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本试卷分两部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考试结束后,将答题 卡、答题卷分别交回。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而自人道而言,“知天命”是半世人生奔求之后,知 自我人生之大限,知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因此之知,则不仅产生自我意志 行为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孔子51岁官封鲁国中都宰,因为治理有方、成效显著,“四方皆则之”,一年 后,先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至于由大司寇摄相事,以其卓绝的文经武略带来鲁 国大治。孔子的人生理想不是做官,而是兴仁政。当时执政鲁国的大夫季恒子与 孔子政见不合,当两人冲突达到极点时,他一方面诱使国君鲁定公接受齐国以瓦 解孔子治国理念为目的而赠送的女乐,君臣沉迷其中,“三日不听朝”,另一方 面恃权贬抑孔子一一郊祭之日,按例应分给大夫的祭肉也不分给孔子。“克己复 礼为仁”,季恒子挟鲁君所为,是完全背离孔子的仁政理想的。认清形势的孔子, 于55岁之年弃官离鲁,为其仁政理想奔走列国,颠沛造次而不悔,返鲁时的孔 子已是70老人了。一部《论语》,绝大部分是对孔子师徒流亡列国的言行的荟 萃纪录。设想,如果孔子只知进取,不知退让,只知死守,不知转求,孔子之为 圣人的使命,势必断送于他与季氏的权势倾轧中。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对于自我人生的 大解放。五十以前,人生是求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 体,一味企求上进。为人一逾五十,不仅身心劳顿日久,而且功名成败,若未成 结局,也是格局难改了。在此时节,如果能够幡然自觉,知道进退取舍,实在比 奋力拼博更为重要。知天命而行,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人生在关键处 的一大转换:过去是受教化规训,以外制内,现在是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换言 之,知天命而行,就是觉知现实根本制约之后,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 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最内在的理想追求。 五十知天命,就是知“五十无命”。“五十无命”,指对于自我五十以后的人生, 外在现实的依靠尽净了,外在的束缚限制也无意义了,未来的可能不是需要于外, 而是发自于内。换言之,消极地说,人生五十,其命运的可能已经完全展示,到 了“无命可靠”的年岁;积极地说,“无命”是对自我拘于世俗关系的生命认知 的否决,并在这个否决中开发出自我心性超限制的自由。五十以前靠命,五十以 后靠心;五十以前求知,五十以后求悟 大器晚成”,人生一世,能否真成大器,根本就在于能否有“五十无命”的觉 悟和转换。孔子等先哲的人生启迪皆在于此。 (选自 《中华读书报》,肖鹰《五十无命》,有删节) 1下列对于“五十而知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 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 B.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对五十岁以前的人生的否定,因为五十以前,人生是求 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
宿州市 2014 届高三语 文模拟试卷(一) 本试卷分两部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考试结束后,将答题 卡、答题卷分别交回。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而自人道而言,“知天命”是半世人生奔求之后,知 自我人生之大限,知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因此之知,则不仅产生自我意志 行为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孔子 51 岁官封鲁国中都宰,因为治理有方、成效显著,“四方皆则之”,一年 后,先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至于由大司寇摄相事,以其卓绝的文经武略带来鲁 国大治。孔子的人生理想不是做官,而是兴仁政。当时执政鲁国的大夫季恒子与 孔子政见不合,当两人冲突达到极点时,他一方面诱使国君鲁定公接受齐国以瓦 解孔子治国理念为目的而赠送的女乐,君臣沉迷其中,“三日不听朝”,另一方 面恃权贬抑孔子——郊祭之日,按例应分给大夫的祭肉也不分给孔子。“克己复 礼为仁”,季恒子挟鲁君所为,是完全背离孔子的仁政理想的。认清形势的孔子, 于 55 岁之年弃官离鲁,为其仁政理想奔走列国,颠沛造次而不悔,返鲁时的孔 子已是 70 老人了。一部《论语》,绝大部分是对孔子师徒流亡列国的言行的荟 萃纪录。设想,如果孔子只知进取,不知退让,只知死守,不知转求,孔子之为 圣人的使命,势必断送于他与季氏的权势倾轧中。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对于自我人生的 大解放。五十以前,人生是求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 体,一味企求上进。为人一逾五十,不仅身心劳顿日久,而且功名成败,若未成 结局,也是格局难改了。在此时节,如果能够幡然自觉,知道进退取舍,实在比 奋力拼博更为重要。知天命而行,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人生在关键处 的一大转换:过去是受教化规训,以外制内,现在是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换言 之,知天命而行,就是觉知现实根本制约之后,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 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最内在的理想追求。 五十知天命,就是知“五十无命”。“五十无命”,指对于自我五十以后的人生, 外在现实的依靠尽净了,外在的束缚限制也无意义了,未来的可能不是需要于外, 而是发自于内。换言之,消极地说,人生五十,其命运的可能已经完全展示,到 了“无命可靠”的年岁;积极地说,“无命”是对自我拘于世俗关系的生命认知 的否决,并在这个否决中开发出自我心性超限制的自由。五十以前靠命,五十以 后靠心;五十以前求知,五十以后求悟。 “大器晚成”,人生一世,能否真成大器,根本就在于能否有“五十无命”的觉 悟和转换。孔子等先哲的人生启迪皆在于此。 (选自 《中华读书报》,肖鹰《五十无命》,有删节) 1 下列对于“五十而知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 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 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 B.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对五十岁以前的人生的否定,因为五十以前,人生是求 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
