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人文主义政治学的确立 人文主义政治学的确立要从诗人但丁说起。但丁有一个很著名的称呼:中世纪最后一个 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个诗人。这让我们想到一个很好的比喻:人间往往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 呈现出最多的姿采。像现在正是冬天刚刚过去,春天来了。在冬天和春天交替的时候,景色 更加美。外面己经是明媚的春光,树林里还有阵阵残雪,这个时候最美。所以过去有一句话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么?总之,在季节更替之时,是最美的 我们为什么这样讲气候呢?因为文化的高潮往往也是产生在这样交替的时期。我们看到 人类文明几次大的高潮都发生在社会的转型时代。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的魏晋南北朝,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如此:我们熟悉的五四 运动也是一样的。交替时期出现文化高潮其实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树林里的白雪我们把它 称作残雪,残雪还冷不冷呢?它是种美景,但并不冷。同样事情也是这样,一个旧时代就要 过去的时候,它也不那么张牙舞爪了。我们阅读薄伽丘的《十日谈》,就知道那个时代已经 非常混乱,控制不了。假如是严冬,特别严寒的时候,新思潮就会受到限制。但是在潺雪的 时代,就特别宽容。我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呢,还发现另一个情况,就是所有新的东西都特 別让人振奋。我们经常说,第一片树叶的绿色,最令人兴奋:第一朵花开了,觉得最漂亮。 在交替时代,人们对所有新的东西赋予了比平时更加热切的关注。 在交替时期我们不仅是宽容,或者说没有力量干涉,还有一点,就是各个行业显得格外 平等。在一个正常的时期,社会是分等级的,是等级森严的。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写过《悲剧 的诞生》,里面提到两个情节:“梦境”、“醉境”,他认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才能产生平等感 自由感。但是在交替时代也容易产生一种平等感。因为原来的等级不那么像等级了,原来的 贵族也不那么像贵族了。我们想想罗马帝国走向没落的时候,为一位总督忽然说:我不当总 督了,我去当主教去。这到底是在说什么意思?就是说身份可以转化了。原来在一个严格的 等级社会中呢,是分的很清楚的,皇帝的地位最高,总督的地位也很好,然后是主教。这是 纵向的等级制。但交替时期,职业之间的等级观念就有些平等了。诗人、将军、商人、市民… 这些职业身份的地位趋于平等,这种情况也不是在正常的社会中能够产生,但在交接之处 职业间的尊贵、卑贱的等级观相对衰微了。这个交接之处呢比较容易出现伟大的人物。但丁 是非常幸运的,他正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第一个 诗人。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一种人呢?那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抵挡黑暗,用自己的手去开启 光明之门。”这样的人不多,但是确实有一些人能做这样的事,但丁是这样的。所以但丁在 奠定人文主义政治学中作用非常重要。 但丁的伦理政治学 在文艺复兴政治学的核心中,存在着以爱和道德来推动社会前进的信仰,这种信仰从 时间上说,是以但丁的《神曲》和《新生》问世开始的。简言之,但丁无疑是一个对佛罗伦 萨文艺复兴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以诗歌的形式对爱和美德进行歌颂,并且对一切不 道德、不善良的行为加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从而开创了以宣扬文化和道德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人文主义政治学。 在但丁生活的十三四世纪,意大利的政治处在激烈动荡之中。意大利的北部在形式上 归神圣罗马帝国所有,但皇帝的权威仅仅是名义上的,因为在意大利实际上是四分五裂,各
第七讲 人文主义政治学的确立 人文主义政治学的确立要从诗人但丁说起。但丁有一个很著名的称呼:中世纪最后一个 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个诗人。这让我们想到一个很好的比喻:人间往往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 呈现出最多的姿采。像现在正是冬天刚刚过去,春天来了。在冬天和春天交替的时候,景色 更加美。外面已经是明媚的春光,树林里还有阵阵残雪,这个时候最美。所以过去有一句话,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么?总之,在季节更替之时,是最美的。 我们为什么这样讲气候呢?因为文化的高潮往往也是产生在这样交替的时期。我们看到 人类文明几次大的高潮都发生在社会的转型时代。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的魏晋南北朝,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如此;我们熟悉的五四 运动也是一样的。