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人文主义者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 (一)但丁的文化使命 但丁给我们带来什么?那就是但丁提出了一个改造人性的问题。他的内心世界经常性的 是极其丰富的。在但丁的诗篇里,有鬼魂,有君主,有伟大的诗人,有无穷无尽的美丽传说。 诗人但丁永远在天边海角漫游,他关注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在畅游了地狱、炼狱合天国, 在经历了人间各种苦难之后,却去仰望心目中美丽的花朵。但丁凭诗性直觉行动,然而却有 着无比丰富的内心。追求理想时的亳无障碍,自由的精神,常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无限美丽。 他在哪里都是自自在在,如鱼得水。他们有了爱情就说出来,有了不满也不隐瞒。他们 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反思,他们特别乐意把别人当作朋友而倾诉。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说 的,他们简直是能用生命直接说话。他们直抒己见,把遇到的人都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他 们心里觉得自己的诗歌就是普通人的一种吟唱,他们采集民歌民谣,也把自己的诗歌送给普 通人那里。诗歌是活在人心中的,诗人是活在人民中的。 但丁不很考虑怎么写诗的事情。他们有许多心中涌出的东西。他们没有觉得自己在写诗 但却是吟唱出了歌谣。对于诗人来说,创作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意见不断地说出 来。他们是一群专门唱歌的艺术家,喜欢把自己比作夜莺,认为自己是在唱歌,在唱一些欢 乐的、悲哀的、激动的、美妙的歌。 但丁从不刻意想象,他只追求美丽的事物,结果,他自己却变成了光。由于在内心里没 有任何压抑,他的内心就充满着各种自由。自由对于他是天生的,但对于有压抑的人来说 就是一种福音: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向我们专门描述过希腊人怎么利用酒神和梦神 使自己感觉平等、自由和无拘无束。假如人们找到了一片绿洲,在其中不感到压抑,那么就 会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的桃花源里了。我们都喜欢在桃花源里的生活,那里没有压抑,无意识 的知觉获得了价值。由于没有意识的压抑,人拥有了更高的追求。诗的出现,就是让人变得 自然、放松、靠直觉生存。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意,也就没有压抑,没有制约,没有计谋 和阴谋,心灵也就变成得柔软。纯真是如何因为诗歌而出现,惊奇是如何伴随喜悦而舞蹈 生命是如何经由自然而复苏,这一切似乎都是不言而喻的。 但丁给人们带来了美。美的事物印入人心,就激起人内心的光亮,这种光亮折射出来, 诗也就产生了。美是诗的养料,诗却是美的想象。诗的折射乃是放射性的,有如思想,放出 万丈光芒。这种光芒不仅可以把诗人照亮,也同样可以把人群照亮。雪莱说:诗人是在黑夜 中唱歌的夜莺,但我以为诗是美的光束,一经点亮,自由自在的生命也就开始跳舞。诗是语 言而不是音乐,但诗在人心中反射出的感觉却正是音乐。诗的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这种节奏 只要合着生命舞蹈的节拍,就能引起人的共鸣。凡是在严寒的冬天进行过刻苦锻炼的人,他 的性情也就变成一种善于控制的自然冲动。他既然有过了高峰体验,因此也就能善待一切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他来说,春夏秋冬皆是诗。他这样地生活下去,总是觉得只要生命真正 地自由地开了,音乐将随之而来,衬托出大自在的本意,激起人心中无比描绘的大快乐 但丁给人们带来了和谐。诗和诗的美皆服从于天然的和谐。和谐无不出自本质的自然 而非仅仅出自于形式的排列。只要本质是和谐的,那么,诗的韵律也将是自然合拍的。诗的 韵律就是人的韵律,所以诗的和谐断然也就是人的和谐。因此,诗的旋律要从人性的和谐中 去寻找,而诗心却要从人的爱意中去寻找。爱是诗人的魂,它能够让废墟变成绿地。诗也是 种优美的力量,它浸润荒野,能把荒野变成鲜花铺地的天国。 但丁给人们带来了爱、喜悦和渴望。倘若诗真的能够感人,那么,诗人的热情和人格就 好像闪烁的星星,它那放射性的光辉透过幻想和淡淡的哀愁,给予人类充满希望的喜悦。只
第八讲 人文主义者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 (一)但丁的文化使命 但丁给我们带来什么?那就是但丁提出了一个改造人性的问题。他的内心世界经常性的 是极其丰富的。在但丁的诗篇里,有鬼魂,有君主,有伟大的诗人,有无穷无尽的美丽传说。 诗人但丁永远在天边海角漫游,他关注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在畅游了地狱、炼狱合天国, 在经历了人间各种苦难之后,却去仰望心目中美丽的花朵。但丁凭诗性直觉行动,然而却有 着无比丰富的内心。追求理想时的毫无障碍,自由的精神,常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无限美丽。 他在哪里都是自自在在,如鱼得水。他们有了爱情就说出来,有了不满也不隐瞒。他们 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反思,他们特别乐意把别人当作朋友而倾诉。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说 的,他们简直是能用生命直接说话。他们直抒己见,把遇到的人都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他 们心里觉得自己的诗歌就是普通人的一种吟唱,他们采集民歌民谣,也把自己的诗歌送给普 通人那里。