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路德改革的背景 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决。为什么?因为1 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 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 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至下而上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 信仰 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农民和想夺取这 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着 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 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 万古尔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一万到二万盾。德国的教会浪费成 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 的原因之 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项的做法是不符 合基督教传统的(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反对十字军攻击基督徒),需要改革的;二是希望 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如宗教会议、如推行内部纯洁、禁欲、如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 这样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 会发明的新的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只 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因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相提并论。 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会的传统本身 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的;二、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 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 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 马教廷的腐败。 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命权,主教成了 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使皇帝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 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德国 皇帝査理五世( charlesⅴ)即位不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 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 教皇支持的候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时 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又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 制土耳其在地中海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 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围,诸侯的权势 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 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 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长权势的干涉。因为,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 中的代表。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从罗马 教会和神圣帝国,却服从于领地诸侯 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但远没
第十讲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1. 路德改革的背景 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决。为什么?因为1 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 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 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至下而上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 信仰。 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农民和想夺取这 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着 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 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十 万古尔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一万到二万盾。德国的教会浪费成 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 的原因之一。 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项的做法是不符 合基督教传统的(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反对十字军攻击基督徒),需要改革的;二是希望 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如宗教会议、如推行内部纯洁、禁欲、如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 这样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 会发明的新的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只 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因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相提并论。 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会的传统本身 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的;二、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 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 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 马教廷的腐败。 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命权,主教成了 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使皇帝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 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德国 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即位不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 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 教皇支持的候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时 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又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 制土耳其在地中海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 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围,诸侯的权势 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 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 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长权势的干涉。因为,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 中的代表。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从罗马 教会和神圣帝国,却服从于领地诸侯。 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但远没
有真正统一。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在自己的称号前冠以“德意志 王”,但德国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仍然很低,权力是掌握在割地为王的诸侯手里。主要有勃兰 登堡边地侯、萨克森公爵、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和美因兹、科伦、特里尔三个大主教是主 宰德国命运的七大诸侯,他们有权选举皇帝,在各自的领地中有征税。铸币和司法等各种权 力。此外,德国还有十几个大的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骑士领地。皇帝、大 小诸侯和骑士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忽战忽和,不存在统一的政治制度。这种封建化比较严重 的政治状态,使路德能够得到萨克森公爵的保护。公爵保护路德的原因主要是路德是他办的 大学中的教授,加之他也明令反对赎罪券在萨克森地区的售卖活动。加上路德在政治上比较 保守态度,他承认诸侯世俗权威的合法性。这样,路德至少得到部分极有势力的德国诸侯的 支持,同胡司、威克里夫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德国的诸侯们当时正热衷于发展诸侯领地政府, 希望把自己的领地建成真正的近代化君主式统治。