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值注意的是,在对“新史学”进行界说时,他强调了历史之范围,当立足于“叙述进 化之现象”;“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甚至 写道,“吾中国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10 单单强调“普遍历史”或“时代划分”的观念对“新史学”的意义,似乎只是就梁 启超论梁启超:也几乎不用说,“新史学”在中国奠立,非梁启超一人之功。事实上, 差不多同时,不少学者都同样感受到这一问题。章太炎1902年在给梁启超的信中,就 表示修《中国通史》,若专为一代,非独难发现新理,事实亦无由详细调查,“惟通史上 下千古,不必以褒贬人物、胪叙事状为贵。”同时强调,“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两方面: 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 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1就此而言,可以说章太炎已接受“通史”之识见,并且 力主历史书写应该注重“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只是这个时候他所设想之编 纂体例仍不脱“典志”与“纪传”。试图立足中国本土寻找问题之答案,或许是章氏思 考问题的一贯方式,对“通史”的思考,也不例外。在给吴君遂信中,对此有进一步发 挥,“修通史者,渔仲以前,梁有吴均,观其诬造《西京杂记》,则通史之芜秽可知也。 言古史者,近有马骕,其考证不及乾、嘉诸公,而识断亦伧陋,惟愈于苏辙耳。前史既 难留意,读刘子骏语,乃知今世求史,固当于到道家求之。管、庄、韩三子,皆深识进 化之理,是乃所谓良史者也。因是求之,则达于廓氏、斯氏、葛氏之说,庶几不远矣。” 11904年章太炎重新修订《這书》,其中《哀清史》附录《中国通史略例》、《中国通史 目录》,也成为其书写“中国通史”的重要见解。从具体开列的《中国通史目录》看, 仍是以“表”、“典”、“记”、“考纪”、“别录”为主干,即传统的编史样例。但《中国通 史略例》注意到,“西方作史,多分时代;中国则惟书志为贵,分析事类,不以时代封 画:二者也互为经纬也。彪蒙之用,斯在扬确,大端令知古今进化之轨而已。故分时者 适于学校教科:至乃研精条例,各为科目,使一事之文野,一物之进退,皆可以比较得 之,此分类者为成学讨论作也。”章太炎注意到中西修史的差别,认为各有所长,相应 的也阐述了中西之间当如何进行沟通,“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凡皇古异闻,种 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所不逮者,外人言支那事,时一二称道之,虽谓之 10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页1-32 11章太炎:《章太炎来简》,《新民丛报》第13号“饮冰室师友论学笺”(1902年7月)。 2章太炎:《致吴君遂书八》,见汤志均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上册,页141
$CPG 'Hbk[eA 0h\Z[*vd¥~´báÕA *Ùe÷báÕéªA*Ùe÷báÕéªA*ÙB6,e,ø ²b 7OPz¦u[}´A*Ù*ê°,e b%&Z[eb\«îe ?@Hbk[e GIFÙÍ'ÎÞ ßà+Þßà÷ÄÙ(%hbk[e7ê~ÊÞßà^é*µ,µj ½(¾¿\(Ü}X¿D»]^lm,UV zÞßà ÊÎ )¯Aá7[âËV^«ÊVòÁÙkµ¦-Iv8bè[j <PÖ(·«¬é¶ámÜ,e¿\bÜÙ[}ç¶ß ìà ^ Á°>3[A\*0h´Ë@*÷^ ®z»ß# J h·´5*,eÎxBLhUV&CDb[e*. Z[ªfgP¡bÁ°>3[A\*0eÍ']\H¤*µ ¬ý,A(bË@e8b5e,01~7aþ¯°lm*}®²'u£ lm ^¢ þHb[e £(,V,7ÑÊHx¶A^ÀÁ LbA[}±²iÞ¶?)láÆâh[*³´L, Ö[}y¶9µô(wæB.Ѷ!èí´·¸ý,i[B òdGù`Ýã/6[祴»²F6*,wt#õ·.A *'ÝÄu[},t'6*h×´ºuu»u*h Ä(/ï,e 9 zUV¡kATὪâá¼[â@á7[Ô,âá7[ ¾@âªb7[e ¡¢,sý1Å á7[¾@â` A'b)ebËebÆebeb"@eza56 µ[,,¨á7 [Ô,âPG»b [¾î\«÷7hèª@Üî-ï(\«Ú Ñàª}´ëø,½å*%ÂÚGÖãA*¦B&,óî\} P´£4÷øÝÛ³â,r¾E^*u¯^¶*A>õL± *xîï}+,eUVPG»A[ ½" r¶;f HÕ*T¥#A bãä[[(V¾&Ë»,©ÙÖvR= 0µ§´¿îýD[(À}Vé{ \^ª²*¡Ä* ¸¹º/0´O A0»¼½¾¿k¿ÀªAr 8* @AB/0@AB÷A0´q¸XAY »¼½¬á K . [* @AB/0(®¯Ä A+'eh0@ABKÛ°hA?ÃÄÅ . KD¨r 9*
