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 我们所知道的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个地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自从476年西罗马帝 国崩溃,一直到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一场深刻的变革一直在欧洲持续不断地进行 着,直至把它变得同以前大不一样。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之为基督 教文明。信仰时代开始了,连同它所孕育出来的全部产品,都不再重复希腊罗马文化的古典 风格。尽管这样,文化上整合的痕迹仍然是掩盖不住的,在基督教精神的笼罩下,这里仍然 有由大海与田野风光孕育出来的古希腊式的浓郁诗情和古罗马帝国的制度,只不过日耳曼人 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成了时代的最强的声音。蛮族部落文化与基督教结合的后果 是创造了一种骑士尚武精神与基督教受难、赎罪观念的奇怪混合,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 欲精神相抗衡的悲剧主题。正像人文主义者笔下的与风车作战的堂·吉珂德,在整整一千年 中,西欧人一直无法摆脱精神和肉体的深刻矛盾,他们既痛苦又无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内的周 围一切进行永无休止的战斗。 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 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散割据的,社 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 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于世俗政府的限制,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 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发展非常缓慢:常年的战争使得地 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 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长期 生活在没有保障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 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中,都带上基督教的 色彩。随着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识转变为硏究彼岸的学问,这其实不过是缺乏秩序 的社会现实在价值和思维方式上的反映。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 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 海的精神出路。 文明整合和宗教社会的兴起 信仰时代兴起于罗马时代,但只是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它才获得真正发展。从世界的 范围看,欧洲这块不算很大的土地,似乎一直在经历鲜明的文化断裂或突变。例如:古希腊 的文化是充满诗意的,它一直企图保持极大的诱惑和极大的克制之间的动态的平衡。接着 是罗马的军团、法律、秩序以及那些具有雄浑风格的帝国建筑,这都是古代的希腊人所短缺 的。罗马帝国崩溃后,击溃罗马的日耳曼人不仅给欧洲注入了活力,也给欧洲带来了原始的 部落习惯和野蛮的军事制度。基督教兴起可以说是带来了另外一种景象:它公然宣称禁欲主 义是合理的,并要世人都承认自己有罪,只因为希望和光明只能存在于彼岸的天国。以后的 发展仍然是色彩分明的,如新教和天主教,人文精神和经院哲学,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现 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尽管西方学者一直在寻找其文明发展的延续性,我们却惊叹西方文明 发展中的断裂特点,因为这种通过断裂来推进文明的方式,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从这些情 况我们得知,用来储存西方文明之液的酒瓶在构造上一直显得非常脆弱。 构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种元素是古典的希腊文化。希腊人爱美,爱文化,爱科学,也 爱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高尚竞争。尽管希腊人对于精神和肉体的问题极其敏感,但希腊人
第六讲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 我们所知道的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个地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自从 476 年西罗马帝 国崩溃,一直到 14―15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一场深刻的变革一直在欧洲持续不断地进行 着,直至把它变得同以前大不一样。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之为基督 教文明。信仰时代开始了,连同它所孕育出来的全部产品,都不再重复希腊罗马文化的古典 风格。尽管这样,文化上整合的痕迹仍然是掩盖不住的,在基督教精神的笼罩下,这里仍然 有由大海与田野风光孕育出来的古希腊式的浓郁诗情和古罗马帝国的制度,只不过日耳曼人 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成了时代的最强的声音。