C.知天命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在人生关键处由原来的受教化规训, 以外制内转换为现在的发现本心,以内导外。 D.“五十而知天命”是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若能知天命,不仅会使自我意 志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也可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能由大司寇摄相事,是因为51岁任鲁国中都宰时治理有方、成效显著, 最终孔子凭借卓绝的文经武略带来鲁国大治。 B.当时执政鲁国的大夫季恒子恃权贬抑孔子,郊祭时不按例分给孔子祭肉,是因 为他与孔子的政见不合,想以此来排挤打击孔子。 C.孔子的人生理想不是做官,而且兴仁政,当他明白自己的仁政理想在鲁国不能 实现时,他就奔走列国,颠沛造次而不悔,返鲁时已是70岁的老人了 D.若孔子只知进取,不知退让,只知死守,不知转求,他的性命就会断送于他与 季氏的权势倾轧中,也就没了后来的儒学经典《论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十以前,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这个时候很难做到对世界的 大彻大悟和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也就是还不能知天命。 B.为人一逾五十,到了“无命可靠”的年岁,功名成败,若未成结局,也是格局 难改了,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敢于放弃,勇于后退。 C.知天命而行,主张人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 最内在的理想追求,而这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抵牾的,显得消极。 D.孔子等先哲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大器晚成”,根本就在于 能否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有“五十无命”的觉悟和转换。 二、(33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袁随园君墓志铭〔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 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 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 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 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 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 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 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 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 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 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 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 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 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十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 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 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C.知天命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在人生关键处由原来的受教化规训, 以外制内转换为现在的发现本心,以内导外。 D.“五十而知天命”是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若能知天命,不仅会使自我意 志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也可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能由大司寇摄相事,是因为 51 岁任鲁国中都宰时治理有方、成效显著, 最终孔子凭借卓绝的文经武略带来鲁国大治。 B.当时执政鲁国的大夫季恒子恃权贬抑孔子,郊祭时不按例分给孔子祭肉,是因 为他与孔子的政见不合,想以此来排挤打击孔子。 C.孔子的人生理想不是做官,而且兴仁政,当他明白自己的仁政理想在鲁国不能 实现时,他就奔走列国,颠沛造次而不悔,返鲁时已是 70 岁的老人了。 D.若孔子只知进取,不知退让,只知死守,不知转求,他的性命就会断送于他与 季氏的权势倾轧中,也就没了后来的儒学经典《论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以前,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这个时候很难做到对世界的 大彻大悟和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也就是还不能知天命。 B.为人一逾五十,到了“无命可靠”的年岁,功名成败,若未成结局,也是格局 难改了,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敢于放弃,勇于后退。 C.知天命而行,主张人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 最内在的理想追求,而这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抵牾的,显得消极。 D.孔子等先哲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大器晚成”,根本就在于 能否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有“五十无命”的觉悟和转换。 