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一中学 2012届高中新课程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字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 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 汤一介 今日世界的纷争虽然不能说主要是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是 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 响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如何使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 发展,以便形成在全球意识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可以成为 我们提供有正面价值的资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 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使事物衰败。把 和而不同”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一条原则,是不是能得到某些有益的、甚至对当 前世界文化的发展极有意义的结论呢? 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种由“不同”达到
昆明第一中学 2012 届高中新课程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字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 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 汤一介 今日世界的纷争虽然不能说主要是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是 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 响着 21 世纪人类的命运。如何使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 发展,以便形成在全球意识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可以成为 我们提供有正面价值的资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 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使事物衰败。把 “和而不同”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一条原则,是不是能得到某些有益的、甚至对当 前世界文化的发展极有意义的结论呢? 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种由“不同”达到
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 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些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ˆ 的作用。以中国文化自身发展为例:儒家要求“制礼作乐”,即要求“有为”以维护社会的 和谐;道家追求“顺应自然”,即要求“无为”以保持社会安宁。它们本是两种很不同的思 想,但经过近干年的发展,在不断对话中,出现了某种新的共识。到西晋,郭象调和孔老, 提出了“有为”也是一种“无为"。“有为”和“无为”本不相同,但要使两者的意义都在某 种程度上被容纳,就必须在高讨中提到交汇点,所找到的交汇点则成为双方能接受的普遍性 原则,它并不抹杀任何一方,但使双方均能接受,这就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罗素1922年写的《中西文化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已多次证明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 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 了不同文化传统的因素,但它不仅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而且大大丰富了自身文化的内 涵,这无疑是符合“和而不同”原则的。中国文化由一世纪至十世纪,由于充分吸收了印度 佛教文化,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并没有变成印度文化,这也正是因 为这一过程中,中国人能较好地运用“和而不同”原则对待印度文化所产生的结果。 在不同文化传统的交往中体现“和而不同”的原则可能会有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在交往中发现不同文化原来有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如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儒 家的“泛爱众”",从抽象的意义上讲都是“爱″、“爱”就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传统都可以接受 的普遍原则;同时“博爱”、“慈悲”、“泛爱众”仍然保留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另-种情况是, 在文化交往中发现此种文化不具有另一种文化的某些重要观念但另外那种文化中的那些观 念与此种文化并非不能相容,这样就可以在交往中接受这些新的观念,并经过改造而逐渐使 之融化在此种文化之中,从而丰富此种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国原来并没有明确的“顿悟
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 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些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 的作用。以中国文化自身发展为例:儒家要求“制礼作乐”,即要求“有为”以维护社会的 和谐;道家追求“顺应自然”,即要求“无为”以保持社会安宁。它们本是两种很不同的思 想,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对话中,出现了某种新的共识。到西晋,郭象调和孔老, 提出了“有为”也是一种“无为”。“有为”和“无为”本不相同,但要使两者的意义都在某 种程度上被容纳,就必须在高讨中提到交汇点,所找到的交汇点则成为双方能接受的普遍性 原则,它并不抹杀任何一方,但使双方均能接受,这就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罗素 1922 年写的《中西文化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已多次证明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 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 了不同文化传统的因素,但它不仅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而且大大丰富了自身文化的内 涵,这无疑是符合“和而不同”原则的。中国文化由一世纪至十世纪,由于充分吸收了印度 佛教文化,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并没有变成印度文化,这也正是因 为这一过程中,中国人能较好地运用“和而不同”原则对待印度文化所产生的结果。 在不同文化传统的交往中体现“和而不同”的原则可能会有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在交往中发现不同文化原来有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如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儒 家的“泛爱众”,从抽象的意义上讲都是“爱”、“爱”就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传统都可以接受 的普遍原则;同时“博爱”、“慈悲”、“泛爱众”仍然保留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种情况是, 在文化交往中发现此种文化不具有另一种文化的某些重要观念,但另外那种文化中的那些观 念与此种文化并非不能相容,这样就可以在交往中接受这些新的观念,并经过改造而逐渐使 之融化在此种文化之中,从而丰富此种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国原来并没有明确的“顿悟
观念,但到宋明时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顿悟”观念,并使之融 化在自己的体系之中。第三种情况是,在交往中会发现,此种文化不具有彼种文化中的某些 有意义的观念,而且这些有意义的观念与此种文化的某些观念并不相容,从而在交往中不得 不放弃此种文化中的某些旧观念,而接受外来的新观念,使文化得到发展。例如西方“民主 思想输入中国之后,中国人不得不放弃过去传统中的“三纲”等旧观念。第四种情况是,在 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反复交往中会发现双方或多方都未曾有过的、然而十分有意义的新观念 例如“和平共处"、“文化多元共处”等观念,把这些观念引入不同文化体系,对各种文化无 疑都是有意义的。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在不同传统文化之间可以因其“不同”而达到某种 “同”,在“不同”中找到可以共同接受的原则。而在“不同”情况下取得的种种“共识 正是交往和商讨中实现“和而不同”原则的体现 1.下列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取得共识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普遍性 原则, 从而完全互相认同:这就是“和而不同”。 B.“和”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一方同化另一方。正如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 不同文 化传统的因素,但它并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 C.“不同”是各种文化在交往和对话中得以发展的基础,一味追求“同”不仅不会使文 化得到 发展,反而会使文化衰败。 D.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原本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后来的发展中找到了交汇点——“有 为”也 是一种“无为”。这证明了“和”和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将影响着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共同发展,从而形 成全球 意识下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 B.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但由于较好地运用了“和而不同”的 原则,中 国文化并没有被印度佛教文化所同化。 C.“爱”是基督教、佛教、儒家这些文化传统的“和”,正是这一个普遍的原则使这些 原本不
