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看来,“世间之史,万国之记茫也”,故简删之,与读者观纲目,以“较量东西史记之 合和”。该文也分为上下两栏排列,上为中史,下为西史,分别以“汉土帝王历代”、“西 天古传历记”为开篇。意图是清楚的,就是要使各国之人“视万国当一家”。5另一篇《史 记合和纲鉴》,则进一步强调合和中西历史之必要,认为自盘古至尧舜,自亚坦到挪亚, 东西史记庶几相合,“盖诸宗族之本源为一而已”。尽管此后由于前后异势,疏密异刑, 史记不同,但诸国之体,如身之有四肢,血脉相通,而疴养相关。因之,史记之和合, 即是要“结其联络,及通疏远”。3 那个年代所出版的有关书籍,不是这里所能讨论的。57可以补充说明的是,西来传 教士早就注意到历史对于中国的意义。3传教士之“援西入中”,也不乏介绍西方各国历 史的书籍。如艾约瑟( Jeseph Edkins,18323-1905)《西学略述》,就包括有《希腊志略》 《罗马志略》和《欧洲史略》。花之安( Ernst faber,1839-189)著《自西徂东》,还有 了明确的学科意识,该书卷四“智集”部分,就分列有“学贵精通”、“经学体要”、“史 学琐谈”、“子学探原”、“同文要学”等篇章。而既然这一工作主要由传教士担当,相应 的所呈现的世界历史图景含有浓厚的神学色彩,也难以避免。较早介绍西方史学的慕维 廉( Willam muirhead,1822-1900),在1856年刊印的《大英国志》“自序”中即言道, 35该文只是麦都思( Walter h. Medhurst,1796-1856)所撰旧稿,在此之前已于1829年刊印于巴达 维亚(同年在马六甲再版,1833年又在马六甲重印)。见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北 京中华书局1997年,页3-4 36《史记合和纲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页252。 57据研究,从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1782-1834)、米怜( William milne,1785-1822)撰写的《西 游地球闻见略传》( Tour of the World)和《万国纪略》( Sketch of World)从马六甲刊行算起,1840年的 前30年,有关世界历史和地理的撰述,有13种图书和6种期刊陆续出版,历史著作中包括郭实腊 (K.FA. Gutztataff,,1803-1851)的《万国史传》( General History)、《古今万国鉴》( Universal History) 而在1840年后的20年间,又有12种著作和三种期刊出版,包括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裨治文(E C. Bridgman,1801-1861)的《联邦志略》和慕威廉的《大英国志》等。参见王家俭:《十九世纪西 方史地知识的介绍及其影响(1807-1861)》,见氏著《清史研究论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页277303 38《遐尔贯珍·序言》就感叹说,“其儒者不惜数十载窗下寒暑,辛勤研求古昔圣贤训词之蕴,追溯 前代鉴史政治之方。”见《遐尔贯珍》第1卷第1号,香港中环英华书院1853年出版
9 }`Jb/T*[E7*Æeó!.*8}?ξb±[Æ* cde,guîj<ßÅj[<[î"bÇþý Z«eb ;Ö5ZÆe1Ë,G1'/ Î'¢Er7*éb®E7¥^Fe,00|^Ëá[ ÆcdÎâhA^ÀcdZ[*·¢ JuÖøhJãÕ»ã [Æ ÄcbéæÉ{*a3^B&e,jwx-´iv_"Ðv! [Æ(¿¨æ7*ýÌ*¶9"#$B%&Ò,t*[Æ*dc a'¢bCY'w"/e,0/ z«nï ¶Òª»(']̱+ ,0.LDEh° 'J5 4oÎPG»Z[H´7 GI,0754*bÚQe(|,- r7Z [ ª»,õ)úR+$(78 0UáÔÕâÎXY¶á¬@Ôâ áú9@Ôâdááç[Ôâ,(*R<7 87 U\áJ)â¶ °Ú G.gªþ9b* eîÎîŶbܳebëý¢eb[ +eb 0eb¿u¢eZË,BBK]^î¢-54,¥f Ù /0Z[1¶-ò ¥Ù.