蛮族部落文化与基督教结合的后果 是创造了一种骑士尚武精神与基督教受难、赎罪观念的奇怪混合,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 欲精神相抗衡的悲剧主题。正像人文主义者笔下的与风车作战的堂·吉珂德,在整整一千年 中,西欧人一直无法摆脱精神和肉体的深刻矛盾,他们既痛苦又无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内的周 围一切进行永无休止的战斗。 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时代, 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 看到 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 政治是分散割据的,社 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 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于世俗政府的限制,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 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 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发展非常缓慢;常年的战争使得地 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 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长期 生活在没有保障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 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中,都带上基督教的 色彩。随着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识转变为研究彼岸的学问,这其实不过是缺乏秩序 的社会现实在价值和思维方式上的反映。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 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 海的精神出路。 文明整合和宗教社会的兴起 信仰时代兴起于罗马时代,但只是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它才获得真正发展。从世界的 范围看,欧洲这块不算很大的土地,似乎一直在经历鲜明的文化断裂或突变。例如:古希腊 的文化是充满诗意的,它一直企图保持极大的诱惑和极大的克制之间的动态的平衡。接着, 是罗马的军团、法律、秩序以及那些具有雄浑风格的帝国建筑,这都是古代的希腊人所短缺 的。罗马帝国崩溃后,击溃罗马的日耳曼人不仅给欧洲注入了活力,也给欧洲带来了原始的 部落习惯和野蛮的军事制度。基督教兴起可以说是带来了另外一种景象:它公然宣称禁欲主 义是合理的,并要世人都承认自己有罪,只因为希望和光明只能存在于彼岸的天国。以后的 发展仍然是色彩分明的,如新教和天主教,人文精神和经院哲学,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现 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尽管西方学者一直在寻找其文明发展的延续性,我们却惊叹西方文明 发展中的断裂特点,因为这种通过断裂来推进文明的方式,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从这些情 况我们得知,用来储存西方文明之液的酒瓶在构造上一直显得非常脆弱。 构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种元素是古典的希腊文化。希腊人爱美,爱文化,爱科学,也 爱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高尚竞争。尽管希腊人对于精神和肉体的问题极其敏感,但希腊人
主要崇尚的还是个性展示和理想主义。柏拉图认为现世是需要加以改善的,他写《理想 国》,目的是要改善社会。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浪漫的哲学已经变成为实用的理念。他在方 法论上是中庸的,但他培养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并使后者成了一位狂热推进希腊文化的君 主。在亚历山大的战车周围,总有一大批学者在搜集各种珍品,并且建造图书馆。这种世俗 的文化理念,仍然不断地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框架内发展着,成为一种影响西欧政治、艺术 制度、伦理的文化力量。 第二种基本成分是罗马的文化。罗马文化是剑的文化,它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因此 制度和法律在罗马帝国时表现得很充分。罗马文化强调制度化,却不能理解希腊人的理想和 精神之爱。当然,罗马帝国的灭亡不完全是出于它的文化特性,更重要的是它缺乏一种 内在的凝聚力,一旦势力衰退,瓦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帝国崩溃了的废墟上,人们建立 了一种与生活比较接近的体制。尽管这样,中古欧洲的兴起意味着罗马时代的地中海帝国文 明的结束,也意味同罗马时代的城市文明告别 第三种基本的成分是基督教。它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 超家庭甚至超越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并且期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 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时 代特征。