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的一个主要类型。例如,黑芥子苷对菜粉蝶产卵具有刺激作 用,可用 黑茶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产卵,一旦产卵后,它就特别喜欢在此种 颜色的纸上产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时,也趋向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因 此,这种中立的刺激(颜色)就同有意义的刺激(黑芥子苷)联系起来了。在自 然界,智利小植绞螨可以把寄主植物化学信号与猎物联系起来,提髙其捕食效果: 一种捕食性的花蝽成虫可以把梨木虱取食诱导的挥发物与猎物出现联系起来,而 在室内饲养没有接触到该挥发物的花蝽在嗅觉测定中不显示偏好性;七星瓢虫也 可以把气味和颜色的组合与猎物蚜虫联系起来,提髙其搜索和捕食效率。 事实上,只有当学习能力不仅仅成为一种自动的M,而是变ˆ对环境的更佳方式 时,这种能力才会进化到更高层次。例如,有些种类的蜜蜂只依靠单一种类的花 朵为生,它们利用自动的感观刺激就能找到足够的花蜜。而另一些蜜蜂能适应多 种花期不同、形状各异的花朵。荚国科学家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大黄蜂比学得慢 的其他种类多采集40%的花蜜。一般来讲,食性越广的昆虫,面临的栖息环境就 越复杂,其行为可塑性也大,#习的能力也就更强。 9.下列关于昆虫的学习能力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阽虫的学习能力是昆虫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B.阽虫的学习能力在不同发育阶段是不“相同的 C.高等昆虫学习能力耍比低等昆虫学习能力强 D.印记和联系学习是阽虫竽习行为的两神类型。 20.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虫的觅食行为既足昆虫的先天本能,同时也需耍通过学习形成 B.社会性坫虫的学习能力最强,它们的行为也比低等昆虫复杂得多。 C.印记是只有昆虫才有的特殊学习行为,它形成P昆虫生命的早期。 D.记虫的食性越广,意味着其行为可塑性就更大,学习能力也更强。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阽虫的学习行为为昆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B.联系学习是昆虫捕食等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行为。 C.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昆虫的学习能力可以无限进化提高。 D.昆虫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八 (2013届山东聊城某重点高中12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6——8小题。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一一移动阅读 《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 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 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 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 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2004年7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 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它的移动性、便携 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 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的一个主要类型。例如,黑芥子苷对菜粉蝶产卵具有刺激作 用,可用 黑茶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产卵,一旦产卵后,它就特别喜欢在此种 颜色的纸上产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时,也趋向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因 此,这种中立的刺激(颜色)就同有意义的刺激(黑芥子苷)联系起来了。在自 然界,智利小植绞螨可以把寄主植物化学信号与猎物联系起来,提高其捕食效果; 一种捕食性的花蝽成虫可以把梨木虱取食诱导的挥发物与猎物出现联系起来,而 在室内饲养没有接触到该挥发物的花蝽在嗅觉测定中不显示偏好性;七星瓢虫也 可以把气味和颜色的组合与猎物蚜虫联系起来,提高其搜索和捕食效率。 事实上,只有当学习能力不仅仅成为一种自动的 M,而是变^对环境的更佳方式 时,这种能力才会进化到更高层次。例如,有些种类的蜜蜂只依靠单一种类的花 朵为生,它们利用自动的感观刺激就能找到足够的花蜜。而另一些蜜蜂能适应多 种花期不同、形状各异的花朵。荚国科学家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大黄蜂比学得慢 的其他种类多采集 40%的花蜜。一般来讲,食性越广的昆虫,面临的栖息环境就 越复杂,其行为可塑性也_大,#习的能力也就更强。 19.下列关于昆虫的学习能力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阽虫的学习能力是昆虫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B. 阽虫的学习能力在不同发育阶段是不“相同的 C. 高等昆虫学习能力耍比低等昆虫学习能力强。 D. 印记和联系学习是阽虫竽习行为的两祌类型。 20.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昆虫的觅食行为既足昆虫的先天本能,同时也需耍通过学习形成。 B. 社会性坫虫的学习能力最强,它们的行为也比低等昆虫复杂得多。 C. 印记是只有昆虫才有的特殊学习行为,它形成 P 昆虫生命的早期。 D. 记虫的食性越广,意味着其行为可塑性就更大,学习能力也更强。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阽虫的学习行为为昆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B. 联系学习是昆虫捕食等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行为。 C. 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昆虫的学习能力可以无限进化提高。 D. 昆虫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八 、 (2013 届山东聊城某重点高中 12 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 6——8 小题。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 《2011 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 9 亿分钟(相当于 17 个世纪)、6 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 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 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 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 2004 年 7 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 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它的移动性、便携 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 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但是,基于2.5G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随着 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 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 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这些基于移动工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 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 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 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 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 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汘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 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 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 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 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 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 演讲时说:“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CNIC统计显示,截 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 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 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摩尔定律预示着移 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 读量更大。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成为 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 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务,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 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 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 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 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22.下列关于“移动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新兴阅读方式,这里面既有阅读方式 方法的变化,也有读物内容的变化。 B.“移动阅读”将随着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的趋势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阅 读体验和更大的阅读量,并将替代传统阅读 C.“移动阅读”时代到来的标志是3G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电纸书、智能平板、 PEP上阅读成为潮流 D.“移动阅读”是人们利用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的方式,而用 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最早得到认可和追捧。 23.下列表述不能支持“移动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碎片化”形态,在这样的时间 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
但是,基于 2.5G 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随着 3G 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 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 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 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这些基于移动工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 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 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 PDF、TXT 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 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 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 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 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 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 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 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 演讲时说:“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CNNIC 统计显示,截 至 2012 年 6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 3.88 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 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 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 45%。摩尔定律预示着移 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 读量更大。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成为一 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 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务,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 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 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 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 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22.下列关于“移动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新兴阅读方式,这里面既有阅读方式、 方法的变化,也有读物内容的变化。 B.“移动阅读”将随着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的趋势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阅 读体验和更大的阅读量,并将替代传统阅读。 C.“移动阅读”时代到来的标志是 3G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电纸书、智能平板、 PEP 上阅读成为潮流。 D.“移动阅读”是人们利用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的方式,而用 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最早得到认可和追捧。 23.下列表述不能支持“移动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碎片化”形态,在这样的时间 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