òÖð,±o,- [ /q 0R! &*78 U 70/ zpp á7@âbJ>ea² 00 (5¬! %&*. /870/·>'ÀÑu 7 KÁÇp MSK>KßI7 K >Kß]Ç*+¡¢7/0o=³R£[AÁ Â?ÃÄÅ . Kr 89* 0/ 0O¾¤¢A0o=³R£[Ar 0* 0. ÒstOÑ¥>&.7879«¦§! &.7087·Ï0= ¨6©+A 0ª jA3 6OKßÁ4««79 K Ñ Ki{VO67· gÄ / ZÁ¬xHIVOÚ?®¯P° %<%%A*,78700ª OA «0F"ª ¢A * > 79 K± Kê Ú¡ZÁHI®Ñ¥0ñ OA«²Ö% % ; 787/0eeA³´µ0U¶ eA *+]¢·/0©ªij= $O6yz:;ïÆ7.87/A+ÙÚ0<Ostá¸ASÁOðHIJ 9 K r ..8* 07 0¹qºÃk9A=»¼F½¾©¿ÀmÁÂÃÄsFÅJÆÇÈÀÉÊË Ñ΢OÕÖÀ$*+0¹qºÃAY lY ÌÍ?C¶ÃÄ 70 KHI*
作史者衡量古今盛衰升降之势若何,其理若何,有以知所以盛衰升降之原于上帝。”59 傅兰雅( John Fryer,1839-1928)所译之《佐治刍言》,更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二元化认 识,对世间事物的描述,明显在古代与现代之间划分出“黑暗”与“光明”来。譬如第 三章“论文教”(又标第十六节)即写道,“尝考各国史书,知其先皆为野人,后由野人 渐渐振兴文教。”还特别举例说,“查英法奥布四国,古时非真文教之邦,止于数百年间 渐渐振兴文教,但立国以前,已有几分文教景象。”这里也提供了对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的认知,“考各国史书,则知各国政事,已有蒸蒸日上之势,其间或行而辄止,或进而 复退,不能直臻上理,然统核前后,总可谓愈进愈上矣。”60 也正是在这些著述中,注意到了中西史书体例之不同。如《大英国志·凡例》即表 示,“英史体例与中国不同,中国设立史官及起居注、实录,而易代修史,具有章程。 泰西诸国无史官,士民皆得纪载国事。”具体说来,中西史书不仅纪年方式迴然有异, 为帝王年号纪年,一为耶稣纪年;所纪内容也各有侧重,中史详于人物传记,西史则 有“本纪”而无“列传”,因此,“观者勿以中国体例例此英史也”。不过,就是书的编 译看,并未遵原书体例,而是依据中国史书体例作了相应变动。这也表明最初的史著体 现出中西杂糅的特色,稍后出现的有关史著,才逐渐依据西方史书的编纂体例。最突出 的即是“普遍历史”的观念,甚而将历史演化定位于古、中、近三个时代,已逐渐在史 著中体现出来 就此而言,《大英国志》可以说已有所显现,该书“凡例”部分,即以“天下万国, 政分三等”,将中国定位于“礼乐征伐自王者出,法令政刑治贱不治贵”。而1882年出 版的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 Devello zololos sheffield,1841-1913)编译的《万国 通鉴》( Outline of General History),于此则有充分发挥。需要说明的是,如该书英文序 言所交代的,是书并非译自一部书,乃依据韦伯( Weber)、威尔逊( Wilson)、斯温顿 ( Swinton)的“大纲”,罗林森( Rawlinson)和査汉茂( Thalheimer)出版之“手册” 以及各种“百科全书”等资料汇编而成。计分四卷,分别为“东方国度”、“西方古世代” “西方中世代”、“西方近世代”。单就卷次的安排来说,就不难察觉出对历史富于深意 的理解。“东方国度”只一卷,倒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其中没有像书写西方历史那样区 慕维廉:《大英国志》“自序”,上海墨海书馆1856年出 傅兰雅译,应祖锡述:《佐治刍言》,上海江南制造局1885年出版,页9,21,42-43
