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为什么欧洲最早 过渡到近代社会? 在英文里面,近代和现代实际上是一个词: modern。欧洲人认为,自文艺复兴以后, 就进入一个迈向近代社会的延续性的发展。今天我的讲座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为什么 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第二个主题是对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 些比较;第三个主题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前言——一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研究很重要。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实际上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基础研究,另 一部分叫决策研究。目前,基础硏究有点脱离现实,决策硏究又有点流于表层。要解决这个 问题,需要设立一个对基础研究进行再研究的专门机构。 我听说过这样两件事。一件是在二战后,美国叫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 去研究战后怎么对付日本的问题。然而,本尼迪克特拿了国家的资助,并不好好写这个题目。 结果,她去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菊与刀》,是专门研究日本国民性的。写完以后,美 国政府的再研究机构就对那本书进行了再研究,结果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天皇制度暂时 不能废除。这个结论后来成了一个很有用的指导方针 还有就是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扩张后,就碰到如何处理宗主国和部落酋长的问题。殖民 地的土著酋长的问题很难解决,政府也觉得这事特别难以对付。结果,就想去找人类学家来 研究那些部落酋长。这样,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就去考察那些部落。人类学家去了以后,特 别是拿到了国家给的钱,非常高兴,但也不肯好好地去进行决策研究——他们最擅长的是进 行基础研究。他们找到了机会,就去写人类学的专门著作。结果,就出版了许多很好的、多 卷本的人类学著作。写出来以后,当局很高兴,说你们写了那么多的人类学著作,真是了不 起,然后就把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交给一个再研究机构,去再研究这些纯属于基础研究的学 术成果。结果,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所有的部落酋长都是 世袭的”。再研究机构于是向政府建议,要政府把那些部落酋长的儿子都送到伦敦来,给他 们最好的待遇,上最好的学,等到他们毕业以后,再把他们派回到原部落去当酋长。英国用 这个办法解决了宗主国与部落酋长的关系问题 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领导的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的机 构。那些学者们是擅长基础研究的。他们拿了国家的钱也想去做基础研究,结果,就显得与 要求脱节。有了再硏究的机构,基础研究和决策硏究的质量都得以保障,两个硏究领域都迅 速向前推进了。 我们举上述的例子,目的是要说明,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有时也可以成为实用性很 强的应用学科的,甚至成为决策的辅助学科。比如,当今世界上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国民 性的研究。所谓的文化冲突论、文化整合论、全球化研究等等,都离不开对世界各国国民性 的研究。政府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该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民性特征。过去在进行决策时,重点 放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国家安全因素上,现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走向世 界,就要求把许多问题放到各国国民性的大背景中去,才能加以考察。各国的国民性,东方 文化和西方文化,还有西方各国、各民族之间,都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文明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文明。比如说希腊人,希腊人从古代起就很散漫,他们
第十五讲 为什么欧洲最早 过渡到近代社会? 在英文里面,近代和现代实际上是一个词:modern。欧洲人认为,自文艺复兴以后, 就进入一个迈向近代社会的延续性的发展。今天我的讲座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为什么 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第二个主题是对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一 些比较;第三个主题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前言——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研究很重要。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实际上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基础研究,另 一部分叫决策研究。