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提高的,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已经接近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上面所说的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就消失了,但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只不过产生绝对地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已。这时的绝对地租仍然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四、土地价格1.土地价格的决定。土地价格实质上就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公式是:主地价格三地租/利息率。影响主地价格的因素:地租的高低、银行利息率的高低、土地的供求状况、地理位置、土地使用权的期限、土地投资者的理性预期和国家的经济政策。2.土地价格的变动趋势。土地价格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租有上涨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使得利息率下降,土地价格提高。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考核要求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成本价格的定义。成本价格作用和意义。利润的概念和本质。利润率的涵义。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的义。影响平均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生产价格的形式、涵义和构成。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生产价格形式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和作用。商业利润实质及其来源。商业流通费用的概念及其补偿。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率。三、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本质、职能、形成和来源。利息的涵义。利息率的涵义。利息率的界限。影响利息率的因素。银行的性质。银行资本的本质和职能。银行利润及其来源。股份公司、股票、股息和股票价格。创业利润和虚拟资本。四、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地租和租金区别。级差地租的涵义、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级差地租的源泉。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的涵义、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绝对地租的源泉。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形成。土地价格的实质。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复习与思考题1.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是什么?3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伟大意义是什么?96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提高的,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已经接近工业资本有机构成, 上面所说的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就消失了,但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只不过产生绝对地租的条件发 生了变化而已。这时的绝对地租仍然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四、土地价格 1.土地价格的决定。 土地价格实质上就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公式是:土地价格 = 地租/利息率。影响土地价格的 因素:地租的高低、银行利息率的高低、土地的供求状况、地理位置、土地使用权的期限、土地投 资者的理性预期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2.土地价格的变动趋势。 土地价格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租有上涨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 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使得利息率下降,土地价格提高。这不利于经济的 发展。 考 核 要 求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的定义。成本价格作用和意义。利润的概念和本质。利润率的涵义。决定和影响利润 率的主要因素。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的涵义。影响平均利润 率高低的主要因素。生产价格的形式、涵义和构成。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生产价格形式后价 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和作用。商业利润实质及其来源。商业流通费用的概念及其补偿。商业 利润。商业利润率。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本质、职能、形成和来源。利息的涵义。利息率的涵义。利息率的界限。影响利息 率的因素。银行的性质。银行资本的本质和职能。银行利润及其来源。股份公司、股票、股息和股 票价格。创业利润和虚拟资本。 四、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地租和租金区别。级差地租的涵义、 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级差地租的源泉。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的涵义、形成的条件和 原因。绝对地租的源泉。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形成。土地价格的实质。影响土地价格的 因素。 复习与思考题 1.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是什么? 3.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4.为什么说生产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5.阐述商业利润、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和本质。6.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参考文献目录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9、10、17、23、27、38、45章。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理论》,第11节。97
政治经济学 97 4.为什么说生产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5.阐述商业利润、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和本质。 6.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参考文献目录 1.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第 1、9、10、17、23、27、38、45 章。 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理论》,第 11 节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八章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自由竞争导致垄断的客观必然性和垄断时期自由竞争的特点,了解竞争与垒断之间的关系,把握国家垒断形成的原因。明确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调控体系的多元目标、具体形式、主要手段和政策体系。了解国家干预的作用和局限性,明确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进一步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课程内容第一节奎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一、垄断的形成1.垒断形成的一般规律。垒断形成的一般规律: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垒断。2.垄断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历史过程。垒断形成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垒断代替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和调整的必然结果。自由竞争转变为垒断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的过程。二、垄断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垄断组织形式在历史演变中的类型: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和混合联合公司。各种垒断组织形式反映了垒断资本从企业外部到内部,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单一部门到众多部门,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程度的联合和垒断。混合联合公司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根本原因。第二,生产集中的加强和垒断实力的膨胀是直接原因。第三,混合兼并加速了混合联合公司的普遍推行。第四,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也促成了混合联合公司的兴起。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统治1.银行业的集中和垒断。产业资本的垒断是一切垒断的基础。银行业的集中和垒断是以产业资本的集中和断为基础同时形成的。银行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了万能主宰者。表现在:第一,银行控制和支配着整个工商企业。第二,银行促进和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三,银行成为股票和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二战后,银行作用的新特点:第一,银行业的集中和华断达到新的规模。第二,巨型银行的产生。第三,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银行持股公司或银行集团。第四,巨型银行在国内外形成了银行密网。第五,银行经营业务的多样化。第六,出现了许多非银行系统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金融公司、投资公司等。2.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统治。在生产集中和垒断的基础上,银行业垄断资本和工业垒断资本日益溶合或混合生长,形成一种新型垒断资本即金融资本。