当然不能容忍其他人来干涉自己领地中的 事务,听凭教皇、皇帝来把自己领地上的教授处死。 从思想文化角度上看,民间的宗教热情为路德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世俗的宗教热情往 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人仍然承认教会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他们需要一种真正的纯洁的 教会,可以担当传播上帝的福音的任务。这些人在修道院的制度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例如 圣·弗兰西斯的贫穷教会的理想在主张共同生活的“兄弟会”中就得到体现。这个组织,虽 然仍然是天主教,却代表了民间要求真正的纯洁的教会的理想。另一种情况是在教会体系之 外寻找灵魂得救的途径,大批民间的传教士在街头巷尾进行布道,他们成为传播新神学的传 播者。城市、行会和乡村都有各种热心的民间传教士在传播福音和“真正的上帝之言”,使 民间的宗教信仰活动出现了高潮。这成为人民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发展的摇篮。 这些因素都从某个方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起了作用。路德成功之处是把反对教会腐 败的斗争变成了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的理论争论,并提出摆脱繁琐仪式、“以信称义”的神 学理论。这样,路德就把宗教改革建立在深刻的新神学基础上。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许多 人们的支持,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终于爆发了。 2.路德宗教改革 (1)青年路德 路德的一生充满各种事件。他于1483年11月10日生在图林根和萨克森之间的 小城艾斯莱本( Eisleben),父亲名叫汉斯·路德,原是一个农民,由于勤劳致 富,最后成为一个矿业的经营者。父母都是虔诚的、但不拘教会礼仪的教徒。路德的父亲期 望儿子能够当律师,所以在1501年把他送到了爱尔福特大学学习,该校建立于1392, 在德国享有盛名。大学座落在图林根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大学气氛比较活跃,盛行的是奥卡 姆派的经院哲学,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采取批判态度。路德受到这里老师们的影响,也 开始对中世纪的神学进行怀疑,并成为一个奥卡姆主义者。后来路德强调信仰和理性的区别 只有信仰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他大学生活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 企图调和人类作用和上帝意愿的关系,路德对这一点感到怀疑。路德在这里还学习了古代罗 马的文学和新派拉丁语的诗,有时也去旁听诗歌的课程。路德读书的时候,爱尔福特大学中 人文主义气氛还不是很浓厚,在路德毕业以后,那里人文主义学术空气才开始变得重要。 502年,路德获得了学士学位。1505年他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一个17人的班级中 名列第二,以优等生毕业。他的父亲希望他继续学习法律,但路德在学习了法律3个月后 突然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爱尔福特城一个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
有真正统一。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在自己的称号前冠以“德意志 王”,但德国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仍然很低,权力是掌握在割地为王的诸侯手里。主要有勃兰 登堡边地侯、萨克森公爵、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和美因兹、科伦、特里尔三个大主教是主 宰德国命运的七大诸侯,他们有权选举皇帝,在各自的领地中有征税。铸币和司法等各种权 力。此外,德国还有十几个大的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骑士领地。皇帝、大 小诸侯和骑士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忽战忽和,不存在统一的政治制度。这种封建化比较严重 的政治状态,使路德能够得到萨克森公爵的保护。公爵保护路德的原因主要是路德是他办的 大学中的教授,加之他也明令反对赎罪券在萨克森地区的售卖活动。加上路德在政治上比较 保守态度,他承认诸侯世俗权威的合法性。这样,路德至少得到部分极有势力的德国诸侯的 支持,同胡司、威克里夫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德国的诸侯们当时正热衷于发展诸侯领地政府, 希望把自己的领地建成真正的近代化君主式统治。当然不能容忍其他人来干涉自己领地中的 事务,听凭教皇、皇帝来把自己领地上的教授处死。 从思想文化角度上看,民间的宗教热情为路德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世俗的宗教热情往 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人仍然承认教会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他们需要一种真正的纯洁的 教会,可以担当传播上帝的福音的任务。这些人在修道院的制度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例如 圣·弗兰西斯的贫穷教会的理想在主张共同生活的“兄弟会”中就得到体现。