目前,基础研究有点脱离现实,决策研究又有点流于表层。要解决这个 问题,需要设立一个对基础研究进行再研究的专门机构。 我听说过这样两件事。一件是在二战后,美国叫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 去研究战后怎么对付日本的问题。然而,本尼迪克特拿了国家的资助,并不好好写这个题目。 结果,她去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菊与刀》,是专门研究日本国民性的。写完以后,美 国政府的再研究机构就对那本书进行了再研究,结果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天皇制度暂时 不能废除。这个结论后来成了一个很有用的指导方针。 还有就是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扩张后,就碰到如何处理宗主国和部落酋长的问题。殖民 地的土著酋长的问题很难解决,政府也觉得这事特别难以对付。结果,就想去找人类学家来 研究那些部落酋长。这样,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就去考察那些部落。人类学家去了以后,特 别是拿到了国家给的钱,非常高兴,但也不肯好好地去进行决策研究——他们最擅长的是进 行基础研究。他们找到了机会,就去写人类学的专门著作。结果,就出版了许多很好的、多 卷本的人类学著作。写出来以后,当局很高兴,说你们写了那么多的人类学著作,真是了不 起,然后就把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交给一个再研究机构,去再研究这些纯属于基础研究的学 术成果。 结果,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所有的部落酋长都是 世袭的”。再研究机构于是向政府建议,要政府把那些部落酋长的儿子都送到伦敦来,给他 们最好的待遇,上最好的学,等到他们毕业以后,再把他们派回到原部落去当酋长。英国用 这个办法解决了宗主国与部落酋长的关系问题。 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领导的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的机 构。那些学者们是擅长基础研究的。他们拿了国家的钱也想去做基础研究,结果,就显得与 要求脱节。有了再研究的机构,基础研究和决策研究的质量都得以保障,两个研究领域都迅 速向前推进了。 我们举上述的例子,目的是要说明,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有时也可以成为实用性很 强的应用学科的,甚至成为决策的辅助学科。比如,当今世界上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国民 性的研究。所谓的文化冲突论、文化整合论、全球化研究等等,都离不开对世界各国国民性 的研究。政府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该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民性特征。过去在进行决策时,重点 放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国家安全因素上,现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走向世 界,就要求把许多问题放到各国国民性的大背景中去,才能加以考察。各国的国民性,东方 文化和西方文化,还有西方各国、各民族之间,都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文明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文明。比如说希腊人,希腊人从古代起就很散漫,他们
在海边生活,不准时赴约,一天到晚迟到早退,这已经是几千年来养成的习惯了。对这样 种民族性,我们要有所了解。比如希腊人说好了要来,到时候却不来了,我们就完全不必 生气,因为希腊人就是这样的,几千年的习惯了,并不是对谁有意见。希腊人也有好的地方, 有时候,一有想法马上就付诸行动。但是德国人就不一样,德国人很会进行理性的反思。美 国人又是另一种风格,法国人又是一个样子,意大利人又是另一种样子,意大利人最喜欢夸 张了。德国人如果说好要来,到时候却不来,那么,就一定是出什么事情了,需要我们认真 对待 所以,国民性研究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我们避免把中国人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于外国人 或外国民族。以自己的思路来替代别人的思路,以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就犯了主观主义 的错误,因为别人的国民性是与你不同的,所以不能够进行取代。要把国民性的研究放到政 府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考虑,要成立专门研究国民性的重要研究机构。中国现在有 些国际问题研究所,还有一些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所,但却没有研究世界各国国民性的专门机 构。在这个领域,现在我们处在被人家研究透了,但我们对人家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这么 种不对称的状况。所以应该在北京大学这样的地方,成立一个研究国民性的机构。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历史学走到当今世界领先的水平,才能在基础和决策两个领域中走向世界最前 历史学有很多定义。过去的定义认为:历史学无非就是一些过去的事、一个学科、一些 史料,或者是一些学术的专著。现在历史学要以人为本,新的定义叫做“时空坐标中生命的 关照”。镜头直接对准人。一个是时间坐标,时间是纵向的;一个是空间坐标,空间是横向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就是研究时空坐标中的人。