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新鲜气息。关键在于,边疆与外国史地研究构成晚清史学一道独特景观,只是“经世 致用”思想作用下的结果;史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尚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在历史 书写方面,也缺少突破。我们知道,随着西学传播力度的加剧,各种西书在中国的出版 逐成规模,相应的出现了对各种西书进行分类的选本。这些选本的史学部分,所显示的 对史学的认知,很大程度就停留在“经世”方面。1888年出版之《西学大成》,是为“有 志泰西经济之学者”所编定,所介绍的“西学门径”计分十二门:算学,天学,地学, 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学,光学,声学。“史学”与这样一些学科 同纳入,是富于意味的。编者并未给出选择的理由,只是笼统表示这些均是“富国强 兵”之策,但仅此而言,亦可知“史学”之被纳入主要是作为沟通中外之需要,强调“言 外域者详矣,皆史学所自出也”。所收录的史书,更清楚显示当时对于史学的分科意识, 尚很缺乏,因为其中的内容纳入“政治卷”或更为恰当。9后来1897年出版之《续西学 大成》,情况也没有多少改变:“史学”与“政治”不分;“政治”与“经济”混杂;“文 学”与“哲学”纠缠,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学科概念与界限。93 史学作为现代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挨诸另文或者才能进行深入讨论。但上述例证已 足可表明,新的历史书写方式的确立,尤其是将史学进行现代意义的学科定位,中国悠 久的史学传统,反倒构成沉重的一页。以吾人之“后见之明”,或者早已悉察问题之所 在,毕竟伴随大量史著的出版,新的因素、新的机缘已然萌生。这也难怪,梁启超不是 这样断定吗,“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或者完成突破仍 需时间的锤炼,以及新的思想资源。 《西学大成卯编史学》收录了这样一些书,《大英国志》、《联邦志略》、《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 战记》、《万国公法》、《星轺指掌》。见《西学大成》,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版。 93该书分出这样的门类:格致学,重学(力学),汽学(水学),电学,光学,声学,化学,天学 地学,兵学,工程学,测绘学,算学,史学,政学,农学,文学。两相对照,应该说分科更细了, 其中“史学”收有《中西交涉通论》、《中西近事图说》、《交涉通商表》、《中西记载》、《中西大局论》、 《中西通商原始记》、《中国筹防记》、《西域回教考略》、《中国新政录要》;“政学”收有《富国精言》 《富国养民策》、《富国理财说》。“文学”收有《西法学校》、《泰西实学精义》、《新学刍言》、《西学 渊源记》、《心智略论》、《思辨学》、《心学公理》、《心才实用》、《西国行教考》。参见《续西学大成》, 1897年出版。除此而外,其他类似的书籍也是如此,参见《东西学书录总叙》,1897年出版:《西学 三通·西史通志》,上海文盛堂1902年E
9 Ük»,Ò´Æ8V7[Û«[^²Vs?Í'bë/ è%e£¤%< CD÷[Ù«GIj W´;txZ[ ª ì·Üü4,©²n"5Ýq iar=ª7 nï ÐBf nÙHr=ªA îï ba,]ba [î ¯ H[ ÛqÎcdbë/e ì,777 znï*áâ'b¶ @åëe*}eµ,- böfeîªöài; [zg¡hi~ ,b[e8]^ ^¿PQ'À´G= ,µ}ênb¸ -Í'6)¯]'bÀ7 ze*j¨SxBLb[e*jPQ¢'V*¢b V&}Iïõ[Jne,@ [ª{/ ¯¥\H´[ îG. WÛ·|t 4PQb3[þe{¥, J 7 . znï*á â(i¶¾Ü`àb[e8b3[e(î÷b3[e8bëee÷bu e8bfeklAKi¶^m @80³, [Ù«7 Ú~æ|u}>±A ·Q+,¨jÕ,ô& L)°k Z[ª þ Ú~$'¸[A Ù«GI ½7¸ c [56x±n¡ ^o, é*b*°e}o&ílm* pqn[\ nïk tk ;&Krs,]òÞßà(' ]Ñsb´ãäå æ7ç¶}è[,e}yü4A \T tuwk £¤23, 0= UbhO AØGaßc1dÄ0U¶ eA«0eeA«0 âeÕA«0 E âA«0ª QRA«0fg!hA*+0= UA¦i©K777 KHI* (ÄHßc@b/4( ] j k } l ¦ m ` 0 6 n où « O Õ p *qMUúÐ(F5aa ?O Ø0?