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语文十一校模拟卷 十一所区重点联考卷,校模拟卷0812) 、阅读部分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 ①谈到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 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十分不同。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 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 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 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亳发不左地模仿 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越是想努力把握 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 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因此,中国艺术家认 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 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 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 人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 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 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我国学者庞朴先生认 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 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我觉得这正是造就中国写意画成为“世 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的思想根源。 ②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 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中的存在, 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 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性。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 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 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 ③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 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 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可谓一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 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 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 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 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而已。 ④受西方影响,中国人也日益重视,甚至迷恋上智力开发,滋润心灵成了件奢侈的事情。这就 使得今天的中国画较之宋元时期丢失了许多最美的品质,看古代中国画,一望而见的是勃郁的“文 气”,笔墨中浸透着画家的诗意,即使里面没有人,但一望而知那是隐士诗人居住的山水;现代中 国的山水画家已对中国古典诗意没有了感觉,只能画那个表面物象,他不居住在山林,山林对他是 纯粹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中国画要么是空洞的泛滥笔墨,要么是水彩画的明丽逼真,唯独没有 了中国画曾经拥有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1 2009 届高三语文十一校模拟卷 (十一所区重点联考卷,校模拟卷 0812) 一、阅读部分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题。(15 分) 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 ①谈到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 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十分不同。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 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 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 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 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越是想努力把握 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 ......的反映。 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因此,中国艺术家认 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 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 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 人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 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 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我国学者庞朴先生认 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 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我觉得这正是造就中国写意画成为“世 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的思想根源。 ②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 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中的存在, 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 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性。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 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 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 ③值得注意的是,19 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 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 20 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 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可谓一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 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 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 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 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而已。 ④受西方影响,中国人也日益重视,甚至迷恋上智力开发,滋润心灵成了件奢侈的事情。这就 使得今天的中国画较之宋元时期丢失了许多最美的品质,看古代中国画,一望而见的是勃郁的“文 气”,笔墨中浸透着画家的诗意,即使里面没有人,但一望而知那是隐士诗人居住的山水;现代中 国的山水画家已对中国古典诗意没有了感觉,只能画那个表面物象,他不居住在山林,山林对他是 纯粹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中国画要么是空洞的泛滥笔墨,要么是水彩画的明丽逼真,唯独没有 了中国画曾经拥有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⑤更要命的是,在万事不如人的精神气氛中,二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 天的去向,看不到我们文化传统中真正美的东西。前几年一位中国画家提出“笔墨等于零”,引 起许多讨论,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核心、灵魂,没有笔墨的中国艺术大半就 不存在了。 1.第①自然段中的“再现和模仿自然”可以概括为“口口”。(2分) 2.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这种心理状态”指的是 (2分) 3.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中国的山水画缺少了古代那种勃郁的“文气” B.古代中国的写意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 C.宋元时期的中国画拥有最美的品质,是中国艺术的顶峰 D.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4.文中说欧洲艺术有一种要成为科学的致命倾向。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导致这种倾向的思想根源 是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这种倾向 的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是更要命的错 误?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4分) (1) (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潭柘寺 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 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就 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渗透力太弱而 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晋代,已有着 千五百年沧桑,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 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隔膜而远之? 我迷惘着 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父亲叫忽必烈, 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 主,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 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 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和生命。 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为此,她舍弃了她的尊贵,她 的安逸,她的高高在上的父亲。 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如来脚下 我穿过大雄宝殿,拾阶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 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燕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煕和乾隆题的字。西路的观音殿内, 观音像前原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再从东路折回,舍利塔东西地藏殿内有宝座为乾隆休息处