0 b[}1ÖãY\I2*_Ë#Ë#¶Y\I2*0´jý,e0 OR+<7 8 7U´*á3[4â{EîýÙHZ[ ª2 .H/T¶ @Õ° Ö«8Ù«*Tînbà5e8b~°eJ, µ b+u4eR<µÅ`Ua²b6r7[ªõ¯é-¯é 75u4,es"%,hb89=97Ö\ÊVu4*:Þ´OûzT 75u4¨~7i&¶Äîu4,e]Ìm;HZ[(Ñ$iÁc br7[ªhr73&¶<<äj*_T B=ÞAB T>(±L?jK6Ôi½LÄíAíjï,e/ Ø']\ÕPG»[ªý,*(¿,á7@º©,âa) ¯b[ý,87(¿7H~[w!ÕPµ@B)«A[¶, åæ7¦[zõ7,eýhJ[ª(Sz þ'K¶v ^ý z"z^óz÷4r¶ª¡[I´é¶5Æ[h ¶baeB¦bÅ5etxb?}B7ý,,x[e,(Î'ª µ ´`êC0ªý,B'Zl7[ªý,fr,])° [\ý ÙnD sÙnnÙ ¶Ò[\>Zl [ª µ¬ý,, ün a'b%&Z[e ?@B¸Z[+½´Öy\«&[ \ýÙnJ, ÎxBá7@âLh&¶ Ùgªb©,eîab;<E7 3îZe¸7½´b1E*FJ }nG3![H([Üe,B 77 zn ï -â754IJKR5F-798 Uµ´ áE7 âR! U´xh¶EîÁL,¢h° 'gªu> « 'ªÊ´J^ªÝZlMNR!UOgPR!UQR R-U bÎeú«R>Ud8ÇSR: Unï*b}Te wr=bûoªeZ2ìUµB,î9þî"b 7qeb Ö/«e b /«eb y/«e,Îþf JhÎ(ònHZ[À´·G ,b 7qeÍ^þ±(±h°¨i¶ª Z[ Ñ 0 ³Mµ/0U¶ eA9DEÎEÄó 70/ KHI* / ¿Ï!ÐÑÒ/0ÓÖÔADEJÌÕÅ 770 KHIr 989*
分为“古世代”、“中世代”、“近世代”,却大有意味。我们固可说作者借鉴了东方各国 对“东方国度”的书写,一向就没有按照“古”、“中”、“近”三世来区分。(如对中国 历史的书写,时间也断到光绪年间,却是按照朝代世系分出相关章节,同时在书眉标出 耶稣纪年。)然而,这其中未尝没有“东方国度”还没有进到“近世代”的意识。实际 上,通过该书,我们既可了解传教士致力于化解中国历史挑战《圣经》年代学所造成的 紧张,还可知晓其固守西方各国走在历史进程前列的立场。如小引部分全以《圣经》之 创世纪”为书写历史之依据,它并不否认中国悠久之历史,甚至肯定“东方各国,先 得上主真道,后乃传至泰西诸国”,但却指出,“东方之国虽有正道,亦多兴起异端,甚 有以主道为虚,自甘废弃,以异端为实,至今奉崇。”因此,“平心比拟,则西方各国, 实有数事愈于东方焉 综而言之,如果说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地理知识,破除了“天下”观,产生了天下万 国并存,不同的民族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观念,那么历史的合和,所要解决的则是不 同的民族所处的历史时代。因此,尽管传教士传布的主要是神学的史学观念,守望于《圣 经》的年代学,但中西历史至此走向“合和”,历史书写逐步遵循同一个时间坐标,当 无疑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常所揭橥的进化论思想,并非影响中国历史书写的第 个环节。事实上,汤普森已注意到,在达尔文以前的半个世纪,“就看到对社会生活中 的连续性或称进化论的完整的表述了。”从上述传教士所表达的对历史的认知,也不难 看出,其中已包含着通常归诸于进化论的见解。 在近代中国,明确传递进化论信息的,是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1845-1919) 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该书1889年出版于英国伦敦,正是进化论盛行的年代,因之 也表达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看法。如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1889-1943)评论 的,《泰西新史揽要》“把那个世纪描绘成一个进步的时代,一个从几乎无法再加以夸张 的野蛮、无知和兽性的状态到科学、启蒙和民主统治的时代。”63李氏也看到此书对中国 之意义,在译序中他就直截了当指出,是书为“暗室之孤灯,迷津之片筏”,可以作为 “救民之良药,保国之坚壁,疗贫之宝玉”,非精兵亿万、战舰什佰可比拟。不止指出 是书之功用,还以“古世”、“近代”为尺度,道出中国处在落后位置,“尝考中国古世 6谢卫楼编译:《万国通鉴》,上海1882年出版,引文见卷一“引”,页1-4;卷四下,页73-79 汤普森前引书,《历史著作史》,下册第四分册,页624;第三分册,页219。 63柯林武德著:《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页165