当然,社会的基督教化只是从整体上来说的,教会在最初并不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组 织。但是,因为宗教的超越性,以及教会不断在发展的同时补充自己,善于吸收希腊、罗马 文化精髓,终于使自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从而把中古欧洲推进到了基督教文明 第四是日耳曼文化,它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它的野蛮传统、地方主义和强调血缘 的传统,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四种文化元素之间在公元800年时出现了奇妙的粘合。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的时候 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 生日。历史学家对查理加冕一事赋予特别的注意,原因在于这意味着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 的文化整合完成了。其中,希腊人的放大了的个人精神被缩小了,同时,罗马过于扩张的强 大体制也受到了遏制。相反,本来不显眼的日耳曼人的家族和血亲原则却得到了加强,同时 基督教成为一条纽带,把以上三者都联系了起来。这次文明大整合,从罗马帝国后期算起, 共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我们注意到,通过这次大整合,欧洲政治的结构得到了改善 希腊、罗马、日耳曼和基督教四种文化因素的比例得到了调整,这就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一 个新基础。 此时,三个社会集团出现了。第一个是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在日耳曼人 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 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形成了欧洲军事封建主义的框架。 第二个是从日耳曼人的部落习俗中发展而来的集团,它提倡合作、选举和家族自治,致使后 来欧洲不少的城镇和农村获得了独立。第三个就是教会,它拥有了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管 世俗世界的伦理和信仰。主教、神甫、修道院的僧侣,以及一大批长于神学和逻辑研究的学 者,成为教会的重要支柱。 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这个词意味着人对上帝的信仰和皈依,即一种普遍的宗教的理念 构成一种上帝、世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天、地、人、神分别在其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基督教的组织即是教会,它自成体系,在宗教、政治、司法、道德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从古代至中世纪,人们所称的教义一般是指在尼西亚会议以来正式 表述的学说和规定,也指为传统和习见之中所包含的公认的教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教 义学,它集宗教色彩浓厚的历史观、强有力的宗教理念和古典希腊罗马哲学于一身,具有丰 富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古代和中世纪,通过宗教会议来决定、解决宗教理论的问题,是
主要崇尚的还是个性展示和理想主义。柏拉图认为现世是需要加以改善的,他写《理想 国》,目的是要改善社会。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浪漫的哲学已经变成为实用的理念。他在方 法论上是中庸的,但他培养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并使后者成了一位狂热推进希腊文化的君 主。在亚历山大的战车周围,总有一大批学者在搜集各种珍品,并且建造图书馆。这种世俗 的文化理念,仍然不断地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框架内发展着,成为一种影响西欧政治、艺术、 制度、伦理的文化力量。 第二种基本成分是罗马的文化。罗马文化是剑的文化,它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因此 制度和法律在罗马帝国时表现得很充分。罗马文化强调制度化,却不能理解希腊人的理想和 精神之爱。当然,罗马帝国的灭亡不完全是出于它的文化特性,更重要的是它缺乏一种 内在的凝聚力,一旦势力衰退,瓦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帝国崩溃了的废墟上,人们建立 了一种与生活比较接近的体制。尽管这样,中古欧洲的兴起意味着罗马时代的地中海帝国文 明的结束,也意味同罗马时代的城市文明告别。 第三种基本的成分是基督教。它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 超家庭甚至超越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并且期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 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时 代特征。当然,社会的基督教化只是从整体上来说的,教会在最初并不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组 织。但是,因为宗教的超越性,以及教会不断在发展的同时补充自己,善于吸收希腊、罗马 文化精髓,终于使自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从而把中古欧洲推进到了基督教文明。 