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周口、驻马店等六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 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 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 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那么,在中国,文学 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没有神 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 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 “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 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 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 是上古史的神话化。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 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 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 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 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 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 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 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 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 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 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 的结果。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 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 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 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 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 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 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如陆侃 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 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南省南阳、周口、驻马店等六市 201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第 I 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 20 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不过,到了 20 世纪,随着西 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西方 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 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那么,在中国,文学 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没有神 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 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 “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 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 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 是上古史的神话化。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 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 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 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 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 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 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 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 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 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 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 的结果。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 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到 1923 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 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 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 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 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 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如陆侃 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 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 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 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 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 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 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 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 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 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 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 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 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 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蟹肥觞杜鹃 丁之境 菊黄蟹肥秋正浓。 中秋节那天,小北专门到成隆行买了五只大闸蟹。128元一只,小北心里痛了 下,但想到妻子阿苏好这一口,也想让刚从农村老家来的父母尝尝正宗的大闸蟹 他那点小小的心痛转瞬即逝,那点钱算什么呢? 丰腕白净的阿苏生于江南,近段时间她正在减肥,晚上只喝一小碗汤和吃几口青 菜。小北妈妈做的面食,她绝口不吃。但家乡大闸蟹的诱惑,阿苏还是抵挡不住 的。她将小北买回来的活蟹洗净,放入蒸笼,蒸透后取出,去绳,将蟹一个个地 整齐地码在白瓷盘中,缸餐白盘,煞是养眼 小北的老家在缺水的黄土髙原,小时候从未吃过螃蟹。记得和阿苏谈恋爱时,他 在一家上海菜馆里第一次吃蟹,把蟹放进嘴里一阵乱嚼,味同嚼渣,连肉带碎壳 都吐进了骨碟里。阿苏吃吃地笑着,说他简直是暴殄天物 月圆之时,阳台上淡菊和秋桂的清香飘入室内,餐桌上除了红蟹白盘,还有各色 佳肴、时令鲜果。6岁的儿子一航早已等不及了,坐在餐椅上大喊:“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吃螃蟹啦,吃螃蟹啦。”小北先给自己的爸妈各拿了一只蟹,阿苏语
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 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 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 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 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 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 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 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 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 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 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 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 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蟹肥簕杜鹃 丁之境 菊黄蟹肥秋正浓。 中秋节那天,小北专门到成隆行买了五只大闸蟹。128 元一只,小北心里痛了一 下,但想到妻子阿苏好这一口,也想让刚从农村老家来的父母尝尝正宗的大闸蟹, 他那点小小的心痛转瞬即逝,那点钱算什么呢? 丰腕白净的阿苏生于江南,近段时间她正在减肥,晚上只喝一小碗汤和吃几口青 菜。小北妈妈做的面食,她绝口不吃。但家乡大闸蟹的诱惑,阿苏还是抵挡不住 的。她将小北买回来的活蟹洗净,放入蒸笼,蒸透后取出,去绳,将蟹一个个地 整齐地码在白瓷盘中,缸餐白盘,煞是养眼。 小北的老家在缺水的黄土高原,小时候从未吃过螃蟹。记得和阿苏谈恋爱时,他 在一家上海菜馆里第一次吃蟹,把蟹放进嘴里一阵乱嚼,味同嚼渣,连肉带碎壳 都吐进了骨碟里。阿苏吃吃地笑着,说他简直是暴殄天物。 月圆之时,阳台上淡菊和秋桂的清香飘入室内,餐桌上除了红蟹白盘,还有各色 佳肴、时令鲜果。6 岁的儿子一航早已等不及了,坐在餐椅上大喊:“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吃螃蟹啦,吃螃蟹啦。”小北先给自己的爸妈各拿了一只蟹,阿苏语