人的主题,情的自觉,历史学走向 了人,实际上就成了一门对现实非常有用的学科。 欧洲的兴衰 现在我们来讲欧洲为什么能最早过渡到近代社会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古代的欧洲和现代 的欧洲都是很不错的。古代欧洲很兴旺,因为有古典文化。“言必称希腊”,就是说,古代的 希腊很不错。现代的欧洲也不错,也很兴旺。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却是落后的、衰落的。中国 在中世纪时是发展的,处于世界领先的:有大唐盛世,有科举制度,有完备的政府机构。盛 世这个词,西欧就没有,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很贫困、很落后。西方人自己称欧洲的中世 纪为“黑暗时代”。从地域上看,西方人一直以为欧洲才是西方文化的故乡。欧洲人认为美 国的传统是新起的,只有欧洲,才保留着真正的西方文化传统。 欧洲各个国家之间语言相通,思维相通,行为相通,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上的联合体,有 种文化上的沟通,它的传统是来自于古代,来自于中世纪 比如希腊面积很小,不过几百个岛屿,现在也仅1000万人。古代希腊也不大,却对全 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世界上有两种强势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一个西方文明。西方文明 是以希腊为源头的,东方文明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中国的曲阜。谈历史,我们经常要谈源和 流的关系。在源头上,水都是很清澈的,在流淌的过程中,就会有各种东西加进来。文明也 是这样。希腊的荷马写过著名的《荷马史诗》,大概完成于公元前9~8世纪,讲的却是更早 的事情。《荷马史诗》中反映出来的精神是希腊人的浪漫主义。这同罗马人的文化很不一样 罗马人强调军团,强调国家制度,强调法律;希腊人强调个性,强调诗性和浪漫主义。希腊 罗马合在一起,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基础,它由对峙的两个方面组成,一个叫浪漫主义 个叫理性主义。 西方的古典文明给我们很多启示,最突出的就是理性和诗性,以及古代的英雄主义。无
在海边生活,不准时赴约,一天到晚迟到早退,这已经是几千年来养成的习惯了。对这样一 种民族性,我们要有所了解。 比如希腊人说好了要来,到时候却不来了,我们就完全不必 生气,因为希腊人就是这样的,几千年的习惯了,并不是对谁有意见。希腊人也有好的地方, 有时候,一有想法马上就付诸行动。但是德国人就不一样,德国人很会进行理性的反思。美 国人又是另一种风格,法国人又是一个样子,意大利人又是另一种样子,意大利人最喜欢夸 张了。德国人如果说好要来,到时候却不来,那么,就一定是出什么事情了,需要我们认真 对待。 所以,国民性研究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我们避免把中国人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于外国人 或外国民族。以自己的思路来替代别人的思路,以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就犯了主观主义 的错误,因为别人的国民性是与你不同的,所以不能够进行取代。要把国民性的研究放到政 府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考虑,要成立专门研究国民性的重要研究机构。中国现在有一 些国际问题研究所,还有一些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所,但却没有研究世界各国国民性的专门机 构。在这个领域,现在我们处在被人家研究透了,但我们对人家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这么 一种不对称的状况。所以应该在北京大学这样的地方,成立一个研究国民性的机构。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历史学走到当今世界领先的水平,才能在基础和决策两个领域中走向世界最前 沿。 历史学有很多定义。过去的定义认为:历史学无非就是一些过去的事、一个学科、一些 史料,或者是一些学术的专著。现在历史学要以人为本,新的定义叫做“时空坐标中生命的 关照”。镜头直接对准人。一个是时间坐标,时间是纵向的;一个是空间坐标,空间是横向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就是研究时空坐标中的人。人的主题,情的自觉,历史学走向 了人,实际上就成了一门对现实非常有用的学科。 欧洲的兴衰 现在我们来讲欧洲为什么能最早过渡到近代社会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古代的欧洲和现代 的欧洲都是很不错的。古代欧洲很兴旺,因为有古典文化。“言必称希腊”,就是说,古代的 希腊很不错。现代的欧洲也不错,也很兴旺。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却是落后的、衰落的。中国 在中世纪时是发展的,处于世界领先的:有大唐盛世,有科举制度,有完备的政府机构。盛 世这个词,西欧就没有,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很贫困、很落后。西方人自己称欧洲的中世 纪为“黑暗时代”。从地域上看,西方人一直以为欧洲才是西方文化的故乡。欧洲人认为美 国的传统是新起的,只有欧洲,才保留着真正的西方文化传统。 欧洲各个国家之间语言相通,思维相通,行为相通,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上的联合体,有 一种文化上的沟通,它的传统是来自于古代,来自于中世纪。 比如希腊面积很小,不过几百个岛屿,现在也仅 1000 万人。古代希腊也不大,却对全 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世界上有两种强势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一个西方文明。