诗歌是活在人心中的,诗人是活在人民中的。 但丁不很考虑怎么写诗的事情。他们有许多心中涌出的东西。他们没有觉得自己在写诗, 但却是吟唱出了歌谣。对于诗人来说,创作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意见不断地说出 来。他们是一群专门唱歌的艺术家,喜欢把自己比作夜莺,认为自己是在唱歌,在唱一些欢 乐的、悲哀的、激动的、美妙的歌。 但丁从不刻意想象,他只追求美丽的事物,结果,他自己却变成了光。由于在内心里没 有任何压抑,他的内心就充满着各种自由。自由对于他是天生的,但对于有压抑的人来说, 就是一种福音: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向我们专门描述过希腊人怎么利用酒神和梦神 使自己感觉平等、自由和无拘无束。假如人们找到了一片绿洲,在其中不感到压抑,那么就 会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的桃花源里了。我们都喜欢在桃花源里的生活,那里没有压抑,无意识 的知觉获得了价值。由于没有意识的压抑,人拥有了更高的追求。诗的出现,就是让人变得 自然、放松、靠直觉生存。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意,也就没有压抑,没有制约,没有计谋 和阴谋,心灵也就变成得柔软。纯真是如何因为诗歌而出现,惊奇是如何伴随喜悦而舞蹈, 生命是如何经由自然而复苏,这一切似乎都是不言而喻的。 但丁给人们带来了美。美的事物印入人心,就激起人内心的光亮,这种光亮折射出来, 诗也就产生了。美是诗的养料,诗却是美的想象。诗的折射乃是放射性的,有如思想,放出 万丈光芒。这种光芒不仅可以把诗人照亮,也同样可以把人群照亮。雪莱说:诗人是在黑夜 中唱歌的夜莺,但我以为诗是美的光束,一经点亮,自由自在的生命也就开始跳舞。诗是语 言而不是音乐,但诗在人心中反射出的感觉却正是音乐。诗的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这种节奏 只要合着生命舞蹈的节拍,就能引起人的共鸣。凡是在严寒的冬天进行过刻苦锻炼的人,他 的性情也就变成一种善于控制的自然冲动。他既然有过了高峰体验,因此也就能善待一切。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他来说,春夏秋冬皆是诗。他这样地生活下去,总是觉得只要生命真正 地自由地开了,音乐将随之而来,衬托出大自在的本意,激起人心中无比描绘的大快乐。 但丁给人们带来了和谐。诗和诗的美皆服从于天然的和谐。和谐无不出自本质的自然, 而非仅仅出自于形式的排列。只要本质是和谐的,那么,诗的韵律也将是自然合拍的。诗的 韵律就是人的韵律,所以诗的和谐断然也就是人的和谐。因此,诗的旋律要从人性的和谐中 去寻找,而诗心却要从人的爱意中去寻找。爱是诗人的魂,它能够让废墟变成绿地。诗也是 一种优美的力量,它浸润荒野,能把荒野变成鲜花铺地的天国。 但丁给人们带来了爱、喜悦和渴望。倘若诗真的能够感人,那么,诗人的热情和人格就 好像闪烁的星星,它那放射性的光辉透过幻想和淡淡的哀愁,给予人类充满希望的喜悦。只
有那些心中燃烧着对光和亮的渴望的诗,才能成为射入人心灵的赐福的光线。诗歌的美不在 于丰富多彩的连贯情节,因为优秀的诗人也可能稍微离开铺好的道路而另辟蹊径。谨守优秀 人格的诗人不外意味着“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他的诗不在于有意地向人揭示崇高, 只是他的热情和人格能够燃起星火,让人真实地感受从深处发出的颜色和美,以慧眼观照的 崎岖小道。我们仰望诗,我们也就仰望人类的本质和美德,从而获得一种非凡的壮丽。诗的 庄严,在于诗的不容亵渎。诗人的尊严,在于诗人的人格力度。当诗人以他的方式在寰宇之 中祈求诗才时,诗就成为一种揭示。因此,当诗成为人类本真的聚集力时,不存在诗的危险 性,只存在诗人思的神秘性。 但丁的诗呼唤的是自由的心灵。天地万物,一经诗的浸润,生命的绿就吐芽,这样就产 生出诗境。照一种说法,诗具有一种强大的传递光亮的能力,只要一进入诗境,万物就都染 上了诗意的光辉,由此变得光彩夺目。然而,凡入诗之事物本身却必须是纯净的,正如能够 运用心灵来加以想象的事物,本身也必须是美丽和充满爱意的。诗从来不是从事物的整体来 考察事物,而是把事物看作导向心灵的精神价值的原材料、并且是在刻意推敲其精神价值的 完善性上来把事物提升到诗。事物之于诗,犹如泥土之于花朵,夜空之于星星,肉体之于精 神,煤之于火。 (二)但丁的政治使命 但丁一向被人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作为中世纪的但 丁,他具有强烈的宗教倾向,诗歌的光华自始至终都是在人间的爱和神的光芒之间相互辉映。 作为新时代的诗人,这个在各地流浪的被放逐者永不停止地在那里用诗的语言阐释他对于世 界的认识,并且敲响了新时代终于到来的钟声 但丁首先是一个行动者,站在自己精力发挥的最高阶梯上,他一次又一次的宣扬爱,激 情和工作永不停止。对于一个被放逐的诗人来说,他没有选择退隐,没有选择消极,反而用 自我的意志创造出一个诗的世界。对于社会进步渴望和对于人性向善的渴望,是推动他激情 创作的两股激流。他的精神和情感是完全消融在一起的,转化成为一种意志力,要振奋人类 的精神世界。《新生》、《神曲》、《论俗语》、《论世界帝国》,所有这些对于但丁来说都是一种 活生生的统一,要把自己血管里的精华转化为一种改造时代的动力。他的诗的最大魅力是想 象力,但是其最深刻的内涵却是道德力。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思想永不停止流动的 思想家,他的人和他的诗构一起成就一件风格完全统一的艺术品。就像是一块头朝下载进人 们生活中来的陨石,千变万化,光芒万丈。 但丁开创了运用文化来改造人性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 意大利,一个“世界帝国”,不管它是繁花似锦还是濒临危机,如果要把它弄好,关键问题 就是改造人的素质。