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系列模拟试卷十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凌(1ing)汛不容置喙(yuan)笑靥(ye)翘(qiao)首 B.剖(pou)析反璞(pu)归真概(kai)暂(zan)时 C.肱(gong)骨不落窠(ke)臼角(jue)色聒(guo)噪 D.缜(sh迫n)密原形毕露(1) 恫吓(he) 档(dang)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她提问时,她总会把脸转向他。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 呼之欲出 B.商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驻地工作人员具体而微的服务十分满意,几位代表从某 酒店的大堂前走过,在他们身边的墙壁上贴满了写给酒店的感谢信 C.现在是非常时期,咱们科人手又少,只好以,当十,吃苦受累是一定的,希望大家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 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B.刚刚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 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得汉字编排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因此 被人们称为“当代毕界” C.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 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 受了重创 D.最近,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公布了对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尸体检查所 做的初步毒物学化验,基本排除了米氏被毒死的怀疑 4.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4分) 触目惊心 答 5.学校要举办论题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会。请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为正 方(时势造英雄)或为反方(英雄造时势)写一段90字以内的辩论词。(5分) 口方:
1 2009 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系列模拟试卷十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凌(1íng)汛 不容置喙(yuán) 笑靥(yè) 翘(qiǎo)首 B.剖(pōu)析 反璞(pú)归真 气概(kài) 暂(zàn)时 C.肱(gōng)骨 不落窠(kē)臼 角(jué)色 聒(guō)噪 D.缜(shěn)密 原形毕露(lǜ) 恫吓(hè) 档(dàng)案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她提问时,她总会把脸转向他。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 呼之欲出 ....。 B.商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驻地工作人员具体而微 ....的服务十分满意,几位代表从某 酒店的大堂前走过,在他们身边的墙壁上贴满了写给酒店的感谢信。 C.现在是非常时期,咱们科人手又少,只好以一当十 ....,吃苦受累是一定的,希望大家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 ....,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 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 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B.刚刚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 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得汉字编排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进了“光与电”的时代,因此 被人们称为“当代毕界”。 C.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韩国克隆专家黄 禹锡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 受了重创。 D.最近,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公布了对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尸体检查所 做的初步毒物学化验,基本排除了米氏被毒死的怀疑。 4.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4 分) 触目惊心 答: 5.学校要举办论题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会。请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为正 方(时势造英雄)或为反方(英雄造时势)写一段 90 字以内的辩论词。(5 分) □方:
口口囗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 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 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馈, 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 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 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 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 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 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 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u)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迫shu):一种毯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名:名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 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 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 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 2