西方文明 是以希腊为源头的,东方文明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中国的曲阜。谈历史,我们经常要谈源和 流的关系。在源头上,水都是很清澈的,在流淌的过程中,就会有各种东西加进来。文明也 是这样。希腊的荷马写过著名的《荷马史诗》,大概完成于公元前 9~8 世纪,讲的却是更早 的事情。《荷马史诗》中反映出来的精神是希腊人的浪漫主义。这同罗马人的文化很不一样。 罗马人强调军团,强调国家制度,强调法律;希腊人强调个性,强调诗性和浪漫主义。希腊 罗马合在一起,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基础,它由对峙的两个方面组成,一个叫浪漫主义, 一个叫理性主义。 西方的古典文明给我们很多启示,最突出的就是理性和诗性,以及古代的英雄主义。无
论是希腊还是罗马,都强调一种尚武精神。古代希腊三部最著名的历史书《荷马史诗》、希 罗多德的《历史》,还有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讲战争的。我们中国古代也 有英雄崇拜,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说的都是一些治水专家和农 业专家。但是,西方古代的英雄都是战斗英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英雄主义在古代希腊人心目中有六个主题词。《荷马史诗》中的主题,一个是友情 个是智慧——就是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动态的平衡。《木马计》所说的就是智慧。 在雅典,英雄主义的涵义是美和文化。在斯巴达人那里,涵义是魄力和力度。 这些文化概念铸就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几个特征:一个是容易走极端。一个是一有驱动力, 就会产生反应,即刺激一反应模式。东方文化不会走极端,它每分每秒都在整合,凡事三思 而行,所以文化发展得很平稳。还有一个就是西方强调浪漫的高峰体验,凡事都要放到生命 的临界点上去体验,结果造成了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的动态平衡。 西方文明底座不稳,却向往高、精、尖。他们养成一种抽象思维和象征表达,底座不稳, 但却要“求新求异”。西方人从不要求做到面面俱到、求全责备。“求新求异”和“求全责备” 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求新就是对新的东西非常肯定,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求异 是你一旦发明出来什么新东西,别人就高兴,先不问你这个东西究竟是怎么样。这很容易带 来新的文化种子。求全责备与此不同,要求面面俱到,什么都要,什么都全。古代东方的思 维方式走的基本上是求全责备的完美主义道路。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很不一样。中国人写字的时候,先是写国名,然后写城市名,再后 是写人名。欧洲人是先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是单位,然后才是国名。中国的文化是向心型 欧洲的文化是向外扩张型、发射型的。中国文化讲秩序,欧洲文化却讲反秩序、反格式化。 从希腊人开始,就反格式化。中国是农业文明,欧洲是农业、商业混合型经济。中国的文字 是象形文字,很有意境。欧洲文字只是一个符号,容易导致抽象思维 在中国,动物崇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崇拜龙和凤。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凤是不死 鸟和万鸟之王,都是不容易遇到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大音希声”式的崇拜,就是最 好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好的诗歌是看不见的。这是中国人对于极端完美主义的崇拜。另外, 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生活的本身,如特别崇拜小动物。中国人有十二生肖。外国人对此根本 不明白。西方人的动物崇拜其实只是猛兽崇拜。他们的国旗都是熊、鹰、鳄鱼、狮子、老虎 等,但没有属于“大音希声”的龙和凤,也没有同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小羊、小狗、小老鼠。 他们的猛兽崇拜,我们也没有。 东、西方人对美学的理解也很不一样。中国人的美是超然的、直觉的,给人伟大情怀的。 西方人却认为越是强的、越是刺激的东西,就越是美的。中国人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谦虚、 自制。西方人身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放大、夸张。中国人很多事情都喜欢低调处理,西方 人许多事情都喜欢高调处理。西方人也有很多麻烦,但是他们总喜欢把好的一面展示给人家。 中国人喜欢用树枝作餐具,西方人用刀、叉作餐具,却要人喝汤没响声,探友先预约。东西 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中国喜欢的是蔬菜、素食,喝的饮料是茶。这可以让人和平,清新。西方不一样,西方 人传统的食品是动物脂肪,喝的是咖啡。中国的民族心理中有宽容、忍耐的一面,西方人不 忍耐,说话都很直接。在古代,东方文化情大于法,西方则从罗马时代起,就是法不容情 中国人表达感情是委婉、含蓄的。西方人很喜欢直接地表达感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 的文化现象 西方人的理性,就是百分之百地用理智行事。所谓理性,就是要合乎道理,合乎规律。 所谓理性就是计划性,所谓理性就是追求最大效益,所谓理性就是以世俗的欲望标准来行事 采用最直接的方法、手段,不干属于浪费的任何事情。理性的外延很广阔,如不拘泥于传统 多向思维、结构性思维等。西方有人提出过要做一匹“沉默的战马”的观点(内容大于形式)