交替时期出现文化高潮其实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树林里的白雪我们把它 称作残雪,残雪还冷不冷呢?它是种美景,但并不冷。同样事情也是这样,一个旧时代就要 过去的时候,它也不那么张牙舞爪了。我们阅读薄伽丘的《十日谈》,就知道那个时代已经 非常混乱,控制不了。假如是严冬,特别严寒的时候,新思潮就会受到限制。但是在潺雪的 时代,就特别宽容。我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呢,还发现另一个情况,就是所有新的东西都特 别让人振奋。我们经常说,第一片树叶的绿色,最令人兴奋;第一朵花开了,觉得最漂亮。 在交替时代,人们对所有新的东西赋予了比平时更加热切的关注。 在交替时期我们不仅是宽容,或者说没有力量干涉,还有一点,就是各个行业显得格外 平等。在一个正常的时期,社会是分等级的,是等级森严的。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写过《悲剧 的诞生》,里面提到两个情节:“梦境”、“醉境”,他认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才能产生平等感、 自由感。但是在交替时代也容易产生一种平等感。因为原来的等级不那么像等级了,原来的 贵族也不那么像贵族了。我们想想罗马帝国走向没落的时候,为一位总督忽然说:我不当总 督了,我去当主教去。这到底是在说什么意思?就是说身份可以转化了。原来在一个严格的 等级社会中呢,是分的很清楚的,皇帝的地位最高,总督的地位也很好,然后是主教。这是 纵向的等级制。但交替时期,职业之间的等级观念就有些平等了。诗人、将军、商人、市民…… 这些职业身份的地位趋于平等,这种情况也不是在正常的社会中能够产生,但在交接之处, 职业间的尊贵、卑贱的等级观相对衰微了。这个交接之处呢比较容易出现伟大的人物。但丁 是非常幸运的,他正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第一个 诗人。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一种人呢?那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抵挡黑暗,用自己的手去开启 光明之门。”这样的人不多,但是确实有一些人能做这样的事,但丁是这样的。所以但丁在 奠定人文主义政治学中作用非常重要。 但丁的伦理政治学 在文艺复兴政治学的核心中,存在着以爱和道德来推动社会前进的信仰,这种信仰从 时间上说,是以但丁的《神曲》和《新生》问世开始的。简言之,但丁无疑是一个对佛罗伦 萨文艺复兴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以诗歌的形式对爱和美德进行歌颂,并且对一切不 道德、不善良的行为加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从而开创了以宣扬文化和道德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人文主义政治学。 在但丁生活的十三四世纪,意大利的政治处在激烈动荡之中。意大利的北部在形式上 归神圣罗马帝国所有,但皇帝的权威仅仅是名义上的,因为在意大利实际上是四分五裂,各
个城邦各自独立,由其市政官们掌握着实际的权力。比较著名的城邦有威尼斯、热那亚、佛 罗伦萨、米兰等,但因为激烈的商业竞争,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对饱受政治秩序紊乱之 苫的人们来说,如何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府,如何使意大利避免遭受外来强国的入侵和蹂躏 是一件头等重要的事情 另一件可以表明意大利局势动荡的事实就是来自于罗马教廷的危机。教皇卜尼法斯八 世狂妄宣称自己象征着天主教会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因而拥有全权,要求所有君主都向 他称臣。这种远非明智的做法使他与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浦四世(1285-1314)发生尖锐冲 突。教皇在受辱后不久死去,后继者克莱芒五世于1309年把教廷迁到了当时隶属于那不勒 斯王国的阿维农城,从此教廷就被纳入了法国的势力范围。尽管在1377年在教皇格列高利 十一世的率领下教廷重新迁回罗马,在他死后,但却出现了长达40年的西方教会的大分裂。 教廷危机扰乱了传统的等级秩序,也使得教会的威信递减,加剧了意大利的社会紊乱局面。 在这些变化中,人们产生出教廷并不代表神意的设想。如何摆脱这样的乱世局面,使得人类 的生存不再遭遇到全面的破坏,成为13世纪的知识分子思虑的重要问题 这样的一些想法,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但丁的著名诗篇《神曲》中。但丁在理论上解释 了社会的道德。通过对于地狱、炼狱和天国的阐述,但丁明确否定了教皇就是上帝的代表这 杜撰的中世纪神话。但丁提出建立以爱和美德为原则的社会。最后,他对神意进行了辩护, 在理论上阐明了运用文化来推进道德、进而尽力美德社会的正义性 但丁《神曲》所阐述的观点对于中世纪的政治传统是一种推进。拥有专横权力、且不受 法律和宪法制约,通常是中世纪君主政府的特征。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但神圣罗马帝国 的君主、法国的国王和罗马教廷都以为自己是可以合法地侵占意大利的。其合法性,要么是 根据罗马帝国〃的传统一贵族们声称自己是罗马时代贵族的后裔,因此他们的权力是世袭 的:要么是来自于宗教,即所谓的君权神授〃—君主是上帝派来维持社会秩序、领导人民 的特殊人物。