/ îbÖ/«eb/«eby/«e¶G=,©çLh}V r7 Hb 7qe ª^$Îi¶ÊKbÖebebye/JÑî,RH7 Z[ ª\TÑ»~zT'ÊK«/}înÒ`¿\ªW<n óz,UKB]ê6i¶b 7qei¶A»by/«e G.,µó jgª©BL54è´7Z[XNá¨ëâz«l Y¢LZçT r7Z[AiÅ ~[,%Ûîoá¨ëâ* bZ/eªZ[*Zl¢(O 7¸c*Z[øÕb r7 jV²Ý5øåæ7e¨ nb *7¡¶Ø²¾5!v ¶²\J]¢^vµøãk_,etxbJº'h r7 µ¶Oí´ ],e/ ÓB*Dh 54J .4b;<e?Äs;<E 7F(¿ z{õs¿^` ?@ Z[ cd¢£ h'( ¿ z{ Z[\«,txjw545= ¢'¥ [?@T ´á¨ ëâ z«¨Z[øx$bcdeZ[ªÀC8¿^\Ta<¥ ¦§l,]Ì¢ 'æb A+£¤Ê'(7Z[ª µ^ _`,µjª%«&PG»×gui c/bÎ`»H>s ÂÓA+ yð )Õ,e/sjÕ54)× HZ[ (ò `n&X"ææ´A+ , y«7°Ú5gA+Ê 'dmeUR: > 7908 U ³´ áåk[§¢â,gª 77 znï´7fgØ'A+Y z«t* )×>(ÑÁcAÀ `,hüÏR>%A% 77 8 9U+ áåk[§¢âb? /@A^AÀ \«^sÄÙ¦,ij¢ ¯k¦dlÓ m?»ßådz6[ \«,e/du`»xªH7 *GI´>ÎLn¥ n'ªb5*_opq*rseL btz*uwS7*ä vw*xyeʳz{EN|}L',(Þ n 'ª*µ%bÖ/eby«e~q²n7½úb67Ö/ / )Ö×h/0ª ¢ADE 77 KHIÒ+l1Òr 89\lmr .8. * / 'õÔÑÒÄ0VOÚOAm¨Y¨r /9\Y¡¨r * / éû¶Ú/0VO A£¥¶ ? J5 HIJ 7/ Kr /0*
善体天心,恒孜孜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于远人也,怀柔以德,来则安 之。总之,一日万几,无不求止于至善,是以巍然高出于亚洲为最久之大国,而声名之 所洋溢且远及于他洲,猗欤盛哉!何图近代以来良法美意忽焉中收,创为闭关自守之说, 绝不愿与他国相往来。……沿至今日,竟不能敌一蕞尔之日本,谁之咎欤,谁之咎欤!” 6不可否认,该书是晚清所有翻译西方历史书籍中销售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6但 或许正是由于该书具有难以匹敌的地位,言及中西史学之沟通,往往也着眼于此。相应 的强调进化论思想对理解历史进程的意义,似乎也便顺理成章。只是,在此之前所出版 的大量史著,连同中西历史“合和”的诸多环节,反倒被忽略了。 四、中西历史“合和”:中国视野 《史通·二体篇》言及《春秋》有这样的话:“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 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可以说,书写周边民族乃 至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也算得上中国史书的一个传统。各代史书大多以“列传”或“志” 的形式,介绍了其他民族乃至国家的情况(主要偏重周边国家,特别是有贡属关系的国 家)。清初所修《明史》,西方国家也进入史书的书写。“列传”方面,《土司》、《西域》 之外,还包括有《外国》列传,介绍了法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国家。66 从这些记载中,也略可知,其他民族或国家一旦进入史书的书写,便产生如何书写 李提摩太译,蔡尔康述:《泰西新史揽要》,“译本序”,上海广学会1895年出版。 65关于《泰西新史揽要》一书的影响,可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597602。