二、(33 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袁随园君墓志铭〔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 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 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 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 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 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 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 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 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 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 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 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 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 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 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 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 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 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 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 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无不举矣。举:成功 B、其考自远来县治治:治理 C、必造随园投诗文造:造访 D、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异:觉得……与众不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试以“铜鼓赋”,立就 作《师说》以贻之 C.君亦遇事尽其能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考乃喜,入官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 而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 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 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 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3分) (2)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3分) (3)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4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8-9题 登采石矶① [清]张之洞 艰难温峤②东征地,慷慨虞公③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④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 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 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 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 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 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无不举矣。 举:成功 B、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治理 C、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D、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 异:觉得……与众不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试以“铜鼓赋”,立就 作《师说》以贻之 C.君亦遇事尽其能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考乃喜,入官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 而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 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 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 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3 分) (2)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3 分) (3)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4 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 8-9 题 登采石矶① [清]张之洞 艰难温峤②东征地,慷慨虞公③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④。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 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
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 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 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 答 (2)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① ②③④⑤⑥ (杜甫《秋兴八首》) 乙:①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 (荀子《劝学》) 也意举秋 ,衡阳雁去无留 (范仲淹《渔家傲》)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周邦彦《苏幕遮》) ④楚天千里清 (辛弃疾《水龙吟》) 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 同。(诸葛亮《出师表》) ,飞羽觞而醉 月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丢失了的哲学 丁零一气之下,贸然辞去了大学的教职,他把自己的工作给弄丢了。 多么炙手可热的岗位。别说他这样的硕士,如今就连博士,想到大学找一份教职,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后回想,他也觉得自己的决定太贸然了。新婚不久,他 竟然没有征得爱妻殷雪红的应许,一意孤行地把职给辞了。过了两天,再也瞒不 住才告诉了妻子 就你那专业,谁要?没人要,我说没人要就没人要!”这话从殷雪红口里说出, 像是灭顶之灾。“你说你,居然背着我把工作给辞了,我看你是反了你!你 个学哲学的,谁要?酬金不要你要罚金,哪有你这样的!我把话撂这儿了,简直 是傻瓜蛋,没人要的!