古史,无过也。亦有草昧初启,东西同状,文化既进,黄白殊形,必将比较同异,然后 优劣自明,原委始见,是虽希腊、罗马、印度、西膜诸史,不得谓无与域中矣。”13 还可补充的是,陈黻宸(1859-1917)1902年所发表的《独史》一文,则从中外日 渐加强的沟通,表达了对史学的新见解,“五洲通道,各帝一方,例无高卑,义殊华狄, 史固不能详中而略外,为年月以统之,而以外从中,庶几次第秩然,案籍可索。”还表 示,若华盛顿、林肯、威廉、维多利亚诸君,功施当时,泽流后裔,其德可称,其名可 贵,“亦附之列传之中”,“与我国帝王同垂”,“此又邦交之厚义,而史界中之一大剧观 也”。照其理解,“史于古今理乱,中外强弱,宜求知其所致此之故,而作一比例发明之 这也是“今泰西史学所以独绝于一球者矣”。反观中国,自嬴秦以降,“惟迁作为独绝, 其于理乱强弱之事,固亦审之必精,辨之必详矣。”14除此而外,也有学者明确主张采 纳新的历史“断限”方式:“断代一例,尤为史家之大惑。断代者,徒为君主易姓之符 号,是朝史而非国史。谓为二十四朝之家谱,又岂过欤。故今后之作史,必不当断代, 而不嫌断世,(如上古、中古、近古之类。)借以考民族变迁之迹焉。” 20世纪初年出现的这一状况,绝非偶然。实际上不单是新的历史书写方式为梁启超、 章太炎等阐述,以此编写出的历史著作,也大量涌现。且不说由日本学者撰写而在中国 出版的诸多论著,中国学者所书写的中国历史,也呈现出新的气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夏 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师培(184-1919)《中国历史教科书》。夏曾佑 在该书第一篇《凡例》颇有意思地谈到,“中学较西学为难,西学有途辙,中学无途辙 也。”这话用在史书编纂上,当有所指。夏也确是如此做的,如《凡例》所说的,“是编 分我国从古至今之事为三大时代,又细分为七小时代。每时代中于其特别之事加详,而 于普通之事从略。如言古代则详于神话,周则详于学派,秦则详于政术是也。余类推。” 如果对照下一篇《凡例》,所指更为清楚,那就是夏看到西方处理历史有简便方式,他 也相信,书写中国历史,只要执此求之,“不随朝而举”,“则不觉繁重矣”。夏书并未完 成,但我们可知其所作历史分期,“中国之史可分为三大期,自草昧以至周末,为上古 之世;自秦汉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16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 13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中国通史目录》,《章太炎全集》第3集,页328-34 14陈黻宸:《独史》,见陈德溥编《陈黻宸集》,中华书局1995年,上册,页562-63 阝5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国粹学报》第6期(1905年7月)。 16《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凡三册,1904至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3年商务印书馆将
Ö[¦,¶Áß¿muBAüÏ·¸±¿vK (ÂJ°0â2'¡¬ú9pqÃæ[(Ħ8&ï,e LDE '1ÄÅR70 8 .U zÁ) áV[â^uhsVä i )×H[ kb<ç²rý^ ,¦6Iü [ç(±IBÔVz6*BVs Äfµ=K®»L,e) ¯ËYRÕO0q¾æãæ7µÆ¥\ ÇÏL]L Üb*Å5*eb8©7ý ¿÷ebx:*òIB[0*^a? e,Kb[´ÖãHVC6èx*óB^,Á°*,e ]'bãå[VÉ´^`}ïe,x?7JÈÓ2bè^VÉ ´HC*ç*·³w*·Iï,e9xBV¶}°Ú¢¦ Pk Z[bѳe þàbÑ«^,$[F*²,Ñ«}Ø7)*! "'[BÊ7[,Ī9*Fì,óã*[·(¥Ñ« B(©Ñ/RjÖÖyÖ*ï,UVz{^*§],e0 /znÙ ]^mÉʺK,µój('k Z[ª þÞßà UVZHÕxµn Z[\ÅÙ,(h-äa}tB7 nï æ¾+\7}ª 7Z[Ùnk », ün ' ¾á k7Z[4ªâdÃëÉR7798 Uá7Z[4ªâ,¾ gªµ^Ëá©,âú¶G£»b±ò¶±¸¦±¸ ,e]È%[ªµ¬j¥¶ ,Ú'x á©,âh b'µ î©7sÖøã*\«vîÖ%\«,Ë\«´s"*iIB ´%*sÔ,Ö«hI´¥ÈhI´ÓhI´3ë',«ïÐ,e DHK<^Ëá©,â {/ Î'`» Z[¶! þ ʪ7Z[Í¢^x6*b(nB%ebh(ã¡ïe,ªêy ¨©LZ[îb7*[LîJÁøjÖ */÷JÓÇøÉÖ*/÷J0øãyÖ*/,e/ÃëÉ á7Z[4 @AB/0? O±A«0? OGA0@ABD¿AY ¿r 789* 9 ²³/0LOA+´h0²³¿A?ÃÄÅ 0 KD¨r 0/8/* 0 µÀ¶/0ö: · X@»A0 · XAY / Z 0 K . [* / 0´? ? VOÝ5ÄAg¡¨ 9 ¨ / K^ñòÇÄóHI* KñòÇÄó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