但丁向传统的君主主义的合法性进行了挑战,他认为君主必须按照天意来行事 提出了神意高于世俗权力的思想。这个神意,就是他在《神曲》中所塑造的上帝的爱和善 反映在神如何帮助世人摆脱罪孽,走向幸福。天国的秩序与中世纪君权神授〃或贵族权利 世袭〃下的乱世相对立,构成一个更高的法律权威。神意取消了君主贵族神圣不可变更的统 治特权,否认君主、诸侯和贵族拥有任意掠夺人民财产、出卖、阉割和使用人民人身的权力 提出变人间地狱为人间天国的人文主义设想。但丁的这个政治目标对贵族和君主的专制权力 作了彻底否定,认为只有“完全按照神意来行事的政府”,才能实现爱和善,进而成为为人 民造福的政府。 因此我们不能说但丁的《神曲》中含有大量基督教的词语就否定它在开拓人文主义政 治学方面的重要意义。现代学者都承认但丁的思想与中世纪的思想存在着某种联系和继承关 系。不过,在但丁的时代,认为动荡不安产生于人间缺乏道德的观点,充塞在那个时代知识 分子的著作中。但丁亲自参与各种危机之下的政治实践(实际上他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在 被放逐后进一步利用诗歌来激发人性的善,其目的却很有深意:他想要揭示出“人性向善” 和获得“新生”这个主题。但丁关注着人的活动并且精力充沛地来为人的各种行为进行道德 评价。他的最终寓意在本质上是有新意的:旧有的人性之中充满了罪,只有爱和善,才能帮 助人们痊愈并使其获得新生 这样,但丁所要阐明的神意和道德问题就成为需要阐明的政治主题。在《神曲》中, 优美的姿态和丑陋的姿态形成了强烈对照,由此而产生出需要对各种陋习进行纠错的强烈愿 望。尽管诗歌似乎只是赞扬美和优雅的,它们似乎不是什么重要的宣扬恶行的手段;但是, 当一个社会走向全面危机,人们的心情普遍悲观的岁月里,但丁的诗歌无疑就是一道对于恶 的宣判,通过这,让人们看到希望。但丁生活在一个绝对令人忍无可忍的压抑时代,但他坚 信,只要人心中的美好事物仍在,人的理想和人的信念就坚,就一定会让人像一个更夫那样
个城邦各自独立,由其市政官们掌握着实际的权力。比较著名的城邦有威尼斯、热那亚、佛 罗伦萨、米兰等,但因为激烈的商业竞争,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对饱受政治秩序紊乱之 苦的人们来说,如何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府,如何使意大利避免遭受外来强国的入侵和蹂躏, 是一件头等重要的事情。 另一件可以表明意大利局势动荡的事实就是来自于罗马教廷的危机。教皇卜尼法斯八 世狂妄宣称自己象征着天主教会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因而拥有全权,要求所有君主都向 他称臣。这种远非明智的做法使他与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浦四世(1285-1314)发生尖锐冲 突。教皇在受辱后不久死去,后继者克莱芒五世于 1309 年把教廷迁到了当时隶属于那不勒 斯王国的阿维农城,从此教廷就被纳入了法国的势力范围。尽管在 1377 年在教皇格列高利 十一世的率领下教廷重新迁回罗马,在他死后,但却出现了长达 40 年的西方教会的大分裂。 教廷危机扰乱了传统的等级秩序,也使得教会的威信递减,加剧了意大利的社会紊乱局面。 在这些变化中,人们产生出教廷并不代表神意的设想。如何摆脱这样的乱世局面,使得人类 的生存不再遭遇到全面的破坏,成为 13 世纪的知识分子思虑的重要问题。 这样的一些想法,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但丁的著名诗篇《神曲》中。但丁在理论上解释 了社会的道德。通过对于地狱、炼狱和天国的阐述,但丁明确否定了教皇就是上帝的代表这 一杜撰的中世纪神话。但丁提出建立以爱和美德为原则的社会。最后,他对神意进行了辩护, 在理论上阐明了运用文化来推进道德、进而尽力美德社会的正义性。 但丁《神曲》所阐述的观点对于中世纪的政治传统是一种推进。拥有专横权力、且不受 法律和宪法制约,通常是中世纪君主政府的特征。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但神圣罗马帝国 的君主、法国的国王和罗马教廷都以为自己是可以合法地侵占意大利的。其合法性,要么是 根据“罗马帝国”的传统——贵族们声称自己是罗马时代贵族的后裔,因此他们的权力是世袭 的;要么是来自于宗教,即所谓的“君权神授”——君主是上帝派来维持社会秩序、领导人民 的特殊人物。但丁向传统的君主主义的合法性进行了挑战,他认为君主必须按照天意来行事, 提出了神意高于世俗权力的思想。这个神意,就是他在《神曲》中所塑造的上帝的爱和善—— 反映在神如何帮助世人摆脱罪孽,走向幸福。天国的秩序与中世纪“君权神授”或“贵族权利 世袭”下的乱世相对立,构成一个更高的法律权威。神意取消了君主贵族神圣不可变更的统 治特权,否认君主、诸侯和贵族拥有任意掠夺人民财产、出卖、阉割和使用人民人身的权力, 提出变人间地狱为人间天国的人文主义设想。但丁的这个政治目标对贵族和君主的专制权力 作了彻底否定,认为只有“完全按照神意来行事的政府”,才能实现爱和善,进而成为为人 民造福的政府。 因此我们不能说但丁的《神曲》中含有大量基督教的词语就否定它在开拓人文主义政 治学方面的重要意义。现代学者都承认但丁的思想与中世纪的思想存在着某种联系和继承关 系。不过,在但丁的时代,认为动荡不安产生于人间缺乏道德的观点,充塞在那个时代知识 分子的著作中。但丁亲自参与各种危机之下的政治实践(实际上他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在 被放逐后进一步利用诗歌来激发人性的善,其目的却很有深意:他想要揭示出“人性向善” 和获得“新生”这个主题。但丁关注着人的活动并且精力充沛地来为人的各种行为进行道德 评价。他的最终寓意在本质上是有新意的:旧有的人性之中充满了罪,只有爱和善,才能帮 助人们痊愈并使其获得新生。 这样,但丁所要阐明的神意和道德问题就成为需要阐明的政治主题。在《神曲》中, 优美的姿态和丑陋的姿态形成了强烈对照,由此而产生出需要对各种陋习进行纠错的强烈愿 望。尽管诗歌似乎只是赞扬美和优雅的,它们似乎不是什么重要的宣扬恶行的手段;但是, 当一个社会走向全面危机,人们的心情普遍悲观的岁月里,但丁的诗歌无疑就是一道对于恶 的宣判,通过这,让人们看到希望。但丁生活在一个绝对令人忍无可忍的压抑时代,但他坚 信,只要人心中的美好事物仍在,人的理想和人的信念就坚,就一定会让人像一个更夫那样
