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pdf文档内输入本《目录》页码即可准确定位) 一个别文章若有不清晰之处,请自行调节pdf编放一 Part 1: 章清:《“普遍历史”与中国历史之书写》 ……………………(4) 黄俊杰:《钱宾四史学中的“国史”观:内涵、方法与意义》… (40)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77) 杨念群:《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90) 孙江:《新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115)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117) 黄克武:《(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导论》 ……………(128) 沙培德:《西方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最新动向》…(142) Part 2: 海登·怀特《“形象描写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和历史书写》 (164)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编纂学与后现代主义》………(175) 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历史主观性而辩》…(183) 彼得·伯克:《全球视野中的西方历史思想:十个命题》……(197)
!"#$%&' () !"# $%& '( )* +, -./012345 67 89345 :;< => ?@ ABCDE ?@:;FG HIJKLM=> :NOPQRSFTU2 VWXY Z?@ => [3\] ^_`abcdefgh>,i Q12j klmk`nkmo pqrs>t# uvH`wHoxby t,z{ |}`~H:;Y DE
Roger Chartier, "Genr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206) Prasenjit Duara, "Why is History Antitheoretical ?....(218) 卢建荣:《台湾史学界的后现代状况》 ……………………(235) 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240) 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 …………………(255) Part 3: 阿兰·梅吉尔:《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 到新文化史》 ……(271) Robert Darnton, "On Clifford Geertz Field Notes from the Classroom' ………………(288) 赖国栋:《法国史学转型的历程:评(多元历史:法国对过去的建构)》 (294) 蒋竹山:《“文化转向”的转向或超越——四本论欧美新文化史著作 的介绍》 (307) 张仲民:《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 (322)
!"# $!%&'"! !"()* +# Zrs> $rs>t# ?@ rs>t# ?@JaT v`m ?@,, ¡3QR &,*--./*0!-1*!!1# ¢ £! ¤¥¦§J¨© ! ª«gST ¬®QR¤] ¤]¯°±²2³´3QR µ¶ ·¸ ¹º»3QR ?@
“普遍历史”与中国历史之书写 章清 (收入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月,第236-264页。) 中西沟通以双方的地理认知揭其端绪,并且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地理学科作为先行 学科起着导向作用,已是不易之论。由认识世界地理开始,打破传统的中国与四夷的天 下秩序观念,进而接受万国并存的世界意识,对中国的意义自然不可低估。1然而,不 可否认的是,中国之纳入世界秩序,地理(空间)之外,尚包括历史(时间)这一环节, 即中西历史的“合和”。应该说,这算不上新问题,稍早杜维运先生即撰文涉及此问题, 近年更不乏学者立足“历史主义”( Historicism)或“大写历史”( History),对此进行了 探讨。这些文字均强调了进化论学说所具意义,相应的也判定在中西沟通过程中,史学 交流是“极为后期的事”。2进化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构成中国解读历史进程最重要 的思想学说,当无疑问。但我想强调的是,理解中国之历史书写在近代的转变,其视野 恐不能局限于进化论,实有必要将问题追溯到与中西交往差不多同步发生的一幕——中 西历史之“合和 所谓中西历史“合和”,是将中西历史纳入相同的时间序列。其中所蕴涵的话题绝 非一篇文字能讨论,这里只是就其与中国“新史学”形成的密切相关性,略作论述。3史 本文是作者参与德国学术基金会(DAAD)资助项目“ Exchanges of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完成的部分成果,曾蒙 Prof michael Lackner,Dr.Iwo Amelung, Dr. Joachim Kurtz, Dr Michael Schimmelpfenni等先生多方帮助,谨此致谢。 1参见周振鹤:《一度作为先行学科的地理学——序《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见邹振环《晚清西 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参见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3期(1976年5月);王晴佳: 《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一专业化与跨学科》,见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 (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页592; 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3研究者已注意到,“知识世界”的膨胀,在中国常常是随着“地理世界”扩张而来,而随地理观念 变化而来的,是历史观念的变化。历史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不仅隐含着关于文明的传统观念的崩