带炫耀地说:“爸妈,这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128元一只,你们见都没见过 的,小北专门买来给你们尝尝鲜。” “多少钱?128一只?这啥螃蟹啊?咋恁贵?那我不吃了,让航航吃。”小北妈 赶忙把自己面前的蟹放在了孙子的盘子里,小北的爸爸几乎同时也把蟹放回了白 瓷盘里。 小北又让了几次,老人坚决不肯吃。小北妈说:“俺们不爱吃,再说谁没吃过螃 蟹啊?村里小孩们都在河里摸螃蟹,半天就一篓子,回家洗干净了,裹上面粉, 在油锅里炸得焦黄焦黄的。”阿苏鄙夷地说:“你们北方人吃什么都是裏着面粉 油炸,蟹的鲜味全给糟蹋了!再说小河蟹能和大闸蟹比吗?” 阿苏边说边拿起一只蟹,她用葱般水嫩的手指掰下蟹脚,再用洁白整齐的牙齿咬 去蟹脚两头,用蟹脚的小头一捅,再用嘴一嘬,完整的蟹肉就出来了。小北胃寒, 再加上不善吃蟹,吃了一只便觉索然无味,儿子也就是好奇,碗中的蟹肉尝了几 口也作罢了。阿苏一边说笑丈夫儿子公婆不食美味不懂享受,一边大快朵颐,不 仅如此,她吃完一只蟹,还能原样把蟹壳拼装回去,一只蟹好像又原样复活了 第二天下班后,小北和阿苏一进家门,小北妈快步走进厨房,竟然从冰箱里端出 了四只用草绳捆缠着的锃亮的青壳螃蟹!“每天晚上看你都不怎么吃饭,但昨天 那么爱吃螃蟹,我今天在菜市场后面,见到有人在卖,28元四只,比小北买的 便宜多了……”“多少钱?28元四只?螃蟹?妈,你买的是死蟹吧,死螃蟹可 是坚决不能吃的。”阿苏觉得乡下来的婆婆肯定上当了。小北妈急着辩解说:“怎 么可能?眼珠都在动,不信,我解开给你看。”解开草绳的螃蟹张牙舞爪,看起 来很凶猛,似乎在为小北妈解围。“在菜市场买的吗?”阿苏又问。“不是,菜 市场后门,有人卖螃蟹。好多人都在排着队买,听说是刚从湖里捞的,很新 鲜……”小北妈嗫嚅着解释 阿苏口气里有了责怪:“妈,我都告诉过你。不要贪便宜去流动商贩那里买东西 怎么可能有7块钱一只的大闸蟹?再说了广州哪里会产大闸蟹啊?还刚捞的? 这种来路不明又便宜的东西,我是不敢吃的,吃出什么毛病怎么得了?”小北妈 一脸的不知所措。 小北知道妈妈尴尬,但也觉得阿苏说的不无道理,这螃蟹确实便宜得令人生疑, 说不定真是那无良小贩……这时,阿苏不容置疑地对婆婆说:“你和爸也不要吃, 吃出了毛病,还不知要花多少医药费呢。把螃蟹埋到花盆里作花肥吧。”小北想 了想,还是把四只生猛锃亮的螃蟹深埋进了阳台上最大的一个花盆里,那里种着 棵枝干道劲的觞杜鹃。冬天到来的时候,小北的父母早已回老家了。不知是不 是四只螃蟹的缘故,阳台上的觞杜鹃几乎每月都要盛放一次,并且颜色要比隔壁 家的红艳。 那天阿苏在整理阳台上的旧报纸,里面滑出了一张促销传单,印着四只蒸熟的红 红的大闸蟹,上写着:“新店开张,金秋送蟹,单只原价128元,现套餐只需 28元(仅限前50名顾客)。”阿苏望着又一次怒放的觞杜鹃,想起了花盆中的四 只蟹,想起了不识字的婆婆,她突然很想吃小北妈妈做的面条、饺子和葱油饼· (选自2015年12月7日《羊城晚报》,有删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北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从未吃过大闸蟹,但为了讨妻子的欢心,竟然不惜 高价专门为她买了五只阳澄湖大闸蟹 B.阿苏向公婆介绍大闸蟹,其语气耐人寻味,既有对自己吃过大闸蟹的炫耀,又 有对公婆没有吃过的些许不屑,还有显摆孝心的意味
带炫耀地说:“爸妈,这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128 元一只,你们见都没见过 的,小北专门买来给你们尝尝鲜。” “多少钱?128 一只?这啥螃蟹啊?咋恁贵?那我不吃了,让航航吃。”小北妈 赶忙把自己面前的蟹放在了孙子的盘子里,小北的爸爸几乎同时也把蟹放回了白 瓷盘里。 小北又让了几次,老人坚决不肯吃。小北妈说:“俺们不爱吃,再说谁没吃过螃 蟹啊?村里小孩们都在河里摸螃蟹,半天就一篓子,回家洗干净了,裹上面粉, 在油锅里炸得焦黄焦黄的。”阿苏鄙夷地说:“你们北方人吃什么都是裹着面粉 油炸,蟹的鲜味全给糟蹋了!再说小河蟹能和大闸蟹比吗?” 阿苏边说边拿起一只蟹,她用葱般水嫩的手指掰下蟹脚,再用洁白整齐的牙齿咬 去蟹脚两头,用蟹脚的小头一捅,再用嘴一嘬,完整的蟹肉就出来了。小北胃寒, 再加上不善吃蟹,吃了一只便觉索然无味,儿子也就是好奇,碗中的蟹肉尝了几 口也作罢了。阿苏一边说笑丈夫儿子公婆不食美味不懂享受,一边大快朵颐,不 仅如此,她吃完一只蟹,还能原样把蟹壳拼装回去,一只蟹好像又原样复活了。 第二天下班后,小北和阿苏一进家门,小北妈快步走进厨房,竟然从冰箱里端出 了四只用草绳捆缠着的锃亮的青壳螃蟹!“每天晚上看你都不怎么吃饭,但昨天 那么爱吃螃蟹,我今天在菜市场后面,见到有人在卖,28 元四只,比小北买的 便宜多了……”“多少钱? 28 元四只?螃蟹?妈,你买的是死蟹吧,死螃蟹可 是坚决不能吃的。”阿苏觉得乡下来的婆婆肯定上当了。小北妈急着辩解说:“怎 么可能?眼珠都在动,不信,我解开给你看。”解开草绳的螃蟹张牙舞爪,看起 来很凶猛,似乎在为小北妈解围。“在菜市场买的吗?”阿苏又问。“不是,菜 市场后门,有人卖螃蟹。好多人都在排着队买,听说是刚从湖里捞的,很新 鲜……”小北妈嗫嚅着解释。 阿苏口气里有了责怪:“妈,我都告诉过你。不要贪便宜去流动商贩那里买东西, 怎么可能有 7 块钱一只的大闸蟹?再说了广州哪里会产大闸蟹啊?还刚捞的? 这种来路不明又便宜的东西,我是不敢吃的,吃出什么毛病怎么得了?”小北妈 一脸的不知所措。 小北知道妈妈尴尬,但也觉得阿苏说的不无道理,这螃蟹确实便宜得令人生疑, 说不定真是那无良小贩……这时,阿苏不容置疑地对婆婆说:“你和爸也不要吃, 吃出了毛病,还不知要花多少医药费呢。把螃蟹埋到花盆里作花肥吧。”小北想 了想,还是把四只生猛锃亮的螃蟹深埋进了阳台上最大的一个花盆里,那里种着 一棵枝干道劲的簕杜鹃。冬天到来的时候,小北的父母早已回老家了。不知是不 是四只螃蟹的缘故,阳台上的簕杜鹃几乎每月都要盛放一次,并且颜色要比隔壁 家的红艳。 那天阿苏在整理阳台上的旧报纸,里面滑出了一张促销传单,印着四只蒸熟的红 红的大闸蟹,上写着:“新店开张,金秋送蟹,单只原价 128 元,现套餐只需 28 元(仅限前 50 名顾客)。”阿苏望着又一次怒放的簕杜鹃,想起了花盆中的四 只蟹,想起了不识字的婆婆,她突然很想吃小北妈妈做的面条、饺子和葱油饼…… (选自 2015 年 12 月 7 日《羊城晚报》,有删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北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从未吃过大闸蟹,但为了讨妻子的欢心,竟然不惜 高价专门为她买了五只阳澄湖大闸蟹。 B.阿苏向公婆介绍大闸蟹,其语气耐人寻味,既有对自己吃过大闸蟹的炫耀,又 有对公婆没有吃过的些许不屑,还有显摆孝心的意味