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 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 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 答: (2)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杜甫《秋兴八首》) 乙:①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 也。 (荀子《劝学》) ② ,衡阳雁去无留 意。 (范仲淹《渔家傲》) ③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 (周邦彦《苏幕遮》) ④楚天千里清 秋, 。 (辛弃疾《水龙吟》) 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 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⑥ ,飞羽觞而醉 月。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丢失了的哲学 丁零一气之下,贸然辞去了大学的教职,他把自己的工作给弄丢了。 多么炙手可热的岗位。别说他这样的硕士,如今就连博士,想到大学找一份教职,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后回想,他也觉得自己的决定太贸然了。新婚不久,他 竟然没有征得爱妻殷雪红的应许,一意孤行地把职给辞了。过了两天,再也瞒不 住才告诉了妻子。 “就你那专业,谁要?没人要,我说没人要就没人要!”这话从殷雪红口里说出, 像是灭顶之灾。 “你说你,居然背着我把工作给辞了,我看你是反了你!你一 个学哲学的,谁要?酬金不要你要罚金,哪有你这样的!我把话撂这儿了,简直 是傻瓜蛋,没人要的!
他还包时的从容淡定,像从天而降的智者,给林青萍带去了福音和感慨。他从工 商局领到二百元奖金回到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殷雪红用一根指头直指他的脸, 用咬牙的低吼声,絮絮叨叨地足足训斥了一小时又五分钟。 林青萍在临近33岁生日、需要一个好心情抚慰的时刻,她把最心爱的贴身坤包 弄丢了 那是一款世界名牌“爱马仕”铂金手包。形影不离,相伴一年。昨天,不知怎么 就弄丢了,遍寻不着,那个心急火燎,那个烦透了的感觉,她真的是连想死的心 都有了。 你按我说的,多贴一些寻物启事,说不定,就有用,真的。”好友帮 她出了主意 她抱着不作指望的一线侥幸,她在家里打印了一迭寻物招贴… 林青萍的手机响了。她看着显屏上的陌生号码,带着几分莫名的期盼与欣喜, 推开了手机的滑盖 “我是 dinglian,你是林青萍女士吗?” 这人在电话那头先报自己的名字,增加了她几分好感。赶紧答:“我就是,我是 林青萍” “你的包包我捡到了,你在哪儿,我给你送去。 失落的爱马仕,真的有了下落,喜从天降啊。 为什么要当面送来?她想,可能要谈谈酬谢的价位。她在寻物招贴上说了,她是 要当面重谢的。如果在两千至六千之间,她会毫不犹豫地掏钱。酬谢的上限, 万也行。 “你清点一下,看看少了什么没有,我等着。”说罢,他张着嘴,孩子似的笑 她只扫一眼打开的爱马仕,里面熟悉和心爱的东西,连排放的顺序都一如既往 像没丢失前一样乖巧地依偎在一起,静候主人的检阅与取用。① 她赶緊感激地望着他点点头,示意什么也不缺。她开口刚要说酬谢,他却转身 走了。 “哎,哎, ding lian、 dinglian”她的喊声没有阻止他离去的步伐 林青萍的得意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午吃完饭,手机响了,她一看又是陌生电话。 电话是工商所打来的,让她迅速去一趟。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紧张不安地赶到 工商所。 工商所的肖副所长拿着一张寻物招贴:”这是你贴的吧?”她小心翼翼点一下 头 “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城市牛皮癣,有人举报,你损害了城市环境,违反了市政管 理条例,公共场所随意张贴传单者,一张罚款十元,你一共贴了一百张,罚款 千元 她有点奇怪:“你们怎么知道是一百张?” 她顺着肖副所长的目光看过去,看到的竟是那个还包的男人,坐在门侧靠墙的沙 发上 男人也像看见熟人似的,望着她,张着嘴,孩子似的笑,②给她打个招呼。 “是我举报的,一百张,我全揭下来了,都在这儿,一张不少,你可以点一下。” 揭下的招贴,破碎狼藉地堆在靠墙的桌上。缉查员给她开了一千元的罚单,同时 也给那个男人开了二百元的奖金。他认真地在领款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丁零 这时,她才记住这个在拾金不昧的同时又举报了她的男人名字,丁零
他还包时的从容淡定,像从天而降的智者,给林青萍带去了福音和感慨。他从工 商局领到二百元奖金回到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殷雪红用一根指头直指他的脸, 用咬牙的低吼声,絮絮叨叨地足足训斥了一小时又五分钟。 林青萍在临近 33 岁生日、需要一个好心情抚慰的时刻,她把最心爱的贴身坤包 弄丢了。 那是一款世界名牌“爱马仕”铂金手包。形影不离,相伴一年。昨天,不知怎么 就弄丢了,遍寻不着,那个心急火燎,那个烦透了的感觉,她真的是连想死的心 都有了。 “你按我说的,多贴一些寻物启事,说不定,就有用,真的。” 好友帮 她出了主意 她抱着不作指望的一线侥幸,她在家里打印了一迭寻物招贴…… 林青萍的手机响了。 她看着显屏上的陌生号码,带着几分莫名的期盼与欣喜, 推开了手机的滑盖。 “我是 dinglian,你是林青萍女士吗?” 这人在电话那头先报自己的名字,增加了她几分好感。赶紧答:“我就是,我是 林青萍” “你的包包我捡到了,你在哪儿,我给你送去。” 失落的爱马仕,真的有了下落,喜从天降啊。 为什么要当面送来?她想,可能要谈谈酬谢的价位。她在寻物招贴上说了,她是 要当面重谢的。如果在两千至六千之间,她会毫不犹豫地掏钱。酬谢的上限,一 万也行。 “你清点一下,看看少了什么没有,我等着。” 说罢,他张着嘴,孩子似的笑。 她只扫一眼打开的爱马仕,里面熟悉和心爱的东西,连排放的顺序都一如既往, 像没丢失前一样乖巧地依偎在一起,静候主人的检阅与取用。 ① 她赶紧感激地望着他点点头,示意什么也不缺。 她开口刚要说酬谢,他却转身 走了。 “哎,哎,ding__lian、dinglian__” 她的喊声没有阻止他离去的步伐。 林青萍的得意并没有持续多久。 中午吃完饭,手机响了,她一看又是陌生电话。 电话是工商所打来的,让她迅速去一趟。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紧张不安地赶到 工商所。 工商所的肖副所长拿着一张寻物招贴:”这是你贴的吧?” 她小心翼翼点一下 头。 “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城市牛皮癣,有人举报,你损害了城市环境,违反了市政管 理条例,公共场所随意张贴传单者,一张罚款十元,你一共贴了一百张,罚款一 千元。” 她有点奇怪:“你们怎么知道是一百张?” 她顺着肖副所长的目光看过去,看到的竟是那个还包的男人,坐在门侧靠墙的沙 发上。 男人也像看见熟人似的,望着她,张着嘴,孩子似的笑,②给她打个招呼。 “是我举报的,一百张,我全揭下来了,都在这儿,一张不少,你可以点一下。” 揭下的招贴,破碎狼藉地堆在靠墙的桌上。缉查员给她开了一千元的罚单,同时 也给那个男人开了二百元的奖金。他认真地在领款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丁零。 这时,她才记住这个在拾金不昧的同时又举报了她的男人名字,丁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