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十八中06级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秦勇明审题人:赵红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 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作。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 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共30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字形完全正确、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炽热挚爱投掷独树一帜奇闻轶事 B.萦绕羸弱盈余赢粮景从蝇营狗苟 C.菁华 茎叶兢兢 不径而走泾渭分明 D.酿酒 踉跄粮饷 秋月朗朗锒铛入狱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李明考上了清华大学,在建筑系学习;王芳上了财贸学院,读会计专业:我当了空 中乘务员:我们都能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B.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C.《百科全书》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一是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是包括古今 中外一切学科和门类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专业性的是专门介绍某一学科某一知识领域 的百科全书。 D.矿藏,水流,国有森林,荒地和其他海陆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姑娘的碟子不够用,哈姆威就把自己的薄饼卷成圆锥形,要姑娘把“锥子”倒过来 装冰淇淋卖给顾客,顾客们觉得这样吃起来更有风味,纷纷称赞他们的天作之合。 B.社会达尔文主义把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的理论移植到社会领域,极力鼓吹残酷竞争 殊不知,一团和气和协作互助才是我们的需要,才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C.儒道思想之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都秉持着一套极其圆滑的处世晢学: 达则兼济天下,国计民生,悉装心底;穷则独善其身,瓜田李下,信步闲庭。 D.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目光太过短浅,以海禁为国策,几百年间,使曾经号称“世界最 大港口”达200多年之久的国际商埠泉州形同虚设,坐失了民族复兴的良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年,抗震救灾不仅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难的不屈奋斗写入史册,也将中华民 族精神力量空前提升,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B.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C.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挖掘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
桂林十八中 06 级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秦勇明 审题人:赵红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 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作。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 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共 30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l.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字形完全正确、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炽.热 挚.爱 投掷. 独树一帜. 奇闻轶.事 B.萦.绕 羸.弱 盈.余 嬴.粮景从 蝇.营狗苟 C.菁.华 茎.叶 兢.兢 不径.而走 泾.渭分明 D.酿.酒 踉.跄 粮.饷 秋月朗.朗 锒.铛入狱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李明考上了清华大学,在建筑系学习;王芳上了财贸学院,读会计专业;我当了空 中乘务员:我们都能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B.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C.《百科全书》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一是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是包括古今 中外一切学科和门类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专业性的是专门介绍某一学科某一知识领域 的百科全书。 D.矿藏,水流,国有森林,荒地和其他海陆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姑娘的碟子不够用,哈姆威就把自己的薄饼卷成圆锥形,要姑娘把“锥子”倒过来 装冰淇淋卖给顾客,顾客们觉得这样吃起来更有风味,纷纷称赞他们的天作之合 ....。 B.社会达尔文主义把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的理论移植到社会领域,极力鼓吹残酷竞争, 殊不知,一团和气 ....和协作互助才是我们的需要,才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C.儒道思想之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都秉持着一套极其圆滑的处世哲学: 达则兼济天下,国计民生,悉装心底;穷则独善其身,瓜田李下 ....,信步闲庭。 D.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目光太过短浅,以海禁为国策,几百年间,使曾经号称“世界最 大港口”达 200 多年之久的国际商埠泉州形同虚设 ....,坐失了民族复兴的良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08 年,抗震救灾不仅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难的不屈奋斗写入史册,也将中华民 族精神力量空前提升,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B.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C.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挖掘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
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D.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 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 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 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 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 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 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 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 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 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 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 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 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 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 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 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 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 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 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 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5.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 渐变成俗文化 6.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 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 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D.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 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 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 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 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 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 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 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 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 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 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 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 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 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 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 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 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 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 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 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5.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 渐变成俗文化。 6.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 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 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 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 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 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 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因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 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 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 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 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 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 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 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 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 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 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 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因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 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 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 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 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 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 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 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⑥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 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 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 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5分) 译文: (2)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 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分)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州司临 门, (李密《陈情表》)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 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 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 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5 分) 译文: (2)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5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 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 分)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 , ;州司临 门, 。(李密《陈情表》)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 , , ,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决 斗
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 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一一我始终不 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 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 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 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当 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 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 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 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 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 模糊的,说不清楚的 当然那只是暂时的。一一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性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 比如意志,比如觳力。一来二去,也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 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 也未必。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 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 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 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武器。一种“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 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称得上一件上 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 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 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无一不是一件上好 的武器 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 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 学读书。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 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着她,觊觎着她,折磨她,依然平静地、 坚韧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 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 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有删改) 14.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精神决斗”,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精神决斗”的特征 (6分)
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 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 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 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 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 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当一 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 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 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 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 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 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性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 比如意志,比如觳力。一来二去,也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 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 也未必。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 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 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 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武器。一种“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 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称得上一件上 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 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 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无一不是一件上好 的武器。 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 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 学读书。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 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着她,觊觎着她,折磨她,依然平静地、 坚韧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 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 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有删改) 14.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精神决斗”,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精神决斗”的特征。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