=aráA«0?=ÍgFA«0arñsA«0?=¿A«0?=UÅáA« 0?=ñdÎA«0? 7A«0=tuÝRA«0? ´ÕGA\Õ Ø0 SA« 0 vqwA«0 7xFA* Ø0=R ºA«0Ù=P SA«0´ ÔA«0= y{A«0ÊzáA«0¬© A«0Ê Q7A«0ÊÙPáA«0= 4ÝRA*+0x= UA 7 . KHI*Ü'ñ b4ÄG<o'+0o= ÄG§{A7 . KHI\0= ¡k=OeADEâ KÇ*
五、日本管道的意义 无论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还是王韬的《法国志略》,皆不同程度参考了日本学 者的工作,这也提示我们注意,讨论中国历史书写的转变,不能忽视日本管道的作用。 毋庸置疑,中日学术交流同样是一个双向过程,其中所呈现的复杂状况,尤其是日本学 者受惠于早期传教士的工作以至魏源、徐继畲的著述,“也不是这里可以讨论的,但日 本对中国的影响却甚为显明,成为中国新的历史书写方式重要的催生因素。 关于中国译日本书的综合情况,已有较为详细的统计资料。大致是1660-1867年间 只4种;1868-1895年间也仅8种;而在1896-1911年间至少达到1014种。”故此,列 举日本对中国历史书写产生影响的各个环节,也非这里可以展开。但从以下环节稍作说 明,却是必要的。康有为曾搜集近八千种日本书籍目录并加以解说编成《日本书目志》 其中包括各国历史35种,日本史204种,此外尚有传记、地图、游记等与史学密切相 关的著述多种。康有为当然清楚,日本以武门柄政,旧无国史,正史体裁犹未备,“本 无可采焉”。他主要从两个环节对日本的历史著述提出看法,一是就西史的翻译言, 是希望藉日本明“变政之迹”。在他看来,中国虽亦译有多种史著,然记事未详,史理 尤少,仅有《佐治刍言》一书而已,而日本所译盖多;至于日本本国历史,若《日本文 明史》、《开化起源史》等,“变政之迹存焉”,可以帮助中国“尽弃阻坂而驱坦途”。梁 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也注意到,日本历史之书,可分为八类:世界史(西洋史附 焉)、东洋史(中国史附焉)、日本史、泰西国别史、杂史、史论、史学、传记。对于每 门类,梁均列出若干种书目,给予简要评价。这也说明当时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可能 接触到的历史方面的书籍。 参见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尤其是第二章“汉籍东渐”。接下 来会谈到的《万国史记》即是如此。将该书与徐继畬《瀛环志略》相对照,就可发现,对欧洲沿革 的叙述,几乎全抄徐文,区别只是《万国史记》开篇即谓“上古”,而徐文则用中国的朝代纪年。 95参见谭汝谦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该书估计1896-1911年 间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计958种,但熊月之发现其中遗漏不少,仅徐维则、顾燮光的《增版东西学录》 所载日文书,便遗漏56种,所以得出至少1014种的结论。参见熊月之前引书,《西学东渐与晚清社 会》,页640。 6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康有为全集》第3集,页702,717。 9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页90-102