B.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 不长的文章。 C.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给人的教益是 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 D.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 影响,正所谓开“卷”未必有益。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技术的移动阅读可 能会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B.人们可以使用阅读终端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工具 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随时随地以书会友。 C.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不伤 眼晴,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 D.传统阅读时代的书房藏书“汗牛充栋”,而移动阅读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子 阅读器就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书,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 九 (2013届山东济宁泗水一中12月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 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 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 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 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 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 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 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 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 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 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12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 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 千米,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包括墙体10053段, 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 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B.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 不长的文章。 C.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给人的教益是 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 D.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 影响,正所谓开“卷”未必有益。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 3G 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技术的移动阅读可 能会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B.人们可以使用阅读终端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工具 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随时随地以书会友。 C.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不伤 眼晴,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 D.传统阅读时代的书房藏书“汗牛充栋”,而移动阅读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子 阅读器就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书,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 九 、 (2013 届山东济宁泗水一中 12 月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 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 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 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 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 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 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 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 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 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 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 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 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 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 12 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 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 21196.18 千米,分布于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403 个县域内,包括墙体 10053 段, 壕堑 1762 段,单体建筑 29507 座,关堡 2210 座,相关设施 189 处,共计 43721 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 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枃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 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 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 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 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2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 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摘自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25.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是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 文化遗产。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 们发现。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2万公里,贯穿中国两 千年历史。 2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万里长城”的声 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 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说明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 这样的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D.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 调查工作,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家底”。 2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延袤万余里” 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 勇军进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 专项保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 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十 (2013届四川成都七中12月月考) 实用类阅读,完成8~10题。(9分)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 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 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
2006 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 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 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 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 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 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 2 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 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摘自 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25.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是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 文化遗产。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 们发现。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 2 万公里,贯穿中国两 千年历史。 2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万里长城”的声 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 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说明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 这样的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D. 2006 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 调查工作,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家底”。 2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延袤万余里” 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 勇军进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 专项保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 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十 、 (2013 届四川成都七中 12 月月考) 实用类阅读,完成 8~10 题。(9 分)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 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 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
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 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 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即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 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到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 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 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合适、最现代化的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 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 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 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 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因此, 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我们经常跟着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 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 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 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 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 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 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 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上升和发 展 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 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 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 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4期) 28.下列对“东方数学”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1段划线的“东方数学”与末段划线的“东方的数学”应是同一概念 B.东方数学着重的是计算,重视计算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可视之为一种处理 抽象事物的“组合数学”。 C.东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现代欧美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D.东方数学要内容是证明定理。 29.对第1段末划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以问题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而西方数学以公理为出发点,主 A.东方的古代数学切合计算机使用,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 学 B.中国数学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C.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恰巧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要求,所以也是 计算机时代最现代化的数学 D.中国古代首创的组合数学,符合计算机能处理各种问题的要求,是计算机时 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 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 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即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 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到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 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 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合适、最现代化的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 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 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 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 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因此, 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我们经常跟着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 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 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 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 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 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 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 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上升和发 展。 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 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 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 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4 年第 4 期) 28.下列对“东方数学”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 1 段划线的“东方数学”与末段划线的“东方的数学”应是同一概念。 B.东方数学着重的是计算,重视计算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可视之为一种处理 抽象事物的“组合数学”。 C.东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现代欧美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D.东方数学要内容是证明定理。 29.对第 1 段末划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以问题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而西方数学以公理为出发点,主 A.东方的古代数学切合计算机使用,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 学。 B. 中国数学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C.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恰巧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要求,所以也是 计算机时代最现代化的数学。 D.中国古代首创的组合数学,符合计算机能处理各种问题的要求,是计算机时 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