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详今略古,究未得其立国之所由来”,就希望写出系统介绍西方国家“古今分合之由” 的著作。而一旦进入历史的书写,则不免涉及历史编纂中的诸多问题,如纪年方式、编 纂体例。这方面徐继畬(1795-1873)《瀛环志略》颇为典型,在描绘“欧罗巴”时(具 体到国家亦然),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其历史,“其地自夏以前,土人游猎为生,食肉寝皮, 如北方蒙古之俗。有夏中叶,希腊各国,初被东方之化,耕田造器,百务乃兴。汉初, 意大里亚之罗马国,创业垂统,疆土四闢,成泰西一统之势,汉史所谓大秦国也。前五 代之末,罗马衰乱,欧罗巴遂散为战国。唐宋之间,西域回部方强,时侵扰欧罗巴,诸 国苍黄自救,奔命不暇。……”无独有偶,夏燮(1800-1875)《中西纪事》,也依据中 国纪年勾画出西方社会之演进,“考其分合之由,则自汉以前,皆统于额力西(即今之 希腊)。至东汉时,罗马浸强,即今之意大里亚国,并吞各部,历四百年纲纪西洋一统 最久。六朝之际,罗马衰微,为北狄峨特(即哥德人)之族所侵,分裂其地,于是各部 自王,部相统摄。惟共奉一教主,而其教皇世居意大里亚国中,凡大西洋受封废立之事, 皆请命焉,然不能执予夺之权也。”还具体指明,“佛郎西兴于唐,英吉利兴于宋。”73 上述对西方历史的描述,颇类似于以往对“夷狄”的描述,这也意味着中西历史之 “合和”,自中国而言,同样立足于自身的历史书写传统。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中国已 了解到欧洲不同于中国的纪年方式,也尝试着沟通中西不同的历史纪年。如魏源的《海 国图志》就列有“中华西洋纪年表”与“中国西历异同表”,只不过立足点仍是“华夷 秩序”。魏源这样写道,“叙曰:自生民以来,际天所覆,大一统之国惟中国。万里一朔, 故正系王,王系春,以时改元纪号,整齐天下,编垂史册,各不相袭。此外九夷八荒, 自为风气,则皆各君其国,各子其民矣。苟各自为朔,将棼然杂出,奚从纲纪条贯矣 故印度西藏、蒙古,则以佛涅槃之岁后纪年,葱岭东西各回部,则皆以天方穆罕默德辞 世之岁纪年,大小西洋及外大西洋,则皆以天主耶稣降生之后纪年,皆合数百十国、数 万里为数。正朔不系君而系师,岂得己哉。”74 以上所说的主要都是偏重地理方面的著述,进一步的则是需要考察中国士人对其他 国家历史进程的了解。就此而言,我们尤其应当关注那些与欧洲有直接接触的中国人 不难发现的是,西来传教士所致力的,极为相似地发生在中国士人身上,同样是将西方 2徐继畲:《瀛环志略》卷四,台北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86年7月,页293-94 夏燮:《中西纪事》卷一“通番之始”,高鸿志点校,湖南岳麓书社1988年,页2 魏源:《海国图志》,陈华等点校注释,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下册,页1830-1831
ôIãÔÖê~7*-JeÎ n}6,- 7FbÖãîc*-e \,B^AQZ[ ªh(ðvwZ[µ¬ æ¾lmz þµ ¬ý,,] ì»È¼R. 087.Uá¶_@ÔâúË@Abáúe\R ý»7FKU] þAQZ[bJiþé½¾s¿ÀÁø 4 åÖ*2,¶Â¬r7j *ÃÄlLû¶Ý5,Ç GÌã*ú97ZÅ÷6Æþ9Çå^6*_Ç[ÄÓ7,i< «*ú9\HáúÑÈN7,É0*T&Ù \ÊËáúæ 7ÌJtÍÌ(Î,ÒÒe.¦V¶ºÏR787.0UáâZl 7zÐÑn >*+Abîc*-hJÇiõ6´ÒRaã* ¬U,øÇ\ú9Óaã*GÌã7ÔrZ9ûzÎ^6 c,Å*óú9\4ÕsRaÖÏéU*{Êî×´'r J 6Ø,è×k^4B4Ù/ÕGÌã7©DÚ¢~* õÌ]K(±^Û*,eý °bÜ5´ÉÝæ5´0,e. jÕH Z[ @ÕúïF´¼Hb:e @Õ]G="Z[* bcdeJ7B¿~´JÌ Z[ª56,¢ '¥\7& »áç(¿´7 z þ60"(¿ Z[z,33 áM 71@âÎŶbz)e8b7Zv¿)eÍ(~.A'b: =>e,33]²báàJszJó;Þ^6*7è7,EÌ^± óØ} }W\`2"ðö;<µ÷[Tr(v,xV:£¹ JÚ»hõr77rzï,ßrJ±¸àKnásÎâ¢ï, ópqîåÖhÜãä*zåærÙhõ; çèéÏê /*z%wVhõ;ó2s*zõcOû7O EÌO,ر(}7B}ëìí<,e.9 jh ¢X'¡ ì \ÕA^À h'¢7éH 7FZ[A ,ÎxB©$f¥ÒP 8áç¶LCC´ 7é, (òÁÙ 'J54è FÁs7éÌj¿'¸ . %&'/0(CeAlSÁñòÇÄó]Ç 7/ K . [r 8 9* . )/0?