2 ⑤更要命的是,在万事不如人的精神气氛中,一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 明天的去向,看不到我们文化传统中真正美的东西。前几年一位中国画家提出“笔墨等于零”,引 起许多讨论,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核心、灵魂,没有笔墨的中国艺术大半就 不存在了。 1.第①自然段中的“再现和模仿自然”可以概括为“□□”。(2 分) 2.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这种心理状态”指的是 。(2 分) 3.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现代中国的山水画缺少了古代那种勃郁的“文气” B.古代中国的写意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 C.宋元时期的中国画拥有最美的品质,是中国艺术的顶峰 D.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4.文中说欧洲艺术有一种要成为科学的致命倾向。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导致这种倾向的思想根源 是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这种倾向 的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4 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是更要命的错 误?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4 分) (1) ( 2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6—12 题。(22 分) 潭 柘 寺 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 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就 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渗透力太弱而 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晋代,已有着 一千五百年沧桑,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 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隔膜而远之? 我迷惘着。 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父亲叫忽必烈, 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 主,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 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 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和生命。 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为此,她舍弃了她的尊贵,她 的安逸,她的高高在上的父亲。 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如来脚下。 我穿过大雄宝殿,拾阶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 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燕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的字。西路的观音殿内, 观音像前原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再从东路折回,舍利塔东西地藏殿内有宝座为乾隆休息处
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 足 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 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 我们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小院里, 院子清净、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不了雕梁画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华丽的建筑和装饰是否是以后的改造,当年,它是否朴素一如普 通僧尼的禅房。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公主并没有住“集体宿舍”,她有一座自己的小院。 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岀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义。世 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宗教面对这强大,注定无处可逃,溃不成 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 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我注意到一路上两边配殿的殿檐极其华贵,栏杆极其精美, 建筑规模则大得几乎不合常理,我几乎想象不出当时有多少一辈子不事生产的人栖居在这里,整日 接受劳苦者的顶礼膜拜。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我见到了那个著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据 寺志和碑文记载,此锅直径4米,深2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需放米十石,煮16个小时才熟, 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人一餐,要吃掉一个 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这种大气派、霸道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 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宗教应有的超越。 公主也走不进。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她虔诚地整日 在观音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诚却像被吊在 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 她迷惘着 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宗教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那是 主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买田置地的 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签——公主。 无论她是女将,还是比丘尼,她其实什么都不是,她就是一个公主,高贵的妙严公主 她纵然可以抛开所有的一切,也永远无法抛开她作为公主的存在。甚至多年以后,我们之所以 知道潭柘寺还有个苦苦修行的小尼姑,也仅仅只因为她曾经是个公主 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普通的小尼姑因此也不免可悲 她小心地伸出灵魂的触角,本来想感知到一个清澈虚无的空空世界,却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 就像今天我的灵魂,在这空山幽谷间游移寻求,却每每被傲慢的音乐敲打得变形,在华丽的殿 檐上碰得生痛,被佛乐佛书佛像的叫卖声刺得遍体鳞伤。 我终于转过身去,像公主毅然地离开皇家一样毅然地离开了潭柘寺。原来,在这个藏之深山 隐乎世外的寺庙里,世俗竟如此高大挺拔、坚不可破。 这里根本就没有宗教。 公主错了。 我也错了 6.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了潭柘寺给他留下的印象。他的印象可以概括为:(3分) (1) 3
3 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 足。 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 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 我们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小院里, 院子清净、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不了雕梁画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华丽的建筑和装饰是否是以后的改造,当年,它是否朴素一如普 通僧尼的禅房。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公主并没有住“集体宿舍”,她有一座自己的小院。 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义。世 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宗教面对这强大,注定无处可逃,溃不成 军。 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 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我注意到一路上两边配殿的殿檐极其华贵,栏杆极其精美, 建筑规模则大得几乎不合常理,我几乎想象不出当时有多少一辈子不事生产的人栖居在这里,整日 接受劳苦者的顶礼膜拜。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我见到了那个著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据 寺志和碑文记载,此锅直径 4 米,深 2 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需放米十石,煮 16 个小时才熟, 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人一餐,要吃掉一个 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这种大气派、霸道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 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宗教应有的超越。 公主也走不进。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她虔诚地整日 在观音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诚却像被吊在 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 她迷惘着。 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宗教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那是 主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买田置地的 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签——公主。 无论她是女将,还是比丘尼,她其实什么都不是,她就是一个公主,高贵的妙严公主。 她纵然可以抛开所有的一切,也永远无法抛开她作为公主的存在。甚至多年以后,我们之所以 知道潭柘寺还有个苦苦修行的小尼姑,也仅仅只因为她曾经是个公主。 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普通的小尼姑因此也不免可悲。 她小心地伸出灵魂的触角,本来想感知到一个清澈虚无的空空世界,却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 尘灰。 就像今天我的灵魂,在这空山幽谷间游移寻求,却每每被傲慢的音乐敲打得变形,在华丽的殿 檐上碰得生痛,被佛乐佛书佛像的叫卖声刺得遍体鳞伤。 我终于转过身去,像公主毅然地离开皇家一样毅然地离开了潭柘寺。原来,在这个藏之深山, 隐乎世外的寺庙里,世俗竟如此高大挺拔、坚不可破。 这里根本就没有宗教。 公主错了。 我也错了。 6.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了潭柘寺给他留下的印象。他的印象可以概括为:(3 分) (1) (2) (3)