C.这篇小说完全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讲述故事,但视角却有不同,如小北夫妻和 父母对大闸蟹价格的不同看法,这样写使情节发展产生了波澜。 D.阿苏深信“便宜无好货”,所以出于对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的考虑,也出于怕 花过多的医药费,便提出将蟹埋进花盆做肥料。 E.小说以阿苏看到促销传单、明白事情真相而被触动为结局,既出人意外,又在 情理之中,这样写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构思颇具艺术匠心。 (2)小说在刻画阿苏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从场景照应看,结尾段(那天阿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4)阿苏怀疑婆婆买来的螃蟹,甚而责怪婆婆,并坚持扔掉了正宗的大闸蟹。导 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的一个穷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 业后,年仅16岁的他就不得已辍学,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 年轻的甘惜分求知若渴。为了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他倾尽微薄的工资,多方订 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甘惜分邂逅,并在这 个历经苦难的年轻人心底触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一“还在山沟里时,我就已经 从上海的进步书报里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那时候上海都是些进步知识分子, 比如说李公朴等人。 如果说进步书报为甘惜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启蒙,那么两位重要人物的引 导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形成。其一便是甘的表哥、知名 共产党人熊寿祺,彼时已投身革命多年的他,经常以通信的方式教甘惜分学习马 克思主义;而另一位便是甘中学时代的老朋友熊复,这位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 书的伙伴,不仅与甘惜分志趣相投,而且也通过书信拓宽了好友的革命视野。 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促成了甘惜分的思想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为 后来甘惜分从事的新闻工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血气方刚的甘惜分开始以实际 行动“闹革命”。 1946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 初入新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街市,观察 各方动向。“在大同,我看见日本鬼子穿着军装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我一看就 生气了,日本鬼子不是投降了吗,还这么神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甘惜分回 忆起这个令他义愤填膺的片段,“这件事让我觉得,新闻不一定要采访什么人物, 有时候,就是用眼睛看一看,到处走一走,就会发现新闻。”回到后方以后,甘 惜分很快写出了《大同一一日本投降者的乐园》《尴尬的嘴脸》等通讯,引起广 泛重视。就这样,通过在一线工作中培养起的专业嗅觉,他慢慢形成了一套从实 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 短短两年间,甘惜分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回顾 这段生涯,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 方实际 对于那个年代的前线新闻工作,甘惜分有自己独到的感触一—“老实说,在晋绥 边区的时候,无论是《晋绥日报》还是新华社晋绥分社,有些同志由于没读过马 列著作,对工人生活的了解、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到底还是不一样的。我那时候 就想,幸好我读过《资本论》,这些书不容易读的咧!因为当时我们的环境是农
C.这篇小说完全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讲述故事,但视角却有不同,如小北夫妻和 父母对大闸蟹价格的不同看法,这样写使情节发展产生了波澜。 D.阿苏深信“便宜无好货”,所以出于对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的考虑,也出于怕 花过多的医药费,便提出将蟹埋进花盆做肥料。 E.小说以阿苏看到促销传单、明白事情真相而被触动为结局,既出人意外,又在 情理之中,这样写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构思颇具艺术匠心。 (2)小说在刻画阿苏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从场景照应看,结尾段(那天阿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4)阿苏怀疑婆婆买来的螃蟹,甚而责怪婆婆,并坚持扔掉了正宗的大闸蟹。导 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 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的一个穷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 业后,年仅 16 岁的他就不得已辍学,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 年轻的甘惜分求知若渴。