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 和伊斯兰教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 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即通过建筑的 空间与实体(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使建筑既具功能又达到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 合性艺术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领略中山陵的巍巍气势,直 观法国凡尔赛宫的金壁辉煌、豪华非凡;回首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 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 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 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说明顺序。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4、品味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5、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征,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 6、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教学思路 本单元介绍了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建筑,大都是说明文,大量说明性的文字会令学生头昏脑 胀,兴趣大减。学生由于经历有限,基本不可能游历这些名胜,因此,让学生了解这些名胜的意 义价值所在,学生也许会感兴趣,激发游历的兴趣。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文体已被淡化。本单元虽说都是说明文,但我们大可不必从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方面做大量烦琐的分析。而是要抓住每课语言的特点,进行学习。当然,淡 化文体,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单元教材分析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篇说明文按空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题字和碑文,突 出了纪念碑的意义;碑身造型,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 百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进而更深刻地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文章既介绍纪念碑的所在位置以及它在结构、造型等方面的 特点,又介绍它兴建经过以及作者在瞻仰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既说明这座建筑物的总体特
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 和伊斯兰教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 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即通过建筑的 空间与实体(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使建筑既具功能又达到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 合性艺术。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领略中山陵的巍巍气势,直 观法国凡尔赛宫的金壁辉煌、豪华非凡;回首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 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 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 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说明顺序。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4、品味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5、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征,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 6、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教学思路 本单元介绍了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建筑,大都是说明文,大量说明性的文字会令学生头昏脑 胀,兴趣大减。学生由于经历有限,基本不可能游历这些名胜,因此,让学生了解这些名胜的意 义价值所在,学生也许会感兴趣,激发游历的兴趣。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文体已被淡化。本单元虽说都是说明文,但我们大可不必从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方面做大量烦琐的分析。而是要抓住每课语言的特点,进行学习。当然,淡 化文体,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单元教材分析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篇说明文按空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题字和碑文,突 出了纪念碑的意义;碑身造型,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 一百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进而更深刻地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文章既介绍纪念碑的所在位置以及它在结构、造型等方面的 特点,又介绍它兴建经过以及作者在瞻仰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既说明这座建筑物的总体特
征,又介绍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特征。在表达上作者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记叙、议论、描 写,语言富于变化。 《巍巍中山陵》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 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色,表达了它巍巍的气势以及孙中山先生在 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凡尔赛宫》 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地表 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文中插入历史轶事,颇有趣味性。语言准 确而富有文学性。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法国凡尔赛宫的历史,以及它宏伟壮观的外部布局和金 壁辉煌的内部陈设,那神奇别致的镜廊、优美恬静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都让人赞叹不已,让我们 领略到了这座驰名世界的宫殿的丰姿,也欣赏了外国建筑的独特风情 《短文两篇》 《黄鹤楼》介绍了楼的雄伟髙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枃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 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本文篇幅短小 内涵丰富。 《于园》着重介绍了于园磊石之奇以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 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2课时 《凡尔赛宫》 1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诵读欣赏 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单元小结 1课时
2 征,又介绍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特征。在表达上作者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记叙、议论、描 写,语言富于变化。 《巍巍中山陵》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 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色,表达了它巍巍的气势以及孙中山先生在 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凡尔赛宫》 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地表 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文中插入历史轶事,颇有趣味性。语言准 确而富有文学性。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法国凡尔赛宫的历史,以及它宏伟壮观的外部布局和金 壁辉煌的内部陈设,那神奇别致的镜廊、优美恬静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都让人赞叹不已,让我们 领略到了这座驰名世界的宫殿的丰姿,也欣赏了外国建筑的独特风情。 《短文两篇》 《黄鹤楼》介绍了楼的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 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本文篇幅短小, 内涵丰富。 《于园》着重介绍了于园磊石之奇以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 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单元课时安排:共 14 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 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2 课时 《巍巍中山陵》 2 课时 《凡尔赛宫 》 1 课时 《短文两篇》 2 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单元小结 1 课时
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标: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 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竞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 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 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 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 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 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 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要求学生注音) 瞻仰( zhang yang)矗(chu)立五卅(sa)奠(dian)基 砌(q)墙上溯(Su)伟绩(j) 镏(i)金 挑衅( tiao xin)逾越( yu yue)天堑(qan)重幔( chong man) 不朽(ⅹia)横幅(f)发髻(ji)镶嵌( x yang q 1an) 销毁践踏徒手熊熊火焰峻峭老巢搀扶( chan fu)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3 第 11 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标: 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 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 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 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 1952 年 8 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 1958 年 4 月 22 日建 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 朽》一文,最早刊登在 1958 年 4 月 23 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 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 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要求学生注音) 瞻仰(zhāng yǎng) 矗(chù)立 五卅(sà) 奠(diàn)基 砌(qì)墙 上溯(sù) 伟绩(jì) 镏(liú)金 挑衅(tiǎo xìn) 逾越(yú yuè) 天堑(qiàn) 重幔(chóng màn) 不朽(xiǔ) 横幅(fǘ) 发髻(jì) 镶嵌(xiāng qiàn) 销毁 践踏 徒手 熊熊火焰 峻峭 老巢 搀扶(chān fú)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岀现,势不可当 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3.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的结构提示,整体感知课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也可具体一点)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参看单元 支配表的要求: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一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 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 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建筑物的特点,即给人的总体感觉),说 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主题,即纪念谁)、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 碑座四周的浮雕。(参看练习三以及课本彩图插页)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行踪(瞻仰过程〕顺序:进入广场——一越过广场——踏着石道——一走到碑前。按行 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 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 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 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一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4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3.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的结构提示,整体感知课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 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 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 10 幅浮雕。(也可具体一点) 第三段(11 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参看单元 支配表的要求: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 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 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 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建筑物的特点,即给人的总体感觉),说 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 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主题,即纪念谁)、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 碑座四周的浮雕。(参看练习三以及课本彩图插页) 第三层(7-10 节):具体介绍 10 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 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行踪(瞻仰过程)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 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 2 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 文的主题。 第 3 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 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 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 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 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 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 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 3.预习第7-10节,试填写练习中的表格 4.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 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 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 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 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 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 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 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 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 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 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 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 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 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
5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 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 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 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 6 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 3.预习第 7-10 节,试填写练习中的表格。 4.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 节)。 大碑座四周的 10 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 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 10 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 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 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 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 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 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 年 6 月 3 日)、地 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 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 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 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 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 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 ──1851 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