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 专题整体教学设计 ()内涵概述 人要想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 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人类社会的 文明进步有赖于人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识,尊重科 有学习的需求和读书学习的欲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 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 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 质疑和创新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 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 法 3.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 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活动安排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首先要注意专题 在模块中的位置,注意专题的内涵,注意专题中每个板块的侧重点。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 方式,但必须以个人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 习中解决,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预习计划,让学生作一定的准备,以保证课 堂探讨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 以达到专题设计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 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 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问题要注意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做一些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时按要求对每一部分作整体探讨。探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 现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保持和发展探讨 的兴趣。专题的核心思想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探讨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黑塞文章 的中心意思是阅读经典,《劝学》和《师说》的基本意思也不难理解,《贵在一个“新”字 中心明确,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 思 1.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几个层次讨 论展开探讨。 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 一.专题整体教学设计 ㈠内涵概述: 人要想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 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人类社会的 文明进步有赖于人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识,尊重科 学,有学习的需求和读书学习的欲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 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 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 质疑和创新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 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㈡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 法。 3.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 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二.教学活动安排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首先要注意专题 在模块中的位置,注意专题的内涵,注意专题中每个板块的侧重点。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 方式,但必须以个人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 习中解决,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预习计划,让学生作一定的准备,以保证课 堂探讨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 以达到专题设计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 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 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问题要注意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做一些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时按要求对每一部分作整体探讨。探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 现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保持和发展探讨 的兴趣。专题的核心思想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探讨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黑塞文章 的中心意思是阅读经典,《劝学》和《师说》的基本意思也不难理解,《贵在一个“新”字》 中心明确,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 1.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几个层次讨 论展开探讨。 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 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 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 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 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 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 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 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 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 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 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 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 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 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 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 价值的思想。本专题的第二部分学习材料也能印证黑塞的这个论断。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 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 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 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许多同学在高小到初中阶段读过 中国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时可举中国古 典名著的阅读为例。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 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 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 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 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 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 的教养”,—一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 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 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2)第二部分内容的核心是论求学之道,议论的出发点可以用一个“学”字概括 两篇文章都是中国传统的典范文章,历久不衰,正可以说明“经典的力量”所阐述的内 容。《劝学》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身立德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谈的是个人的学习 而《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涉及到个人与外部的联系。对青少年而言,这是获得教养的主 要的两种途径。指导阅读可以逐段阅读,理清基本意思,不必要求学生对文本作过细的研习 重要的是弄清几个问题的关系,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 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 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 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 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 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 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 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 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 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 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 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 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 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 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 价值的思想。