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刘续兵 ①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 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 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 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 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 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②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 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 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 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 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 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 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③“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 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 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 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 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 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 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④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 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 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 格。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 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 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 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 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 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云南省建水一中 2012 届高三 10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 刘续兵 ①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 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 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 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 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 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②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 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 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 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 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 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 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③“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 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 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 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 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 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 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④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 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 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 格。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 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 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 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 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 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 年第 4 期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是( )(3分)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 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 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 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 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 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 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 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瓷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 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 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是( )(3 分)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 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3 分)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 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 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 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 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 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 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 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 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
“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 “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 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 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 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 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项是()(3分)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 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 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 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 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 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5分) 译 (2)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南海旅次 曹松
“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 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 “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 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 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 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 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项是 ( )(3 分)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 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 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 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 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 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5 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5 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8—9 题。 南 海 旅 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 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8.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6分) 9.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风萧萧兮易水寒, !(司马迁《史记·荆轲刺秦王》) (5)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 ,不瑜矩。(《论 语》十则) (6)今者项庄拔剑舞,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诗如酒 祝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阙《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 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 至于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 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 经》里绽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 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 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黯变得 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 的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 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 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8.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荆轲刺秦王》) (5)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踰矩。(《论 语》十则) (6)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诗如酒 祝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阙《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 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 至于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 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 经》里绽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 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 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黯变得 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 的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 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
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 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维王勃王昌龄了吗? 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一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 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 诞生,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 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 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 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 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 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 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 “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 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 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脱 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吧,这似乎应是旧诗的劣势、新诗 的劣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 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晩,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 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 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 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 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 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 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 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1998年6月24日《中华读书报》)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来说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远流长、成就之高、 价值之大、影响之深。 B.“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当代诗歌难以走近 读者的现实的忧虑 C.作者在评价诗歌时虽有点“厚古薄今”的倾向,但对诗歌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D.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因而在行文方式上更多地倾向于议论。 本文语言生动凝练,涵浑曲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6 分)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6分)
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 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维王勃王昌龄了吗? 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一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 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 诞生,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 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 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 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 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 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 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 “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 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 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脱 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吧,这似乎应是旧诗的劣势、新诗 的劣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 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 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 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 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 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 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 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 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 1998 年 6 月 24 日《中华读书报》)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本文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来说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远流长、成就之高、 价值之大、影响之深。 B.“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当代诗歌难以走近 读者的现实的忧虑。 C.作者在评价诗歌时虽有点“厚古薄今”的倾向,但对诗歌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D.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因而在行文方式上更多地倾向于议论。 E.本文语言生动凝练,涵浑曲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6 分)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