0 "#$%&'() ¦+'CL áäa7@â' á7@Ôâõ(¿qõäa } î]m¯©PG+7Z[ª ¬(±e®äaw² %, 78ú§äë¿'^$Ù Tm$'äa }D¼´o54 îø33»È¼ \Õ 9(']ÌL+ ¨ä aH7 '( °7k Z[ª þ¡¢ st, Ò´7´äaª Óc(&¶±Iv 62ì,è' //87/. zT Í 9 =÷7/787 0 zTS 7 =÷B 7 /8 zTøÜ×» 9 =, 0óxÅ %äaH7Z[ªÄs'( r_`Ê]ÌLc1,¨s<_`nh °'·¢ , ¶¾Y y£P=äaª»¾@ihµáäaª¾@â XYr7Z[ 0 =äa[ 9 =xVW¶5Æ1½ÆZ8[ÐÑ Ò \Õ¾=, ¶¥K/äaüöw3¦7[Ø[ýNAêiba ¦L¦]e,¢sß_`Häa Z[\Õmn`^'Î[ ³´^ ' ¥äa°b3*§e,`J7¡´¶¾=[\KÆêI[ $ÜS¶á3[4â^ªB&Bäa´é¾÷ø´äaa7Z[Ëáäau °[âá1!3[âZb3*§F]eL 7bj^xyBéÕ±e, /Þ ßàá»â^uPG»äaZ[*ªLî£ïà/0[R[ ]U[R7[]Uäa[å7"[[[+[5Æ,H´Ë ^öïÞÅnËz=ª¾!¢È,]h°¥\ÞßàwdäsL± C´» Z[ ì ª», . 9 +]|/0ÍÎ?ø`a}OAÁÂ?ÃÄÅ K±YÚ@Go:*~m x0ª OA o'*ò(Ä%&'0(CeAMUú=ãiUPQ {þD%0ª OA;Ì ôDF%wá? ÎjK* 0 +vh/0? øÄ¾GAÌÍ?U HIJ 7 K*(Äe 7 /8 K ê? øÄGe 07 Û[Ài?%Mw«ç)¦0YIo= GA ¿øÄw 0/ 3sH¨ 9 0á*+Û[ÀÑÒÄ0= o:;<J Ar /9* / I3/0øÄeA0I3D¿AY ¿r ...* . ¸¹º/0oG[±A0»¼½¾¿k¿À1Ar 8*
不用说,中国重视来自日本的史学著述,很大程度同样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但 中日之间的交流,较之中西之间的交流,从广度和深度来说,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最明 显的是,日本历史之书写所影响于中国者,已有充足证据。按照有关学者的分析,成书 于1888-1890年、用汉文写成的《支那通史》,是对中国历史研究,首先采用“通史” 形式的著作。研究者也注意到,将中国史分为若干时期,再用分章分节的体裁写作, 这种体裁非中国所固有,似乎也不是直接由西洋输入,而是由日本间接输入。“这类书 影响于中国史学界较早而较大的,大概是日本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和桑原骘藏的《中 等东洋史》两书;更其是前者,因为用汉文写作的关系,影响更大。”ν日本学者论及梁 启超对历史时代的划分,也明确指出其所受日本学者的影响。如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是依据桑原骘藏1898年出版的《中等东洋史》提出的。 1901年12月在《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考》提出的时代划分(1)“野蛮自由时代” (黄帝以前):(2)“贵族帝政时代”(自黄帝至秦始皇);(3)“君权极盛时代”(秦始皇 至清乾隆);(4)“文明自由时代”(清乾隆至现在)。则是根据白河次郎、国俯种德1900 年6月出版的《支那文明史》。除此而外,当中国开展新式教育时,所采用教材也多 来自于日本,其中“中外史学”一门,尤其突出。0而且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直至五 四时期,如傅斯年评述的,仍“概以桑原氏为准,未见有变更其纲者 《支那通史》和《中等东洋史》对中国历史书写的影响,已如上述。但日本学者所 表达的“普遍历史”以及划分时代的观念,则还要往上追溯不少时日。福泽谕吉 (1834-1901)1875年所著《文明论概略》,曾将现代文明作这样的定位:欧洲各国和美 参见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315。 