根据但丁的想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他就会变得本能;一个人如果 没有信仰,他就没有了目标并且敢于无所畏惧;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和慈悲心,他就不会去 考虑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智慧,他就会没有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经风雨、见世面,他 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就会变得迟钝、愚昧和无知。这样,文化没有了, 人就本能了。信仰没有了,人就不恐惧。本能、愚昧和没有惧怕结合起来,再给予一定的气 候,就会造成腐败的人。这就是所有事情的原委。在这事实前,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 了出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动乱、几十年对于世俗文化的轻视,同时政治秩序紊乱所造成的 道德沦丧,都集聚成了一种病态的文化症。看到他那个时代的人为此已经付出的沉重代价 但丁就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加以拨乱反正。简言之,但丁期望用善、爱心和文化来拯救他 国度 对于人类,但丁认为所加以衡量的标准对任何人来说应该都是同样的,无论他是一位君
有那些心中燃烧着对光和亮的渴望的诗,才能成为射入人心灵的赐福的光线。诗歌的美不在 于丰富多彩的连贯情节,因为优秀的诗人也可能稍微离开铺好的道路而另辟蹊径。谨守优秀 人格的诗人不外意味着“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他的诗不在于有意地向人揭示崇高, 只是他的热情和人格能够燃起星火,让人真实地感受从深处发出的颜色和美,以慧眼观照的 崎岖小道。我们仰望诗,我们也就仰望人类的本质和美德,从而获得一种非凡的壮丽。诗的 庄严,在于诗的不容亵渎。诗人的尊严,在于诗人的人格力度。当诗人以他的方式在寰宇之 中祈求诗才时,诗就成为一种揭示。因此,当诗成为人类本真的聚集力时,不存在诗的危险 性,只存在诗人思的神秘性。 但丁的诗呼唤的是自由的心灵。天地万物,一经诗的浸润,生命的绿就吐芽,这样就产 生出诗境。照一种说法,诗具有一种强大的传递光亮的能力,只要一进入诗境,万物就都染 上了诗意的光辉,由此变得光彩夺目。然而,凡入诗之事物本身却必须是纯净的,正如能够 运用心灵来加以想象的事物,本身也必须是美丽和充满爱意的。诗从来不是从事物的整体来 考察事物,而是把事物看作导向心灵的精神价值的原材料、并且是在刻意推敲其精神价值的 完善性上来把事物提升到诗。事物之于诗,犹如泥土之于花朵,夜空之于星星,肉体之于精 神,煤之于火。 (二)但丁的政治使命 但丁一向被人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作为中世纪的但 丁,他具有强烈的宗教倾向,诗歌的光华自始至终都是在人间的爱和神的光芒之间相互辉映。 作为新时代的诗人,这个在各地流浪的被放逐者永不停止地在那里用诗的语言阐释他对于世 界的认识,并且敲响了新时代终于到来的钟声。 但丁首先是一个行动者,站在自己精力发挥的最高阶梯上,他一次又一次的宣扬爱, 激 情和工作永不停止。对于一个被放逐的诗人来说,他没有选择退隐,没有选择消极,反而用 自我的意志创造出一个诗的世界。对于社会进步渴望和对于人性向善的渴望,是推动他激情 创作的两股激流。他的精神和情感是完全消融在一起的,转化成为一种意志力,要振奋人类 的精神世界。《新生》、《神曲》、《论俗语》、《论世界帝国》,所有这些对于但丁来说都是一种 活生生的统一,要把自己血管里的精华转化为一种改造时代的动力。他的诗的最大魅力是想 象力,但是其最深刻的内涵却是道德力。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思想永不停止流动的 思想家,他的人和他的诗构一起成就一件风格完全统一的艺术品。就像是一块头朝下载进人 们生活中来的陨石,千变万化,光芒万丈。 但丁开创了运用文化来改造人性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 意大利,一个“世界帝国”,不管它是繁花似锦还是濒临危机,如果要把它弄好,关键问题 就是改造人的素质。根据但丁的想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他就会变得本能;一个人如果 没有信仰,他就没有了目标并且敢于无所畏惧;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和慈悲心,他就不会去 考虑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智慧,他就会没有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经风雨、见世面,他 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就会变得迟钝、愚昧和无知。这样,文化没有了, 人就本能了。信仰没有了,人就不恐惧。本能、愚昧和没有惧怕结合起来,再给予一定的气 候,就会造成腐败的人。这就是所有事情的原委。在这事实前,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 了出来。 经过了几十年的动乱、几十年对于世俗文化的轻视,同时政治秩序紊乱所造成的 道德沦丧,都集聚成了一种病态的文化症。看到他那个时代的人为此已经付出的沉重代价, 但丁就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加以拨乱反正。简言之,但丁期望用善、爱心和文化来拯救他的 国度。 对于人类,但丁认为所加以衡量的标准对任何人来说应该都是同样的,无论他是一位君