论是希腊还是罗马,都强调一种尚武精神。古代希腊三部最著名的历史书《荷马史诗》、希 罗多德的《历史》,还有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讲战争的。我们中国古代也 有英雄崇拜,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说的都是一些治水专家和农 业专家。但是,西方古代的英雄都是战斗英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英雄主义在古代希腊人心目中有六个主题词。《荷马史诗》中的主题,一个是友情,一 个是智慧——就是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动态的平衡。《木马计》所说的就是智慧。 在雅典,英雄主义的涵义是美和文化。在斯巴达人那里,涵义是魄力和力度。 这些文化概念铸就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几个特征:一个是容易走极端。一个是一有驱动力, 就会产生反应,即刺激-反应模式。东方文化不会走极端,它每分每秒都在整合,凡事三思 而行,所以文化发展得很平稳。还有一个就是西方强调浪漫的高峰体验,凡事都要放到生命 的临界点上去体验,结果造成了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的动态平衡。 西方文明底座不稳,却向往高、精、尖。他们养成一种抽象思维和象征表达,底座不稳, 但却要“求新求异”。西方人从不要求做到面面俱到、求全责备。“求新求异”和“求全责备” 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求新就是对新的东西非常肯定,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求异,就 是你一旦发明出来什么新东西,别人就高兴,先不问你这个东西究竟是怎么样。这很容易带 来新的文化种子。求全责备与此不同,要求面面俱到,什么都要,什么都全。古代东方的思 维方式走的基本上是求全责备的完美主义道路。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很不一样。中国人写字的时候,先是写国名,然后写城市名,再后 是写人名。欧洲人是先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是单位,然后才是国名。中国的文化是向心型, 欧洲的文化是向外扩张型、发射型的。中国文化讲秩序,欧洲文化却讲反秩序、反格式化。 从希腊人开始,就反格式化。中国是农业文明,欧洲是农业、商业混合型经济。中国的文字 是象形文字,很有意境。欧洲文字只是一个符号,容易导致抽象思维。 在中国,动物崇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崇拜龙和凤。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凤是不死 鸟和万鸟之王,都是不容易遇到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大音希声”式的崇拜,就是最 好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好的诗歌是看不见的。这是中国人对于极端完美主义的崇拜。另外, 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生活的本身,如特别崇拜小动物。中国人有十二生肖。外国人对此根本 不明白。西方人的动物崇拜其实只是猛兽崇拜。他们的国旗都是熊、鹰、鳄鱼、狮子、老虎 等,但没有属于“大音希声”的龙和凤,也没有同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小羊、小狗、小老鼠。 他们的猛兽崇拜,我们也没有。 东、西方人对美学的理解也很不一样。中国人的美是超然的、直觉的,给人伟大情怀的。 西方人却认为越是强的、越是刺激的东西,就越是美的。中国人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谦虚、 自制。西方人身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放大、夸张。中国人很多事情都喜欢低调处理,西方 人许多事情都喜欢高调处理。西方人也有很多麻烦,但是他们总喜欢把好的一面展示给人家。 中国人喜欢用树枝作餐具,西方人用刀、叉作餐具,却要人喝汤没响声,探友先预约。东西 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中国喜欢的是蔬菜、素食,喝的饮料是茶。这可以让人和平,清新。西方不一样,西方 人传统的食品是动物脂肪,喝的是咖啡。中国的民族心理中有宽容、忍耐的一面,西方人不 忍耐,说话都很直接。在古代,东方文化情大于法,西方则从罗马时代起,就是法不容情。 中国人表达感情是委婉、含蓄的。西方人很喜欢直接地表达感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 的文化现象。 西方人的理性,就是百分之百地用理智行事。所谓理性,就是要合乎道理,合乎规律。 所谓理性就是计划性,所谓理性就是追求最大效益,所谓理性就是以世俗的欲望标准来行事, 采用最直接的方法、手段,不干属于浪费的任何事情。理性的外延很广阔,如不拘泥于传统、 多向思维、结构性思维等。西方有人提出过要做一匹“沉默的战马”的观点(内容大于形式)