这个组织,虽 然仍然是天主教,却代表了民间要求真正的纯洁的教会的理想。另一种情况是在教会体系之 外寻找灵魂得救的途径,大批民间的传教士在街头巷尾进行布道,他们成为传播新神学的传 播者。城市、行会和乡村都有各种热心的民间传教士在传播福音和“真正的上帝之言”,使 民间的宗教信仰活动出现了高潮。这成为人民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发展的摇篮。 这些因素都从某个方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起了作用。路德成功之处是把反对教会腐 败的斗争变成了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的理论争论,并提出摆脱繁琐仪式、“以信称义”的神 学理论。这样,路德就把宗教改革建立在深刻的新神学基础上。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许多 人们的支持,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终于爆发了。 2.路德宗教改革 (1)青年路德 路德的一生充满各种事件。他于1483年11月10日生在图林根和萨克森之间的一 个小城艾斯莱本(Eisleben),父亲名叫汉斯·路德,原是一个农民,由于勤劳致 富,最后成为一个矿业的经营者。父母都是虔诚的、但不拘教会礼仪的教徒。路德的父亲期 望儿子能够当律师,所以在1501年把他送到了爱尔福特大学学习,该校建立于1392, 在德国享有盛名。大学座落在图林根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大学气氛比较活跃,盛行的是奥卡 姆派的经院哲学,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采取批判态度。路德受到这里老师们的影响,也 开始对中世纪的神学进行怀疑,并成为一个奥卡姆主义者。后来路德强调信仰和理性的区别, 只有信仰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他大学生活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 企图调和人类作用和上帝意愿的关系,路德对这一点感到怀疑。路德在这里还学习了古代罗 马的文学和新派拉丁语的诗,有时也去旁听诗歌的课程。路德读书的时候,爱尔福特大学中 人文主义气氛还不是很浓厚,在路德毕业以后,那里人文主义学术空气才开始变得重要。1 502年,路德获得了学士学位。1505年他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一个17人的班级中 名列第二,以优等生毕业。他的父亲希望他继续学习法律,但路德在学习了法律3个月后, 突然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爱尔福特城一个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
为什么路德中断了学习却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不得而知。据说路德因一个朋友去世受到刺 激,又在1505年又亲身经历了一场恐怖的雷阵雨,狂风暴雨使他想到了魔鬼、地狱和最 后的审判诸问题。在这个恐怖的时刻,路德曾呼唤圣徒的名字,希望得到佑护,并发誓要进 入修道院作为回报。更深刻的讲,路德这时正在思考灵魂得救的问题,他对此十分关注,并 且怀疑如何真正灵魂得救。也许进入修道院可能帮助他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1505年7 月路德进入修道院。过了一年,即1506年秋,他下了决心要成为一名教区神父。 在爱尔福特约有20座修道院,路德选择教规严格、学风著名的奥古斯丁教派的 MITES修道院。奥古斯丁教派在13世纪建立于意大利,不久就传播到德国,16世纪 时该教派在德国分会在各地建立了100布道教堂。1477年,该教派在萨克森、图林根 行省的负责僧侣安德烈亚斯·普洛列斯( andreas proles,1429-1 503)把30个教堂加以合并,进行改革。又在约翰·冯·斯陶皮兹( Joha nnv o n staupitz,?-1524)的督理下,把爱里密特斯( Er es) 修道院建成为修道院的完美典型。路德进λ这所修道院后,得到斯陶皮兹的直接指点。斯陶 皮斯的虔诚和慈爱,对路德产生很大影响。 奧古斯丁派修道院流行的神学观点主要是继承奥古斯丁的宗教见解,重视讲道,但具有 某些神秘倾向。修道院并且同爱尔福特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僧侣也到大学去听课。奧 卡姆派的教授开始教导只要热爱和服从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慈爱的理论。这也许是路德去 修道院的动机之一。路德自己说那时他是一个最虔诚最献身的僧侣,如果有谁能够进天堂, 那他一定身列其中。修道院的生活强调教规和仪式的重要性。路德尽最大努力来做一个好的 僧侣。虽然他尽心尽力,但仍然怀疑这样是否可以灵魂得救。由于路德表现出色、知识渊博 得到周围僧侣的赞赏。1507年路德正式被教派所接受,成为该教派的一名布道神父。 一个月后,路德成功主持了当了神父后的第一次弥撒。路德的布道和主持弥撒受人称道, 1508年,被聘为新建立的维滕贝格大学的文科教员。维滕贝格大学座落在一个小镇上 居民仅2000人。路德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日子。大学是萨克森公爵在6年前仓 办的,由皇帝马克西米利安颁布大学建立的敕令。奥古斯丁派僧侣曾在那个大学持有两项教 职:《圣经》的教授职务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课程的讲师。路德获得的是后一个职位。路德 对古典晢学不感,心里十分不痛快。因为他习惯于研究神学。尽管路德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 位,为了获得教授神学的资格,他继续学习大学课程。