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 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文献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 际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说解初读起来让人觉得古 奥、怪癖,而仔细琢磨却别有深意,“似非而是”。而且,二者往往同现,体现为 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情况,启发人们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同一文 献或同一时段相关文献的用法,即汉语词义本身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词义说解与 文义、交际背景的吻合,即词义存在的实证性。而且,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片面 性,还要时时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陆宗达先生对《左传》“败绩”一词的考证说起。 齐师败绩。(《左传·庄公十年》) 楚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年》) 般解释“败绩ˆ就是溃败、大败。那么,大败为什么叫败绩”呢?《左传·庄公 十一年》解释它的意义说:“凡师……大败曰败绩。”(晋)杜预注:“师徒挠败, 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唐)孔颖达正义(又曰“疏”):“绩训为 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杜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是《左传》一书最有权威 最有影响的注释,后来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 课本多从其说。而联系《左传》全书及其文献用例,陆宗达先生用实证的方法对 此提出了异议,并断言这种“似是而非”的解说纯系望文生义。因为在《左传》同 时代其他文献中确实存在着与“丧其功绩”无关的“败绩”的用例: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左 传·襄公三十一年》) 这里的“败绩”,是指田猎时翻车,与战争无关。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坠,佐车授绥 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礼 记·檀弓上》) 此例鲁庄公为本次战争的胜利者,根本无所谓“丧其功绩”之义。这里讲的是马惊 车翻,把鲁庄公摔下车,此处的“败绩”也是指车出轨(车辙)而颠翻。 败绩”,《三体石经》又写作“败迹或“败蹟”,“迹就是“车辙”,“败绩”指古代车 行出轨而颠翻。凭借大量文献材料比较释义,不仅此两句话文义贯通,《左传 庄公十年》“齐师败绩”一语也更显得文从字顺,与下文的“下视其辙”、“吾视其 辙乱”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齐国军队被杀得人仰马翻的情景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屈原的《楚辞·离骚》中也有“败绩”作“车行出轨而颠翻 的用例:“岂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里的“败绩”,依清代学者戴震的 说法,也是“车覆”之义 陆先生的考据,对于对古文献知之不多的人来说,确有舍近求远之嫌。但它有确 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与文献的上下文相吻合(具有实证性),又体现了《左传》 及相关文献用词的系统性,“似非而是”,确为不易之论。 1.下列对于“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是而非”指古文献中对词义的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云南大理 2014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 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文献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 际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说解初读起来让人觉得古 奥、怪癖,而仔细琢磨却别有深意,“似非而是”。而且,二者往往同现,体现为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情况,启发人们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同一文 献或同一时段相关文献的用法,即汉语词义本身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词义说解与 文义、交际背景的吻合,即词义存在的实证性。而且,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片面 性,还要时时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陆宗达先生对《左传》“败绩”一词的考证说起。 齐师败绩。(《左传•庄公十年》) 楚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年》) 一般解释“败绩”就是溃败、大败。那么,大败为什么叫“败绩”呢?《左传•庄公 十一年》解释它的意义说:“凡师……大败曰败绩。”(晋)杜预注:“师徒挠败, 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唐)孔颖达正义(又曰“疏”):“绩训为 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杜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是《左传》一书最有权威、 最有影响的注释,后来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 课本多从其说。而联系《左传》全书及其文献用例,陆宗达先生用实证的方法对 此提出了异议,并断言这种“似是而非”的解说纯系望文生义。因为在《左传》同 时代其他文献中确实存在着与“丧其功绩”无关的“败绩”的用例: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左 传•襄公三十一年》) 这里的“败绩”,是指田猎时翻车,与战争无关。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坠,佐车授绥。 公曰“末之,卜也。” 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礼 记•檀弓上》) 此例鲁庄公为本次战争的胜利者,根本无所谓“丧其功绩”之义。这里讲的是马惊 车翻,把鲁庄公摔下车,此处的“败绩”也是指车出轨(车辙)而颠翻。 “败绩”,《三体石经》又写作“败迹”或“败蹟”,“迹”就是“车辙”,“败绩”指古代车 行出轨而颠翻。凭借大量文献材料比较释义,不仅此两句话文义贯通,《左传• 庄公十年》“齐师败绩”一语也更显得文从字顺,与下文的“下视其辙”、“吾视其 辙乱”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齐国军队被杀得人仰马翻的情景。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屈原的《楚辞•离骚》中也有“败绩”作“车行出轨而颠翻” 的用例:“岂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里的“败绩”,依清代学者戴震的 说法,也是“车覆”之义。 陆先生的考据,对于对古文献知之不多的人来说,确有舍近求远之嫌。但它有确 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与文献的上下文相吻合(具有实证性),又体现了《左传》 及相关文献用词的系统性,“似非而是”,确为不易之论。 1.下列对于“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似是而非”指古文献中对词义的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的情形。 B.“似是而非”的说解虽然也是一种可以说得通的解释,但并不一定是一种最恰 当的解释。 C.有的似非而是”的说解初读起来让人感到古奥、怪癖,但仔细琢磨却文从字 顺,不无道理。 D.“似非而是”的说解虽然不是由权威的注释家做岀的,但这种说解并不缺乏说 服力,因为它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词义的“实证性ˆ,指的是解释词义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能与文献的上 下文相吻合,做到文义贯通 B.对败绩”一词,杜预和孔颖达的解释在内容上没有区别,但解说方法上稍有 不同。 C.因为杜预和孔颖达对《左传》的解说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所以后来出版 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课本多依从他们的解说。 D.为了证实“败绩”一词应该解说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作者专门引用了《左 传》中的典型例句,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词义自身的系统性”,指的是同一个词的词义在同一文献或同一时代相 关文献中的用法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彼此印证 B.词义说解中“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与《左传》有 关的文献中,在其他古汉语文献中也难免存在。 C.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那些“最有权威、最有影响”的解说往往对我们具有决定 性的影响,我们需要摆脱这些影响,努力获得原著的真谛。 D.作者引出《三体石经》中的“绩”字的不同字形,是为了探讨该字的本义,其 目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败绩”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 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 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 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 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 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子既 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 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 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 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 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 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 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
的情形。 B.“似是而非”的说解虽然也是一种可以说得通的解释,但并不一定是一种最恰 当的解释。 C.有的“似非而是”的说解初读起来让人感到古奥、怪癖,但仔细琢磨却文从字 顺,不无道理。 D.“似非而是”的说解虽然不是由权威的注释家做出的,但这种说解并不缺乏说 服力,因为它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词义的“实证性”,指的是解释词义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能与文献的上 下文相吻合,做到文义贯通。 B.对“败绩”一词,杜预和孔颖达的解释在内容上没有区别,但解说方法上稍有 不同。 C.因为杜预和孔颖达对《左传》的解说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所以后来出版 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课本多依从他们的解说。 D.为了证实“败绩”一词应该解说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作者专门引用了《左 传》中的典型例句,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语词义自身的系统性”,指的是同一个词的词义在同一文献或同一时代相 关文献中的用法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彼此印证。 B.词义说解中“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与《左传》有 关的文献中,在其他古汉语文献中也难免存在。 C.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那些“最有权威、最有影响”的解说往往对我们具有决定 性的影响,我们需要摆脱这些影响,努力获得原著的真谛。 D.作者引出《三体石经》中的“绩”字的不同字形,是为了探讨该字的本义,其 目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败绩”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 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 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 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 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 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子既 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 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 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 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 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 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 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
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 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 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 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 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 旧庐:破旧的茅屋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 岁:年成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幸:希望 D.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表:表彰,彰显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3分) ①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②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③烈曰:“世有 仁人,吾未之见。”④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⑤三府并辟,皆不就⑥布衣蔬食, 不改其乐 A.①②⑥B.①②④C.①③⑤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 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的弟子出入,其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有异于 常人,百姓很容易把他们跟一般的人区别开来。 C.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 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 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2)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 (宋)翁卷 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8.翁卷《山雨》一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前两句有什么作用?(分)