主,一个教皇,或者是一个平常的百姓。在人的那个狭小的躯体里,极度精神丰富的人和极 度思想贫瘠的人却形成鲜明对比。表面看,但丁出现在他的同时代人那里,显得窘迫、尴尬 因为他的身分不过是一位被放逐的、永远不得回家的罪人。但是,与此完全不同,他在思想 上是那么强大,显示出一个文化巨人和文化英雄的当然位置。在流浪途中,他不时流传出来 的诗篇,好似山岭中飘落下来的花蕾那样,一落地便生根,一经传播就发芽。他能淸晰地剖 析时局,审判罪人,与其说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毋宁说他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和善良的 医生,借用他独一无二的诗的工具,在人的灵魂的最为隐蔽的内心世界中发现罪恶,并且对 之进行最谨慎细致的生命攸关的手术。但丁具有一个思想家的坚毅性格和一个行动家的果断 作风,他一直在谈论爱,却毫无猥亵之嫌,即便是在最可耻的人的脸上,他也要寻找出一线 复兴的生机。但丁的爱是一种大慈悲,他不是想消灭而是想改善这个道德混乱是非颠倒的世 界。但丁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对人类的善行进行表彰。他像一个文化英雄那样活着,高傲到 拒绝接受桂冠诗人称号的地步,在他那里,谁能想象这是一个内心深处无限孤寂痛苦的人? 从政治学的角度说,但丁认为政治的问题不完全是一个共和体制还是君主体制的问题, 而是一个人的问题。如果人是优秀的,那么,什么样的体制都可以变得很好。但丁曾经是教 皇党的一员,但他也支持皇帝的制度,以为在一位君主的统领下,人民的福祉也有可能源源 不断地加以开创。此外,他具有一个政治家的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性格上的纯洁性,他不 止是想把政局从紊乱之中摆脱出来,还希望融合宗教的爱和人间的爱,来建立起符合道德的 人间秩序。在但丁那里,爱也是神的天使,它又不可名状的推动力,甚至可以成为人进入天 国的基础。人间和天国在但丁那里是互相贯通和有机联系着的,因此天堂和人间的距离并非 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但丁注重人在世间的行为,正是这种对于世界的关切和爱,使但 丁必不可少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驱。但丁相信,在短时间内,一个文化运动会在意大利 兴起,那些未能领略过文化意蕴的人们将在这里接受文化的洗礼,爱的真谛将在这里被发现 从语言修辞学方面来说,但丁开创了运用俗语来进行文学是个创作的传统。《论俗语》 是但丁重要的文论作品。在这部著作里,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俗语是传播文化的最有用的工 具的理论:就他而言,文学创作如果要深入人心,就要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写作,这犹如种 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诗歌和文化也是一个与民众智慧和民族文 化传统相结合的有机过程。俗语就是民众说的语言,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工具,它显得简单、 不够完善。因此,诗人就要把俗语变成一种真正的语言,与整个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完全消 溶在一起,所有这些才能赋予民族精神的最为完美的表现力。但丁的诗歌是当时思想领域里 的最高之作,而他的用意大利语所写作的作品,也是当时意大利语语言领域里的最高之作。 当这两种事物一一内容和形式一一在但丁的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时,意大利人才发现, 自己所拥有的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力量。《神曲》、《新生》都是用意大利语所写的作品,但 像任何划时代的作品一样,只要是登峰造极的精品,就必然是世界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但丁所创作的就是诗歌就必然是诗中的诗:人类之诗。 文明和野蛮斗争的主题和人文政治的理论最早出现在但丁《论世界帝国》(约写于13 11年)的一些篇章里。但丁指出人类需要统一与和平,因此“人类创造统一的尘世政体的 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其最重要的原理就是人类文明的目的。N为了造就普天下的幸福,有 必要建立一个一统的世界政体”。这一帝国的作用是明显的,不仅因为建立它的目的就是为 了实现世界和平,而且它本身也将使贪欲减至最小程度,使正义的威力获得最大发挥。此外, 这些篇章还指出罗马是凭公理而一统天下的,况且这种统一乃是人类的存在〃与善〃的根 本。在但丁那里,君主统治权直接来自上帝而非来自罗马教皇,因为从历史上说,“罗马 国不仅先于教会,而且也不受教会的约束〃。(1)在卷一第十二章中,但丁指出 只有服从理性,只有全心全意为实现人类的目标而奋斗,人类才有自由。这样的自