第四是日耳曼文化,它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它的野蛮传统、地方主义和强调血缘 的传统,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四种文化元素之间在公元 800 年时出现了奇妙的粘合。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的时候, 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 生日。历史学家对查理加冕一事赋予特别的注意,原因在于这意味着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 的文化整合完成了。其中,希腊人的放大了的个人精神被缩小了,同时,罗马过于扩张的强 大体制也受到了遏制。相反,本来不显眼的日耳曼人的家族和血亲原则却得到了加强,同时 基督教成为一条纽带,把以上三者都联系了起来。这次文明大整合,从罗马帝国后期算起, 一共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我们注意到,通过这次大整合,欧洲政治的结构得到了改善, 希腊、罗马、日耳曼和基督教四种文化因素的比例得到了调整,这就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一 个新基础。 此时,三个社会集团出现了。第一个是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在日耳曼人 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 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形成了欧洲军事封建主义的框架。 第二个是从日耳曼人的部落习俗中发展而来的集团,它提倡合作、选举和家族自治,致使后 来欧洲不少的城镇和农村获得了独立。第三个就是教会,它拥有了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管 世俗世界的伦理和信仰。主教、神甫、修道院的僧侣,以及一大批长于神学和逻辑研究的学 者,成为教会的重要支柱。 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这个词意味着人对上帝的信仰和皈依,即一种普遍的宗教的理念, 构成一种上帝、世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天、地、人、神分别在其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基督教的组织即是教会,它自成体系,在宗教、政治、司法、道德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 响。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从古代至中世纪,人们所称的教义一般是指在尼西亚会议以来正式 表述的学说和规定,也指为传统和习见之中 所包含的公认的教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教 义学,它集宗教色彩浓厚的历史观、强有力的宗教理念和古典希腊罗马哲学于一身,具有丰 富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古代和中世纪,通过宗教会议来决定、解决宗教理论的问题,是
种比较常用的方式。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以及各种圣事的规定,都是这样来决定的。还有 一些学说,虽然是公认的却没有通过任何形式的权威性裁定,就被称为二级教义。教义和教 义学构成了中古欧洲基督教会的体系,从而使教会建立在严密、牢固的基础上。 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拯救理念,这一理念相信上帝之国必将来临而基督徒最后会获 得终极得救。教会通过教士制度和神圣的仪式使人获得拯救。拯救的观念表现为上帝公正和 上帝之爱的统一,也与在世界中受苦的观念和人有原罪的概念相联系,从而唤醒人的负罪意 识和行善意识。这样,通过对于拯救的体验,基督徒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和生命信念, 从而使自己摆脱本能的私欲而进入到对一切神性的善良的维护,从根本上说,拯救观念是要 人通过苦难和负罪意识,认识上帝的恩典,以便让上帝引导自己,最终回归上帝,以便脱离 苦难和罪恶 基督教的组织就是教会。教会的首领是罗马的教皇。为了管理教会的地方事务,教会 设有省区、主教区和教区。省区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常以一个重要的城市为中心,设立大主 教来进行管理。主教区为省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城镇及相关农村,设一名主教进 行管理。在主教区下设多个教区,一个教区里有一位神甫,主持弥撒等宗教圣礼。大主教、 主教和神甫合在一起形成世俗教士团体,从而区别于那些住在修道院中的修道士、托钵僧或 女修道士。修士们脱离尘世,尊奉教会的教规生活,常被称为清修教士。男女修道士住隐修 院,隐修院通常拥有很大的地产,修道士们耕种土地,硏究神学。在修道院中设修道院长, 按教规管理修道院众僧人。托钵僧主要是指没有定居或经常游动的传教人士,他们依赖人们 的周济生活。在中世纪,著名的托钵僧团体为兴起于十二三世纪的法兰西斯会和多 米尼克派。中世纪教会的主要任务是供给人们宗教生活,指导宗教仪式,执行各种圣职,并 且努力维持信仰和道德。在需要的时候,教会也履行一些政治和司法的职责 在中古西欧,基督教和教会组织曾经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对中古欧洲的发展做出过积 极的贡献。首先,基督教为中古欧洲的一般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做出过贡献。例如,教会经 常开展对穷人的施济工作,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创办医院,教会主张世俗人士实行一夫 妻制,反对随便离婚,革除了杀害婴孩的陋习。