1509年,路德获得了《圣经》专 业的学士学位,使他梦想成真,成为《圣经》课程的讲师。1510年,路德考进爱尔福特 大学,在那里学习。在这段时间内。路德在学术上涉及面很广,主要是对奥古斯丁以后的神 学著作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批判。路德开始领悟上帝的恩赐、前定论在灵魂得救问题 上的重要作用。 1510年11月路德为了教会公务和另外一人一同去了一次罗马。那个时期奥古斯丁 派正在德国组成一个全德性的机构,想把所有的奥古斯丁派修道院统一在一起。但有几个修 道院,包括爱尔福特的修道院都反对这项计划。所以派路德等人去罗马向教廷陈述意见。路 德的这次罗马之行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是教会的学术空气,教廷的世俗化生活给路德罗马 之行给路德留下深刻的印象。路德后来说到这次罗马之行,口气十分奇怪,他说他带到罗马 去的是洋葱,从罗马取回来的却是大蒜,意指虚行一次,毫无收获。 路德不久又回到了维滕贝格城,被任命为一个修道院的副院长,并在他的朋友维滕贝格 大学神学教授斯陶皮兹等人的鼓励下,为获得博士学位作准备。1512年的10月,路德 28岁,获得了维腾贝格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路德接替了他的朋 友斯陶皮兹的职位,成为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和《圣经》讲座的教授,主讲圣保罗和 圣奥古斯丁派的神学主张。路德从《圣经》的“诗篇”讲起,然后继续讲解整个《新约·圣 经》。这种系统的讲学使他具备了神学知识,也时刻呼唤着他的灵魂意识。他主要考虑的问
为什么路德中断了学习却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不得而知。据说路德因一个朋友去世受到刺 激,又在1505年又亲身经历了一场恐怖的雷阵雨,狂风暴雨使他想到了魔鬼、地狱和最 后的审判诸问题。在这个恐怖的时刻,路德曾呼唤圣徒的名字,希望得到佑护,并发誓要进 入修道院作为回报。更深刻的讲,路德这时正在思考灵魂得救的问题,他对此十分关注,并 且怀疑如何真正灵魂得救。也许进入修道院可能帮助他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1505年7 月路德进入修道院。过了一年,即1506年秋,他下了决心要成为一名教区神父。 在爱尔福特约有20座修道院,路德选择教规严格、学风著名的奥古斯丁教派的ERE MITES修道院。奥古斯丁教派在13世纪建立于意大利,不久就传播到德国,16世纪 时该教派在德国分会在各地建立了100布道教堂。1477年,该教派在萨克森、图林根 行省的负责僧侣安德烈亚斯·普洛列斯(Andereas Proles,1429-1 503)把30个教堂加以合并,进行改革。又在约翰·冯·斯陶皮兹(Johann v on Staupitz, ?-1524)的督理下,把爱里密特斯(Eremites) 修道院建成为修道院的完美典型。路德进入这所修道院后,得到斯陶皮兹的直接指点。斯陶 皮斯的虔诚和慈爱,对路德产生很大影响。 奥古斯丁派修道院流行的神学观点主要是继承奥古斯丁的宗教见解,重视讲道,但具有 某些神秘倾向。修道院并且同爱尔福特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僧侣也到大学去听课。奥 卡姆派的教授开始教导只要热爱和服从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慈爱的理论。这也许是路德去 修道院的动机之一。路德自己说那时他是一个最虔诚最献身的僧侣,如果有谁能够进天堂, 那他一定身列其中。修道院的生活强调教规和仪式的重要性。路德尽最大努力来做一个好的 僧侣。虽然他尽心尽力,但仍然怀疑这样是否可以灵魂得救。由于路德表现出色、知识渊博, 得到周围僧侣的赞赏。1507年路德正式被教派所接受,成为该教派的一名布道神父。 一个月后,路德成功主持了当了神父后的第一次弥撒。路德的布道和主持弥撒受人称道, 1508年,被聘为新建立的维滕贝格大学的文科教员。维滕贝格大学座落在一个小镇上, 居民仅2000人。路德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日子。大学是萨克森公爵在6年前创 办的,由皇帝马克西米利安颁布大学建立的敕令。奥古斯丁派僧侣曾在那个大学持有两项教 职:《圣经》的教授职务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课程的讲师。路德获得的是后一个职位。路德 对古典哲学不感,心里十分不痛快。因为他习惯于研究神学。尽管路德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 位,为了获得教授神学的资格,他继续学习大学课程。1509年,路德获得了《圣经》专 业的学士学位,使他梦想成真,成为《圣经》课程的讲师。1510年,路德考进爱尔福特 大学,在那里学习。在这段时间内。路德在学术上涉及面很广,主要是对奥古斯丁以后的神 学著作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批判。路德开始领悟上帝的恩赐、前定论在灵魂得救问题 上的重要作用。 1510年11月路德为了教会公务和另外一人一同去了一次罗马。那个时期奥古斯丁 派正在德国组成一个全德性的机构,想把所有的奥古斯丁派修道院统一在一起。但有几个修 道院,包括爱尔福特的修道院都反对这项计划。所以派路德等人去罗马向教廷陈述意见。路 德的这次罗马之行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是教会的学术空气,教廷的世俗化生活给路德罗马 之行给路德留下深刻的印象。路德后来说到这次罗马之行,口气十分奇怪,他说他带到罗马 去的是洋葱,从罗马取回来的却是大蒜,意指虚行一次,毫无收获。 路德不久又回到了维滕贝格城,被任命为一个修道院的副院长,并在他的朋友维滕贝格 大学神学教授斯陶皮兹等人的鼓励下,为获得博士学位作准备。1512年的10月,路德 28岁,获得了维腾贝格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路德接替了他的朋 友斯陶皮兹的职位,成为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和《圣经》讲座的教授,主讲圣保罗和 圣奥古斯丁派的神学主张。路德从《圣经》的“诗篇”讲起,然后继续讲解整个《新约·圣 经》。这种系统的讲学使他具备了神学知识,也时刻呼唤着他的灵魂意识。他主要考虑的问