主,一个教皇,或者是一个平常的百姓。在人的那个狭小的躯体里,极度精神丰富的人和极 度思想贫瘠的人却形成鲜明对比。表面看,但丁出现在他的同时代人那里,显得窘迫、尴尬, 因为他的身分不过是一位被放逐的、永远不得回家的罪人。但是,与此完全不同,他在思想 上是那么强大,显示出一个文化巨人和文化英雄的当然位置。在流浪途中,他不时流传出来 的诗篇,好似山岭中飘落下来的花蕾那样,一落地便生根,一经传播就发芽。他能清晰地剖 析时局,审判罪人,与其说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毋宁说他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和善良的 医生,借用他独一无二的诗的工具,在人的灵魂的最为隐蔽的内心世界中发现罪恶,并且对 之进行最谨慎细致的生命攸关的手术。但丁具有一个思想家的坚毅性格和一个行动家的果断 作风,他一直在谈论爱,却毫无猥亵之嫌,即便是在最可耻的人的脸上,他也要寻找出一线 复兴的生机。但丁的爱是一种大慈悲,他不是想消灭而是想改善这个道德混乱是非颠倒的世 界。但丁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对人类的善行进行表彰。他像一个文化英雄那样活着,高傲到 拒绝接受桂冠诗人称号的地步,在他那里,谁能想象这是一个内心深处无限孤寂痛苦的人? 从政治学的角度说,但丁认为政治的问题不完全是一个共和体制还是君主体制的问题, 而是一个人的问题。如果人是优秀的,那么,什么样的体制都可以变得很好。但丁曾经是教 皇党的一员,但他也支持皇帝的制度,以为在一位君主的统领下,人民的福祉也有可能源源 不断地加以开创。此外,他具有一个政治家的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性格上的纯洁性,他不 止是想把政局从紊乱之中摆脱出来,还希望融合宗教的爱和人间的爱,来建立起符合道德的 人间秩序。在但丁那里,爱也是神的天使,它又不可名状的推动力,甚至可以成为人进入天 国的基础。人间和天国在但丁那里是互相贯通和有机联系着的,因此天堂和人间的距离并非 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但丁注重人在世间的行为,正是这种对于世界的关切和爱,使但 丁必不可少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驱。但丁相信,在短时间内,一个文化运动会在意大利 兴起,那些未能领略过文化意蕴的人们将在这里接受文化的洗礼,爱的真谛将在这里被发现。 从语言修辞学方面来说,但丁开创了运用俗语来进行文学是个创作的传统。《论俗语》 是但丁重要的文论作品。在这部著作里,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俗语是传播文化的最有用的工 具的理论:就他而言,文学创作如果要深入人心,就要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写作,这犹如种 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诗歌和文化也是一个与 民众智慧和民族文 化传统相结合的有机过程。俗语就是民众说的语言,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工具,它显得简单、 不够完善。因此,诗人就要把俗语变成一种真正的语言,与整个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完全消 溶在一起,所有这些才能赋予民族精神的最为完美的表现力。但丁的诗歌是当时思想领域里 的最高之作,而他的用意大利语所写作的作品,也是当时意大利语语言领域里的最高之作。 当这两种事物――内容和形式――在但丁的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时,意大利人才发现, 自己所拥有的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力量。《神曲》、《新生》都是用意大利语所写的作品,但 像任何划时代的作品一样,只要是登峰造极的精品,就必然是世界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但丁所创作的就是诗歌就必然是诗中的诗:人类之诗。 文明和野蛮斗争的主题和人文政治的理论最早出现在但丁《论世界帝国》(约写于13 11年)的一些篇章里。但丁指出人类需要统一与和平,因此“人类创造统一的尘世政体的 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其最重要的原理就是人类文明的目的。“为了造就普天下的幸福,有 必要建立一个一统的世界政体”。这一帝国的作用是明显的,不仅因为建立它的目的就是为 了实现世界和平,而且它本身也将使贪欲减至最小程度,使正义的威力获得最大发挥。此外, 这些篇章还指出罗马是凭公理而一统天下的,况且这种统一乃是人类的“存在”与“善”的根 本。在但丁那里,君主统治权直接来自上帝而非来自罗马教皇,因为从历史上说,“罗马帝 国不仅先于教会,而且也不受教会的约束”。(1)在卷一第十二章中,但丁指出: 只有服从理性,只有全心全意为实现人类的目标而奋斗,人类才有自由。这样的自
由只有在世界政治机构的治理下,才有实现的可能。(2) 这种人文政治理论的阐释表现出道德政治(理性、和平、正义、善)与强力统治(任 性、战争、贪婪、恶)两种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但丁企图解释这一矛盾,方法是建立一个 世界性的尘世政权,在宗旨和制度上规范它的道德形式,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是维护道德秩序 的执行者。用现实的话来说,如果一个统治者违背了国家的宗旨和道德规范,他就是受诅咒 的和非合法性的,因而具有丧失权力的可能。但丁的这些思想,为以后的伊拉斯谟人文政治 观的形成,奠定了人文基础和政治基础。正是继承了这样的人文传统,伊拉斯谟完成了他的 人文主义政治观 探讨但丁的政治思想,不仅要研究他对于政治的看法,更应当理解他硏究政治的目的 这种探讨势必让我们进入但丁的人文思想之中,如此,但丁的人文观和政治观就显得合而为 致使政府和政治制度成为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和实现人们生活福祗的最为重要的工具。这 种需要是:让人民远离战争、腐败、愚昧、饥饿和秩序紊乱,同时为提供他们可以安居乐业 的基本社会保障。在但丁的政治观中,一直笼罩在中世纪神权背后深隐不彰的世俗秩序开始 凸现了,世俗政府有必要建立权威,并且服务于人类生存的本质,以便实现让人在自己的土 地上幸福的安居。但丁指出 但凡具有灵性因而热爱真理的人,显然都会十分热心于造福后代。为了报答祖先 不辞劳苦给他们遗留的财产,他们也要为后代留财富。