=jAl1*ÀÎä+e,º-J./ÄJ 77 Kr * .9 É{/0E geAà ,ºv´-J./ÄJ 7 Km¨r 787*
历史纳入中国历史的系谱,并争辩究竟谁的历史更为悠久。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已形象描绘了郭嵩焘(1818-1891)的故事, 作为中华帝国派出与西方世界接触的第一位正式代表,郭只不过说出“现在的夷狄,和 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却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日日奏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3其实郭嵩焘也在努力辩护中国悠久之历史与文明, 他承认目前的中国处在落后位置,但中国被定位于“哈甫色维来斯得”(半文明),仍令 其沮丧不已,所以只有致力捍卫中国悠久之历史,“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 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 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与外国学者晤谈 时,当外人言,“居挨及(今译作埃及)久,闻其事最详。近得古碑,有在万年前者 而中国可纪不过六千年,故疑挨及学问尚先于中国。”郭则答道:“挨及古碑文字,与中 国三千年钟鼎文相仿佛;其石刻人物,与中国二千年刻像相仿佛。泰西人记载谓挨及建 国夏初,亦以中国至夏始有年代可稽。以中国之年,纪挨及之事,正以挨及之年无可推, 而中国尤可推也 薛福成(1838-1894)是另一位值得注意的人物。早在1885年出版的《筹洋刍议》 中,他就试图勾画各文明的演进历程,认为“自生民之初,以迄于今,大都不过万年而 已”,并且强调“天道数百年小变,数千年大变”: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 下”;“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 下”。7这样的描述,同样不能说是进化论的序列,(实际上从前面两个阶段的变化来说, 只是在重复中国古已有之的见解,详后。)但将中外置于同样的历史情景,其意义却不 可小觑,这无疑构成了中西历史合和的重要一步。此后,薛福成作为中国驻伦敦外交使 团的成员到了西方,了解西方文明的几个源头后,他就作了这样的判断,“尝考埃及创 国于上古,而制作在唐虞之世:希腊创国于唐虞,而制作在夏商之世;罗马创国于成周 而制作在两汉之世。”在另一则日记中,薛则强调“中国唐虞以前,皆民主也”,所以“三 代之隆,几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78 3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页43 6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页490,662-63。 薛福成:《筹洋刍议》,见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岀版社1987年,页554-57。 78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湖南岳麓书社1985年,页325,538