题就是“上帝的恩赐”问题。他考虑自己的罪行,而修道院和教会都无法改变这种罪行。他 认为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无法接受的。他面对上帝,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 对《圣经》的学习使他渐渐形成了新的思想。他从保罗、奥古斯丁、德国神秘主义那里 吸收了许多养料。路德得出上帝是运用恩赐的眼光来考虑人的皈依问题的新观点。上帝不统 计人的努力,灵魂得救完全依赖上帝的恩赐。路德的《圣经》学习,使他1517年时能够 在《圣经》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新教理论,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赎罪券风波 1517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卡斯特教堂中贴出了95论纲 这个论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出售赎罪券。路德谴责教皇说如果他真的想拯救德国人民的话, 应宁可让圣彼得大教堂到在尘埃中也不会以信徒的血肉来重建它。更重要的是他对赎罪券的 神学基础表示怀疑,对教皇掌管人们进入天国的钥匙一说也表示怀疑。此外,赎罪券还诱使 人们进入犯了罪就可以用金钱来赎罪的错误心理,使罪人逃避惩罚。这个论纲在开始的时候 也许只是为了学术讨论的目的,它用拉丁语写成,它引起了维滕贝格大学教师们的争论。我 们仍然不知道这个论纲如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 被路德攻击的人名为约翰·台彻尔( johannite tze1,1470-151 9)他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多米尼克会的修士。他在维滕贝格附近兜售赎罪券。这次兜售活动 的起因有两个,一是教皇需要钱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二是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同教皇 进行了一项交易:选帝侯乔基姆的弟弟阿尔布雷希特希望得到美因兹大主教的职位,那时他 仅24岁,因而大大低于教会法规规定的担任大主教的法定年龄。他必须服从教会法规,因 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马格德堡大主教。为了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他愿意向教会支付一笔巨 大的款项,这样他的大主教职位就有可能得到批准。他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加收入,他准备在 北部德国出售赎罪券,得到的钱财一半归自己,另一半交给罗马供建立圣彼得大教堂所用。 在路德时代,赎罪券已同它原有的含义大相径庭。赎罪券起于11世纪,它同以苦行赎 罪的宗教思想相关联。它的原始含义有两项:如何解决人的犯罪问题和如何宽恕人的罪行。 传统的理论是上帝可以通过僧侣来给人以宽恕。犯罪的人必须见到僧侣,由僧侣听取他的忏 悔,给他以宽恕。赦免罪行的途径主要是建立功德,如进行斋戒、请著名的僧侣来为他祈祷, 施舍穷人等 通过做好事(善功)和把基督和圣徒的功德转化为人的功德(功德转让)最后被引向了 为教会作好事。教皇为了十字军征伐,宣称参加十字军的人可以建立宗教上的功德,如果不 参加十字军的人在家里也可以建立同样的功德,如果他们愿意为十字军捐献财物或干其他的 功德之事。如果一个人犯了罪,他也可以通过给教会捐款而获得赦免。教会对赎罪券的定 义是用赎罪券的办法来代替惩罚。教会的理由是根据《圣经》教会本身具有功德,它可以把 这种功德转换给男人女人,增加他们的功德。16世纪时,赎罪券和以苦行赎罪的宗教仪式 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很提倡。赎罪券的发展甚至可以赦免死去的人的罪行。教会不坚持有关赎 罪券的宗教原理,因为它迫切需要财政上的支持 在教会的行政扩大、财政有了困难以后,赎罪制度也有所扩大,成为搜刮钱财的一种途 径。刚开始的时候,赎罪券的买卖往往起于特殊背景,如十字军,建设教堂等。后来教会腐 败加剧,主教等也开始出卖赎罪券。教会本来是纯洁和精神的象征,现在却表现出误入歧途。 路德认为这是基督教本身出现了重大错误。不仅是现象,还是一个对神学本身的理解问题。 路德认为:赎罪券问题实际上是究竟什么基督教的问题。如果赎罪券的基础是功德可以 转让,那么教会就具有这种转换功德的功能。路德是一个十分敏感喜欢争辩的人。为自己的 灵魂得救问题深深担忧。他从根本上怀疑“行为”在灵魂得救中的意义,他于是转向保罗和
题就是“上帝的恩赐”问题。他考虑自己的罪行,而修道院和教会都无法改变这种罪行。他 认为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无法接受的。他面对上帝,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 对《圣经》的学习使他渐渐形成了新的思想。他从保罗、奥古斯丁、德国神秘主义那里 吸收了许多养料。路德得出上帝是运用恩赐的眼光来考虑人的皈依问题的新观点。上帝不统 计人的努力,灵魂得救完全依赖上帝的恩赐。路德的《圣经》学习,使他1517年时能够 在《圣经》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新教理论,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赎罪券风波 1517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卡斯特教堂中贴出了95论纲。 这个论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出售赎罪券。