在形成于6世纪的本尼狄克特修道院教规中 要求修道士进行劳动。对于农业技术和有用的工艺,中世纪的教会也加以提倡 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过重要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教会的存在促进 了欧洲的政治统一,如教会曾影响和支持查理大帝统一欧洲。由于在各个城市都设有教堂 在大城市设主教,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司法制度上,基督教会主张废除落后的神判法,反 对刑讯逼供,并且限制私战和复仇。教会曾创立上帝和平运动以限制战争。这些,都有利于 社会的发展。 教会卷入政治生活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长期以来,教会拥有的广大地产引起了贵族的妒 忌。贵族的亲戚充任各级教职,一些完全不配做教吏的人们被滥授教职,这引起了教会的世 俗化和教士的渎职行为。例如,12世纪时,西欧十字军对于异教徒的讨伐曾被教会广泛宣 传,为教会赢得许多荣誉。但是到了13、14世纪,对伊斯兰穆斯林的战争节节失败,巴勒 斯坦等基督教圣地降服于穆斯林。教皇呼吁各国君主重新组织十字军,但都没有成功。事实 上十字军已经变质,如第四次十字军并不攻击叙利亚和埃及的伊斯兰教徒,而是攻击拜占庭 帝国的正统派基督徒。十字军一般都由世俗的君主来领导,并得到意大利商人的支持,目的 不仅是要增加上帝的光荣、扩张基督教的势力,而且还企图发展国家的权力,促进各种城市 贸易 十字军的这种变质,还表现在十字军被用来攻击在欧洲的基督教异端。十字军曾被用来 镇压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宗教派别,又屡次被用来攻击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 主,这使许多基督徒都觉得教皇是在利用十字军为自己谋取利益和世俗权力,因而他们 不愿再服从教会的命令。人们十分惊奇为什么教皇要鼓动基督徒杀戮基督徒,并且给杀戮者
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以及各种圣事的规定,都是这样来决定的。还有 一些学说,虽然是公认的却没有通过任何形式的权威性裁定,就被称为二级教义。教义和教 义学构成了中古欧洲基督教会的体系,从而使教会建立在严密、牢固的基础上。 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拯救理念,这一理念相信上帝之国必将来临而基督徒最后会获 得终极得救。教会通过教士制度和神圣的仪式使人获得拯救。拯救的观念表现为上帝公正和 上帝之爱的统一,也与在世界中受苦的观念和人有原罪的概念相联系,从而唤醒人的负罪意 识和行善意识。这样,通过对于拯救的体验,基督徒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和生命信念, 从而使自己摆脱本能的私欲而进入到对一切神性的善良的维护,从根本上说,拯救观念是要 人通过苦难和负罪意识,认识上帝的恩典,以便让上帝引导自己,最终回归上帝,以便脱离 苦难和罪恶。 基督教的组织就是教会。 教会的首领是罗马的教皇。为了管理教会的地方事务,教会 设有省区、主教区和教区。省区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常以一个重要的城市为中心,设立大主 教来进行管理。主教区为省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城镇及相关农村,设一名主教进 行管理。在主教区下设多个教区,一个教区里有一位神甫,主持弥撒等宗教圣礼。大主教、 主教和神甫合在一起形成世俗教士团体,从而区别于那些住在修道院中的修道士、托钵僧或 女修道士。修士们脱离尘世,尊奉教会的教规生活,常被称为清修教士。男女修道士住隐修 院,隐修院通常拥有很大的地产,修道士们耕种土地,研究神学。在修道院中设修道院长, 按教规管理修道院众僧人。托钵僧主要是指没有定居或经常游动的传教人士,他们依赖人们 的周济生活。在中世纪,著名的托钵僧团体为兴起于十二三世纪的法兰西斯会和多 米尼克派。中世纪教会的主要任务是供给人们宗教生活,指导宗教仪式,执行各种圣职,并 且努力维持信仰和道德。在需要的时候,教会也履行一些政治和司法的职责。 在中古西欧,基督教和教会组织曾经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对中古欧洲的发展做出过积 极的贡献。首先,基督教为中古欧洲的一般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做出过贡献。例如,教会经 常开展对穷人的施济工作,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创办医院,教会主张世俗人士实行一夫一 妻制,反对随便离婚,革除了杀害婴孩的陋习。在形成于 6 世纪的本尼狄克特修道院教规中, 要求修道士进行劳动。对于农业技术和有用的工艺,中世纪的教会也加以提倡。 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过重要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教会的存在促进 了欧洲的政治统一,如教会曾影响和支持查理大帝统一欧洲。由于在各个城市都设有教堂, 在大城市设主教,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司法制度上,基督教会主张废除落后的神判法,反 对刑讯逼供,并且限制私战和复仇。教会曾创立上帝和平运动以限制战争。这些,都有利于 社会的发展。 教会卷入政治生活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长期以来,教会拥有的广大地产引起了贵族的妒 忌。贵族的亲戚充任各级教职,一些完全不配做教吏的人们被滥授教职,这引起了教会的世 俗化和教士的渎职行为。例如,12 世纪时,西欧十字军对于异教徒的讨伐曾被教会广泛宣 传,为教会赢得许多荣誉。但是到了 13、14 世纪,对伊斯兰穆斯林的战争节节失败,巴勒 斯坦等基督教圣地降服于穆斯林。教皇呼吁各国君主重新组织十字军,但都没有成功。事实 上十字军已经变质,如第四次十字军并不攻击叙利亚和埃及的伊斯兰教徒,而是攻击拜占庭 帝国的正统派基督徒。十字军一般都由世俗的君主来领导,并得到意大利商人的支持,目的 不仅是要增加上帝的光荣、扩张基督教的势力,而且还企图发展国家的权力,促进各种城市 贸易。 十字军的这种变质,还表现在十字军被用来攻击在欧洲的基督教异端。十字军曾被用来 镇压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宗教派别,又屡次被用来攻击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 主,这使许多基督徒都觉得教皇是在利用十字军为自己谋取利益和世俗权力,因而他们 不愿再服从教会的命令。人们十分惊奇为什么教皇要鼓动基督徒杀戮基督徒,并且给杀戮者