理性中有着功利性、现实性等内涵。 浪漫主义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面,要点是:激情、热情、迷狂、疯狂、孩子气、灵感、 磁性、神秘、感觉美、音乐性、直觉、境界、底蕴、任性、精神的太阳、悟性、全新体验、 自我期待、个别性、走极端、创造性、自由性、非此即彼的思维、对峙性。所以,有的时候 西方人思维、行事都比较矛盾。一方面好像很科学,很讲道理,做事情很具有理性、现实性: 另一方面,有时又很浪漫、很胡闹,思维、行事很奇怪。西方文明往往会非此即彼地走极端, 这个弱点一直要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一种断裂性的发展。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理 性时代、工业化、科学化的现代、20世纪以后的后现代都显得很不一样,好像是一个接· 个的挑战,一个接一个的断裂。这样一种过渡的方式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在什么时候西方衰落?西方在中世纪衰落。罗马帝国476年崩溃,以后就衰落了,出现 了乱世,表现为愚昧、腐败、贫穷、战争、饥饿、迷信,以及社会民众普遍的悲观主义。西 方混乱的局面出现过好几次,一次是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出现过一段乱世。另一次是在 1348年欧洲黑死病流行的时候。从罗马帝国崩溃一直到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欧洲社会的 基本面貌可以说是文化落后、武力盛行,经济上积贫积弱 乱世不仅仅是表面的,也会反映在制度的层面。制度上出现危机就叫做文明危机或叫结 构危机。一旦进入结构危机,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制度崩溃了。制度体系的崩溃有四个特点: 第一就是指挥不动,各个部件之间零件脱节,不能够再形成为一个结构。第二个是危机的普 遍性,各个层面上都爆发危机。例如,1348年黑死病后欧洲封建制度在各个层面都出了问 题:宗教上出现新教,文化上出现文艺复兴,政治上出现了新君主制。危机不在一个局部范 围,危机在大范围全面爆发,这就是结构危机。第三个是危机无法复原,是无法医治的危机, 只能通过变成别的东西来调和。第四,是结构危机导致社会背离了其原来的基本原则。每一 个制度都有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基督教的制度,它应该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崇尚精 神,鄙视物质。但是假如罗马教皇热衷于追逐世俗的权位、世俗的财富,这就违背了教会制 度的基本原则,从而走向危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再比如封建 制度,封建制度也有一些基本原则,如领主附庸制度,如骑士制度、采邑制度、农奴制度 但是危机一来,这些东西都被冲掉了,这说明当时出现的不是一般的危机,而是制度危机 或者叫结构危机 黑死病发生的时候,欧洲经历了两大灾难:天灾和人祸。瘟疫是天灾,但反映出中世纪 的医学非常落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等人都特别反对无能的医生,因为庸 医无能,草菅人命。中世纪欧洲还搞过禁欲主义,人们不结婚,都去当修女,当修士。这也 有一个现实背景,中世纪欧洲的妇产科医学太落后,妇女生孩子往往就要死亡。但是,修道 院也不是好进的,修道院是要收钱的,只有贵族妇女才能去当修女,一般人还不能去。这样 来,人们就禁欲,禁欲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有一个欧洲中世纪医学、特别是 妇产科医学落后的社会背景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的衰落?初步统计,有以下十大缺陷 (1)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 (2)没有目标和令人鼓舞的方针,人们看不到希望 (3)科学文化长期脱离现实,宗教文化盛行,导致整个社会民众悲观失望。 (4)生产发展不起来,就必然长期贫困、落后。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罗马帝国 崩溃和蛮族的武力征服欧洲,对生产力破坏很大;二是欧洲的封建主义是一种军事 封建主义,农奴制、庄园制、骑士制度、领主附庸制度都同军事有关,这种制度的 发展,既破坏了农业生产,更导致欧洲长期的贫困和经济落后。 (5)欧洲搞军事封建主义,政府里没有知识分子的位置。这样,就无法建立起精致的政
理性中有着功利性、现实性等内涵。 浪漫主义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面,要点是:激情、热情、迷狂、疯狂、孩子气、灵感、 磁性、神秘、感觉美、音乐性、直觉、境界、底蕴、任性、精神的太阳、悟性、全新体验、 自我期待、个别性、走极端、创造性、自由性、非此即彼的思维、对峙性。所以,有的时候 西方人思维、行事都比较矛盾。一方面好像很科学,很讲道理,做事情很具有理性、现实性; 另一方面,有时又很浪漫、很胡闹,思维、行事很奇怪。西方文明往往会非此即彼地走极端, 这个弱点一直要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一种断裂性的发展。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理 性时代、工业化、科学化的现代、20 世纪以后的后现代都显得很不一样,好像是一个接一 个的挑战,一个接一个的断裂。这样一种过渡的方式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在什么时候西方衰落?西方在中世纪衰落。罗马帝国 476 年崩溃,以后就衰落了,出现 了乱世,表现为愚昧、腐败、贫穷、战争、饥饿、迷信,以及社会民众普遍的悲观主义。西 方混乱的局面出现过好几次,一次是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出现过一段乱世。另一次是在 1348 年欧洲黑死病流行的时候。从罗马帝国崩溃一直到 14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欧洲社会的 基本面貌可以说是文化落后、武力盛行,经济上积贫积弱。 乱世不仅仅是表面的,也会反映在制度的层面。制度上出现危机就叫做文明危机或叫结 构危机。一旦进入结构危机,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制度崩溃了。制度体系的崩溃有四个特点: 第一就是指挥不动,各个部件之间零件脱节,不能够再形成为一个结构。第二个是危机的普 遍性,各个层面上都爆发危机。