路德谴责教皇说如果他真的想拯救德国人民的话, 应宁可让圣彼得大教堂到在尘埃中也不会以信徒的血肉来重建它。更重要的是他对赎罪券的 神学基础表示怀疑,对教皇掌管人们进入天国的钥匙一说也表示怀疑。此外,赎罪券还诱使 人们进入犯了罪就可以用金钱来赎罪的错误心理,使罪人逃避惩罚。这个论纲在开始的时候 也许只是为了学术讨论的目的,它用拉丁语写成,它引起了维滕贝格大学教师们的争论。我 们仍然不知道这个论纲如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 被路德攻击的人名为约翰·台彻尔(Johann Tetzel,1470-151 9)他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多米尼克会的修士。他在维滕贝格附近兜售赎罪券。这次兜售活动 的起因有两个,一是教皇需要钱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二是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同教皇 进行了一项交易:选帝侯乔基姆的弟弟阿尔布雷希特希望得到美因兹大主教的职位,那时他 仅24岁,因而大大低于教会法规规定的担任大主教的法定年龄。他必须服从教会法规,因 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马格德堡大主教。为了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他愿意向教会支付一笔巨 大的款项,这样他的大主教职位就有可能得到批准。他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加收入,他准备在 北部德国出售赎罪券,得到的钱财一半归自己,另一半交给罗马供建立圣彼得大教堂所用。 在路德时代,赎罪券已同它原有的含义大相径庭。赎罪券起于11世纪,它同以苦行赎 罪的宗教思想相关联。它的原始含义有两项:如何解决人的犯罪问题和如何宽恕人的罪行。 传统的理论是上帝可以通过僧侣来给人以宽恕。犯罪的人必须见到僧侣,由僧侣听取他的忏 悔,给他以宽恕。赦免罪行的途径主要是建立功德,如进行斋戒、请著名的僧侣来为他祈祷, 施舍穷人等。 通过做好事(善功)和把基督和圣徒的功德转化为人的功德(功德转让)最后被引向了 为教会作好事。教皇为了十字军征伐,宣称参加十字军的人可以建立宗教上的功德,如果不 参加十字军的人在家里也可以建立同样的功德,如果他们愿意为十字军捐献财物或干其他的 功德之事。如果一个人犯了罪, 他也可以通过给教会捐款而获得赦免。教会对赎罪券的定 义是用赎罪券的办法来代替惩罚。教会的理由是根据《圣经》教会本身具有功德,它可以把 这种功德转换给男人女人,增加他们的功德。16世纪时,赎罪券和以苦行赎罪的宗教仪式 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很提倡。赎罪券的发展甚至可以赦免死去的人的罪行。教会不坚持有关赎 罪券的宗教原理,因为它迫切需要财政上的支持。 在教会的行政扩大、财政有了困难以后,赎罪制度也有所扩大,成为搜刮钱财的一种途 径。刚开始的时候,赎罪券的买卖往往起于特殊背景,如十字军,建设教堂等。后来教会腐 败加剧,主教等也开始出卖赎罪券。教会本来是纯洁和精神的象征,现在却表现出误入歧途。 路德认为这是基督教本身出现了重大错误。不仅是现象,还是一个对神学本身的理解问题。 路德认为:赎罪券问题实际上是究竟什么基督教的问题。如果赎罪券的基础是功德可以 转让,那么教会就具有这种转换功德的功能。路德是一个十分敏感喜欢争辩的人。为自己的 灵魂得救问题深深担忧。他从根本上怀疑“行为”在灵魂得救中的意义,他于是转向保罗和
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的“信仰是唯一标准”的说法。他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 人为樊蓠,他开始怀疑教会在得救问题上的作用。路德于是提出“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 新理论。 对路德来说,这是坚持真正的神学信念。对德国的诸侯来说,这却迎合了他们扩展自己 势力的需要。路德并不想自找麻烦。他提倡宗教是一种个人的信仰,提倡人们服从世俗统治 者。不过,他的宗教实践,却使他无法不卷入同罗马教皇和他的德国支持者之间的纠纷之中 赎罪券问题掀起轩然大波。在动荡不安的德国,一位受人尊敬的神学领袖竟然出来谴责 教会,成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为了报复路德的《九十五论纲》,T鼓动康拉德·温皮纳 ( Ko r a d wimp i na,?-1531)和埃克的约翰·梅尔( johann M ajmer of eck,1486-1543)来和路德进行论战。特别是梅克,这 是一个享有盛誉的神学教授,他写了《方尖塔》( obeliai)小册子作为答辩,谴 责路德传播异端。1518年初,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和多米尼克会修士向罗马控告 路德,结果,奥古斯丁会会长受命制止这场争论,路德被传到海德堡,4月路德在该会的大 会上受到审问。在会议上,路德抨击亚里斯多德哲学,他得到一些人支持。路德还阐述自己 关于赎罪券的观点。 路德的案子引起教皇的重视。1518年教皇利奥十世命令路德去罗马受审,8月,传 票到达路德手里。教皇的书籍检査官断言路德有攻击教皇的嫌疑,认为路德从神学角度反对 赎罪券,实际上是否认了教皇有为人赎罪的杈力。所以是一种异端。这时萨克森的选帝侯“智 者”弗里德里希出来保护路德,他为自己大学中的教授自豪,而罗马对路德的态度使他反感 他用政治手段进行干预,使路德可以不去罗马,改由教廷驻奥格斯堡的帝国会议的使节发落 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路德在1518年10月与1519年6月两次与教皇代表进行公 开辩论。路德认为,教皇并非上帝的代表,宗教会议的决议也可能犯错误。这样,路德被罗 马教廷认为不仅是反对教皇,还反对整个教廷。不过,路德却得到广大人民、商人、骑士 农民、人文主义者和贵族、僧侣的支持,一些诸侯也写信向路德致意,赞赏他反对教廷对德 国的剥削。 