Z[PQ7Z[ }W Z[{¸c, Þßàá<z7A+â&Ï@AîïðR7787 U ó ý7n8 /0C´ µ^½Øþ«)îÍ(hnbÙ :d si(¿¶ªPz u°e?æí ñXØr!J,ééòó ääôõö»kã÷>iy,.0µîïðïW7¸c*Z[8u° ¾i 7½ú¨7j½´bøùÙqJeRcu°UAG úû(&ͶèüJ7¸c*Z[b«iV7¶4ýó¶ ¢þ¹þ*]^õ/*´7B]:,JÇJ74äè6÷B34 Ú2áçr7ÝVÏ,®7A«Y\*®:,e8V7} \¥VébÕwRã´ÇwUcR I,yÖ¶Ezi}, B7L(ÅPzó§wlW´7,eîh}²àbwÖu8 7Pzu´Ü÷ýDé¶87ªPzD´Ü,åéÆÄwù 77ø2¶z«L,7*zw*Øw*z¦LÐ B7$LÐ,e./ R7787 9U'|^½CPG é¶,o 770 znï á 4 â Î01ÐÑru° +AZ bJsz*©´ãX(EzB &eb;²Oûz%OPzeà-b¹*;<e^bu°*; <e÷bÚù*;<e^b**;<e÷b:ÔÉ*;<e^bVY¥*; <e,..] @Õ¿(±h'A+ >ÅRµójsiìß Jh Í'¡T7Ö&¶* I,U¨¸Vú´¿ Z[(GI( L% ]¦§Z[cd ¡¢^À,x7fgVE » u° Ä3Î] Ñb6ÇwZ 7´jÖBaÉ9*/÷¬Z7´É9Ba*/÷ú9Z7´ BaßÇ*/,e|^häÆhb7É9iõzeb «*ÄwPz*cÖê¶e,.7 .0 ¸¹º/0W©K? `×áA0»¼½¾¿k¿À¡©ªAr 9* ./ ¯01/0234øA-J./ÄJ 79 Kr 9 //8/* .. 56/07³ÔÈA+8«]9Àh056ë¿ADEpqHIJ 7. Kr 00980.* .7 56/0H*¶R^ øA-J./ÄJ 70 Kr 007*
1894年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馆参赞的宋育仁(1857-1931),其所 著《泰西各国采风记》也提供了值得注意的地方。宋自言是“今至西国,求得其《旧约》 书,参以史传,及诸家所论列,分类以著于篇”。在介绍了《旧约》创世纪的内容后 该书写道,“此书之作在摩西以前,或即摩西所作。不过欲以一教统一其族类,与别族 争强。原不敢望以其教遍地球国土,故不妨亚当子孙之外,别有人类。其后变本加厉, 至谓天下之人,皆亚当子孙。”但其创世记所记历史不过“二千五六百年”,“由耶稣降 生,逆考摩西出世,当中国商朝时。尧以前虽无年纪,而伏羲、神农、燧人、黄帝、太 昊、少昊、颙顼、帝喾,见于《大传》、《大戴礼记》、《史记》者,约略其世次年代,在 三千年外。益以唐虞夏,又六百余年,与彼所纪开辟年代,万不相合。其言率荒诞无理。” 此系直截了当地表明中国有着更为悠久之历史,《旧约》之纪年并不可靠。 郭嵩焘与薛福成等所提供的例证,提示我们注意沟通中西历史中国方面难以打开的 缰节,那就是“三代”。这与传教士难以突破《圣经》年代学,可谓异曲同工。简言之, 中国士人向来也是守护于“普遍历史”的,即所谓“天下之道,一而已矣,夫岂有二哉”。 中西渐开沟通,才不得不接受“天道有二”。王韬在英国时,曾有人问“孔子之道与泰 西所传天道若何”,他就引陆九渊的话说,“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 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请一言以决之曰:其道大同。”8但接受“天道有二”,并 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文明的优越感,最突出的是,当中国文明之普世性与独特性越来越难 以守望,另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随之也开掘出,那就是中国悠久之历史。按照康有为的 说法,“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者,人道后人逸于前人。”81黄庆澄(1863-1904)也揭示出 “三代”对中国士人获得历史优越感的意义,在他看来,东人论学,动辄曰集万国之长 然过于夸大,往往多似是而非语。其中所谓的“三代之学,亡于中土,而存于欧美”, 即为明证。