2 □□□□□□□□□□□□□□□□□□□□□□□□□□□□□□□□□□□ □□□□□□□□□□□□□□□□□□□□□□□□□□□□□□□□□□□□□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 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w.w.w.k.s.5.u.c.o.m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 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 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 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 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 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 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 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 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 shū):一种毯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名:名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 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 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 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
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译文: ②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译文: ③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译文 三.古诗鉴赏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2)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3)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游子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淌过大地的生命河 刘晓平 人们把大地比作母亲。这是一个伟大、智慧的比喻,是一个举世绝妙的比喻。第一个这 么比喻的人,我想他是天生绝伦的诗人,是举世无双的思想家。倘若没有壮阔、丰厚的大地 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便是虚无的、空幻的了。没有了大地,便没有了生命,便没有了思想 因此,大地是万物之母。有了大地,便有了泉,便有了溪,便有了河流,便有了智慧和创造! 有了这样一种思想认定,我便对那些把河流比作母亲的文字,总是从心底里去加以 否定。在我的心灵里,河流不能比作母亲,河流只能是大地的儿子。河流就是生命,是大地 母亲诞生的生命: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命,一种有骨有思想的生命
3 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译文: ②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译文: ③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译文: 三.古诗鉴赏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 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 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 。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2)蟹六跪而二螯, , 。(荀子《劝学》) (3)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孟郊《游子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淌过大地的生命河 刘晓平 人们把大地比作母亲。这是一个伟大、智慧的比喻,是一个举世绝妙的比喻。第一个这 么比喻的人,我想他是天生绝伦的诗人,是举世无双的思想家。倘若没有壮阔、丰厚的大地, 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便是虚无的、空幻的了。没有了大地,便没有了生命,便没有了思想…… 因此,大地是万物之母。有了大地,便有了泉,便有了溪,便有了河流,便有了智慧和创造! 有了这样一种思想认定,我便对那些把河流比作母亲的文字,总是从心底里去加以 否定。在我的心灵里,河流不能比作母亲,河流只能是大地的儿子。河流就是生命,是大地 母亲诞生的生命;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命,一种有骨有思想的生命
当大地上有了我的第一声啼哭,父亲便以太阳的名义给我命名叫江河。从此,我便 是一条生命河。 延生于大地,奔腾于大地,流淌于大地的生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山孩子,一个迂回奔走唱着清亮亮童谣的山孩子。那 时父亲便告诉我:“孩子,你的名字叫江河,你不要做永远的小溪。山的外面有丘陵和平原 遥远的地方是大海,大海才是你的归宿啊!”当时,我幼稚的心灵不求理解,但求牢记:我 就记下了自己的名字叫江河,我的归宿是大海。我好奇地问:“那父亲叫什么?”“父亲叫 太阳哩!就是有升有落的太阳。”父亲怕我听不懂,还给我解释了许多的道理:太阳才平凡 哩,因为平凡才有升有落:它的升落是依恋着他的儿子哩,他要看看儿子是怎样长大成江河 是怎样奔向了大海的,就为了儿子,它才平凡得永恒,永恒中有升有落。大海才伟大哩,但 那是一种平凡积蓄的伟大。翻江倒海,那是多么磅礴雄浑的气势!但是,要奔归大海,江河 得经受许多的考验。它得穿越重重山崖的阻拦,绕过层层嶂峦的困扰:它得有跨越山涧的勇 气,至死不回的豪情:它得有斩断柔情的气概,奔如走马的气势:它必须不畏悬崖断壁,不 恋风花雪月……“但我会想母亲的”。我告诉父亲。父亲说:“大地是博大的,你永远都走 不出她的胸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一想起她,母亲便会在你的身边。”我点头,记住了。 于是,我便开始长大,我便开始了兼收并蓄和包容一切清纯、浑浊的吸收:我吸收 了长大的养料,也吸收了长高的思想。当我再回首眺望母亲时,只见母亲的身躯已留下许多 沟沟壑壑一般的伤痕;所有的伤痕就是一组七音的笛孔,奏响一支美好而忧伤的歌!但我记 住了父亲的话,我得继续走下去。 有时,面对芸芸众生的世界,我常为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思想,浅吟低唱、瑟瑟和弦 地奉上一曲;而身临那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灵魂,我只能进行一种自我的人生挣扎和灵魂的 清洗。因为,面对汪汪的清流和汹涌的洪峰,我只有容纳和沉淀。沉淀是一种生命净化的过 程;因此,我也常常为自我丑陋的形象和污浊的思想而痛苦。歌德说:“随着每次大雨的侵 袭,总要改变幽谷的美景。”但我却想“在同样的水里,再来一下第二次游泳”。