一个身受社会教益而对社会福利 漠不关心,根本不能算他进到本分,因为那样他就不是“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 果”,而是一个吞没一切的大漩涡,只见吸进,不见吐出。(P1) 他进一步指出:“在那些虽然有用但仍未揭示出来的真理当中,关于一统天下的尘世政体的 知识最为有用,但也最为人所知。”原因在于:“这种知识不是直接有利可图,大家也就不大 留意了。”(P2)作为对于社会需要的一种积极反应,但丁的目的在于揭示尘世政府的现实作 用,他开始回溯到罗马帝国的政府,深思自罗马帝国崩溃候欧洲政治的分裂和无序状态,以 此说明政治紊乱对于社会的极其明显的破坏作用。从但丁那儿开始重新提出的一统天下的世 俗政府问题,因此是作为解决世界政治动荡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假设这样的事情是人可以 完成的,只是中世纪神学政治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才阻塞了这一政治上的洞见和政府的发展 但丁的目标,因此就是要人去做好准备,从关照上帝、彼岸回到关心自己和社会的政治秩序 上来 当然,但丁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念基础上的。但丁本人是把人文主义的 原则当作欧洲政治原则的基础来看待的。他期望有一个强大的政治秩序,政策确当,维护和 平,保护百姓。 但丁在《神曲》奠定的功过体系和赏罚原则都是以宗教的命运观来阐述的一一实际上这 也是但丁被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的原因。在但丁生活的年代,以宗教上的得失来衡 量人的报应是一种被认可、被众人接受的观念,这种情况,即使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的时 代,也是如此。我们面临着但丁的五彩缤纷的诗人世界,却发现在其中有着道德劝说的成分。 但丁因此开辟的是一个新人的途径,与强调原则、进行禁欲与苦修的中世纪得救观念大相径 庭。对于但丁来说,道德是一个人类自由意志高度发展的修炼过程,是一个人的行为通过知 识和艺术得以净化的必然产物。 在但丁的神学体系里,天国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天国作为世界光亮的本源,与黑暗的 地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同样,天国中的音乐和神曲,也同非艺术化的人间形成对比。对于 生活在天国的人来说,音乐和诗,以及洞察秋毫的知识和真理,是导致人类行为向善的基本
由只有在世界政治机构的治理下,才有实现的可能。(2) 这种人文政治理论的阐释表现出道德政治(理性、和平、正义、善)与强力统治(任 性、战争、贪婪、恶)两种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但丁企图解释这一矛盾,方法是建立一个 世界性的尘世政权,在宗旨和制度上规范它的道德形式,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是维护道德秩序 的执行者。用现实的话来说,如果一个统治者违背了国家的宗旨和道德规范,他就是受诅咒 的和非合法性的,因而具有丧失权力的可能。但丁的这些思想,为以后的伊拉斯谟人文政治 观的形成,奠定了人文基础和政治基础。正是继承了这样的人文传统,伊拉斯谟完成了他的 人文主义政治观。 探讨但丁的政治思想,不仅要研究他对于政治的看法,更应当理解他研究政治的目的。 这种探讨势必让我们进入但丁的人文思想之中,如此,但丁的人文观和政治观就显得合而为 一,致使政府和政治制度成为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和实现人们生活福祗的最为重要的工具。这 种需要是:让人民远离战争、腐败、愚昧、饥饿和秩序紊乱,同时为提供他们可以安居乐业 的基本社会保障。在但丁的政治观中,一直笼罩在中世纪神权背后深隐不彰的世俗秩序开始 凸现了,世俗政府有必要建立权威,并且服务于人类生存的本质,以便实现让人在自己的土 地上幸福的安居。但丁指出: 但凡具有灵性因而热爱真理的人,显然都会十分热心于造福后代。为了报答祖先 不辞劳苦给他们遗留的财产,他们也要为后代留财富。一个身受社会教益而对社会福利 漠不关心,根本不能算他进到本分,因为那样他就不是“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 果”,而是一个吞没一切的大漩涡,只见吸进,不见吐出。(P1) 他进一步指出:“在那些虽然有用但仍未揭示出来的真理当中,关于一统天下的尘世政体的 知识最为有用,但也最为人所知。”原因在于:“这种知识不是直接有利可图,大家也就不大 留意了。”(P2) 作为对于社会需要的一种积极反应,但丁的目的在于揭示尘世政府的现实作 用,他开始回溯到罗马帝国的政府,深思自罗马帝国崩溃候欧洲政治的分裂和无序状态,以 此说明政治紊乱对于社会的极其明显的破坏作用。从但丁那儿开始重新提出的一统天下的世 俗政府问题,因此是作为解决世界政治动荡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假设这样的事情是人可以 完成的,只是中世纪神学政治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才阻塞了这一政治上的洞见和政府的发展。 但丁的目标,因此就是要人去做好准备,从关照上帝、彼岸回到关心自己和社会的政治秩序 上来。 当然,但丁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念基础上的。 但丁本人是把人文主义的 原则当作欧洲政治原则的基础来看待的。他期望有一个强大的政治秩序,政策确当,维护和 平,保护百姓。 但丁在《神曲》奠定的功过体系和赏罚原则都是以宗教的命运观来阐述的――实际上这 也是但丁被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的原因。在但丁生活的年代,以宗教上的得失来衡 量人的报应是一种被认可、被众人接受的观念,这种情况,即使到了 16 世纪宗教改革的时 代,也是如此。我们面临着但丁的五彩缤纷的诗人世界,却发现在其中有着道德劝说的成分。 但丁因此开辟的是一个新人的途径,与强调原则、进行禁欲与苦修的中世纪得救观念大相径 庭。对于但丁来说,道德是一个人类自由意志高度发展的修炼过程,是一个人的行为通过知 识和艺术得以净化的必然产物。 在但丁的神学体系里,天国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天国作为世界光亮的本源,与黑暗的 地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同样,天国中的音乐和神曲,也同非艺术化的人间形成对比。对于 生活在天国的人来说,音乐和诗,以及洞察秋毫的知识和真理,是导致人类行为向善的基本