98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8 第八章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自由竞争导致垄断的客观必然性和垄断时期自由竞争的特点,了解竞争与 垄断之间的关系,把握国家垄断形成的原因。明确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调控体系的 多元目标、具体形式、主要手段和政策体系。了解国家干预的作用和局限性,明确垄断资本主义的 历史作用和地位,进一步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一、垄断的形成 1.垄断形成的一般规律。 垄断形成的一般规律: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垄断。 2.垄断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历史过程。 垄断形成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加速了资本和 生产的集中。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和调整的必然结果。 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的过程。 二、垄断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垄断组织形式在历史演变中的类型: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和混合联合公司。各种 垄断组织形式反映了垄断资本从企业外部到内部,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单一部门到众多部门, 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程度的联合和垄断。 混合联合公司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根 本原因。第二,生产集中的加强和垄断实力的膨胀是直接原因。第三,混合兼并加速了混合联合公 司的普遍推行。第四,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也促成了混合联合公司的兴起。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统治 1.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产业资本的垄断是一切垄断的基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是以产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为基础同 时形成的。银行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了万能主宰者。表现在:第一,银行控制和支配着整个工商企业。 第二,银行促进和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三,银行成为股票和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 发行有价证券。 二战后,银行作用的新特点:第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达到新的规模。第二,巨型银行的产 生。第三,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银行持股公司或银行集团。第四,巨型银行在国内外形成了银行密网。 第五,银行经营业务的多样化。第六,出现了许多非银行系统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金融公司、 投资公司等。 2.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统治。 在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基础上,银行业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溶合或混合生长,形成一种 新型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政治经济学3.金融寡头的形成及统治。金融寡头是金融资本的人格化,指极少数掌握大量金融资本的垒断资本家。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同政府进行所谓“个人联合”而实现的。金融寡头是垒断资本主义的万能的统治者。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垒断价格。垒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垒断利润,凭其垄断地位操纵和控制的价格体系。它由垒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垒断价格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垒断价格以价值或生产价格为基础,受市场竞争、商品供求及购买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等客观经济情况的制约。第一,垄断形成于商品经济时期的自由竞争,垒断形成以后不仅没有对商品市场形成否定,而且还要以商品市场作为垒断得以实施的空间。第二,垄断导致市场替代法则发生作用,使其它与之竞争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加紧了对相关同类商品的开发和研制。第三,商品价值仍然是断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变动迟早要引起断价格发生相应的变动。第四,垄断价格是垄断基础上价值规律存在和作用的特定社会历史形式。2.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在断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规律主要表现为垄断利润规律。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凭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垒断地位而获得的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获取垄断利润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对本企业劳动者所创造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第二,通过垒断价格在流通领域转移并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和价值。第三,通过政府进行有利手断资本集团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第四,通过对外输出资本和国际经贸中的不平等交换实行剥削和掠夺。五、自由竞争与垄断竞争1.垒断与竞争的关系。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这是垄断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政治现象的总根源,是支配垒断资本主义整个经济运动的规律。垒断与竞争并存的表现:垒断组织内部的竞争、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2.垒断资本主义下竞争的特点。断资本主义下竞争的特点:第一,竞争的激烈程度空前加剧。第二,竞争出现厂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第三,综合地运用多种竞争手段。第四,竞争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私人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阶段性。当代国家型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第一,已经成长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稳定的、经常的因素。第二,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垒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原有的经济特征发生了局部的、部分的质变。2.国家垒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99
政治经济学 99 3.金融寡头的形成及统治。 金融寡头是金融资本的人格化,指极少数掌握大量金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金融寡头在经济领 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同政府进行所谓“个 人联合”而实现的。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万能的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凭其垄断地位操纵和控制的价格体系。它由垄断高价 和垄断低价构成。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垄断价格以价值或生产价格为基础,受 市场竞争、商品供求及购买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等客观经济情况的制约。第一,垄断形成于商品经 济时期的自由竞争,垄断形成以后不仅没有对商品市场形成否定,而且还要以商品市场作为垄断得 以实施的空间。第二,垄断导致市场替代法则发生作用,使其它与之竞争的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 加紧了对相关同类商品的开发和研制。第三,商品价值仍然是垄断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变动迟 早要引起垄断价格发生相应的变动。第四,垄断价格是垄断基础上价值规律存在和作用的特定社会 历史形式。 2.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规律主要表现为垄断利润规律。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凭其在生 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获取垄断利润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对本企 业劳动者所创造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第二,通过垄断价格在流通领域转移并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 和价值。第三,通过政府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集团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第四,通过对外输出资本和 国际经贸中的不平等交换实行剥削和掠夺。 五、自由竞争与垄断竞争 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这是垄断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政治现象的总根源,是 支配垄断资本主义整个经济运动的规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表现: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 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垄断资本主义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资本主义下竞争的特点:第一,竞争的激烈程度空前加剧。第二,竞争出现了更加错综复 杂的局面。第三,综合地运用多种竞争手段。第四,竞争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阶段性。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第一,已经成长为当代资本主义 经济生活中稳定的、经常的因素。