例如,1348 年黑死病后欧洲封建制度在各个层面都出了问 题:宗教上出现新教,文化上出现文艺复兴,政治上出现了新君主制。危机不在一个局部范 围,危机在大范围全面爆发,这就是结构危机。第三个是危机无法复原,是无法医治的危机, 只能通过变成别的东西来调和。第四,是结构危机导致社会背离了其原来的基本原则。每一 个制度都有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基督教的制度,它应该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崇尚精 神,鄙视物质。但是假如罗马教皇热衷于追逐世俗的权位、世俗的财富,这就违背了教会制 度的基本原则,从而走向危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再比如封建 制度,封建制度也有一些基本原则,如领主附庸制度,如骑士制度、采邑制度、农奴制度, 但是危机一来,这些东西都被冲掉了,这说明当时出现的不是一般的危机,而是制度危机, 或者叫结构危机。 黑死病发生的时候,欧洲经历了两大灾难:天灾和人祸。瘟疫是天灾,但反映出中世纪 的医学非常落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等人都特别反对无能的医生,因为庸 医无能,草菅人命。中世纪欧洲还搞过禁欲主义,人们不结婚,都去当修女,当修士。这也 有一个现实背景,中世纪欧洲的妇产科医学太落后,妇女生孩子往往就要死亡。但是,修道 院也不是好进的,修道院是要收钱的,只有贵族妇女才能去当修女,一般人还不能去。这样 一来,人们就禁欲,禁欲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有一个欧洲中世纪医学、特别是 妇产科医学落后的社会背景。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的衰落?初步统计,有以下十大缺陷: (1) 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 (2) 没有目标和令人鼓舞的方针,人们看不到希望。 (3) 科学文化长期脱离现实,宗教文化盛行,导致整个社会民众悲观失望。 (4) 生产发展不起来,就必然长期贫困、落后。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罗马帝国 崩溃和蛮族的武力征服欧洲,对生产力破坏很大;二是欧洲的封建主义是一种军事 封建主义,农奴制、庄园制、骑士制度、领主附庸制度都同军事有关,这种制度的 发展,既破坏了农业生产,更导致欧洲长期的贫困和经济落后。 (5) 欧洲搞军事封建主义,政府里没有知识分子的位置。这样,就无法建立起精致的政
府制度和政治统治。 (6)宗教势力强大,形成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反动。 (7)私家政治盛行。没有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西方有一种审判程序叫神判法,有罪 无罪要靠天意来裁决。神判法的盛行,并不是司法落后和迷信的缘故,而是因为没 有办案的财政能力。这样,当然就带来负面影响,政府不工作,不为社会服务,自 然就很软弱,原因在于国家对于赈灾、司法、社会安全、修桥铺路这样的公益活动 做得实在太少了 (8)部落作乱,形成了分裂势力,部落构成对于中央政府的反动 (9)文化上没有凝聚力,各地之间没有应有的文化认同感。中国文化很有凝聚力。欧洲 却没有,基督教的纽带只是一条松松垮垮的纽带。 (10)严格的等级制,限制了民众参政和参与社会改革。西方骑士制度是分等级的,上 至公爵,下至骑士、农奴,有一套很严格的等级制。 为什么欧洲最早过渡到近代社会? 那么,落后的欧洲,为什么又能够最早向近代社会过渡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学术观 是美国人布伦纳的观点。布伦纳认为欧洲过渡到近代社会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主要是 农民和地主的斗争,但他又反对斗争可以推向资本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这可以推动农村体制 的变化,但是不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德国人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写过一本书叫《白银资本》,反对西方中心论。他认 为中国的制度好,西方不好,还认为中国在明代以前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同时期的外国是很 落后的,而中国却是明清以后才落后的。在明以前,中国最强,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外国人 要花很多力气才能买到一张到中国来的船票。白银都是从欧洲流到中国来的,不是中国的白 银外流等。弗兰克的观点启示我们,中世纪的欧洲并不富裕,是处于比较糟糕的状况。 三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希尔顿的观点。他认为:黑死病一来,对资本主义的发 展起负面影响。希尔顿还拉开了封建主义总危机和资本主义真正兴起之间的时间,认为封建 主义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走向崩溃的,在这个基础上,后来的资本主义才得以真正兴起 这三个人的观点都很有意思,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欧洲向近代过渡是穷过渡,而不是富过 渡。尤其是希尔顿的观点,指出当欧洲制度走向崩溃的时候,事实上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 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过去有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西方最早过渡是因为有资本主义,是因为 资本主义发达,工商业极其强盛,但这和历史不完全符合。