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见朱维铮前引书,《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页535。 10参见松尾洋二:《梁启超与史传——东亚近代精神史的奔流》,收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 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为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页 244-88。 ω《京师大学堂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曾确定下列课程所用书籍:修身伦理、字课作文、经学、词 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算学、名学、法学、理财学、博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及矿产学、 图画、教育学(此类专为师范生之科学)。其中“中外史学”部分,其教材及参考书,均包含大量的 日本出版物及翻译于日本者 02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4月17-23日),第4版
/ (%h7¡®JJäa [\ÕÛq¿'n´3[ì ,¨ ä*T ±**T sqd·qJhp(L¿äB`, ° 'äaZ[*ª'(´7}&¶Eôl,ÊK¶Ò} î-ª ´ 77787 z%Çu á{ [â'H7Z[Ûû¦%b[e Ïþ \, 7Û}PG»¸7[îËz\,%îî` ýN ]=ýNÊ7ç¶FÙ('LC-hQB'-äaTChQ,b]ïª '(´7[0±oB± 'äa |/ á{ [âd}0~î á Z[âߪ÷{'i}t%Çu Ò}'({,e äa}+wÞ ßàHZ[\« î°Ú nDäa} '(,Þßàá7[á+â ¸7Z[î\«'Zl}0~î 7 7 znï áZ[âmn , z áh77âmn \«îRUb¯kJ-\«e RýiU÷RUbÜ{ý3\«eRJýøÓ2ÙU÷RUb7Y\«eRÓ2Ù øU÷R9Ubu°J-\«eRøÙU,h'qlf7=Ï z / nï á{ u°[â,xBV¥71ckþ4\¦%4ë¾ JJ´äabV[e^ö$ün,Bnï Z[4ªLø< 9\OzÕ Ab}0uåê¶{Î},e á{ [âdáZ[âH7Z[ª '(&jÕ,¨äa} )× b%&Z[ewî\« ?@h¢¼j¹º(Ü\ä, Ý R798 U7.0 z\áu°+Ô⾸٫u°] ½àáçr7dâ 7 + ;/0ø? OA=pqHIJ Kr 0* ,VS/0W©K? À´O A+MMNÑÒÄ0,VSX OáÚë¿Ar 00* +¥Ø³Ú/0¸¹ºO88oÍÎS#O}AØQêh0¸¹ºkÖø k=$88øÂ5U p35 stSstXAÁÂJ5 ~HIJ Kr 99877* 0ÂU k; ÐáÄAýkmW áÄG/27«VW«X «È @«?ñO «?ñ$6«« « «R «7x «÷ «÷7 «` «6çï> « g«ÝÞ 'ba3"À5 *??ñO ÝïRÄU øHI÷ïø* ¿ÀK/0? VOZÀstA0ÁÂU øÁA 7 K 9 [ .8 øY 9 I*
国为“最文明”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为“半开化”国家;非洲和澳洲的国家为 “野蛮”国家。尤其还强调了,野蛮、半开化和文明是“人类的必经的阶段”,“文明发 展的过程”:“这种说法已经成为世界的通论,不仅西洋各国人民自诩为文明,就是那些 半开化和野蛮的人民也不以这种说法为侮辱,并且也没有不接受这个说法而强要夸耀本 国的情况认为胜于西洋的。”03不用说,这是接受“普遍历史”的典型论调。而福氏1885 年提出著名的“脱亚论”,更可视作力图将日本纳入“普遍历史”的努力,也对日本产 生极大影响。如论者所说的,“脱亚入欧”在近代日本至少是一个基本论题,福泽谕吉 的名言—“我乃于心中谢绝亚细亚之恶友者”,在以后的几乎半个世纪里,至少是规 定了近代日本路线方针的最基本命题之一。