以报酬 教廷驻地罗马城的修建可以说明教会世俗化的程度。罗马本身虽然也有一些农业生产, 但不是商业和制造业的中心,而是一个消费中心。教皇治下的罗马城只是教皇的统治中心, 教会行政体系在这里特别发达。各种机构从各国征取金钱,成为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 钱财常被教皇用来修建罗马城。在阿维农时期和教会大分裂时期,城市迅速衰败。当教皇回 到罗马时,他发现罗马几乎不成其为一个城市,房屋歪斜,寺院被毁坏,街道上常常空无 人。教皇于是制订计划修复罗马。教皇把从各地征得的钱财用于罗马再造上,并且发明了种 种新的搜刮钱财的办法。他们在罗马建造各种雕塑,以此来恢复罗马的光荣。教皇支持人文 主义者的学术和艺术活动。这些活动,在以后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被改革家们视为经济 剥削和世俗主义而加以批判。各种建筑和宫廷的装饰华丽无比,为此一些艺术家的地位在不 断上升。在12世纪,完成一件艺术品的报酬只有38佛罗林金币,而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家提香的作品开价已经到了2000佛罗林 教皇的世俗化也体现在政治方面。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花费巨资帮助其子 博尔吉亚公爵装备军队,而公爵希望建立起博尔吉亚家族的统治,并控制教皇国。教皇朱利 厄斯二世(1503-1513)曾亲自率领军队同威尼斯和法国人打仗。出身于美第奇家族的教皇 们如利奥十世(1513-1522)和克雷芒七世(1523-1534)把教会的钱财用于自己家族在佛洛 伦萨的利益斗争之中。在司法问题上,通过公证人和教会法庭,教会直接进一步世俗社会的 司法事务。如在斯特拉斯堡,教会法庭可以不通过世俗司法机构直接传讯人民。教会的所作 所为同世俗的君主们发生了尖锐矛盾,中世纪后期起,英国、法国、德国、波希米亚爆发了 反对教皇的运动,反对教皇的专横,要求建立民族化的教会。 世俗化的教会同世俗贵族经常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他们之间矛盾尖锐。14世纪时,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曾与法王菲利普四世在征税和财政方面发生争执法王最终获胜。自卜尼法 斯八世以后,教皇的“教皇帝国”梦幻被打破,基督徒和各国君主联合起来,反对高于国家 主权之上的“教皇帝国”的存在。一些著名思想家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马 西格利奥等提出教会应该是纯粹精神和道德的宗教组织,教皇和教会的官吏,都无权干预世 俗政治,也无权干预纯属其他政治领域和民间的各种事项。这种思想在基督徒和民众中一天 天深入人心。虽然没有削弱教会在宗教方面的势力,但削弱了它在政治方面的势力。各国的 君主们都竭力支持这种新的理论。 从神学角度看,灵魂得救是基督教的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中世纪的教会,用圣·奥古 斯丁的非原罪论解释它的内涵。奥古斯丁宣扬:在亚当离开伊甸园之前,人是没有原罪的, 推而论之,在人类始祖尚未犯罪以前,人不带有原罪。亚当的纯洁之身是神赋予的。他的沉 沦导致人类的丧失。耶稣基督降临后,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自新之路:人可以参加教会,通过 宗教的圣仪来洗净原罪,宗教的教仪为此而设。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强调通过人的努力和行 善清除自身的原罪,参加教会履行教仪就是根本性的行善。使人可以像沉沦前的亚当一样重 新的依上帝自由进入天堂。从而使入的灵魂真正得救。 根据这一学说,宗教的圣仪在中世纪成为基督徒灵魂得救的根本途径。圣仪又是如何运 行的?根据托马斯·阿奎那的解释,由于宗教仪式直接来自于上帝,所以通过圣仪就能接受 上帝的仁慈。 经院哲学家约翰·邓斯·司各脱和奥坎姆的威廉反对这种说法。司各脱虽然承认宗教仪 式的作用,却更强调上帝的意志的作用。奥卡姆的威廉走得更远,他认为仪式只在神的旨意 下才起作用。所以,灵魂得救主要依靠的是信仰而不是仪式。每个人都不能确切知道他 的灵魂是否能够得救,因为人无法明了上帝的安排。只有依靠对上帝的信仰,相信上帝会拯 救他,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强调的灵魂得救方式,照奥卡姆看来,经不 起理性的和逻辑的推理。依靠信仰灵魂得救的学说,后来在路德那里发展成为宗教改