!"#$$% & '$ () #%*+#*, -./ !"#$%&'()*+,- ./0123456 789: ; <=>?@ABCDE7F /0G.H7 GIJK(LMN, KB( LO '7*PQ/0=>RSTU*VWXYZ[R\TU]^_` aZ[ bcde,fgh]i(jklmnopqrsatuvwxlm yz{(|}~bZ[IeR UbZ[eRUHxA ,]uA+hGIf [ 'b e, A+ / /7Z[A ¡¢ £¤h¥¦§l,¨©¤ '7*Z[ªy« ¬®¯ °(±²³´A+µ¶·¢¸lm¹º»8¼½(¾¿ÀÁs ^ÂÃà Z[*bcde, ÄZ[bcde'¸Z[PQ¿ \T>Å,ÆÇ ÈmÉ Ê^Ëu±+]ÌÍ'Î87bk[eÏ ÐÑÒÓÔ+Õ, [ !" #$ #%& ' (%) *%+ *,%& - $ !"#$%&'()* +,-./0123!4 567 889:;<=$67 >? @A+B-C0;<= $67 >? ADEFGHIJ K* +LMN/0=$O PQ? RA0STU VO W XAY Z ./ K 0 [\]^_/ 0? O 5 `88ab`c 5A+defgh0 ij? / JkO lA mnopqHIJ Kr 0 \#1 *2 3 "45 #2 06* stuvwxyzi{|}>? ~~67i{67 `VO `*VO `
学是中国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正由于此,以往论及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在中国之确 立,很少着眼于此。梁启超(1873-1929)《新史学》开篇已说过,“于今日泰西通行诸 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4今人也持此论,认为在中西学术面临分类转化及 整合困难之际,史学“幸运成为中西皆有的一门学科”:至少在学科建置方面,“首先突 破了中西之间的体用对立”。就形式而言,这样的估评不能说有什么问题,但如虑及中 国史学与西方史学内涵上的对话,恐怕就不那么单纯。譬如,我们或就难以想象,19 20世纪之交,学术圈竟会发生中国究竟“有史”还是“无史”的争论。可见,中国史 学之现代遭际,或史学作为现代学科之建立,同样需要纳入中西交流的背景中去考察。 这篇文章希望就此所涉及的问题,作简单疏理。所关切的是,中西历史是如何进行“合 和”的,尤其是,西方关于“普遍历史”的观念,如何影响到中国历史的书写。 、中国之纳入“普遍历史 有关“普遍历史”( universal history)所表征的对历史演进的理解,下面再作进一步 分析。有一点是清楚的,当我们试图去了解构成20世纪中国历史书写最重要的思想资 源,很容易就会聚焦于“普遍历史”。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成长,尤其 是以“五种社会形态”描绘中国的历史进程,即是将中国纳入“普遍历史”模式的结果 即使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也同样是在“普遍历史”的架构里进行阐述(详后)。 只是,结果之外,尚有必要追溯其所由来。实际上,撇开与此直接相关的关于中国社会 性质的论战不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所发生的胡适(1891-1962)与梁漱溟(1893-1988), 严复(1854-1921)与章太炎(1869-1936)之论辩,都与此有密切关联。依我之拙见, 这些思想学术史上的著名事件,或都不能孤立看,均涉及中国纳入“普遍历史”之具体 坏和转型,进一步的还要承认有其他“先进于文明”的民族与国家存在。参见葛兆光:《七世纪至十 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卷,第3编第5节“西洋新 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页574609。 4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出版,页1。 5刘龙心:《学科体制与近代中国史学的建立》,见罗志田前引书,《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 学卷》(下),页483。 6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收入氏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1年,页165-96。 7关于这场论战,可参见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7 Ö× be*^Ø-´x¼+w¶Ù«GI 7*Ú ~ÛÜ"Ý´x,ÞßàR7.8 Uák[â1Ë&hb´ãäå æ 7ç¶}è[,e9 ãéêx+ ëìíîï¬w ðcñò*ó[bôrõ¶ ^öe÷øÜùú ìbûü 4*T ý%H~e,0 ÎÏþB] N(±h¶lm¨w 7[8 [Çj HȰ Î( , ©Îò¤ /*ëÁs7b¶[e'b¦[e +,/ L7[ *Ù«ó[Ù«*ù~¿¢PQ , ]Ëu Îxvw lm!",ÒÑ 'Z['#A bc de $' Ò´b%&Z[e ?@#'(»7Z[ ª, ¶Òb%&Z[eR*5U)* HZ[+A <ì,A^À î-,¶^.'/ ¥©01 /7Z[ª ¡¢ £¤2 3Û4)Î56´b%&Z[e,78ú§9:£I[7 ;$ 'b<=>Ï?e@A7 Z[Aa'¸7PQb%&Z[eBþ CD, aE'Ê9:£I [F¿'b%&Z[e GÌA HÕRIU, Í'CD*VW¶·¢¹º-J,µójK18xLCÒ Ò´7> ÓM +N(h. 7Ù«£¤[jÁs OPR7 8 /U8ÞQRR7 8 77U STR7098 U8UVR7/ 8 /U*+WX8x¶ÐÑÒY,Z©*[ ]£¤ë[j \]^X(±_~`vw7PQb%&Z[e*ý 1 !q¡ ¢£>*+¤¥¦/0§ij¨© ªij? yz«¬®¯ADE°±U HIJ KY lY hY 0 ²=³´ yQ/©ªijmµ¶? yzi{·r 0.98/ * 9 ¸¹º/0´O A0»¼½¾¿k¿ÀªAÁÂ?ÃÄÅ 7 KÆÇHIr * 0 ÈÉÊ/0 5ËÌÍÎ? O ÏÐA+defÑÒÄ0 ij? / JkO lAmr 97* / ]ÓÔ/0;<ÕÖ×´O AØQÙÚ0? Íά WÛAÜÁÝÞH IJ Kr /08 /* . ßàáâã+äåh0? JæçèéáâAêëìÁÂpqHIJ 79 K*