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 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 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 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 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 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 旧庐:破旧的茅屋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 岁:年成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幸:希望 D.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表:表彰,彰显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3 分) ①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②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③烈曰:“世有 仁人,吾未之见。” ④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⑤三府并辟,皆不就 ⑥布衣蔬食, 不改其乐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 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的弟子出入,其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有异于 常人,百姓很容易把他们跟一般的人区别开来。 C.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 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 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2)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宋)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清)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8.翁卷《山雨》一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分)
9.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2) ,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 《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分) 盛宴 欧·亨利 (1)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 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 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2)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 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 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 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3)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 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 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 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4)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 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 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6)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 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7)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 的老花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 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8)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9)“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 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 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 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10)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 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
9.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2) ,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 《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分) 盛 宴 欧•亨利 (1)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 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 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2)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 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 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 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3)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 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 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 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4)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 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 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6)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 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7)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 的老花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 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8)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9)“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 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 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 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10)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 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
斯塔弗听来,它们像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 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 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11)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 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 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12)“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13)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 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 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14)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 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 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 持到底。 (1)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16)“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 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17)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像陀螺似地打了一个 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 三枚镍币做小费 (18)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19)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 的羽毛似的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20)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生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 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 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21)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22)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 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23)“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 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注】*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 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 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 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分) A.小说讲述流浪汉斯塔弗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 被饿昏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ˆ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 文中通过这两处环境描写,直接表现斯塔弗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C.老先生“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 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④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
斯塔弗听来,它们像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 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 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11)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 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 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12)“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13)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 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 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14)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 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 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 持到底。 (1)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16)“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 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17)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像陀螺似地打了一个 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 三枚镍币做小费。 (18)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19)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 的羽毛似的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20)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生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 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 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21)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22)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 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23)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 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注】* 1620 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 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 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 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分) A. 小说讲述流浪汉斯塔弗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 被饿昏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 文中通过这两处环境描写,直接表现斯塔弗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C. 老先生“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 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④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