以报酬。 教廷驻地罗马城的修建可以说明教会世俗化的程度。罗马本身虽然也有一些农业生产, 但不是商业和制造业的中心,而是一个消费中心。教皇治下的罗马城只是教皇的统治中心, 教会行政体系在这里特别发达。各种机构从各国征取金钱,成为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 钱财常被教皇用来修建罗马城。在阿维农时期和教会大分裂时期,城市迅速衰败。当教皇回 到罗马时,他发现罗马几乎不成其为一个城市,房屋歪斜,寺院被毁坏,街道上常常空无一 人。教皇于是制订计划修复罗马。教皇把从各地征得的钱财用于罗马再造上,并且发明了种 种新的搜刮钱财的办法。他们在罗马建造各种雕塑,以此来恢复罗马的光荣。教皇支持人文 主义者的学术和艺术活动。这些活动,在以后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被改革家们视为经济 剥削和世俗主义而加以批判。各种建筑和宫廷的装饰华丽无比,为此一些艺术家的地位在不 断上升。在 12 世纪,完成一件艺术品的报酬只有 38 佛罗林金币,而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家提香的作品开价已经到了 2000 佛罗林。 教皇的世俗化也体现在政治方面。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花费巨资帮助其子 博尔吉亚公爵装备军队,而公爵希望建立起博尔吉亚家族的统治,并控制教皇国。教皇朱利 厄斯二世(1503-1513)曾亲自率领军队同威尼斯和法国人打仗。出身于美第奇家族的教皇 们如利奥十世(1513-1522)和克雷芒七世(1523-1534)把教会的钱财用于自己家族在佛洛 伦萨的利益斗争之中。在司法问题上,通过公证人和教会法庭,教会直接进一步世俗社会的 司法事务。如在斯特拉斯堡,教会法庭可以不通过世俗司法机构直接传讯人民。教会的所作 所为同世俗的君主们发生了尖锐矛盾,中世纪后期起,英国、法国、德国、波希米亚爆发了 反对教皇的运动,反对教皇的专横,要求建立民族化的教会。 世俗化的教会同世俗贵族经常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他们之间矛盾尖锐。14 世纪时,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曾与法王菲利普四世在征税和财政方面发生争执法王最终获胜。自卜尼法 斯八世以后,教皇的“教皇帝国”梦幻被打破,基督徒和各国君主联合起来,反对高于国家 主权之上的“教皇帝国”的存在。一些著名思想家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马 西格利奥等提出教会应该是纯粹精神和道德的宗教组织,教皇和教会的官吏,都无权干预世 俗政治,也无权干预纯属其他政治领域和民间的各种事项。这种思想在基督徒和民众中一天 天深入人心。虽然没有削弱教会在宗教方面的势力,但削弱了它在政治方面的势力。各国的 君主们都竭力支持这种新的理论。 从神学角度看,灵魂得救是基督教的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中世纪的教会,用圣·奥古 斯丁的非原罪论解释它的内涵。奥古斯丁宣扬:在亚当离开伊甸园之前,人是没有原罪的, 推而论之,在人类始祖尚未犯罪以前,人不带有原罪。亚当的纯洁之身是神赋予的。他的沉 沦导致人类的丧失。耶稣基督降临后,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自新之路:人可以参加教会,通过 宗教的圣仪来洗净原罪,宗教的教仪为此而设。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强调通过人的努力和行 善清除自身的原罪,参加教会履行教仪就是根本性的行善。使人可以像沉沦前的亚当一样重 新的依上帝自由进入天堂。从而使入的灵魂真正得救。 根据这一学说,宗教的圣仪在中世纪成为基督徒灵魂得救的根本途径。圣仪又是如何运 行的?根据托马斯·阿奎那的解释,由于宗教仪式直接来自于上帝,所以通过圣仪就能接受 上帝的仁慈。 经院哲学家约翰·邓斯·司各脱和奥坎姆的威廉反对这种说法。司各脱虽然承认宗教仪 式的作用,却更强调上帝的意志的作用。奥卡姆的威廉走得更远,他认为仪式只在神的旨意 下才起作用。所以,灵魂得救主要依靠的是信仰而不是仪式。每个人都不能确切知道他 的灵魂是否能够得救,因为人无法明了上帝的安排。只有依靠对上帝的信仰,相信上帝会拯 救他,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强调的灵魂得救方式,照奥卡姆看来,经不 起理性的和逻辑的推理。依靠信仰灵魂得救的学说,后来在路德那里发展成为宗教改
革的理论体系 强调宗教仪式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教会的作用。因为人会重复性地犯罪, 所以赎罪也必须重复。仪式在一生中举行许多次,表明它们虽然具有改善人们道德的作用 却不是一次性的或一劳永逸的。仪式对灵魂得救是否真的有效,要在人死以后才能回 答。但仪式的施行,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参与,这样,教会成为上帝向人类传播仁慈的中介, 因此成为灵魂得救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种体系要求教会首先必须是纯洁的,具有神性的。为了神化教会,教会曾经竭力推行 禁欲主义和修道院生活方式。然而,14-15世纪间,由于整个教会的世俗化,教会本身已 经不再完全符合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如果教会本身是不纯洁的,人们怎么能够相信它可以承 担使别人灵魂得救的任务?教士传教能力下降、蓄妾、收取财物等腐败行为,特别是教会出 卖赎罪券,激发了人们反对教会的情绪。上帝对人类的慈悲如果成为教会装满自己钱袋的借 口,不仅是对人们的欺骗,也是对上帝的亵渎。人们感到让不纯洁的教会来帮助自己实现 灵魂得救是不可想象的,这样,一部分基督徒就开始在教会之外寻找灵魂得救的新途径 封建制度 欧洲类型封建主义的落后性使其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如果与中国的封建体制相比较 的话,它的幼稚和不发达显得尤其明显。首先,欧洲的封建社会是分裂并且地方割据的,长 期以来没有强有力的、能完全代表国家主权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第二,欧洲的封建制度 在结构上显得粗糙,因为它实际上只是一种领主和附庸间的私人关系,难以体现作为政治核 心所必需具有的公共利益。其三,欧洲中古社会长期以来是武人执政,知识分子被长期排斥 在政治的核心之外,其中许多人不为政权服务,反而是在教会的体系中工作。其四,在欧洲 的封建制度下,资本和政权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结合,物质资源没有充分地上缴给政府,而是 被大小领主私下瓜分,国家因而没有力量来建立起必要的机构,也无能力来充分履行它的公 共职能。