须知三代自三代,欧美自欧美,因此,“援三代之学以驳欧美之不可也,援 欧美之学而强附之三代亦不可也。”8显然,黄在这里要破除的,是既成的“有”,表明 援据“三代”乃当时士人认知历史的普遍方式。 非但如此,即便承认泰西历史走在前列,士人仍有安顿的环节,以中国之历史演进 宋育仁:《太西各国采风记》,袖海山房石印本,第四“教门”,页2-4。 韬:《漫游随录》,湖南岳麓书社1985年,页97-98 81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见姜义华主编《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585。 82黄庆澄:《东游日记》,湖南岳麓书社1985年,页341-42
7 9 zjÜÌnEG97Eõ 0R70.8 U \áår7¦ÚÆâm;CPG ,0J'bãø76á)â ªõ[5wæF+Åîï\´Ëe,,-á)âZ/ 4 gª²bxª*eiae,(k^46^{ï8"{ ,0(ö 4&`7þó(bã¥*V"¶éï,ai øÄ;<*éõã¥,e¨Z/ÆÆZ[(bªP<Åûzeb-ó2 sen/¥7\,hi¡¦zB¥éýU Ü ý!´á5âá"1Æâá[Æâ})Ô/fz« PzV,èÉ9Åû«z8ý1#z«E(c,ô¹ò¦,e . x}Ln¥)°7¶"{¸c*Z[á)â*z(L$, îïð8Zm; ,ôm¯©PGZ[7 ìò31 %` Î'b«e,]854òü4á¨ëâz«LÄv¿î,!* 7é$J'T´b%&Z[e aÄb;<*²^B&ïí춪<e, 1>((CDb;²¶ªe, 7\¾¶élb*²8å 5;²Ë#eÎÛ& Èhb ¶¨é]xº¿x¿, ¶ ¨é]xº¿x¿,^£*ಿ,e7¨CDb;²¶ªe (G="yo'^u° () ün '¥7u°*%/Ó8VsÓ)J)ò T |^r¶L ;n*1*n Î'7¸c*Z[,ÊK ¶ hb;²!}´!}é²é+´ié,e7ëxR7/8 9U¯n b«eH7é,Z[() GI`Jé+r= E7*; K´j¼¼¾F'BÊ`,Ä b«*-´þBF´áâe a°ô,&«J«áâJáâtxbÚ«*yáâ*(LÚ áâ*B*«(L,e7 K]Ì¢4 'B b¶e)° Úlb«eÝ¥\é Z[ %& þ, ʨxa åZ[iÅéA¶R _`7*Z[+A . :Þ|/0A=; <(A=En>?ÇYÝ@r 89* 7 ]ë/0A¨GA-J./ÄJ 70 Kr .8 7* 7 I3/0øÄeA+BÃgh0I3D¿AY ¿DEFGHIJ Kr 070* 7 ¡CD/0o¨øA-J./ÄJ 70 Kr 989*
是自“三代”以降愈益后退。宋恕(1862-1910)即指出,“以中国论,宋、明之世不如 汉、唐,汉唐之世不如三代,三代去泰西犹远。”甚至还认为,“以今日之天下而欲骤跻 于泰西,是未知学步遽欲奔而驰也,必不得也。”“中国欲步武泰西,必先复三代,由三 代然后进于泰西。不易之论。”孙宝瑄(1874-1924)也颇为赞赏宋恕的见解,“世运不 日进则日退。西人日进,故多是今而非古;中人日退,故多尊古而卑今。”8这也如同梁 启超在《新民说》中所言:“中国人动言郅治之世在古昔,而近世则为浇末为叔季。此 义与泰西哲学家进化之论最相反。”而且,此“非谰言,中国之现状实然也”。梁启超斯 时已接受“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但他还是试图解释其中之缘故,“吾中国之反于彼进化 之大例而演出此碍滞之现象者,殆必有故。”84可见这种观念影响之巨 实际上,那些年间发生于中西交往中的诸多争端,都与此相关。如所周知,“西学 中源”是晚清知识界颇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一点是清楚的,所谓“西学中源”,强调“欧 人之学,吾中国皆有之”,85究其根本,无非是强调中国文明有更悠久的历史。8其基本 论式即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或所谓的“礼失而求诸野” “三代盛时,声教四讫,重译向风,则书籍流传于海外者,殆不一矣。周末,畴人子弟, 失官分散,嗣经秦火,中原之典章既多缺佚,而海外之之流反得真传,此西学之所以有 本也。”