观念,但到宋明时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顿悟”观念,并使之融 化在自己的体系之中。第三种情况是,在交往中会发现,此种文化不具有彼种文化中的某些 有意义的观念,而且这些有意义的观念与此种文化的某些观念并不相容,从而在交往中不得 不放弃此种文化中的某些旧观念,而接受外来的新观念,使文化得到发展。例如西方“民主” 思想输入中国之后,中国人不得不放弃过去传统中的“三纲”等旧观念。第四种情况是,在 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反复交往中,会发现双方或多方都未曾有过的、然而十分有意义的新观念, 例如“和平共处”、“文化多元共处”等观念,把这些观念引入不同文化体系,对各种文化无 疑都是有意义的。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在不同传统文化之间可以因其“不同”而达到某种 “同”,在“不同”中找到可以共同接受的原则。而在“不同”情况下取得的种种“共识”, 正是交往和商讨中实现“和而不同”原则的体现。 1.下列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取得共识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普遍性 原则, 从而完全互相认同:这就是“和而不同”。 B.“和”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一方同化另一方。正如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 不同文 化传统的因素,但它并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 C.“不同”是各种文化在交往和对话中得以发展的基础,一味追求“同”不仅不会使文 化得到 发展,反而会使文化衰败。 D.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原本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后来的发展中找到了交汇点——“有 为”也 是一种“无为”。这证明了“和”和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将影响着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共同发展,从而形 成全球 意识下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 B.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但由于较好地运用了“和而不同”的 原则,中 国文化并没有被印度佛教文化所同化。 C.“爱”是基督教、佛教、儒家这些文化传统的“和”,正是这一个普遍的原则使这些 原本不
同的文化传统合二为一,成为世界和平的基础 D.在文化交往中,一种文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某些重要观念,并对这些观念进行改造 融合,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内容。程朱理学接受“顿悟”的观念就属于这种情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不同的文化传统要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寻找交 汇点 从而取得某种共识,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 B.罗素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希腊文化与埃及文化的 交流、罗 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都证明了这一点。 C.“民主”这一西方文化中极具价值的思想输入后,我们发现我们所固有的“三纲”等 旧观念 与“民主”思想不相容,于是放弃了这些旧的观念。 D.多种文化的交流也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有重要意义的观念,这些观念是这些文化所 不曾有过的,“和平共处”就属于这样的观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高密孙氏素豪侠, 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 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 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时胶乐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乐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 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毎有难,修虽休 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 人益以此为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与袁尚有隙。尚攻谭,谭 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 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 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妻子为贼所杀,谭更以统为乐安太守。谭复欲攻
同的文化传统合二为一,成为世界和平的基础。 D.在文化交往中,一种文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某些重要观念,并对这些观念进行改造、 融合,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内容。程朱理学接受“顿悟”的观念就属于这种情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不同的文化传统要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寻找交 汇点, 从而取得某种共识,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 B.罗素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希腊文化与埃及文化的 交流、罗 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都证明了这一点。 C.“民主”这一西方文化中极具价值的思想输入后,我们发现我们所固有的“三纲”等 旧观念 与“民主”思想不相容,于是放弃了这些旧的观念。 D.多种文化的交流也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有重要意义的观念,这些观念是这些文化所 不曾有过的,“和平共处”就属于这样的观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高密孙氏素豪侠, 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 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 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时胶乐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乐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 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 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 人益以此为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与袁尚有隙。尚攻谭,谭 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 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 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妻子为贼所杀,谭更以统为乐安太守。谭复欲攻
尚,修谏日:“兄弟还相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然知其志节。后又问修:“计安出? 修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 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愿使君塞耳勿听也。 若斩馋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 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 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日:“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 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 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天安不 从命。太祖命修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 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 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俗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土不妄 有名。” (《三国志·魏书·第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人孙氏,吏不能执 执:抓捕 B.融常赖修以免 赖:靠着,依赖 C.辟修为治中从事 辟:征召 D.士不妄有名 妄:妄图 5.以下各组名子中,全都表明王修忠义的一项是(3分) ①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②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 ③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 ④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在赴谭 ⑤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⑥阅修家,谷不满十斛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密有个姓孙的,一向强势,他的门客多次犯法。孙家还藏匿了掠夺百姓的强盗, 后来因
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然知其志节。后又问修:“计安出?” 修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 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愿使君塞耳勿听也。 若斩馋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 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 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 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 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天安不 从命。太祖命修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 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 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俗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 有名。” (《三国志·魏书·第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赋人孙氏,吏不能执. 执:抓捕 B.融常赖.修以免 赖:靠着,依赖 C.辟.修为治中从事 辟:征召 D.士不妄.有名 妄:妄图 5.以下各组名子中,全都表明王修忠义的一项是(3 分) ①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②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 ③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 ④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在赴谭 ⑤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⑥阅修家,谷不满十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密有个姓孙的,一向强势,他的门客多次犯法。孙家还藏匿了掠夺百姓的强盗, 后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