中国士大夫受此影响,也甚为显明,宋恕 即曾对照日本表示,“日本能决然舍去数千年之衣冠以从西人冠,我国不能舍去二百年 之衣冠以从西人,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具体到史学书写样式,梁启超《西学书目提要》史学部分列为首篇的《万国史记》, 即是值得重视的一本书。该书在晚清确为中国士人所重,同样是宋恕,在给友人信中, 即道明《万国史记》“不可不细看一过,并宜广劝朋友、门生读之!”原因无他,“此书 于地球万国古今政教源流,言之极有条理,我国人所不能为也。”106那么,《万国史记》 究竟哪些方面值得重视呢?如该书“凡例”所表示的,“此篇就翻译诸书摘录其要,欲 使蒙土博通万国事迹,民情风俗。文虽用汉字,其体反仿泰西史例”。明确其体例仿照 “泰西史例”。尤其重要的是,《万国史记序》明确讲到,西史分称三古——上古、中古、 近古,不独是“明古今明暗之别也”,同时这样的“世运岁进”,也是万国常态,“与地 球始终者矣”。相较而言,“东洋国俗,是古非今,谈时事辄曰世运日降,论人道辄曰风 俗不古,其不求进益,与西洋中古教法为弊时略相似宜矣。”这里所包含的信息是,不 仅将欧洲历史理解为依次进化的不同阶段,代表着“普遍历史”模式,同时也试图将东 洋纳入这一模式,指出东洋之发展尚停留在西洋之中古时期。0因此,尽管在此之前传 教士已有相关的表述,但该书却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看作“东方世界”在自我表述中,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页9-10。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页110 105宋恕:《致钱念劬书》(1895年7月25日),《宋恕集》,上册,页535-36。 16宋恕:《致贵翰香书》(1895年7月),《宋恕集》,上册,页53335 1冈本监辅著,中村正直阅:《万国史记》,上海申报馆1879年出版,卷6,页2:页5-6
. 7b u°e7F÷þý7äaZbc1e7F÷Êçdç 7F b¯ke7F,$¯kc1du°'béï ·ë ebu°Á c eàb]=h&ë/0 +(Sr7ézJu°Î' c1d¯k éz(]=hi¶(CD]hB¢ja 7 ( ´ ,e(%h]'CDb%&Z[e Ë+,Bu 770 zmn\] bã+e{L®1¸äaPQb%&Z[e ïHäaÄ s'(,+}h bãQáey«äaøÜ'^a+m Ý ]ÃÃb©Ý´ºIÉãvã*}e ÄÙc/ÌøÜ'Ð y«äaà aÌm*^,97íDx'( °0. a¾HKäa)¯bäa±£KOPz*sé©7(±ªûz *séq)ì(/<e0 ý»[ªþÞßà᪾m¢â[îÅûË áE7[Æâ a'C¡® ^aª,gª«Ú7é¡¿'0.éÊ a²°áE7[Æâb(L(v`^ös*e0t¦bxª ´`E7Öã343*¶â©7é(±,e/ áE7[Æâ ß ìC¡®àôgªb©,e)¯ bxËγ´æª@¢k EåE7§z(Ú2,u¡%Çýx´å[,e,°Úý,´K bå[,e,$¡¢ 'áE7[Æ>â°Ú»[îÖÃÃjÖÖ yÖ(V'b°Öã°5*"e¿\] b/rAe'E7æ?b8 `2}ïe,±Bb72'ÖÊã\=/rä2+é²=Ú 2(Ö(6Aè8Ö4\ÔFï,e]ÌX Ê'( S¸áçZ[ZfA (¿«)"b%&Z[eBþ¿\01¸ PQ]^Bþ n*ÁcWcd*Ö\,.txjwx*i5 4&¶Ò )Õ¨gª¶(L« GIL`b /0eJ©)Õ 6R/0á×AÁÂhJÁÂñòÇÄó 0 Kr 8* 9 ¡¢1/0ÍÎø? zA £ÁÂ?¤hHIJ Kr * 0 :U/0(¥¦ÄA7 0 K . [ 0 ø0:U¿AD¨r 008/* / :U/0(§¨ÌÄA7 0 K . [0:U¿AD¨r 080* . ©ªÚ?¡/0ª OADEXó 7. KHIl /r \r 08/*