8宋恕曾自述其弱冠后读到《德国学略》、《万国史记》时的情形,“悄然已悲, 泣数行下,曰:‘嗟乎!素王之志今乃行于海外哉!今乃行于海外哉!’”在给杨定甫信 中,他还肯定地表示:“要之,唐虞、三代之学、之治,亡于秦后,而复兴于西土,此 鄙人千言万语之宗旨也。”8不但如此,如廖平(1852-1932)等人,还曾致力于“取外 国先后文野之箴言,以合《公羊》拨乱反正之范围”,希望将西方历史纳入中国的历史 83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册,页207,212-13。 s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见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 年,第1卷上册,页145。 83陈独秀:《随感录》,《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6全汉升:《清末的西学源出中国说》,《岭南学报》1935年第6期 87康熙御制《数理精蕴》卷一,《周髀经解》,见熊月之前引书,《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页716-23 8宋恕:《六字课斋卑议》(1896年6月);《又致定夫书》(1894年8月8日),见胡珠生编《宋恕集》, 中华书局1993年,上册,页117,509-510
'Jb«e2íè>,0.R7/8 Ua nb7+0°*/( ÇÉÇÉ*/(««åA/,eø bãä*;<Bk/0 ´å'êÀ1kÍB2·(,eb7kÀüå·T«- «KA´å,()*+,ex3R7.98 9Uú40. b/r( äAhä>,éäAó¾'ãBÊÖ÷éä>ó¾5ÖB6ã,e7]¿Þ ßàákzhâàb7ér7[*/ÖBy/h89¡,x I8åfFA*+ x,eBxbÊ:7*ÙmµKe,Þßà \&CDbA};*,e¨'01N*;ób 7*x´ýA *,B+nxJ<*Ù}=·¶ó,e79L]=?@'(*>, µój zTÁs´¼ æ¾X8xÒ,b 3e'«.0ú¶«)Ó `¶^.'/ Äb3ebá é* 7õ¶*e70qa¦Ê'7u°¶{¸c Z[,7/a +þa'b;\9:eRáþ5º®ÖzâUÄ b1\B6æ¯eà b«Y\ 49?¡´$Úhª»5´MV}=(^ï,@é \îÈAëÓn0*ËB¾·BBMV**xV5x*¶ a,e7.0.¾JÕC»áÏ7ÔâáE7[Æâ\ (ÏbDK&E FO <àGÙ *@ãÝ ´MV<ãÝ ´MV<eHùÊ Õ)¯àb¢*É9«**[-´ÓBT5´þx ¤éPE`*É,e77(¨x®JR708 UZé¾è´bRV 7u¯*IcáâJHxØ*vde ¸ Z[PQ7 Z[ 7 ¸EF/0GnHøADEFGHIJ 7 KD¨r .8* 79 ¸¹º/0´qFkáA+I«]JÀh0ÃKfÑ©Kêáë¿A¡Ä¢ / KY lD¨r 90* 70 LM/0»GA0´NKAY 9 lY 9 7 K 9 [* 7/ DÔ/0<O= {H? FA0PJ XA 0 KY / Z* 7. IQRÌ0¾7SÉAl10,TX³A+Û[ÀÑÒÄ0= o:;<JAr ./8* 77 :U/0KVW½XÈA7 / K / [\0 (kYÄA7 9 K 7 [ 7 ø+ôZ"h0:U¿A ?ÃÄÅ KD¨r .0 80*
系谱。8如论者所说,廖平力辩不只六经中的“帝德王道伯功”应该属于孔子一个人 连现今欧美各国的所有文明都应该是孔子所昭示过的。在其所谓“二变学”时期所作《孔 经哲学发微》、《地球新义》、《皇帝疆域图表》等文字,即是把全球五大洲的发展程度以 进化先后排列,中国居最高,其他洲依清末民初的强盛程度排列,纳入六经“预言”的 范围。这样不只是去除了中国文化与欧美的隔阂,进而还希望接纳他们。 既如此,当中国士人进入历史(主要是外国历史)的书写,所能突破的也颇为有限 只需通过黄遵宪(1848-1905)《日本国志》与王韬《法国志略》,即可清楚其中的枢机。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著作,该书 “凡例”部分,就极有意思谈到,由于“日本古无志书”,今人也没有写出足兹垂范之 作,因此撰写此书困难重重。