催着黑夜快走,让光明进入一切受到痛苫的心灵,让他们都得到安慰。但丁在诗歌中注入了 这样的社会品质时,他的诗篇就和单纯的颂歌大不相同,我们把它称之新时代的晨曲或旧时 代的安魂曲当不为过。 更重要的是,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真正的开启者,他所奠定的一些原则都为后 来的人文主义者所继承。当然,在但丁那里,理想国的模型是以对天国的描绘所阐明的。在 天国里,爱、美和善良具有了神圣的意义。生活在天堂里的人,无论是智慧还是才华,显然 都是要比生活在地狱和炼狱中的人为高。但丁乐于以爱来说明人类精神进步的程度,特别是 它对于激发人性、恢复人性这一根本目标的作用。但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要塑造一个 理想国的模型,以便激发世人认清目标,为之奋斗。但丁的名字与艺术和诗神秘地混合在 起。他也无疑是在宣扬爱和美德,尽管他期望这种美德能够在时间和空间延续,成为推动人 们改造人间的一种动力。这样,就审美的情感而言,但丁的爱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就会向其他 领域渗透,直到人们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品质(道德)合而为一。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但丁的 道德原理和它所包含的政治内容:如何建立一个以爱和善行为基础的社会新制度。它既可以 防范贵族统治者的危害人民,又可以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文化和幸福。 (一)以情爱论为核心的伦理学 但丁的世界是一个探索诗和终极真理的世界。尽管身处乱世并且大半生因为政治的原 因被放逐出佛罗伦萨,但丁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光明世界的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但 丁的命运十分悲苦。但是,作为一个精神的人,他却拥有他那个时代无人可以比拟的丰富 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悲苦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一种道德的命令,要求但丁对于 他的时代做出反应。从26岁发表诗集《新生》到36岁开始写作直至逝世前才完成的《神 曲》看,正是这总对于追求给予了但丁批判世界的力量。 在被放逐出佛罗伦萨之前,但丁曾是一位积极参与佛罗伦萨政治活动的公众人物。按 照薄伽丘的说法,但丁出身于一个贵族世家,并且曾因为才华出众,担任过佛罗伦萨市的 重要公职。在政治上,佛罗伦萨城一直存在着拥护教皇的派和拥护皇帝的派,两派的争斗 非常剧烈。自13世纪以后,教皇党归尔夫派和皇帝党,就围绕着控制佛罗伦萨而展开剧 烈斗争。也许出于家庭的传统,但丁属于倾向于要求意大利佛罗伦斯政治上的自治的教皇 党,在法国査尔斯藉由罗马教皇支持和归尔夫派拥戴下于1265年在 Benevento和于1268 年在 Tagliacozzo(1268)击败了 Hohenstaufen军队后,归尔夫派变成佛罗伦斯的占优势的 力量。在13世纪末期,归尔夫派内部分裂分成了白党和黑党两派,不断地进行剧烈争 斗。1301年,当冲突在黑党和比较温和的白衣党中间展开时,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支 持黑党放逐白党人士,但丁和彼特拉克的父亲等读属于被放逐之列。但丁被赶出了佛罗伦 萨,并被剥夺了参与佛罗伦萨城政治生活的权利。尽管如此,他仍然对意大利政治怀有强 烈兴趣,但丁著《论世界帝国》一书(1312),认为只有在强大的中央权威体制下,才能建 立起意大利的秩序。从36岁被放逐起,但丁就离开了家,过着在意大利各地流浪的生活。 在其后的20多年里,但丁在一些意大利城市里过着流浪生活。在1319年他离开 Verona 来到了 Ravenna,在那里完成了《神曲·天堂篇》的最后几章,并最后于1321年死在该城。 他的一生,基本上没有家庭生活。在他逝世之后,尸体也不能返回佛罗伦萨,这被薄伽丘 视为是佛罗伦萨城的最大的耻辱, 但丁的第一部诗集《新生》,无疑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一面旗帜。这部诗集产生的背景 十分特殊:因为它实际上是但丁追忆他童年时的爱人贝雅特丽齐( Beatrice)时所抒发出来 的情感。但丁和贝雅特丽齐是在一次家庭举办的聚会上见面的,其时但丁九岁,贝雅特丽齐 8岁。惊讶于贝雅特丽齐的美丽、纯洁和聪慧,但丁开始了他爱的觉醒。但是,贝雅特丽齐