第二,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垄断资本主 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原有的经济特征发生了局部的、部分的质变。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国家垒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第一,克服现代经济发展所需巨额资本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性的矛盾。第三,克服私人垒断资本追求的自身利益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矛盾。第三,克服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四,缓和生产力社会化同私人资本盲目竞争的矛盾。第五,克服私人资本通过市场进行利益分配的有限性。此外还有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压力、资本国际竞争的加剧、一些国家党派长期执政的问题。3.国家垒断资本主义形成途径和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途径:一是将私营企业国有化。二是由国家预算拨款直接建立国家垄断企业。三是通过股份制对私人垒断企业进行兼并、控制和改造,增加国家股比重。国家垒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形式:第一,国家垒断资本和私人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第二,国家垒断资本和私人垒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第三,国家直接掌握的垒断资本。二、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1.30年代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面对这次经济危机,西方经济理论出现了第一次危机。这次危机在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传统的自由放任论由兴盛到衰落,从占统治地位变为少数派,与此同时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2.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主要方式。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直接和间接调控两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内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四大政策。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及其局限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国家断资本主义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1)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2)加快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投资,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4)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外投资,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此外,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各国交通、通讯、旅游等部门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家垒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1)随着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财政支出的增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更加突出。(2)国家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发货币,造成长期通货膨胀,出现“停滞膨胀”的局面。(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加剧财政金融危机。(4)国有垒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没有改变垒断资产主义的实质。它存在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生产方面,国家调节不可能克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间的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调。第二,在分配方面,国家垒断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贫富悬殊的状况。第三,在世界经济方面,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力图从政治上、经济上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2)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垒断地位,操纵世界市场价格,剥削发展中国家。(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4)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能源100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第一,克服现代经济发展所需巨额资本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性 的矛盾。第二,克服私人垄断资本追求的自身利益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矛盾。第三,克服生产无限扩 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四,缓和生产力社会化同私人资本盲目竞争的矛盾。 第五,克服私人资本通过市场进行利益分配的有限性。此外还有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压力、资本国际 竞争的加剧、一些国家党派长期执政的问题。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途径和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途径:一是将私营企业国有化。二是由国家预算拨款直接建立国家垄断 企业。三是通过股份制对私人垄断企业进行兼并、控制和改造,增加国家股比重。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有三种形式:第一,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第二,国家垄断资本和私 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第三,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1.30 年代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面对这次经济危机,西方经济理论出现 了第一次危机。这次危机在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传统的自由放任论由兴盛到衰 落,从占统治地位变为少数派,与此同时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2.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主要方式。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直接和间接调控两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经济调 控的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内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四大政策。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及其局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 某种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1) 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2)加快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投资,有利 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4)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外投资,为发展中国家的劳 动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此外,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各国交通、通讯、旅游等部门的发展也 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1)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发展,财政支出的增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更加突出。(2)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滥发货币, 造成长期通货膨胀,出现“停滞膨胀”的局面。(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加剧 财政金融危机。(4)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 重包袱。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没有改变垄断资产主义的实质。它存在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 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生产方面,国家调节不可能克服社会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间的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调。第二,在分配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 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贫富悬殊的状况。第三,在世界经济方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l)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 输出,力图从政治上、经济上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2)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 垄断地位,操纵世界市场价格,剥削发展中国家。(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和通 货膨胀,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4)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