情形是否如此,或另当别论,没有疑问的是,黄撰写是书 所遵循的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编史体例,尤其是典志体裁,所效法的包括《春秋》、《周礼》、 《汉书·艺文志》、《三国志》、《续汉志》等书。其中略显新鲜气息的只是,该书编年纪 月使用“日本年号”,附“中东年表”于卷首“以便观者”,同时还用时代的观念把握日 本历史的演进:“上古以还,瞻仰中华”;“近世以来,结交欧美”。9王韬作为近代中国 研究外国史地之先驱,也撰述了多种论著,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法国志略》。(该书初撰 于1871年,为其漫游欧洲回到香港后所写,凡14卷;1890年重订刊刻时增补为24卷。) 应该说,王韬已清楚感受到中史西史之差别,“史书所载原以专叙历代治乱沿革天地变 异,而于国势民情则略焉不讲,盖已包蕴其中矣。西史则间及民间琐事,如发明一事, 创造一器,必原其时,以睹人才之所不可废也。”但他似乎并不认同西人所撰写的史书, “欧洲各国素无史职,记载阙如。近代始有私史,其所以搜罗佚事,纲举旧闻,大半出 于教士之手。其书又不谙体例,详略失当。近今所译于中土者,惟纪国俗、舆地物产而 已,事实未备。兹为之弥补其所缺失,而后一国之典章制度粲然以明。”这里的关键是, 王韬此时尚判定西史“不谙体例,详略失当”。其结果是,该书主要取资于日本冈千仞 之《法兰西志》、冈本监辅之《万国史记》,而益以《西国近事汇编》,而且所取资的主 要是内容,从编纂体例来看,则仍如其旧 不单是史书样例没有显示出真正突破,其他方面所体现的对史学的理解,也没有多 8李光珠:《伦理约编序》,见李耀先主编《廖平选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上册,页324-25。 参见王汎森前引书,《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一一个思想史的分析》,页167-68 9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1898年版,引文见《邻交志序》
},7 +}h®JW(ÍÅë býÏ ²Nµefg¥´^é ÂÙãáâr7 ¶u°Xfg'®¯ ,Äbªe\á ëfÁâá`kIâáÙýÆ&1)âZua'?o`<ç Ácq AÅ7Õ çZz YqÅPQÅëbe vd,](Í'7u8áâ ÔKAB CP, Bx¥7éAQZ[R¢'V7Z[U ª±ü4 ú¶³, ÍCLR7978 0Uáäa7@â8 á7@ÔâaL/ , CL áäa7@â'y«7鵬 µ^}6ÛäaZ[ \gª b©,eîζG£»-´bäaÖ¦@ªeãéi¶nM÷v* txtxªñò¡¡,(Ï'Ox|¥"+i¶§l 't'ª C8 yo'756 µ[ý,$'Ë@ýNO XYáWXâá1â áǪºÁu@âá7@âáÇ@âZª,Ô k» Í'gªµz E%bäaz"ebz)e´þûb?}e¿\%\« ?@?@ä aZ[ +AàbjÖPe÷by/JCáâe, y«7 ÛV7[*étÕ¾=+\ ¡¢ ¥¥á7@Ôâ,Rgªt ´ 7. zQ½áçÙ»RS© 9 þ÷7 z¡TpD\UD 9 þ,U fgh &/D»[[*½"b[ª0VáZ«[HÝÞ; vB´7_z(hÔ](é&XÆï,[hTwzT+Á°^ Zl^L·0\Wé>*(L¢,e¨FÙ( ¿ét [ª báçr7¦[öƳ,y«2¶X[YúBÎ%Rcn ´4*},ª(Zý,IÔ\¥,yã´´þ}è72¬¶ÄB &µêi,M*[D·\B^7*Ëaq\K°,e]Ì Ò' x\W[b(Zý,IÔ\¥e,CD'gª¢R2´äa]P^ *á@â]a_`*áE7[ÆâBèá7yUµâBR2 ¢'4sµ¬ý,J`hA, ('[ª,i¶ ¯nVØü4 ìýÙ H[ i¶¾ 7 ¦Z/027[h9A+c!gh0\Õë¿A5]ÄJ 7 KD¨r 980* +]ÓÔÑÒÄ0FO©N]ª«881¬¬OAr /.8/7* ¡^_/0ø eADEgÄ¿ÇÄÅ 7 7 KIÒ+0`ae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