催着黑夜快走,让光明进入一切受到痛苦的心灵,让他们都得到安慰。但丁在诗歌中注入了 这样的社会品质时,他的诗篇就和单纯的颂歌大不相同,我们把它称之新时代的晨曲或旧时 代的安魂曲当不为过。 更重要的是,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真正的开启者,他所奠定的一些原则都为后 来的人文主义者所继承。当然,在但丁那里,理想国的模型是以对天国的描绘所阐明的。在 天国里,爱、美和善良具有了神圣的意义。生活在天堂里的人,无论是智慧还是才华,显然 都是要比生活在地狱和炼狱中的人为高。但丁乐于以爱来说明人类精神进步的程度,特别是 它对于激发人性、恢复人性这一根本目标的作用。但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要塑造一个 理想国的模型,以便激发世人认清目标,为之奋斗。但丁的名字与艺术和诗神秘地混合在一 起。他也无疑是在宣扬爱和美德,尽管他期望这种美德能够在时间和空间延续,成为推动人 们改造人间的一种动力。这样,就审美的情感而言,但丁的爱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就会向其他 领域渗透,直到人们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品质(道德)合而为一。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但丁的 道德原理和它所包含的政治内容:如何建立一个以爱和善行为基础的社会新制度。它既可以 防范贵族统治者的危害人民,又可以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文化和幸福。 (一) 以情爱论为核心的伦理学 但丁的世界是一个探索诗和终极真理的世界。尽管身处乱世并且大半生因为政治的原 因被放逐出佛罗伦萨,但丁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光明世界的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但 丁的命运十分悲苦。但是,作为一个精神的人,他却拥有他那个时代无人可以比拟的丰富 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悲苦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一种道德的命令,要求但丁对于 他的时代做出反应。从 26 岁发表诗集《新生》到 36 岁开始写作直至逝世前才完成的《神 曲》看,正是这总对于追求给予了但丁批判世界的力量。 在被放逐出佛罗伦萨之前,但丁曾是一位积极参与佛罗伦萨政治活动的公众人物。按 照薄伽丘的说法,但丁出身于一个贵族世家,并且曾因为才华出众,担任过佛罗伦萨市的 重要公职。在政治上,佛罗伦萨城一直存在着拥护教皇的派和拥护皇帝的派,两派的争斗 非常剧烈。自 13 世纪以后,教皇党归尔夫派和皇帝党,就围绕着控制佛罗伦萨而展开剧 烈斗争。也许出于家庭的传统,但丁属于倾向于要求意大利佛罗伦斯政治上的自治的教皇 党,在法国查尔斯藉由罗马教皇支持和归尔夫派拥戴下于1265年在Benevento 和于1268 年在 Tagliacozzo(1268) 击败了 Hohenstaufen 军队后,归尔夫派变成佛罗伦斯的占优势的 力量。 在 13 世纪末期,归尔夫派内部分裂 分成了白党和黑党两派,不断地进行剧烈争 斗。1301 年,当冲突在黑党和比较温和的白衣党中间展开时,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支 持黑党放逐白党人士,但丁和彼特拉克的父亲等读属于被放逐之列。但丁被赶出了佛罗伦 萨,并被剥夺了参与佛罗伦萨城政治生活的权利。尽管如此,他仍然对意大利政治怀有强 烈兴趣,但丁著《论世界帝国》一书(1312),认为只有在强大的中央权威体制下,才能建 立起意大利的秩序。从 36 岁被放逐起,但丁就离开了家,过着在意大利各地流浪的生活。 在其后的 20 多年里,但丁在一些意大利城市里过着流浪生活。 在 1319 年他离开 Verona 来到了 Ravenna, 在那里完成了《神曲·天堂篇》的最后几章,并最后于 1321 年死在该城。 他的一生,基本上没有家庭生活。在他逝世之后,尸体也不能返回佛罗伦萨,这被薄伽丘 视为是佛罗伦萨城的最大的耻辱。 但丁的第一部诗集《新生》,无疑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一面旗帜。这部诗集产生的背景 十分特殊:因为它实际上是但丁追忆他童年时的爱人贝雅特丽齐(Beatrice)时所抒发出来 的情感。但丁和贝雅特丽齐是在一次家庭举办的聚会上见面的,其时但丁九岁,贝雅特丽齐 8 岁。惊讶于贝雅特丽齐的美丽、纯洁和聪慧,但丁开始了他爱的觉醒。但是,贝雅特丽齐
并没有与但丁恋爱,反而嫁给了一个银行家,留给诗人太多的思慕和遗憾。不久,贝雅特丽 齐患病逝世,年仅25岁。作为一种纪念,但丁把他一切写的诗歌变成一部诗集,起名为《新 生》。这部怀念贝雅特丽齐的诗集,反映出但丁是一个富有强烈感情和责任感的人。薄伽丘 告诉我们,家人为了让但丁摆脱痛苦,以为一次婚姻可以让但丁复活。但丁也就结婚,但在 他的内心深处,有的却是对贝雅特丽齐的强烈的思绪。在但丁看来,贝雅特丽齐是美和爱的 化身,即使她已经归于天国,她所留在人间的记忆却是美和爱本质的同一。贝雅特丽齐的出 现,就是美的出现,这就带来了诗的跳动、知觉的引导和感觉的自明。当人们感觉到美的可 理解性在于它能自然生成时,人就脱胎换骨,与爱和优秀一起进入一种更高的生存。人一旦 被永恒的爱给迷住了,人就变成了另一个我。在这里,贝雅特丽齐原本已经是退隐了的,她 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记忆的背景而存在。然而,当美和爱的形象因为回忆而又变得清晰的时候 人就开始转变。在后来写成的《神曲》里,贝雅特丽齐是以为引导世人游历天国的圣女。