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一中学 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的一组是 A.摒弃(bing)砧板(zhen) 发横财(heng)惊魂甫定(f) B.着想(zhu6)马匹(pi) 梁山泊(po) 载誉而归(zai) C.羁縻(mi)祛除(q) 抠字眼(kou) 乳臭未干 D.抽屉(ti) 剽悍(piao) 冠心病(guan)南橘北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使用 缺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B.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奧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 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C.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 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D.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 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B.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 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C.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 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 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 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昆明市第一中学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的一组是 ( ) A.摒.弃(bìng) 砧.板(zhēn) 发横.财(hèng) 惊魂甫.定(fǔ) B.着.想(zhuó) 马匹.(pī) 梁山泊.(pō) 载.誉而归(zài) C.羁縻.(mí) 祛.除(qū) 抠.字眼(kōu) 乳臭.未干(chàu) D.抽屉.(tì) 剽.悍(piāo) 冠.心病(guān) 南橘北枳.(c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 分) ( ) A.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 1000 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使用 缺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 ....的小事。 B.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 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C.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 ....的 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D.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 ....,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 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B.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 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C.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 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 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2004 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____ , 。 , , 。 。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 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B.⑤①③④⑥②C.⑧⑤④⑥②①D.⑤④①⑥②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古代西方人的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干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 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 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 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 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 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 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囻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 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 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 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 B.⑤①③④⑥② C.⑧⑤④⑥②① D.⑤④①⑥②③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 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 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 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 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 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 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 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 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 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 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 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 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个旋转 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 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 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 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 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 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 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 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5.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 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 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 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 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 厘米,可能是模型, 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 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 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 尺,那么管子 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 2 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 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 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 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 毫米的孔,管子长 15 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 确性能达到 0.013 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 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 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5.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 ...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 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 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 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 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6.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 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 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 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7.“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 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C.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a 孟德传 宋]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 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 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日:“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 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6.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 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 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 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7.“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 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C.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a 孟德传 [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 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 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 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觚触,麻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觚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D.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主观题90分) 四、(23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D.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主观题 90 分) 四、(23 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