本专题的第二部分学习材料也能印证黑塞的这个论断。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 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 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 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许多同学在高小到初中阶段读过 中国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时可举中国古 典名著的阅读为例。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 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 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 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 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 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 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 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 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2)第二部分内容的核心是论求学之道,议论的出发点可以用一个“学”字概括。 两篇文章都是中国传统的典范文章,历久不衰,正可以说明“经典的力量”所阐述的内 容。《劝学》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身立德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谈的是个人的学习; 而《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涉及到个人与外部的联系。对青少年而言,这是获得教养的主 要的两种途径。指导阅读可以逐段阅读,理清基本意思,不必要求学生对文本作过细的研习, 重要的是弄清几个问题的关系,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让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在关系,引导他们注意文本中的语句,从 中找出古人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 《劝学》讲学习的基本道理,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己”,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 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思想 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师说》也强调积累,被韩愈称赞的李蟠,正是在“六 艺经传皆习之”的基础上求师而问的。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必须学习,荀子的论述中有没有类似的思想? 荀子注意到学习者的“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一定要从师而学,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 学习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 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一一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 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 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 般的生存需求。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能有生命力?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 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 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师说》是 千多年前的“时文”,作者是针对社会上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展开论述的,可是文章也流 传千年,因为作者揭示的是读书人的通病(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至今仍然能从中感 受强烈的针对性。韩愈的文章是写给李蟠的,他写作本文时并没有想到文章会流传后世:而 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联想到当今的社会风气,从中能发现颠扑不破的基本真理,这也说明了 经典的力量。《师说》在结尾处称赞李蟠,一是嘉许李蟠“好读书”,其实称赞的是他“六艺 经传皆习之”,从中也可以看出韩愈也是主张读经典的;二是嘉许李蟠的“不拘于时”,“时 指的是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李蟠从师而学,所以学业精进,有所成就。从今天人们发表 意见和评论的动因看,两文的作者也有可能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发议论的。 在这一部分,探讨时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如何认识学习的阶段性?“童子之师”与“读经之师”真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 从终生学习的目标看,我们目前的“学业”起的是什么作用? 如何提出进一步的学习目标?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让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在关系,引导他们注意文本中的语句,从 中找出古人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 《劝学》讲学习的基本道理,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 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思想。 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师说》也强调积累,被韩愈称赞的李蟠,正是在“六 艺经传皆习之”的基础上求师而问的。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必须学习,荀子的论述中有没有类似的思想? 荀子注意到学习者的“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一定要从师而学,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 学习。 ……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 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 扩展, 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 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 般的生存需求。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能有生命力?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 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 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师说》是一 千多年前的“时文”,作者是针对社会上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展开论述的,可是文章也流 传千年,因为作者揭示的是读书人的通病(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至今仍然能从中感 受强烈的针对性。韩愈的文章是写给李蟠的,他写作本文时并没有想到文章会流传后世;而 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联想到当今的社会风气,从中能发现颠扑不破的基本真理,这也说明了 经典的力量。《师说》在结尾处称赞李蟠,一是嘉许李蟠“好读书”,其实称赞的是他“六艺 经传皆习之”,从中也可以看出韩愈也是主张读经典的;二是嘉许李蟠的“不拘于时”,“时” 指的是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李蟠从师而学,所以学业精进,有所成就。从今天人们发表 意见和评论的动因看,两文的作者也有可能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发议论的。 在这一部分,探讨时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如何认识学习的阶段性?“童子之师”与“读经之师”真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 从终生学习的目标看,我们目前的“学业”起的是什么作用? 如何提出进一步的学习目标?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3)专题的第三部分谈“思”,重点是独立思考和创新问题。相对于前两个部分而言, 从“获取教养”这个意义上说,“独立思考”是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一部分的学习围绕《贵在一个“新”字》展开探讨。该文重点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及 如何通过独立思考实现创新。作者是著名数学家、资深教授,担任过大学校长,不但在数学 研究上卓有成就,研究成才理论也有独到的发现。作为介绍学习方法的普及读物,本文通俗 易懂。但是相对于“读”和“学”,独立思考的内涵更为丰富,论述问题既有深度也有广 在教学中宜让学生自行展开探讨,能提出问题并作较为深入的思考 本文文本浅易,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组织探讨时可以启发学生注意开掘 作者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需要哪些条件?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贵在一个‘新’字”,而文章却并没有具体地谈“创新”? 他的论述对社会科学研究有用吗?能否找出一些实例? 为什么作者把独立思考的素质看得如此重要? 他介绍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在探讨中要联系学习实际,特别是有说服力的个案个例,教师也可以提供教学中的得失 有时候,教训比经验更有探讨和记忆的价值,所以在探讨中既要注意正面经验,更要注意来 自反面的教训 学生探讨有可能发现以下基本结论: 落后的学习方法是因为有落后的教育观念。文章作者从正面阐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 可以从反面观察出“学而不思”的弊端 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素质,作者提出四个基本条件:要有怀疑精神,要重视积累,注 重方法,勇于实践。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文章指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具体表现为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 发明新技术,写出新作品等等。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 有发现,也就不可能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 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必须独立思考。作者不需要把笔墨花在论证“创新”如何重 要上,因为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了 文章主要就自然科学研究谈独立思考,实际上独立思考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更为重
