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段考(2)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 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 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 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 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 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 产生在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 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 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 想多元的体现。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 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 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 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说的是 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 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在民间,即使是偏远地区、 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 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 蹇外的边族,以结永好。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最强大的 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 道的思路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段考(2)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 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 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 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 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 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 产生在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 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 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 想多元的体现。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 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 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 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说的是 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 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在民间,即使是偏远地区、 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 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 塞外的边族,以结永好。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最强大的 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 道的思路
不仅中华文化,其实“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能体会到这种 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夭的中国。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 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在这方面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有删减)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 概念 B.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 风格。 C.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 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 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 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 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 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 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 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 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 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 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不仅中华文化,其实“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能体会到这种 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 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在这方面,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 概念。 B.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 风格。 C.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 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 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 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 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 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 “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 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 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 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 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 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 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 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 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 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 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 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乜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 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 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 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 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 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 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枭面上蹦得老 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 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 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 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 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 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 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 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 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 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 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 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 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 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 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 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 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 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 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 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 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使
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 脾气暴躁的人。 C.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 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 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6.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作者这样写有何用 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 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 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 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 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 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下载打印 电子阅读器 1.6 3.4% m E 生活少儿 D后L经济管理孕产育儿 心理励志 D后原版教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 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 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
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 脾气暴躁的人。 C.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 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 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 分) 6.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作者这样写有何用 意?(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 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 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 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 K.J.麦克格雷所指 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 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 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 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
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 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颋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 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 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 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 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妤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 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 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 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 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 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 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 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 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 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 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 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 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 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 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 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 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 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 400 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 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 50 多种 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 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 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 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 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 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 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 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 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 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 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 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 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 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 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 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 300 册,人均藏书 100 多册。他们认为,“一 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 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 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 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 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