既 然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天使在说话,那么,她就代表了一种更高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似乎围绕 着她而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集结。 虽然但丁撰写《新生》时不过二十几岁,但明显地他已经饱受人间的创伤,并且已经在 哲学的层面上开始总结他的时代。《新生》因此不完全时属于但丁个人的,它实际上是对 种摆脱压抑生活的呼吁。但丁以宇宙哲学的专门性的口吻用诗来注入爱的困惑,这对于它自 己,对于它的同时代的人们,都是一种爱的祝福。当读者们惊讶于但丁的独特爱情体验时, 他们更多的时被但丁的那种类似神谕的神秘的语言吸引住。但丁的淑女形象,就是一个在力 量方面和能力方面给予她的诗人爱和爱人的能力的女神。 在一个现代人的眼里,也许不能马上理解为什么爱作为一种诗性的善为具有那么大的 力量。在中世纪社会里所发生的事情往往也是一个现代的人所难以理解的:在16世纪历史 学家吉拉尔德写的《对文学及文学家的教训》一文里,尖锐指责古今学者的道德堕落和卑劣 无行,涉及内容包括了愤怒、虚荣、固执、自我欣赏、放荡的私生活、各种各样的不道德行 为、以及异端和无神论等,此外还有信口开河的习惯、对国家的不良影响、卖弄学问的演说 对于师长的忘恩负义,以及对于大人物的卑鄙的谄媚等。(布根哈克273)学者们尚且如此 而那些贵族们的自私自利的战争,街头上孤儿寡母的流离失所,以及四处可见的乞丐、妓女 和流浪者、受到瘟疫纠缠但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这样的到处都是死亡的触目惊心的境遇里 人道和爱的社会的主题就被激发了出来。如果一个诗人的责任在于教导人类具有美德和同情 心的话,那么,要树立起一种积极的社会观念也就必须先宣传爱。所以,爱在当时就决不是 一句空话,在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可以与传统体制相对抗的新的道德力量。 但丁的道德力量起源于对人间的爱。把人间的爱转变成为神圣的爱,靠的就是诗。诗从 它进入人类生活之时起,就以一种超凡的对于美丽事物的感受能力向我们敞开。就像但丁专 门搜集伟大的精神性灵一样,诗专门搜集美和爱的火花。如此说来,诗人应当说是对于美之 事物特别敏感的人。倘若对美丽视而不见,或者说对于美之事物毫无感觉,那么,他也就无 从于心灵深处点燃激情。惟有用直觉就能泂察美的人,才是让心灵插翅翱翔的艺术家。诗人 要写出比少女更秀美的文章,让人成全喜悦,让“童心”刺进被冷静理智之光弄得晕头转向、 萎靡不振的坚硬裸身!诗一出现,人民就吟咏,而人间文化,经“诗之美”这一信念的照耀, 心灵就闪光,纯情就舒展,最艺术、最纯粹的本质生活就出现。诗刺激出理想和奇妙感觉 人的生活因为“诗”而放光,令人惊异地得到了“在林野中跳跃,对着太阳展翅”的大慰藉 《新生》是一曲爱的赞歌。但丁认为:爱,如同火花和光一样,会赋予人们一种新的生 活的开始。这种爱,不仅能在贝雅特丽齐身上找到,也能够从贝雅特丽齐所放映出来的风度 智慧和气质上找到。在但丁眼里,真正的爱不仅仅是诗人对于所钟爱之人的爱情,而是爱的 本身,他能够赋予哪怕最卑微的人、针织赋予一个年仅九岁的儿童某种精神上的完美。换言 之,没有爱的人是残缺的,只有充满爱意的人,才能够表现出活力和智性。爱赋予人的三种
并没有与但丁恋爱,反而嫁给了一个银行家,留给诗人太多的思慕和遗憾。不久,贝雅特丽 齐患病逝世,年仅 25 岁。作为一种纪念,但丁把他一切写的诗歌变成一部诗集,起名为《新 生》。这部怀念贝雅特丽齐的诗集,反映出但丁是一个富有强烈感情和责任感的人。薄伽丘 告诉我们,家人为了让但丁摆脱痛苦,以为一次婚姻可以让但丁复活。但丁也就结婚,但在 他的内心深处,有的却是对贝雅特丽齐的强烈的思绪。在但丁看来,贝雅特丽齐是美和爱的 化身,即使她已经归于天国,她所留在人间的记忆却是美和爱本质的同一。贝雅特丽齐的出 现,就是美的出现,这就带来了诗的跳动、知觉的引导和感觉的自明。当人们感觉到美的可 理解性在于它能自然生成时,人就脱胎换骨,与爱和优秀一起进入一种更高的生存。人一旦 被永恒的爱给迷住了,人就变成了另一个我。在这里,贝雅特丽齐原本已经是退隐了的,她 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记忆的背景而存在。然而,当美和爱的形象因为回忆而又变得清晰的时候, 人就开始转变。在后来写成的《神曲》里,贝雅特丽齐是以为引导世人游历天国的圣女。既 然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天使在说话,那么,她就代表了一种更高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似乎围绕 着她而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集结。 虽然但丁撰写《新生》时不过二十几岁,但明显地他已经饱受人间的创伤,并且已经在 哲学的层面上开始总结他的时代。《新生》因此不完全时属于但丁个人的,它实际上是对一 种摆脱压抑生活的呼吁。但丁以宇宙哲学的专门性的口吻用诗来注入爱的困惑,这对于它自 己,对于它的同时代的人们,都是一种爱的祝福。当读者们惊讶于但丁的独特爱情体验时, 他们更多的时被但丁的那种类似神谕的神秘的语言吸引住。但丁的淑女形象,就是一个在力 量方面和能力方面给予她的诗人爱和爱人的能力的女神。 在一个现代人的眼里,也许不能马上理解为什么爱作为一种诗性的善为具有那么大的 力量。在中世纪社会里所发生的事情往往也是一个现代的人所难以理解的: 在 16 世纪历史 学家吉拉尔德写的《对文学及文学家的教训》一文里,尖锐指责古今学者的道德堕落和卑劣 无行,涉及内容包括了愤怒、虚荣、固执、自我欣赏、放荡的私生活、各种各样的不道德行 为、以及异端和无神论等,此外还有信口开河的习惯、对国家的不良影响、卖弄学问的演说、 对于师长的忘恩负义,以及对于大人物的卑鄙的谄媚等。