除此而外,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1836-1907)等编译的《全地五大洲女俗通 考》还以进化论思想批驳循环论史观,认为“世运盛衰之说,不足凭也”,“自古以来,论国则有盛 有衰,论教化则有进无退,即有时或有他故,致教化有退缩之象,而其发皇透达之萌芽,则仍伏于 其中而未有已也。”据此,该书虽没有使用所谓上古、中古、近世等概念来划分历史时段,却也将不 同国家按社会文明程度分为未教化、有教化和文明教化三个时期。参见林乐知等编译:《全地五大洲 女俗通考》,上海广学会1903年,第6集下卷,页73。 其中写道,“万历时,大西洋人至京师,言天主耶稣生于如德亚,即古大秦国也。其国自开辟以来 六千年,史书所载,世代相嬗,及万事万物原始,无不详悉。谓为天主肇生人类之邦,言颇诞谩不 可信。”又说,“大都欧罗巴诸国,悉奉天主耶稣教,而耶稣生于如德亚,其国在亚细亚洲之中,西 行教于欧罗巴。其始生在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阅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万历九年,利玛窦始泛海九 万里,抵广州之香山澳,其教遂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师,中官马堂以其方物进献,自称大西 洋人。”参见《明史》“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页8458,8459
. ý;º´AÌöF[7J;<*²´/éÏJh *,½*^äEĦ(6Þ´ø'Kn´ãç c*7B ]* /w´çY<#1y«JuâGe]ZÒJT*h É(87¼J,ÒÒÝøãä(±^g*äa**e /9(LO gª'«¶³´ Z[ª» '( ^,/0¨ ²Ø'-´gª¶ò ½w[*¼¼"Ý´x,f A+£¤HZ[A GIFÙ,Í'x*inï [\¿Z[bcde æ¾_`x±jeÔ, ! á[ºªýËâwáWXâ¶] ÈàbíWX}}äBfÅ\ 7V:¿z×/õ(iÏ´¾i,eLhªz{Ý ø7F Z[8uij7[ª ^56,r«[ª¾bÅ5eb@e Ïþ,-z{Ýø7F (R¢¡7Fs"'¶¥Ò} 7 FU,Aá°[â 7FAQ[ª ª,bÅ5e ìáþéâá&â *VXY¶áV7âÅ5,-7GæZ 7F,// s]ÆÔLz{7F^AQ[ª ªÄs#ª /9 NAØqI/0Ù=´OÚA9DE 7 0 KHI* /0 0Ù=´OÚA1ÄÆã+Û[À0= o:;<JADEpqHIJ 9 Kr 0 .8/*Ü'ñûÝy@*+7/8 . h0D6WUQÞß RA3`á¬àzáCáO 3iNâãÀFäå<F3á wâ ãáÝ`w.æ (Ý`æçÀèiéêpÀëìwíî ?2u<*Ò'(Äïð*áôDF«?F«Íi ×ñVOlò<ò S ¢J 232Ý`«Ý`Ý`¡¬Z*+ûÝy h/0D6WUQ ÞßRADE KY / ¿mlr .* // ?ÏЪVU=³p¨Â0gAB"o FUó <* ;ô3 KõKOÄ¿iÎMö着÷dÎ.øù*ô30gú"pbÀeûüý ã®* FU5Pdþ ù0gABÝAB"o >QÀ?= 4ÝPd*Î">ÚK1õWÛ ©1K¨ªVªKÎ Eª ª$ÀÌn Ý?*¨Ú©ªKQÂ? 3$÷~U= ³p*+0OAYÚÛ©ñ §ÁÂ?ÃÄÅ .9 Kr 7907790 *
的问题。最基本的,除依从中国之纪年方式,所表达的对世界秩序的理解,衍生出对文 明发展程度的考虑。6《隋书·经籍志》就表示,“夏官职方,掌天下之图地,辨四夷八 蛮九貉五戎六狄之人,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周知利害,辨九州之国,使其同贯。”68 意味着面对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往往立足中国文明之普世性加以审视。相应的,“中华” 与“夷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纳入中国史家的视野。如杜佑《通典》已有“古之 中华,多类今之夷狄”的看法,认为“古之人质朴,中华与夷狄同”,尔后“地中而气 正”之中华“渐革鄙风”,而“地偏气犷”之四夷诸国“则多仍旧”。6 但总的说来,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的观念,还是 有着很大影响。至中外发生直接交往,这种局限性就明显表现出来。