力量。艺术和是个如果说知识外在的点缀,那么,善和爱则处于推动道德进化的根本动力 在但丁那里,世间的一切纷争最后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只要人心里没有了爱和善,那么, 就会堕入物欲、权利、无知、愚昧之中而不能自拔。诗和艺术可能保留着善和爱的原始含义, 正如透彻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惑,因为只有领略过诗性之美的人,才能够接近光亮,获得 新生 但丁之后人文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一)彼特拉克的伦理政治学 如果说在但丁那里,政治学是通过诗性的善来改造人性的话,那么,对于彼特拉克来 说,政治学就是与中世纪的体制决裂。这种决裂是通过提出新的历史观、批判中世纪的陋习 研究古典文化、树立新人的榜样和鼓励人们在现实世界勤奋工作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彼特拉克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创人。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彼特拉克生于 1304年,即但丁逝世前的第17年;死于1374年,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蓬勃兴起的 时候。他是属于晚了但丁一代人的那个时代。 彼特拉克(1304-1374)这位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诗人完完全全地代表了这 种倾向。他是意大利的伟大的作家,他放弃中世纪的学习方法和研究对象,热衷于研究古典 文化。他对生命价值的探讨使他具有了很高的悟性。他因接触西塞罗的作品而热情倍增。彼 特拉克曾在12岁时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却放弃专业,改学文字、修辞和宗教。他经常 外出旅游,足迹到达法国和德国的科隆。1341年他成为罗马的桂冠诗人。在思想上,他 深刻体验到灵和肉、精神和物质的冲突,感到中世纪和近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是 一个生活在中世纪和近代两种文化夹缝中的人,以他的博学、敏感和文化气质,他触及到了 人的生命本质和人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敏感问题。他有登山的感觉,在山上感到完完全全的灵 魂的呼唤,而现实世界的生活又把他从美梦中拉回。他的朋友薄伽丘(1313-1375), 研究的是古代的手稿,却写出像《十日谭》这样的批判教会和禁欲主义、提倡现实人生的著 名文学作品。 彼特拉克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但在他的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里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卓越 考察中,却倾向于把他自己生活的时代,视为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开端。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 了一种新的历史观。根据他的看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辉煌的古典时期,罗马帝国崩 溃后的文化“黑暗时期”,以及从他自己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看法如果是指于中世 纪文化体制完全决裂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是革命性的。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推动时代的发展 无疑使得文艺复兴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对于中世纪文化的否定和决裂越是明确坚决,承担 文化复兴的使命也就变得淸晰。这样,历史就发生了一种断裂,随着中世纪文化和制度的被 彻底否定,一个新的时代也就开始了。 现在可以纯粹从政治批判这个角度对彼特拉克的看法做出部分解释了。虽然没有彼特 拉克对于野蛮、无知现象的否定和他对研究古代文化的呼吁,文艺复兴成为一场运动是很难 想象的。但是,真正对此做出反应并付诸实践的却是薄伽丘,以及后来的伊拉斯谟、托马斯莫 尔和马基雅维里。彼特拉克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批判以往各种陋习的传统。人们会立刻感到, 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愚昧、无知和道德败坏的强烈谴责,正是人文主义者重视伦理、自由 和教育的写照。