1920年路德连续发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 督教徒的自由》三篇重要论文。这些文章公开同罗马教廷决裂。 路德所掀起的反对罗马教廷的运动使皇帝查理五世感到担忧。1521年4月,查理召 开沃尔姆斯帝国会议,要求路德忏悔。路德来到皇帝跟前,对皇帝宣称:“我在这里,我别 无选择,上帝护佑我,阿门。”这意味着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道德:自己的信念高于对权 威的服从。路德被罗马教廷开除出教,1521年的帝国会议也宣布他有罪,成为通辑的对 象。但是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克把他保护起来,路德于是在萨克森领地的瓦特堡隐居,他从 事《圣经》的德语翻译工作,以后这一德语版《圣经》在德国广为流行。 (3)路德派领地教会的建立 虽然1521年沃尔姆斯会议正式谴责了路德派,但路德教还是得到许多城市和一些诸 侯的支持,皇帝査理五世政忙于欧洲事务,无法采取断然措施反对路德宗教改革。这样,路 德教会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路德的教会首先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得以建立。1525年萨克森选侯智者弗里德里克去 世,他的兄弟公爵约翰继承了选侯位,在他的公国中建立了路德教教会。新教取消了拉丁文 的宗教弥撒,换用路德教的弥撒仪式。新教教会取消了过去的主教制度,设一个宗教裁判所 来领导教会事项。由两个神学家和两个选举产生的执事为教会宗教裁判所的领袖,他们拥有 聘请和撤消教士职务的权力,并决定宗教崇拜的仪式和规定。这种形式后来在德国的新教区
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的“信仰是唯一标准”的说法。他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 人为樊蓠,他开始怀疑教会在得救问题上的作用。路德于是提出“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 新理论。 对路德来说,这是坚持真正的神学信念。对德国的诸侯来说,这却迎合了他们扩展自己 势力的需要。路德并不想自找麻烦。他提倡宗教是一种个人的信仰,提倡人们服从世俗统治 者。不过,他的宗教实践,却使他无法不卷入同罗马教皇和他的德国支持者之间的纠纷之中。 赎罪券问题掀起轩然大波。在动荡不安的德国,一位受人尊敬的神学领袖竟然出来谴责 教会,成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为了报复路德的《九十五论纲》,T鼓动康拉德·温皮纳 (Konrad Wimpina,?-1531)和埃克的约翰·梅尔(Johann M ajier of Eck, 1486-1543)来和路德进行论战。特别是梅克,这 是一个享有盛誉的神学教授,他写了《方尖塔》(Obelisci)小册子作为答辩,谴 责路德传播异端。1518年初,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和多米尼克会修士向罗马控告 路德,结果,奥古斯丁会会长受命制止这场争论,路德被传到海德堡,4月路德在该会的大 会上受到审问。在会议上,路德抨击亚里斯多德哲学,他得到一些人支持。路德还阐述自己 关于赎罪券的观点。 路德的案子引起教皇的重视。1518年教皇利奥十世命令路德去罗马受审,8月,传 票到达路德手里。教皇的书籍检查官断言路德有攻击教皇的嫌疑,认为路德从神学角度反对 赎罪券,实际上是否认了教皇有为人赎罪的权力。所以是一种异端。这时萨克森的选帝侯“智 者”弗里德里希出来保护路德,他为自己大学中的教授自豪,而罗马对路德的态度使他反感。 他用政治手段进行干预,使路德可以不去罗马,改由教廷驻奥格斯堡的帝国会议的使节发落。 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路德在1518年10月与1519年6月两次与教皇代表进行公 开辩论。路德认为,教皇并非上帝的代表,宗教会议的决议也可能犯错误。这样,路德被罗 马教廷认为不仅是反对教皇,还反对整个教廷。不过,路德却得到广大人民、商人、骑士、 农民、人文主义者和贵族、僧侣的支持,一些诸侯也写信向路德致意,赞赏他反对教廷对德 国的剥削。 1920年路德连续发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 督教徒的自由》三篇重要论文。这些文章公开同罗马教廷决裂。 路德所掀起的反对罗马教廷的运动使皇帝查理五世感到担忧。1521年4月,查理召 开沃尔姆斯帝国会议,要求路德忏悔。路德来到皇帝跟前,对皇帝宣称:“我在这里,我别 无选择,上帝护佑我,阿门。”这意味着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道德:自己的信念高于对权 威的服从。路德被罗马教廷开除出教,1521年的帝国会议也宣布他有罪,成为通辑的对 象。但是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克把他保护起来,路德于是在萨克森领地的瓦特堡隐居,他从 事《圣经》的德语翻译工作,以后这一德语版《圣经》在德国广为流行。 (3)路德派领地教会的建立 虽然1521年沃尔姆斯会议正式谴责了路德派,但路德教还是得到许多城市和一些诸 侯的支持,皇帝查理五世政忙于欧洲事务,无法采取断然措施反对路德宗教改革。这样,路 德教会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路德的教会首先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得以建立。1525年萨克森选侯智者弗里德里克去 世,他的兄弟公爵约翰继承了选侯位,在他的公国中建立了路德教教会。新教取消了拉丁文 的宗教弥撒,换用路德教的弥撒仪式。新教教会取消了过去的主教制度,设一个宗教裁判所 来领导教会事项。由两个神学家和两个选举产生的执事为教会宗教裁判所的领袖,他们拥有 聘请和撤消教士职务的权力,并决定宗教崇拜的仪式和规定。这种形式后来在德国的新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