(布根哈克 273)学者们尚且如此, 而那些贵族们的自私自利的战争,街头上孤儿寡母的流离失所,以及四处可见的乞丐、妓女 和流浪者、受到瘟疫纠缠但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这样的到处都是死亡的触目惊心的境遇里, 人道和爱的社会的主题就被激发了出来。如果一个诗人的责任在于教导人类具有美德和同情 心的话,那么,要树立起一种积极的社会观念也就必须先宣传爱。所以,爱在当时就决不是 一句空话,在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可以与传统体制相对抗的新的道德力量。 但丁的道德力量起源于对人间的爱。把人间的爱转变成为神圣的爱,靠的就是诗。诗从 它进入人类生活之时起,就以一种超凡的对于美丽事物的感受能力向我们敞开。就像但丁专 门搜集伟大的精神性灵一样,诗专门搜集美和爱的火花。如此说来,诗人应当说是对于美之 事物特别敏感的人。倘若对美丽视而不见,或者说对于美之事物毫无感觉,那么,他也就无 从于心灵深处点燃激情。惟有用直觉就能洞察美的人,才是让心灵插翅翱翔的艺术家。诗人 要写出比少女更秀美的文章,让人成全喜悦,让“童心”刺进被冷静理智之光弄得晕头转向、 萎靡不振的坚硬裸身!诗一出现,人民就吟咏,而人间文化,经“诗之美”这一信念的照耀, 心灵就闪光,纯情就舒展,最艺术、最纯粹的本质生活就出现。诗刺激出理想和奇妙感觉, 人的生活因为“诗”而放光,令人惊异地得到了“在林野中跳跃,对着太阳展翅”的大慰藉。 《新生》是一曲爱的赞歌。但丁认为:爱,如同火花和光一样,会赋予人们一种新的生 活的开始。这种爱,不仅能在贝雅特丽齐身上找到,也能够从贝雅特丽齐所放映出来的风度、 智慧和气质上找到。在但丁眼里,真正的爱不仅仅是诗人对于所钟爱之人的爱情,而是爱的 本身,他能够赋予哪怕最卑微的人、针织赋予一个年仅九岁的儿童某种精神上的完美。换言 之,没有爱的人是残缺的,只有充满爱意的人,才能够表现出活力和智性。爱赋予人的三种
精神器官(住在心里的直觉、居于大脑的自然和居于肝脏的动物)以新的意义,使人以正确 的行动方式。 在这里,我们面临一个自我牺牲的主题。爱在但丁那里确实不是实现了的,而是一种记 忆。贝雅特丽齐先是没有与但丁恋爱,又在25岁时夭折,留给但丁无限的遗憾和痛苦。但 是,但丁心中的贝雅特丽齐依然是如此完美,贝雅特丽齐的一举一动,仍然是指引但丁精神 和文化生活的光亮。不管贝雅特丽齐对于但丁有何等的损伤,事实在于:只要是真正的爱 那么对爱本身的奉献就是一切。什么才是才情的真谛?在但丁那里就是:诗性的善和对于这 种善的奉献 但是就《新生》这个主题来说,但丁的诗篇却是揭示人性的。在诗的意志控制的范围内 但丁赋予贝雅特丽齐品质的善,完全可以当作但丁企图通过对善的宣扬来揭示一种真正的人 类生存。在爱和善的世界里,思想、文化和感受力都讲围绕人类的精神幸福而重新定位。在 但丁看来,诗高于一切的理由不是别的,就是对于美和善的强烈的挚爱,从一开始,人就应 该朝着这种生活的种种规则去进行生活。因为,爱指明的道路,美和善的倾向将把人抛入到 一个广袤的新世界。 实际上,既然贝雅特丽齐能够在精神世界里超凡入圣,那么芸芸众生也可以在自我美德 的修炼中走向完美。但丁揭示出人的命运一一无论怎样,人有自由意志,人的一切命运都是 自我选择的结果。但丁强调上天的公正性,但爱和善却能够由人来实现并被深所理解。贝雅 特丽齐在天国与但丁重逢的原因,不在于但丁是一个卓越的诗人,而在于他对于贝雅特丽齐 的爱。在但丁那里,爱是永恒的动力,暗示着神也会因为人的爱而喜悦人类。爱的审判进 步清晰明朗地反映出但丁的精神渴求一一渴望人在爱的原则下变善,从而成为具有美德和上 帝钟爱的人。人的善是什么,人又是怎么变善的,但丁在《神曲》里有着明确的解释。 在但丁看来,世界是好还是不好,政治是清明的还是浑浊,归根究底是人的品质的问题 这就奠定了伦理学为政治学的基础的传统(以后这一传统被彼特拉克、布鲁尼等人发扬光 大)。极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潜力日臻完美,即使是在命运最不照拂他的时候 同时,人类完善的程度,又是人在爱的敦促下变成善的过程,以此来确立人在社会上的位置 和在接受天国审判后将拥有如何归宿。当但丁以诗歌的方式提出这一问题时,大量弘扬美德 的文化运动出现也是为期不晚了。但是,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则必须将诗的朦胧意识和艺术 的形象美感抛到理想的类型中去,而竭力探究美德来自何处和它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换言 之,对于但丁的世界需要做出现实的阐释,然后才能看到什么是理想的成分,什么才是现实 的成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需要一座桥梁,而那几乎就是政治学的任务。政治学本身乃是一 种方式或手段,这样说未必是曲解了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思想家的初衷和原意。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爱和诗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在但丁的诗篇里,无论是在《新 生》还是在《神曲》里,爱都是诗的主题和道德的核心。人间的爱和天国的爱在但丁那里是 合而为一的,这就使得神曲中的但丁因为爱而被赋予游历地域、炼狱和天堂的权利,也同样 是因为爱,但丁的贝雅特丽齐能够进入天国,并且成为但丁游历天堂的向导。但丁承认,不 但在神圣的爱中具有深意,而且世俗的爱和爱情也都体现神圣的本质。