环节。本文的讨论,也不妨由此展开。 五四时期胡适与梁漱溟的争辩,围绕着梁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展开。梁在书中 强调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律则(即所谓的“没尽的意欲”),并据此提出一套理论架构,认 为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各有不同的特点及成因。梁氏对文化差异性的辨析, 遭到胡适的反驳,在胡那里,各民族文化所表现的,“不过是环境与时间的关系”,如以 历史眼光观察文化,“只看见各民族都在那‘生活的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有难 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8很清楚,胡适 将东西文化归于历史步调的差异,认同的即是“普遍历史”与进步理念。因此,胡认为 梁的理论太过笼统,却不知其秉承的是将世界历史纳入一个类型的更笼统的看法,难怪 梁也予以有力反驳,“胡先生说我笼统,说我不该拿三方很复杂的文化纳入三个简单公 式里去;他却比我更笼统,他却拿世界种种不同的文化纳入一个简单式子里去!”看得 出,胡适对梁漱溟的批评之所以不是很有力,在于他对梁氏理论的困局并无了解。如林 毓生先生所指出的,胡适有时虽然主张“环境决定文化说”,但占主导的思想则是世界 历史属于同一轨迹的历史主义的看法,事实是“胡氏所谓世界历史属于同一类型的历史 主义比梁氏的历史主义更为粗糙,也自然无法指出梁氏历史主义的理论困境了”。10 梁、胡之争不过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之争的一个侧面,东西文化由晚清时的“体用” 之辩转换为五四时的“新旧”问题,实已昭示中国主流思想接受西方文明所具有的普遍 意义。相较而言,严复与章太炎的争论稍复杂些。我们知道,翻译《天演论》是严复最 大的成功,“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1章 太炎也是进化论的受惠者,《扈书》时期就曾热烈宣扬过进化论。章、严之歧异产生于 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严复接受甄克思( Edward jenks,1861-1939)提出的“始于 图腾,继以宗法,而成于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认为“此其为序之信,若天之四时, 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 其哲学〉》,《读书杂志》第8期(1923年4月1日)。 °梁漱溟:《答胡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哲学》第8期(1923年12月)。 ⑩0林毓生:《胡适与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论辩及其历史涵义》,收入《思想家——跨 世纪的探险》,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年,页28-3 1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民报》第2号(1906年5月5日)。参见本杰明·史华兹《寻 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91-92
_`,au +(b-xc1, <9\OP8ÞQR Wde"Þ\áuwfâc1,Þª u Ác¶^ghRaÄ bij GkeUlxmn^o+G upqud7ur¶(¿ s.wt,ÞuHu½vÓ w- »OP xyO Ìrz{u)Ù b('_|8\T Ò}e Z[Ý~?ubÍ`rz{X s aJ j(t_|¶ò )lm¶ ¶ (¿» \¶ (¿,e7 Û/OP ¸u´Z[À ½v ¿ a'b%&Z[e8AÀ@,txO Þ +U6( '¸/0Z[PQ^ï {6 `ò Þ¶xybOsh©6h©(g ÛT uPQ! þÌ÷©{6/0==(¿ uPQ^!þÌe ` nOPHÞQR *('Û¶´HÞu+ ñ²¦, ss n OP¶\¡K¢b_|£uhe¨¤# £¤h'/0 Z[¥´¿^¦§ Z[I `µ'bOuÄ/0Z[¥´¿^ï Z[ IÞu Z[I{¨©JK¦ nÞuZ[I +ñ|e, ÞO*('<9\u* ^ªìu-«\ bý%e *W¬¬<9\ bkelmµ&®¯7£¤CD u°¶ %& GI,±BST8UV +nT,©²³´á;++â'ST µbJSu*ªnB¶·;¸*¹K¥´éº7z»*^,e UV'A+ D¼}Ὢâ\ξ¿ÀÁÂA+,S*ÃvÄs´ ST³´ á>Åâ,STCDÆ:£R +(7/8 Umn b2´ 1ÇÈÉB´7Fe >ÁcBþ bx>*ÊË;*9\ 7 ¸íî/0o=`ïð ADEñòÇÄó K\ôõ/0ö¸íî!":o=`ï ð @A0öÄ÷eAY 7 Z K 9 [ ø* ¸íî/0ùôú:o=`ïð @A0ð AY 7 Z K [* ûü"/0ôõ¸íî:o=`ïð @áýïVOþAØQ0¬¢88c ijADEÃo` HIJ 7 Kr 78/* ôq/0 ÙÍÕ+A0qXAY / K 0 [ 0 ø*+ kOÃ0 / °=$A¶pqHIJ 7 Kr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