于是,我 试图着一次次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可一切,却好似在平缓地带静如死水般的恍惚中走 过来了,我便一头扎进了大海 寻到了大海的归宿,自我便渺小了,才有了一种永恒的感觉。只有容入了大海,我 才知道什么叫举重若轻,何以能百川归海。一切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思想,在这里都被那种 壮阔的美丽和碧蓝的清纯所包容了,人们所抒发的是那种对深沉浑厚的赞美和对宏大无边的 感叹 这时候回首,我依然是太阳下一条淌过大地的生命河。我明白了:我的归宿为什么 是大海,我的向往为什么是大海,而且只能是大海! 14、作者说:我便是“一条诞生于大地,奔腾于大地,流淌于大地的生命河”。请阐释这句 话的含意。(4分) 15、文中向我们展现出来的父亲、母亲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出他们 的特点。(6分) 答 16、“大海”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我”的归宿必定是大海?(6分) 17、本文蕴涵了很多有关人生成长的道理,作者讲述这些道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分)
4 当大地上有了我的第一声啼哭,父亲便以太阳的名义给我命名叫江河。从此,我便 是一条生命河。一条诞生于大地,奔腾于大地,流淌于大地的生命河。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山孩子,一个迂回奔走唱着清亮亮童谣的山孩子。那 时父亲便告诉我:“孩子,你的名字叫江河,你不要做永远的小溪。山的外面有丘陵和平原, 遥远的地方是大海,大海才是你的归宿啊!”当时,我幼稚的心灵不求理解,但求牢记;我 就记下了自己的名字叫江河,我的归宿是大海。我好奇地问:“那父亲叫什么?”“父亲叫 太阳哩!就是有升有落的太阳。”父亲怕我听不懂,还给我解释了许多的道理:太阳才平凡 哩,因为平凡才有升有落;它的升落是依恋着他的儿子哩,他要看看儿子是怎样长大成江河, 是怎样奔向了大海的,就为了儿子,它才平凡得永恒,永恒中有升有落。大海才伟大哩,但 那是一种平凡积蓄的伟大。翻江倒海,那是多么磅礴雄浑的气势!但是,要奔归大海,江河 得经受许多的考验。它得穿越重重山崖的阻拦,绕过层层嶂峦的困扰;它得有跨越山涧的勇 气,至死不回的豪情;它得有斩断柔情的气概,奔如走马的气势;它必须不畏悬崖断壁,不 恋风花雪月……“但我会想母亲的”。我告诉父亲。父亲说:“大地是博大的,你永远都走 不出她的胸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一想起她,母亲便会在你的身边。”我点头,记住了。 于是,我便开始长大,我便开始了兼收并蓄和包容一切清纯、浑浊的吸收;我吸收 了长大的养料,也吸收了长高的思想。当我再回首眺望母亲时,只见母亲的身躯已留下许多 沟沟壑壑一般的伤痕;所有的伤痕就是一组七音的笛孔,奏响一支美好而忧伤的歌!但我记 住了父亲的话,我得继续走下去。 有时,面对芸芸众生的世界,我常为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思想,浅吟低唱、瑟瑟和弦 地奉上一曲;而身临那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灵魂,我只能进行一种自我的人生挣扎和灵魂的 清洗。因为,面对汪汪的清流和汹涌的洪峰,我只有容纳和沉淀。沉淀是一种生命净化的过 程;因此,我也常常为自我丑陋的形象和污浊的思想而痛苦。歌德说:“随着每次大雨的侵 袭,总要改变幽谷的美景。”但我却想“在同样的水里,再来一下第二次游泳”。于是,我 试图着一次次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可一切,却好似在平缓地带静如死水般的恍惚中走 过来了,我便一头扎进了大海。 寻到了大海的归宿,自我便渺小了,才有了一种永恒的感觉。只有容入了大海,我 才知道什么叫举重若轻,何以能百川归海。一切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思想,在这里都被那种 壮阔的美丽和碧蓝的清纯所包容了,人们所抒发的是那种对深沉浑厚的赞美和对宏大无边的 感叹。 这时候回首,我依然是太阳下一条淌过大地的生命河。我明白了:我的归宿为什么 是大海,我的向往为什么是大海,而且只能是大海! 14、作者说:我便是“一条诞生于大地,奔腾于大地,流淌于大地的生命河”。请阐释这句 话的含意。(4 分) 答: 15、文中向我们展现出来的父亲、母亲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出他们 的特点。(6 分) 答: 16、“大海”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我”的归宿必定是大海?(6 分) 答: 17、本文蕴涵了很多有关人生成长的道理,作者讲述这些道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 分)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 王琪森 由于《百家讲坛》的主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主讲的作品又是流传 有绪、影响甚大的名作,再加上主讲者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或潇洒或优雅的个 人魅力,从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 然而,当我们在肯定或是推崇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和经典普及途径时,应当注意另一种 被掩盖的倾向,不能让感性的视听愉悦代替理性的逻辑思考。美国学者克鲁克洪和凯利在《文 化的概念》中曾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系统,既包含显形式样又包含隐形 式样。”“电视讲经”显形表现是文化的社会普及和大众接受,但正是这种通俗直观与间接 解说式的辅导传授,取代了受众直接阅读原著文本、深入感悟名作的过程,其隐性的问题也 就凸显了出来,即无数受众聆听一个人的声音、接受一个人的思想,大众放弃了零距离地进 入原作,悬搁了本体化的深入思考,而是靠文化二传手的快递和返销。这样简单是简单了 容易是容易了,速度是加快了,但直接导致的后果却是精神上的单薄缺氧和文化上的单一缺 血,即思想能力的解构弱化和人文底气的匮乏低迷。从某种意义上讲亦是社会环境中心态浮 躁、浅尝辄止、好走捷径的表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 景观。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即把“电视讲经”看作是一种社会求知的直接需求和知识传 播的重大改造,甚至是再造了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 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 灭私欲”,无论是明代王阳明的“去物欲,致良知”,还是清代王夫之的“尊性达情”等, 均是注经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机制和社会认知方式坐标,而今的“电视讲 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在传播方式上是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在表现形 态上是采用了古今的资源通融等,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 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何来的“再造文化”?