7.“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的寓意是 。(2分) 8.“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岀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中加点的“横生”·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请 简要评析它的表达效果。(3分) 9.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起笔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收笔写“我也错了”,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本文由历史遗物联想到历史人物,把现实和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境界开阔。 C.妙严公主虽然虔诚,但是她带着宫女修行,显得霸道和狂傲。 D.本文主旨不在于介绍历史故事,而在于由历史故事展开思考,见解深刻。 E.本文运用比喻、排比、反复、夸张等修辞方法,着重写游览潭柘寺的经历和见闻 本文描述了潭柘寺的华贵精美,表现了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的由衷赞美。 作者认为潭柘寺没有宗教,请根据文意分析其原因。(2分) (2) 11.划线句“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看上去前后矛盾,其实不然。联系全文,写出加 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表现。(2分) 弱者: 无上的力量: 2.潭柘寺作为旅游景点久负盛名,请你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段介绍潭柘寺的文字。(100字左右) (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13.(1) ,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 (3)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4)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5) ,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6)梨花院落溶溶月 。(晏殊《寓意》)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北风吹[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棱棱:形容节操严峻 14.这首古体诗和《石灰吟》一样,从题材上看都属于诗。(1分)
4 7.“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的寓意是 。(2 分) 8.“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中加点的“横生”一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请 简要评析它的表达效果。(3 分) 9.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A.起笔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收笔写“我也错了”,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本文由历史遗物联想到历史人物,把现实和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境界开阔。 C.妙严公主虽然虔诚,但是她带着宫女修行,显得霸道和狂傲。 D.本文主旨不在于介绍历史故事,而在于由历史故事展开思考,见解深刻。 E.本文运用比喻、排比、反复、夸张等修辞方法,着重写游览潭柘寺的经历和见闻。 F.本文描述了潭柘寺的华贵精美,表现了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的由衷赞美。 10.作者认为潭柘寺没有宗教,请根据文意分析其原因。(2 分) (1) (2) 11.划线句“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看上去前后矛盾,其实不然。联系全文,写出加 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表现。(2 分) 弱者: 无上的力量: 12.潭柘寺作为旅游景点久负盛名,请你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段介绍潭柘寺的文字。(100 字左右) (4 分) (三)默写(任选 6 空)。(6 分) 13.(1) ,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 (3)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4)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5) ,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6)梨花院落溶溶月, 。(晏殊《寓意》)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北 风 吹 [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棱棱:形容节操严峻。 14.这首古体诗和《石灰吟》一样,从题材上看都属于 诗。(1 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歌咏柏树,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境相似。 B.诗人以北风中不屈不挠的柏树自喻,表现了自己坚贞的节操 C.诗中的“树坚”阳和”葳蕤”等描写,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D.诗中把柏树和闲花野草作对比,表现了对闲花野草的鄙弃。 16.联系全诗,分析结句“北风吹,能几时!“蕴含的思想内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题。(16分)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 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 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 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①尔之 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②,尽坑尔曹。 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 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 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 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 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 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释】①罄:尽。②邺:地名。③露刃注矢: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尽坑尔曹()(2)阵于宣仁门( (3)俟破邺()(4)踣于绛霄殿廊下()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从谦以姓郭 B.以从谦为养子C.上以王温故 D.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2)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20.根据高中教材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可以推断本文作者是朝的_。(2分) 21.文末引用《左传》中的“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这样写的目的是:(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反复观者累日。夫使其不佳耶 虽子久何益?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王君方为画,而徇名 以阻善,其可乎?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人苦不知诗耳,苟知 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否耶?王君乃豁然喜
5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诗中歌咏柏树,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境相似。 B.诗人以北风中不屈不挠的柏树自喻,表现了自己坚贞的节操。 C.诗中的“树坚”“阳和”“葳蕤”等描写,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D.诗中把柏树和闲花野草作对比,表现了对闲花野草的鄙弃。 16.联系全诗,分析结句“北风吹,能几时!”蕴含的思想内容。(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l 题。(16 分)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 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 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 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①尔之 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②,尽坑尔曹。” 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 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 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 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 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 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释】①罄:尽。②邺:地名。③露刃注矢: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尽坑尔曹( )(2)阵于宣仁门( (3)俟破邺( )(4)踣于绛霄殿廊下( )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2 分) A.从谦以姓郭 B.以从谦为养子 C.上以王温故 D.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2)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20.根据高中教材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可以推断本文作者是 朝的 。(2 分) 21.文末引用《左传》中的“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这样写的目的是:(2 分) (1) (2)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反复观者累日。夫使其不佳耶, 虽子久何益?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王君方为画,而徇名 以阻善,其可乎?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人苦不知诗耳,苟知 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否耶?王君乃豁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