但丁是在较为广泛的 和更赋予人性的哲理意义上提出爱这个词的:爱就是神的意愿,一种改变人的本性的内在力 量。但丁在诗篇中并不总是在谈论爱,但情爱是但丁诗篇的主题决没有错。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相交的时代,但丁无疑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但丁的诗篇都 是他从心灵深处直接涌出来的箴言,他要通过这样的诗篇来教育和激发他的同胞追求正义 爱和善的生活。作为那个时期最有学问的意大利人之一,他通晓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神 学和古典时代的文学。他的诗篇无疑是他自己的政治哲学和神学的混合,要以此来召唤他 的听众进入文化的神圣殿堂。他的诗中也讲述了许多世俗的事物。这些事情,通过诗人的转 化,就拥有了神圣的声音。这样的诗,无疑就是艺术的善与道德的善的合而为一。尽管艺
精神器官(住在心里的直觉、居于大脑的自然和居于肝脏的动物)以新的意义,使人以正确 的行动方式。 在这里,我们面临一个自我牺牲的主题。爱在但丁那里确实不是实现了的,而是一种记 忆。贝雅特丽齐先是没有与但丁恋爱,又在 25 岁时夭折,留给但丁无限的遗憾和痛苦。但 是,但丁心中的贝雅特丽齐依然是如此完美,贝雅特丽齐的一举一动,仍然是指引但丁精神 和文化生活的光亮。不管贝雅特丽齐对于但丁有何等的损伤,事实在于:只要是真正的爱, 那么对爱本身的奉献就是一切。什么才是才情的真谛?在但丁那里就是:诗性的善和对于这 种善的奉献。 但是就《新生》这个主题来说,但丁的诗篇却是揭示人性的。在诗的意志控制的范围内, 但丁赋予贝雅特丽齐品质的善,完全可以当作但丁企图通过对善的宣扬来揭示一种真正的人 类生存。在爱和善的世界里,思想、文化和感受力都讲围绕人类的精神幸福而重新定位。在 但丁看来,诗高于一切的理由不是别的,就是对于美和善的强烈的挚爱,从一开始,人就应 该朝着这种生活的种种规则去进行生活。因为,爱指明的道路,美和善的倾向将把人抛入到 一个广袤的新世界。 实际上,既然贝雅特丽齐能够在精神世界里超凡入圣,那么芸芸众生也可以在自我美德 的修炼中走向完美。但丁揭示出人的命运――无论怎样,人有自由意志,人的一切命运都是 自我选择的结果。但丁强调上天的公正性,但爱和善却能够由人来实现并被深所理解。贝雅 特丽齐在天国与但丁重逢的原因,不在于但丁是一个卓越的诗人,而在于他对于贝雅特丽齐 的爱。在但丁那里,爱是永恒的动力,暗示着神也会因为人的爱而喜悦人类。爱的审判进一 步清晰明朗地反映出但丁的精神渴求――渴望人在爱的原则下变善,从而成为具有美德和上 帝钟爱的人。人的善是什么,人又是怎么变善的,但丁在《神曲》里有着明确的解释。 在但丁看来,世界是好还是不好,政治是清明的还是浑浊,归根究底是人的品质的问题。 这就奠定了伦理学为政治学的基础的传统(以后这一传统被彼特拉克、布鲁尼等人发扬光 大)。极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潜力日臻完美,即使是在命运最不照拂他的时候。 同时,人类完善的程度,又是人在爱的敦促下变成善的过程,以此来确立人在社会上的位置 和在接受天国审判后将拥有如何归宿。当但丁以诗歌的方式提出这一问题时,大量弘扬美德 的文化运动出现也是为期不晚了。但是,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则必须将诗的朦胧意识和艺术 的形象美感抛到理想的类型中去,而竭力探究美德来自何处和它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换言 之,对于但丁的世界需要做出现实的阐释,然后才能看到什么是理想的成分,什么才是现实 的成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需要一座桥梁,而那几乎就是政治学的任务。政治学本身乃是一 种方式或手段,这样说未必是曲解了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思想家的初衷和原意。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爱和诗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在但丁的诗篇里,无论是在《新 生》还是在《神曲》里,爱都是诗的主题和道德的核心。人间的爱和天国的爱在但丁那里是 合而为一的,这就使得神曲中的但丁因为爱而被赋予游历地域、炼狱和天堂的权利,也同样 是因为爱,但丁的贝雅特丽齐能够进入天国,并且成为但丁游历天堂的向导。但丁承认,不 但在神圣的爱中具有深意,而且世俗的爱和爱情也都体现神圣的本质。但丁是在较为广泛的 和更赋予人性的哲理意义上提出爱这个词的:爱就是神的意愿,一种改变人的本性的内在力 量。但丁在诗篇中并不总是在谈论爱,但情爱是但丁诗篇的主题决没有错。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相交的时代,但丁无疑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 但丁的诗篇都 是他从心灵深处直接涌出来的箴言,他要通过这样的诗篇来教育和激发他的同胞追求正义、 爱和善的生活。作为那个时期最有学问的意大利人之一,他通晓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 神 学和古典时代的文学。 他的诗篇无疑是他自己的政治哲学和神学的混合,要以此来召唤他 的听众进入文化的神圣殿堂。他的诗中也讲述了许多世俗的事物。这些事情,通过诗人的转 化,就拥有了神圣的声音。 这样的诗,无疑就是艺术的善与道德的善的合而为一。尽管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