客体存在决定客观表现,这种“电视注 经”的性质就决定其是属于普及的层次、了解的需求及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 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就证明这一点,尽管刘心武讲《红 楼》、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飙升至天文数,引发了出版商机 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乏人问津。这种现实 的文化反差和社会冷热,折射出的正是这些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 影响是扩大了,但这些经典名著真正的思想意义、文化渊薮和知识内核却被风干、冷落和忽 略了。从而使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非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就十分注重并提倡阅读原作,他多次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神 思》篇中也明确指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知识的获 取、文化的提高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勤用功、费心血的,特别是对于人类文明的结晶- 经典名著,更是要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领悟丰富的内蕴和艺术的真谛。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 认为走向经典名著是小众之事。这恐怕有个概念失误和定量不准的问题,阅读《红楼梦》、 《三国演义》、《论语》一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众之事,而研究考释才是小众之事。这 些书从问世之初就是大众读本,其读者群遍及社会各个层面。“电视讲经”虽然依靠填入式 的讲解,说书式的表演、即兴式的发挥推广经典名著,也仅仅是满足了受众一时一地之需, 它们无力也无法完整地提升经典的审美境界、构建名著的价值纽带、打造文化的历史品位
5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 王琪森 由于《百家讲坛》的主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主讲的作品又是流传 有绪、影响甚大的名作,再加上主讲者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或潇洒或优雅的个 人魅力,从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 然而,当我们在肯定或是推崇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和经典普及途径时,应当注意另一种 被掩盖的倾向,不能让感性的视听愉悦代替理性的逻辑思考。美国学者克鲁克洪和凯利在《文 化的概念》中曾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系统,既包含显形式样又包含隐形 式样。”“电视讲经”显形表现是文化的社会普及和大众接受,但正是这种通俗直观与间接 解说式的辅导传授,取代了受众直接阅读原著文本、深入感悟名作的过程,其隐性的问题也 就凸显了出来,即无数受众聆听一个人的声音、接受一个人的思想,大众放弃了零距离地进 入原作,悬搁了本体化的深入思考,而是靠文化二传手的快递和返销。这样简单是简单了, 容易是容易了,速度是加快了,但直接导致的后果却是精神上的单薄缺氧和文化上的单一缺 血,即思想能力的解构弱化和人文底气的匮乏低迷。从某种意义上讲亦是社会环境中心态浮 躁、浅尝辄止、好走捷径的表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 景观。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即把“电视讲经”看作是一种社会求知的直接需求和知识传 播的重大改造,甚至是再造了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 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 灭私欲”,无论是明代王阳明的“去物欲,致良知”,还是清代王夫之的“尊性达情”等, 均是注经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机制和社会认知方式坐标,而今的“电视讲 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在传播方式上是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在表现形 态上是采用了古今的资源通融等,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 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何来的“再造文化”?客体存在决定客观表现,这种“电视注 经”的性质就决定其是属于普及的层次、了解的需求及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 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就证明这一点,尽管刘心武讲《红 楼》、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飙升至天文数,引发了出版商机, 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乏人问津。这种现实 的文化反差和社会冷热,折射出的正是这些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 影响是扩大了,但这些经典名著真正的思想意义、文化渊薮和知识内核却被风干、冷落和忽 略了。从而使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非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就十分注重并提倡阅读原作,他多次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神 思》篇中也明确指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知识的获 取、文化的提高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勤用功、费心血的,特别是对于人类文明的结晶—— 经典名著,更是要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领悟丰富的内蕴和艺术的真谛。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 认为走向经典名著是小众之事。这恐怕有个概念失误和定量不准的问题,阅读《红楼梦》、 《三国演义》、《论语》一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众之事,而研究考释才是小众之事。这 些书从问世之初就是大众读本,其读者群遍及社会各个层面。“电视讲经”虽然依靠填入式 的讲解,说书式的表演、即兴式的发挥推广经典名著,也仅仅是满足了受众一时一地之需, 它们无力也无法完整地提升经典的审美境界、构建名著的价值纽带、打造文化的历史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