事实上,1350年欧洲黑死病后 欧洲经历了大约100多年的衰退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向近代过渡都是从衰退期 中走出来以后兴起的。所以,我们强调向近代过渡所需要的资源问题时,一是要强调这些条 件的具备是1500年以后的事情,二是要强调过渡资源不是仅仅为某个特定的经济指标,而 是要看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因为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资源,还 包括其他资源。 当然,在西方,总有一些人在为西方文明叫好。例如:有人不顾事实,强调14世纪的 西方非常富裕;例如:有人强调欧洲的分裂割据导致民主特色,更容易产生出近代“民主 或“西方的奇迹”。这些,都是不顾历史真实的、典型的“西方中心论”。今天来看,这些说 法站不住脚。在这里我们提出我们的观点,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穷过渡,过渡的条 件的满足是随着封建主义的自我崩溃而出现的,要到1500年前后方得以满足。随后,资本 主义兴起,综合国力激增,欧洲向近代过渡。综合国力这个词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指经
府制度和政治统治。 (6) 宗教势力强大,形成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反动。 (7) 私家政治盛行。没有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 。西方有一种审判程序叫神判法,有罪 无罪要靠天意来裁决。神判法的盛行,并不是司法落后和迷信的缘故,而是因为没 有办案的财政能力。这样,当然就带来负面影响,政府不工作,不为社会服务,自 然就很软弱,原因在于国家对于赈灾、司法、社会安全、修桥铺路这样的公益活动 做得实在太少了。 (8) 部落作乱,形成了分裂势力,部落构成对于中央政府的反动。 (9) 文化上没有凝聚力,各地之间没有应有的文化认同感。中国文化很有凝聚力。欧洲 却没有,基督教的纽带只是一条松松垮垮的纽带。 (10) 严格的等级制,限制了民众参政和参与社会改革。西方骑士制度是分等级的,上 至公爵,下至骑士、农奴,有一套很严格的等级制。 为什么欧洲最早过渡到近代社会? 那么,落后的欧洲,为什么又能够最早向近代社会过渡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学术观 点。 一是美国人布伦纳的观点。布伦纳认为欧洲过渡到近代社会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主要是 农民和地主的斗争,但他又反对斗争可以推向资本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这可以推动农村体制 的变化,但是不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是德国人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写过一本书叫《白银资本》,反对西方中心论。他认 为中国的制度好,西方不好,还认为中国在明代以前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同时期的外国是很 落后的,而中国却是明清以后才落后的。在明以前,中国最强,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外国人 要花很多力气才能买到一张到中国来的船票。白银都是从欧洲流到中国来的,不是中国的白 银外流等。弗兰克的观点启示我们,中世纪的欧洲并不富裕,是处于比较糟糕的状况。 三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希尔顿的观点。他认为:黑死病一来,对资本主义的发 展起负面影响。希尔顿还拉开了封建主义总危机和资本主义真正兴起之间的时间,认为封建 主义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走向崩溃的,在这个基础上,后来的资本主义才得以真正兴起。 这三个人的观点都很有意思,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欧洲向近代过渡是穷过渡,而不是富过 渡。尤其是希尔顿的观点,指出当欧洲制度走向崩溃的时候,事实上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 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过去有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西方最早过渡是因为有资本主义,是因为 资本主义发达,工商业极其强盛,但这和历史不完全符合。事实上,1350 年欧洲黑死病后, 欧洲经历了大约 100 多年的衰退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向近代过渡都是从衰退期 中走出来以后兴起的。所以,我们强调向近代过渡所需要的资源问题时,一是要强调这些条 件的具备是 1500 年以后的事情,二是要强调过渡资源不是仅仅为某个特定的经济指标,而 是要看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因为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资源,还 包括其他资源。 当然,在西方,总有一些人在为西方文明叫好。例如:有人不顾事实,强调 14 世纪的 西方非常富裕;例如:有人强调欧洲的分裂割据导致民主特色,更容易产生出近代“民主”, 或“西方的奇迹”。这些,都是不顾历史真实的、典型的“西方中心论”。今天来看,这些说 法站不住脚。在这里我们提出我们的观点,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穷过渡,过渡的条 件的满足是随着封建主义的自我崩溃而出现的,要到 1500 年前后方得以满足。随后,资本 主义兴起,综合国力激增,欧洲向近代过渡。综合国力这个词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