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 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 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 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 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 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导学》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导学》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11
11 机杼 可汗 燕山 鞍鞯 扑朔 迷离 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 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 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 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 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 4 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 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导学》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导学》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3.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4.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 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 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 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 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 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 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2 观刈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3.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4.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 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 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 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 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 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 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