如姚莹(1785-1852 所批评的,“自来言地理者,皆详中国而略外夷。《史记》、《前后汉书》凡诸正史外夷列 传,多置不观,况外夷书乎?”他也由衷表示,“余于外夷之事,不敢惮烦。今老矣 愿有志君子为中国一雪此言也!”关键在于,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有清一代,要接受 对等的政治实体的存在,并非易事。别的且不说,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地理新知, 就难以被接受。《四库全书总目》介绍到艾儒略《职方外纪》,虽承认其“所纪皆绝域风 土,为自古舆图所不载”,但也表示“所述多奇闻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介绍到 利玛窦《坤舆图说》更有意思,认为其中所记与东方朔《神经异》和周密《癸辛杂识》 等书“全与相合”,因此“疑其东来以后,得见中国古书,因依仿而变幻其说,不必皆 有实迹”。7 照通常的看法,《四洲志》、《海国四说》、《瀛环志略》、《海国图志》是中国士人认 知世界所产生的最早一批著述。这些在地理学上得到较多肯定的著述,对西方的把握其 实已由地理进入到历史,并构成中国“合和”中西历史最初的环节。如果说西方审视中 国经历了由地理到历史的转变,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同样如此。成书于1846年的《海国 四说》,针对当时有关国外的历史著述缺乏系统性,只是“偶记见闻,亦堪荟萃”,“大 67杨联陞:《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收入氏著《国史探微》,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年,页1-19。 68《隋书·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987。 69杜佑:《通典·礼八·典279》;《通典·边防·典985》 0姚莹:《华人著外夷地理书》,见《康輛纪行》卷九,台北广文书局影印出版 7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一“史部·地理类四”《职方外纪》条,《坤舆图说》条,北京中华 书局1983年,上册,页632-34
7 lm, a Zs7*z þ)× H/0=> snHu °Ácq ,/.Ṫºë»@âÎ)¯bö ;<*1w9:£ k<Å*é8%Å *Oæ¡w÷*7E¿¢,e/7 G="ìH(¿ z{8u¼¼~7u°*%/Ói®,f be 8b:e(¿ Z[ÁcPQ7[F ®¯,páËâ&¶bÖ* ¾ïã*:e ` bÖ*éM£8:¿egbB» Øe*bÞ¤ÚeBb»¥e*9:æ7bh¾Ae,/ ¨½ hJÄbÅc*V¨éFB(+eRátºö¶+âU ?@' ¶"Û'(,øVÁsLC¼]=²³Óΰ )ÙnJ,¦§R.70870U bJJ}õI7BÔV:,á[ÆâáiÇªâ©æØ[V:Å 5¾ú(?V:ªÙôe-¨)¯b«´V:*(ö©ª,ã×ï ¶@77^«xe.Ò´b;j7eJÕ ¶^«¢CD HZ 3[µý FÊ)," (h° 54J k ÎòjCD,á9¼oª½¾â,-»õFÔáö Vâ¡ bõÉ&Ú þJÖ¬1(e¨)¯bÕ¾R(L®F(ð¾j¯e,,-» æçèá°¬1hâ{¶G£ Æ8 ±á¥ëvâdÐá²³.â Zªbo8cetxb§J7ÖªtZ´Bµh(·õ ¶µ§e,. Kæ `á9ç@âáM79hâá¶_@ÔâáM71@â'7é /0Äs o^\Õ,]j»±¾Õ \ÕH ?@ µ&-AQ»Z[7bcdeZ[ _`,Dh ® 7ëZ-»Z[ ¬7H/0 ¿x,ª´ 79/ z áM7 9hâ H¥\¶Ò7V Z[\Õ·|}6ÓÍ'bºÆR¸¹ºeb /. /0OVO? i{9AØQÙÚ0 OASÁXHIQ° 7 Kr 8 * /7 0ÄkXGeÚAÁÂ?ÃÄÅ . Kr 7.* / L/0kÑ k . A\0kk 70A* . /0ÃpÚñ 67ÄA+0I!j4AlªSÁÄÅÆÇHI* . +0¦DħAl§©1Ok67b0$ñjA"0#$gFA"ÁÂ?à ÄÅ 7 KD¨r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