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方面,中世纪文化中的糟粕需要批判和清理 另一方面,对于君主、朝臣、骑士、医生乃至于丈夫和妻子,都需要对他们进行规劝。从彼 特拉克开始,人文主义者就致力于锻造新人的战斗,把这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力量。艺术和是个如果说知识外在的点缀,那么,善和爱则处于推动道德进化的根本动力。 在但丁那里,世间的一切纷争最后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只要人心里没有了爱和善,那么, 就会堕入物欲、权利、无知、愚昧之中而不能自拔。诗和艺术可能保留着善和爱的原始含义, 正如透彻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惑,因为只有领略过诗性之美的人,才能够接近光亮,获得 新生。 但丁之后人文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一) 彼特拉克的伦理政治学 如果说在但丁那里,政治学是通过诗性的善来改造人性的话,那么,对于彼特拉克来 说,政治学就是与中世纪的体制决裂。这种决裂是通过提出新的历史观、批判中世纪的陋习、 研究古典文化、树立新人的榜样和鼓励人们在现实世界勤奋工作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彼特拉克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创人。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彼特拉克生于 1304 年,即但丁逝世前的第 17 年;死于 1374 年,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蓬勃兴起的 时候。他是属于晚了但丁一代人的那个时代。 彼特拉克(1304-1374)这位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诗人完完全全地代表了这 种倾向。他是意大利的伟大的作家,他放弃中世纪的学习方法和研究对象,热衷于研究古典 文化。他对生命价值的探讨使他具有了很高的悟性。他因接触西塞罗的作品而热情倍增。彼 特拉克曾在12岁时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却放弃专业,改学文字、修辞和宗教。他经常 外出旅游,足迹到达法国和德国的科隆。1341年他成为罗马的桂冠诗人。在思想上,他 深刻体验到灵和肉、精神和物质的冲突,感到中世纪和近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是 一个生活在中世纪和近代两种文化夹缝中的人,以他的博学、敏感和文化气质,他触及到了 人的生命本质和人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敏感问题。他有登山的感觉,在山上感到完完全全的灵 魂的呼唤,而现实世界的生活又把他从美梦中拉回。他的朋友薄伽丘(1313-1375), 研究的是古代的手稿,却写出像《十日谭》这样的批判教会和禁欲主义、提倡现实人生的著 名文学作品。 彼特拉克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但在他的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里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卓越 考察中,却倾向于把他自己生活的时代,视为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开端。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 了一种新的历史观。根据他的看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辉煌的古典时期,罗马帝国崩 溃后的文化“黑暗时期”,以及从他自己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看法如果是指于中世 纪文化体制完全决裂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是革命性的。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推动时代的发展 无疑使得文艺复兴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对于中世纪文化的否定和决裂越是明确坚决,承担 文化复兴的使命也就变得清晰。这样,历史就发生了一种断裂,随着中世纪文化和制度的被 彻底否定,一个新的时代也就开始了。 现在可以纯粹从政治批判这个角度对彼特拉克的看法做出部分解释了。虽然没有彼特 拉克对于野蛮、无知现象的否定和他对研究古代文化的呼吁,文艺复兴成为一场运动是很难 想象的。但是,真正对此做出反应并付诸实践的却是薄伽丘,以及后来的伊拉斯谟、托马斯·莫 尔和马基雅维里。彼特拉克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批判以往各种陋习的传统。人们会立刻感到, 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愚昧、无知和道德败坏的强烈谴责,正是人文主义者重视伦理、自由 和教育的写照。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方面,中世纪文化中的糟粕需要批判和清理; 另一方面,对于君主、朝臣、骑士、医生乃至于丈夫和妻子,都需要对他们进行规劝。从彼 特拉克开始,人文主义者就致力于锻造新人的战斗,把这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