(3)专题的第三部分谈“思”,重点是独立思考和创新问题。相对于前两个部分而言, 从“获取教养”这个意义上说,“独立思考”是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一部分的学习围绕《贵在一个“新”字》展开探讨。该文重点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及 如何通过独立思考实现创新。作者是著名数学家、资深教授,担任过大学校长,不但在数学 研究上卓有成就,研究成才理论也有独到的发现。作为介绍学习方法的普及读物,本文通俗 易懂。但是相对于“读”和“学”,独立思考的内涵更为丰富,论述问题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在教学中宜让学生自行展开探讨,能提出问题并作较为深入的思考。 本文文本浅易,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组织探讨时可以启发学生注意开掘。 作者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需要哪些条件?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贵在一个‘新’字”,而文章却并没有具体地谈“创新”? 他的论述对社会科学研究有用吗?能否找出一些实例? 为什么作者把独立思考的素质看得如此重要? 他介绍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 在探讨中要联系学习实际,特别是有说服力的个案个例,教师也可以提供教学中的得失。 有时候,教训比经验更有探讨和记忆的价值,所以在探讨中既要注意正面经验,更要注意来 自反面的教训。 学生探讨有可能发现以下基本结论: 落后的学习方法是因为有落后的教育观念。文章作者从正面阐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 可以从反面观察出“学而不思”的弊端。 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素质,作者提出四个基本条件:要有怀疑精神,要重视积累,注 重方法,勇于实践。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文章指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具体表现为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 发明新技术,写出新作品等等。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 有发现,也就不可能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 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必须独立思考。作者不需要把笔墨花在论证“创新”如何重 要上,因为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了。 文章主要就自然科学研究谈独立思考,实际上独立思考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更为重
要。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发现本属自然科学领域,但是都引起 过宗教政治势力的镇压和攻击。中国古代稍稍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读书人,都会被视为异端。 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有《问孔》、《刺孟》篇,不得读书人的喜欢,晋代嵇康因为一句“非 汤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贽因不赞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下狱。为什么中国古代 灿烂的文化后来没有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从康梁的变法到五四运动,从“百家争鸣 到“两个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那样艰难,就在于具备独立思考素质的知识分子过 少。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才逐步 倡导了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观存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要发展,走改革 开放之路,思想解放是关键。中国教育落后,主要在于灌输替代了独立思考。 无论在具体的学习还是研究,“不思想”终将一事无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识”,只 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获得教养,获得智慧。 随着探讨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中国文化教育的大背景。结合这个大背景,本 专题的探讨可能会有深度和广度。如,中国古代注意到“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究竟有没有“不唯上,不唯尊,只唯实”的独立思考?中国的 传统文化是否提倡独立思考?为什么中国社会近五百年在人文科学方面没有对人类作出有 价值的贡献?为什么没出现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有没有关系? 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存在什么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中,文科理科所占比例为什么和发达国家相 反?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 为探讨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学生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形成自己 的见解。 (4)本专题还有些有趣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 王梓坤的文章,很明确的可以看出是普及读物,任何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读 那么我们推导:韩愈的《师说》仅仅是赠给李蟠的吗?荀子的《劝学》又是写给什么人读的? 通过三个部分的比较,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韩愈认为师有“句读之师”和“传道受业 解惑之师”之分,而黑塞则注意到儿童学写字母、拼读音节阶段处在同一起点上,而后来的 发展,满足于一般阅读与继续深入阅读二者将有很大的区别。 《劝学》中的一些有关学习的论述,今天看起来,过于简单,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比 喻?这种行文方法和作者面对的人群素质有没有关系? 古代的学习观和现代学习理念相比,是有些落后的。在现今的学习条件下,如何读,如 何学,如何思考呢? 《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作者两次提到“受骗上当”,是基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但是文章 的落点为什么是在“创新”上? 相关连接 1.《获得教养的途径》
要。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发现本属自然科学领域,但是都引起 过宗教政治势力的镇压和攻击。中国古代稍稍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读书人,都会被视为异端。 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有《问孔》、《刺孟》篇,不得读书人的喜欢,晋代嵇康因为一句“非 汤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贽因不赞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下狱。为什么中国古代 灿烂的文化后来没有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从康梁的变法到五四运动,从“百家争鸣” 到“两个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那样艰难,就在于具备独立思考素质的知识分子过 少。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20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才逐步 倡导了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观存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要发展,走改革 开放之路,思想解放是关键。中国教育落后,主要在于灌输替代了独立思考。 无论在具体的学习还是研究,“不思想”终将一事无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识”,只 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获得教养,获得智慧。 随着探讨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中国文化教育的大背景。结合这个大背景,本 专题的探讨可能会有深度和广度。如,中国古代注意到“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究竟有没有“不唯上,不唯尊,只唯实”的独立思考?中国的 传统文化是否提倡独立思考?为什么中国社会近五百年在人文科学方面没有对人类作出有 价值的贡献?为什么没出现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有没有关系? 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存在什么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中,文科理科所占比例为什么和发达国家相 反?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 为探讨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学生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形成自己 的见解。 (4)本专题还有些有趣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 王梓坤的文章,很明确的可以看出是普及读物,任何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读, 那么我们推导:韩愈的《师说》仅仅是赠给李蟠的吗?荀子的《劝学》又是写给什么人读的? 通过三个部分的比较,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韩愈认为师有“句读之师”和“传道受业 解惑之师”之分,而黑塞则注意到儿童学写字母、拼读音节阶段处在同一起点上,而后来的 发展,满足于一般阅读与继续深入阅读二者将有很大的区别。 《劝学》中的一些有关学习的论述,今天看起来,过于简单,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比 喻?这种行文方法和作者面对的人群素质有没有关系? 古代的学习观和现代学习理念相比,是有些落后的。在现今的学习条件下,如何读,如 何学,如何思考呢? 《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作者两次提到“受骗上当”,是基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但是文章 的落点为什么是在“创新”上? 三.相关连接 1.《获得教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