而思 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姚忠肃公(天福),字君祥,平阳人。至元十一年,拜监察御史。弹
南村辍耕录 击权臣,无所顾畏。世祖赐名巴而思,国言虎也。后条奏宰相阿合马罪二十有四。召廷辩,公枚数 之。彼辄引服。数至於三,气沮色丧。上曰:“此三者,罪已不在宥。”因目公曰:“巴而思,臣下有 违太祖之制干朕之纪者,汝抨击毋隐。”廷臣皆震悚。时方倚相理财,姑释不问。众人莫不为公危之 公之太夫人有贤识,勖之曰:“为国者忘其家。汝第尽力效忠,果不测,吾追踪陵母,死日犹生年也 公泣谢,白其长曰:“万一得谴,乞不以老母连坐。” 闻,上叹曰:“是母子有古义烈。”敕侍臣符宝郎董文忠宣付史馆书之。 谏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之为尚书丞相也。专权擅政,虐焰薰天,贿赂公行,略无畏避。中书平章 武宁正献王(彻理),时为利用监,独奋然数其奸赃於上前。 上怒,以为丑诋大臣,命左右批其颊。王辨不为止,且曰:“臣思之熟矣。国家置臣子,犹人家 率犬。譬有贼至而犬吠,主人初不见贼,乃棰犬。犬遂不吠,岂良犬哉?”上悟,收桑哥,籍其家。 明日,王拜御史中丞。余按北史宋游道传 毕义云奏劾游道,扬遵彦曰:“譬之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数吠杀之,恐将来无复吠犬。”诏除 名,则王之以犬自况,为有所本矣。 使交趾 翰林学士元文敏公(明善),字复初,清河人。参议中书日,会朝廷遣蒙古大臣一员使交趾,公 副之。将还,国之伪主赍以金,蒙古受之,公固醇,伪主曰 彼使臣已受矣,公独何为?”公团“被所以受者,安小国之心:我所以不受者,全大国之体。” 伪主欢服 刻名印 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域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 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按周广顺三车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 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国玺 文宗开奎章阁,作二玺,一曰天历之宝,一曰奎章阁宝。命臣虞(集),篆文。今上作二小玺, 曰明仁殿宝,一曰洪禧,命臣杨()篆文,洪禧璞纯白,而龟纽墨色。 宣文阁 天历初,建奎章阁于西宫兴圣殿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人直所, 北间南乡设御座,左右列珍玩,命群玉内司掌之。阁官署衔,初名奎章阁,阶正三品,隶东宫属官。 后文宗复位,乃升为奎章阁学士院,阶正二品。置大学士五员,并知经筵事,侍书学士二员,承制 学士二员,供奉学干二员,并兼经筵官。幕职置参书二员,典签二员,并兼经筵参赞官。照磨一员, 内椽四名,内二名兼检讨,宣使四名,知印二名,译史二名,典书四名,属官则有群玉内司,阶正 三品。置监群玉内司一员,司尉一员,亚尉二员,佥司二员,典簿一员,令史二名,典吏二名,司 钥二名,司膳四名,给使八名,专掌秘玩古物。 艺文监,阶正三品,置太监兼检校书籍事二员,少监同检校书籍事二员,监丞参检校书籍事ˉ 员。或有兼经筵官者,典簿一员,照磨一员,令史四名,典吏二名,专掌书籍。鉴书博士司,阶正 五品。置博士兼经筵参赞官二员,书吏一名,专一鉴辨书画,授经郎,阶正七品。置授经郎兼经筵 译文官二员,专一训教层薛官,大臣子孙,艺林库,阶从六品。置提典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第10页
南村辍耕录 ------------------------------------------------------------------------------------------------------------------------------------------------------- 第 10 页 击权臣,无所顾畏。世祖赐名巴而思,国言虎也。后条奏宰相阿合马罪二十有四。召廷辩,公枚数 之。彼辄引服。数至於三,气沮色丧。上曰:“此三者,罪已不在宥。”因目公曰:“巴而思,臣下有 违太祖之制干朕之纪者,汝抨击毋隐。”廷臣皆震悚。时方倚相理财,姑释不问。众人莫不为公危之。 公之太夫人有贤识,勖之曰:“为国者忘其家。汝第尽力效忠,果不测,吾追踪陵母,死日犹生年也。” 公泣谢,白其长曰:“万一得谴,乞不以老母连坐。” 语闻,上叹曰:“是母子有古义烈。”敕侍臣符宝郎董文忠宣付史馆书之。 谏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之为尚书丞相也。专权擅政,虐焰薰天,贿赂公行,略无畏避。中书平章 武宁正献王(彻理),时为利用监,独奋然数其奸赃於上前。 上怒,以为丑诋大臣,命左右批其颊。王辨不为止,且曰:“臣思之熟矣。国家置臣子,犹人家 率犬。譬有贼至而犬吠,主人初不见贼,乃棰犬。犬遂不吠,岂良犬哉?”上悟,收桑哥,籍其家。 明日,王拜御史中丞。余按北史宋游道传。 毕义云奏劾游道,扬遵彦曰:“譬之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数吠杀之,恐将来无复吠犬。”诏除 名,则王之以犬自况,为有所本矣。 使交趾 翰林学士元文敏公(明善),字复初,清河人。参议中书日,会朝廷遣蒙古大臣一员使交趾,公 副之。将还,国之伪主赍以金,蒙古受之,公固辞,伪主曰: “彼使臣已受矣,公独何为?”公曰:“彼所以受者,安小国之心;我所以不受者,全大国之体。” 伪主欢服。 刻名印 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 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按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 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国玺 文宗开奎章阁,作二玺,一曰天历之宝,一曰奎章阁宝。命臣虞(集),篆文。今上作二小玺, 一曰明仁殿宝,一曰洪禧,命臣杨( )篆文,洪禧璞纯白,而龟纽墨色。 宣文阁 天历初,建奎章阁于西宫兴圣殿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人直所, 北间南乡设御座,左右列珍玩,命群玉内司掌之。阁官署衔,初名奎章阁,阶正三品,隶东宫属官。 后文宗复位,乃升为奎章阁学士院,阶正二品。置大学士五员,并知经筵事,侍书学士二员,承制 学士二员,供奉学干二员,并兼经筵官。幕职置参书二员,典签二员,并兼经筵参赞官。照磨一员, 内椽四名,内二名兼检讨,宣使四名,知印二名,译史二名,典书四名,属官则有群玉内司,阶正 三品。置监群玉内司一员,司尉一员,亚尉二员,佥司二员,典簿一员,令史二名,典吏二名,司 钥二名,司膳四名,给使八名,专掌秘玩古物。 艺文监,阶正三品,置太监兼检校书籍事二员,少监同检校书籍事二员,监丞参检校书籍事二 员。或有兼经筵官者,典簿一员,照磨一员,令史四名,典吏二名,专掌书籍。鉴书博士司,阶正 五品。置博士兼经筵参赞官二员,书吏一名,专一鉴辨书画,授经郎,阶正七品。置授经郎兼经筵 译文官二员,专一训教层薛官,大臣子孙,艺林库,阶从六品。置提典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