将自我的历史纳入到“普遍历史”模式中 六、历史书写:中国与西方 每到新世纪总会催生出许多话题。1901年,正在日本流亡的梁启超捕获到新世纪的 信息,就曾预言作为“过渡时代”的20世纪将出现激动人心的新局面:“过渡时代者, 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入主、由瘠而肥所必 由之路也。”10而正是这段时间,他先是在《清议报》发表了《中国史叙论》,稍后又在 《新民丛报》发表了《新史学》一文。梁启超发表于20世纪初年这些文字,对中国新 史学形成的意义,已无须多言。但所谓“新”,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具体体现呢?在我看 来,这些文字的发表之所以构成中国史学的“事件”,就在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 史学传统的国家,获得了书写历史新的方式,其象征即体现在将中国纳入“普遍历史”。 换言之,如果说以往中国历史的书写没有能够解决如何处理“朝代”的问题,也没有超 越“断代”的樊笼以及各种以“通”相标榜的著述,那么接受“普遍历史”的观念,以 及体现这一理念的“时代的划分”,其结果便是对历史的理解有了新的思想进路 在《中国史叙论》中,梁启超首先注意到,“当采用何者”纪年,是今日著中国史 紧要之问题”。围绕此,当时也有诸多主张,或主采世界通行之符号,以耶稣降生纪 元;或主以中国国民之初主黄帝为纪元,梁则认为“惟以孔子纪年之一法,为最合于中 国”。应该说这一问题当时并没有解决,所以他也倾向于纪年问题或者“以孔子为正文, 而以历代帝王年号,及现在通行西历,分注于其下”。然而,书写历史应该进行“时代 之区分”,却是没有疑问的:“叙述数千年之陈迹,汗漫邈散,而无一纲领以贯之,此著 者读者所苦也,故时代之区分起焉。”由于不满中国以一朝为一史的书写方式,因此主 张引入西方划分时代的概念。在梁看来,虽然西人以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来编写历 史稍嫌“武断”,却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史家惟以权宜之法,就其事变之著而大 有影响于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他本人是这样来划分中国时代的,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 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 中国”。⑩在《新史学》一文中,梁启超同样谈到中国历史的“书法”与“纪年”问题。 8梁启超:《过渡时代论》,《清议报》第82期(1901年)。 10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页1-12
7 ¸J© Z[PQ»b%&Z[eBþ, *+ Ë»k/½sn²¾Èm, zØäa- Þßà,»k/ Êξb\«e /¸nÙØréº k²ìàb\«} µPÖÈ*¾Üz{-Bs-BT- Q-¡B¢· -*,e7BØ']\T'á £âÁ)á7[á+ân ákz¤£âÁ)ák[â^u,ÞßàÁ)´ /z]uH7k [Ï GI&¦&¾,¨Äbkeß ì¶ýýÙàô©` J]u Á)*7[ b^eδ7]^¶¸c [56 7F,ªZ[k þ*aýÙ¸7PQb%&Z[e, ¬*Dh¼7Z[ ªi¶±¥£#b«e lmi¶à )bÑ«e Cwr=be<t \Õ CDb%&Z[e ?@ wýÙ]^@ b\« îeCD'HZ[ ¶k £¤A, á7[á+âÞßàûPG»b¥¦%#}ez'ãä\7[ bY¢*lme,dex¥\¶æ¾¢¦/0 *!"ó2s 2÷77z*ý2Þh bèz*^ c´ 7e,fgh]^lm¥\i¶£$´zlm}bØu BZ«ý z"wÙ ZîP´<e,KBªZ[fgA b\« *Ñîe'i¶§l àbáÕOPz*1§¦Q§ÈB¦^Ρ¢*x\ }}¨ó\«*Ñî!],e-´(æ7^^[ ª þtx ¢ÛQ î\« @,Þ`J¡Kéj/[/[y/[JµZ [n©büÑeͱb(&eB*b[Fè*Î*\B ¶'(´>}ríG)%Bî*},eaé']Jî7\« bµ^j/[JýÓ*^6'7*7e÷bµª/[JÓ^6ø «*z'ãç*7e÷bµy/[Jzø´ãä'/0* 7e, ák[â^uÞßà¿»7Z[ bªe8bzelm, 7 ¸¹º/0h«ÎáA0<ÈXAY 7 Z K* ¸¹º/0? O{áA0»¼½¾¿k¿ÀKAr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