第五,欧洲的封建制度不具备常备军,不具备数量充分的官僚,因此往往是因人而 治,无法实现制度上政治保障。第六,在欧洲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各种机构如教会、王权、 贵族和城市都各自为政,相互争斗,缺乏统一的、可以聚合民众的政治核心。这些状况表明 欧洲的中古体制是比较原始的,无法保证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长足进步,因此在相当长的时 期内欧洲实际上是落后于中国。 欧洲封建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三四世纪的帝国后期。当日耳曼诸族的国王们在罗 马帝国西部边界上推进时,每个国王都有自己的亲兵。这些亲兵的地位要高于其他的士兵。 法兰克王国时,这些亲兵是国王的贴身护卫,被称为“国王的孩子”。“附庸”原初的含义也 是指年轻的侍卫,所以,当这些“国王的孩子”最后发展为贵族的时候,尚武的传统就一直 跟着保留了下来,直到15世纪战争开始依靠雇佣军来进行,贵族才开始向绅士和朝臣转化, 大贵族不再亲自上战场打仗 在一份公元1002—1023年的有关诺曼底征服前的英国社会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在 当时财产和军事才能是进入到贵族圈的主要依据。当时贵族和平民之间并无十分难以跨越的 鸿沟。换言之,平民可以因为自己的财产和成就跃身于贵族。文献指出:如果一个平民发展 顺利,拥有属于自己的足足五海得土地,一座钟楼和一座城堡,在国王会堂里有他的席位和 专职,那么,他以后就有资格获得一个武士的各种权利。如果这位武士发展顺利,他侍候国 王,任职骑兵队,如果他自己有一个侍候他的武士,此武士拥有履行国王役务的五海得土地 他在国王的会堂中侍奉他的主人,并奉他的差遣,三次去国王处,那么,他此后就被允许预
革的理论体系。 强调宗教仪式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教会的作用。因为人会重复性地犯罪, 所以赎罪也必须重复。仪式在一生中举行许多次,表明它们虽然具有改善人们道德的作用, 却不是一次性的或一劳永逸的。仪式对灵魂得救是否真的有效,要在人死以后才能回 答。但仪式的施行,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参与,这样,教会成为上帝向人类传播仁慈的中介, 因此成为灵魂得救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种体系要求教会首先必须是纯洁的,具有神性的。为了神化教会,教会曾经竭力推行 禁欲主义和修道院生活方式。然而,14—15 世纪间,由于整个教会的世俗化,教会本身已 经不再完全符合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如果教会本身是不纯洁的,人们怎么能够相信它可以承 担使别人灵魂得救的任务?教士传教能力下降、蓄妾、收取财物等腐败行为,特别是教会出 卖赎罪券,激发了人们反对教会的情绪。上帝对人类的慈悲如果成为教会装满自己钱袋的借 口,不仅是对人们的欺骗,也是对上帝的亵渎。人们感到让不纯洁的教会来帮助自己实现 灵魂得救是不可想象的,这样,一部分基督徒就开始在教会之外寻找灵魂得救的新途径。 封建制度 欧洲类型封建主义的落后性使其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如果与中国的封建体制相比较 的话,它的幼稚和不发达显得尤其明显。首先,欧洲的封建社会是分裂并且地方割据的,长 期以来没有强有力的、能完全代表国家主权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第二,欧洲的封建制度 在结构上显得粗糙,因为它实际上只是一种领主和附庸间的私人关系,难以体现作为政治核 心所必需具有的公共利益。其三,欧洲中古社会长期以来是武人执政,知识分子被长期排斥 在政治的核心之外,其中许多人不为政权服务,反而是在教会的体系中工作。其四,在欧洲 的封建制度下,资本和政权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结合,物质资源没有充分地上缴给政府,而是 被大小领主私下瓜分,国家因而没有力量来建立起必要的机构,也无能力来充分履行它的公 共职能。第五,欧洲的封建制度不具备常备军,不具备数量充分的官僚,因此往往是因人而 治,无法实现制度上政治保障。第六,在欧洲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各种机构如教会、王权、 贵族和城市都各自为政,相互争斗,缺乏统一的、可以聚合民众的政治核心。这些状况表明, 欧洲的中古体制是比较原始的,无法保证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长足进步,因此在相当长的时 期内欧洲实际上是落后于中国。 欧洲封建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三四世纪的帝国后期。当日耳曼诸族的国王们在罗 马帝国西部边界上推进时,每个国王都有自己的亲兵。这些亲兵的地位要高于其他的士兵。 法兰克王国时,这些亲兵是国王的贴身护卫,被称为“国王的孩子”。“附庸”原初的含义也 是指年轻的侍卫,所以,当这些“国王的孩子”最后发展为贵族的时候,尚武的传统就一直 跟着保留了下来,直到 15 世纪战争开始依靠雇佣军来进行,贵族才开始向绅士和朝臣转化, 大贵族不再亲自上战场打仗。 在一份公元 1002—1023 年的有关诺曼底征服前的英国社会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在 当时财产和军事才能是进入到贵族圈的主要依据。当时贵族和平民之间并无十分难以跨越的 鸿沟。换言之,平民可以因为自己的财产和成就跃身于贵族。文献指出:如果一个平民发展 顺利,拥有属于自己的足足五海得土地,一座钟楼和一座城堡,在国王会堂里有他的席位和 专职,那么,他以后就有资格获得一个武士的各种权利。如果这位武士发展顺利,他侍候国 王,任职骑兵队,如果他自己有一个侍候他的武士,此武士拥有履行国王役务的五海得土地, 他在国王的会堂中侍奉他的主人,并奉他的差遣,三次去国王处,那么,他此后就被允许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