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广东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08年9月) 联考学校:广州市真光中学、肇庆一中、桂城中学、珠海二中、阳春二中 出题:叶伟婷、丁洪生、刘天良、刘伟斯、陈晓花、黄丽华、张子平、李宗尉、李延彬、谢 富强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1-8题请填涂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写在答卷上无效。 2.第四题是选做题,答题前请在答卷指定位置上填写所选阅读类别序号:未按要求填写阅读 类别序号的,答案无效。 3请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卷、答题卡、作文卷分开收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澈/掣肘 殷红/湮没 瞠目/螳臂当车 箴言/斟酌蛊惑/商贾船舷/扣人心弦 C.联袂/抉择整饬/炽烈辍学/绰绰有余 D.徘徊/脚踝戏谑/琐屑惬意/锲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 的精神气魄 B.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气宇轩昂的 状 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C.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有孝心,你的孩子将来 也会对你有孝心,上行下效嘛。 D.这些个矛盾心态,显现出马英九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台湾政坛立足的困难性, 使得他在政治考量方面多了一份顾忌和如履薄冰的心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生活中,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而且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帮 助我们总结 B.六年来,快报便民网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帮助本市百万家庭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 种种困难。 C.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所造成的 D.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 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 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①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 Beijing2008
2009 届广东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08 年 9 月) 联考学校:广州市真光中学、肇庆一中、桂城中学、珠海二中、阳春二中 出题:叶伟婷、丁洪生、刘天良、刘伟斯、陈晓花、黄丽华、张子平、李宗尉、李延彬、谢 富强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 1-8 题请填涂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写在答卷上无效。 2.第四题是选做题,答题前请在答卷指定位置上填写所选阅读类别序号;未按要求填写阅读 类别序号的,答案无效。 3.请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卷、答题卡、作文卷分开收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 ”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澈 / 掣肘 殷红 / 湮没 瞠目 / 螳臂当车 B.箴言 / 斟酌 蛊惑 / 商贾 船舷 / 扣人心弦 C.联袂 / 抉择 整饬 / 炽烈 辍学 / 绰绰有余 D.徘徊 / 脚踝 戏谑 / 琐屑 惬意 / 锲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 的精神气魄。 B.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气宇轩昂的 状 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C. 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有孝心,你的孩子将来 也会对你有孝心,上行下效嘛。 D. 这些个矛盾心态,显现出马英九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台湾政坛立足的困难性, 使得他在政治考量方面多了一份顾忌和如履薄冰的心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生活中,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而且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帮 助我们总结。 B. 六年来,快报便民网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帮助本市百万家庭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 种种困难。 C. 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所造成的。 D. 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 当 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 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① 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 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 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2008
④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A.④②①⑤③B.①⑤③④②C.①②⑤④③D.④①⑤③②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5-9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 阳江数所知。数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 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 之直视不言者久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 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 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穆之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 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 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 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 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 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 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辐辏求诉百端 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 涉皆悉赡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 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 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瞻生多阙。 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 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 (选自《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有删节》) 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屈:委屈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属:恰逢 C.长民果有异谋异谋:阴谋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画策:谋划决策 6.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谁堪其选/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 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7.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④ 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 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A.④②①⑤③ B.①⑤③④② C.①②⑤④③ D.④①⑤③②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 5-9 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 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 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 之直视不言者久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 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 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穆之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 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 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 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 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 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 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 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 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瞻生多阙。 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 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 (选自《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有删节》) 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屈:委屈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属:恰逢 C.长民果有异谋 异谋:阴谋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 画策:谋划决策 6.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谁堪其选 /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 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 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7.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公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A.①③④ 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 得到了高祖赏识,并立刻展开工作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 这样可以掩盖某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 展果然证实了高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 说,除了这一缺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符号“/”断句。(4分)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辐辏求诉百端 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 涉皆悉赡举 (2)翻译下列的句子。(6分) ①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②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 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 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 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不以物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诗经?氓》) (3)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 (4)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 得到了高祖赏识,并立刻展开工作。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 这样可以掩盖某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 展果然证实了高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 说,除了这一缺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符号 “/ ”断句。(4 分)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 举。 (2)翻译下列的句子。(6 分) ①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②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 分)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 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 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 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 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不以物喜,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经?氓》) (3)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 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 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 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 感和韵律美;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广东开平风采堂的立面构图,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 奏和韵律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层层推进,给人一种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 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 居,注重的并非单体的高大,而是群体的宏伟:追求的不是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在时 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和品格。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或暗,却都气韵 生动,韵律和谐。 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一言以蔽之 “韵”。“因为建筑艺术是把人们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去领略多变而流动的造型,人 们通过空间的时间化来认识建筑的审美特征,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美 国的建筑评论家哈姆林曾说,“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 简法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建筑艺术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 局、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门窗柱子的式样与安排等,来表现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的。因此 建筑空间之“韵”,大体上可分为建筑外部空间之韵和内部空间之韵。就前者而言,黑格尔 曾以古希腊的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三种柱式的美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 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便会形成庄重、秀美和富丽等性格区别。我国著名建筑学 家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 韵律。梁思成先生曾形象生动地比喻说,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好像2/4拍子的乐曲,而 柱二窗的连续重复排列,就好比3/4拍子的“蓬恰恰,蓬恰恰”的华尔兹圆舞曲了。如 果说,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那么,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 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 的建筑,由于成功地处理了建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 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 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 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切切的恋歌和清晰愉快的田园小唱。 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建筑的内部由许多室内空间组合而成, 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 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 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 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如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 居,其空间序列清晰有致,有前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卷相对应的位置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虽然建筑与音乐二者之间区别明显,但西方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大师都将建筑比作 “凝固的音乐”。 B.建筑艺术的“韵”,是借助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等独特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 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 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 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 感和韵律美;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广东开平风采堂的立面构图,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 奏和韵律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层层推进,给人一种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 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 居,注重的并非单体的高大,而是群体的宏伟;追求的不是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在时 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和品格。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或暗,却都气韵 生动,韵律和谐。 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一言以蔽之, “韵”。“因为建筑艺术是把人们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去领略多变而流动的造型,人 们通过空间的时间化来认识建筑的审美特征,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美 国的建筑评论家哈姆林曾说,“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 简法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建筑艺术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 局、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门窗柱子的式样与安排等,来表现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的。因此, 建筑空间之“韵”,大体上可分为建筑外部空间之韵和内部空间之韵。就前者而言,黑格尔 曾以古希腊的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三种柱式的美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 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便会形成庄重、秀美和富丽等性格区别。我国著名建筑学 家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 韵律。梁思成先生曾形象生动地比喻说,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好像 2/4 拍子的乐曲,而 一柱二窗的连续重复排列,就好比 3/4 拍子的“蓬恰恰,蓬恰恰”的华尔兹圆舞曲了。如 果说,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那么,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 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 的建筑,由于成功地处理了建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 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 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 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切切的恋歌和清晰愉快的田园小唱。” 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建筑的内部由许多室内空间组合而成, 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 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 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 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如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 居,其空间序列清晰有致,有前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卷相对应的位置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虽然建筑与音乐二者之间区别明显,但西方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大师都将建筑比作 “凝固的音乐”。 B.建筑艺术的“韵”,是借助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等独特
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 C.人们将建筑与音乐相联相比,主要是因为建筑艺术具有可以领略得到的韵味和节奏感, 这一点与音乐是相似的 D.建筑艺术之韵有外部空间之韵和内部空间之韵之分,前者体现建筑艺术之韵的变化,后 者则体现出建筑艺术之韵的和谐。 E.梁思成认为,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而建筑物中柱和窗的排列就犹如音乐 的节拍。 13.下面各项中,对建筑的“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筑所具有的类似于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的那种美 B.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西方建筑像交响乐,中国建筑则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美。 C.中国建筑追求的的在时间中展开和流动的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的美。 D.建筑物空间组合中体现出来的既富于变化而又浑然和谐的美 14.文章首段列举了“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等七个例子, 这些例子说明了中国建筑艺术具有哪些类型的音乐美感?请概括。(4分) 15.请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方面,说说建筑怎样才具有“韵”?(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答题前请在答卷指定位置上填写所选阅读类别序号:未填写序号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 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 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 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 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 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 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 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 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 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 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 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 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 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 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 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 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 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 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
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 C.人们将建筑与音乐相联相比,主要是因为建筑艺术具有可以领略得到的韵味和节奏感, 这一点与音乐是相似的。 D.建筑艺术之韵有外部空间之韵和内部空间之韵之分,前者体现建筑艺术之韵的变化,后 者则体现出建筑艺术之韵的和谐。 E.梁思成认为,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而建筑物中柱和窗的排列就犹如音乐 的节拍。 13.下面各项中,对建筑的“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筑所具有的类似于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的那种美。 B.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西方建筑像交响乐,中国建筑则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美。 C.中国建筑追求的的在时间中展开和流动的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的美。 D.建筑物空间组合中体现出来的既富于变化而又浑然和谐的美。 14.文章首段列举了“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等七个例子, 这些例子说明了中国建筑艺术具有哪些类型的音乐美感?请概括。(4 分) 15.请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方面,说说建筑怎样才具有“韵”?(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答题前请在答卷指定位置上填写所选阅读类别序号;未填写序号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 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 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 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 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 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 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 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 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 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 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 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 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 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 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 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 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 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 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