为了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他倾尽微薄的工资,多方订 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甘惜分邂逅,并在这 个历经苦难的年轻人心底触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还在山沟里时,我就已经 从上海的进步书报里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那时候上海都是些进步知识分子, 比如说李公朴等人。” 如果说进步书报为甘惜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启蒙,那么两位重要人物的引 导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形成。其一便是甘的表哥、知名 共产党人熊寿祺,彼时已投身革命多年的他,经常以通信的方式教甘惜分学习马 克思主义;而另一位便是甘中学时代的老朋友熊复,这位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 书的伙伴,不仅与甘惜分志趣相投,而且也通过书信拓宽了好友的革命视野。 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促成了甘惜分的思想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为 后来甘惜分从事的新闻工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血气方刚的甘惜分开始以实际 行动“闹革命”。 1946 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 初入新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街市,观察 各方动向。“在大同,我看见日本鬼子穿着军装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我一看就 生气了,日本鬼子不是投降了吗,还这么神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甘惜分回 忆起这个令他义愤填膺的片段,“这件事让我觉得,新闻不一定要采访什么人物, 有时候,就是用眼睛看一看,到处走一走,就会发现新闻。”回到后方以后,甘 惜分很快写出了《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尴尬的嘴脸》等通讯,引起广 泛重视。就这样,通过在一线工作中培养起的专业嗅觉,他慢慢形成了一套从实 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 短短两年间,甘惜分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回顾 这段生涯,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 方实际”。 对于那个年代的前线新闻工作,甘惜分有自己独到的感触——“老实说,在晋绥 边区的时候,无论是《晋绥日报》还是新华社晋绥分社,有些同志由于没读过马 列著作,对工人生活的了解、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到底还是不一样的。我那时候 就想,幸好我读过《资本论》,这些书不容易读的咧!因为当时我们的环境是农
村环境,不是资产阶级坏境,我们接触的也不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对 于了解这些关系很不利。 1954年,38岁的甘惜分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任教,为 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主要讲授新闻理论。“五十五年我都在大学教 书,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只会钻书本,但我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 我是一个读书严谨、务求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书呆子’。”甘惜分这犀利的黑色 幽默,分明也是对自己率真性格最真实的写照。 从教几十年,甘惜分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 博士生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 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 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怪不得有诗赞云:“大禹惜寸君惜分,满 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摘编自2016年1月14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从战火中走来的甘惜分经历了旧时的苦难,也经历了新中国的风云,从家乡四 I到延安,从记者到教师,他把探寻真理当作毕生的追求。“吴天罔极持泰斗, 千古流芳传精神。”这是后学们致意这位新闻战线老前辈的挽联。“我反对那些 把我称为‘泰斗’的人,我只是一个执著的新闻规律探索者。”甘惜分曾在回忆 录里说。(2016年1月15日《北京青年报》) ②今天用“民间报纸”这个词,觉得很别扭。我们共产党党报本来就是民间报纸 第一,1949年以前,我们共产党在全国来说就是在野党,我们的报纸属于民间 报纸,不是官报。第二,我们的报纸始终如一代表人民利益,是人民代言人。但 是1949年以后,我们党在全国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的党是全国的执政 党,我们的党报是执政党的报纸。尽管我们天天说我们的党报同时也是人民的报 纸,但逐渐有了不少“官”气,同广大人民之间逐渐加大了距离,群众不大喜欢 看它了。(选自《人民网(甘惜分访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甘惜分积极上进,求知若渴,倾其所有,订阅来自 上海的进步读物,以求让自己的思想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 B.作为新闻记者,甘惜分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照现实,而没有熊寿祺、熊 复等早期革命者对他的引领,他就不可能拥有这一视角 C.甘惜分在大同街头目睹了已经宣布投降的日本鬼子依旧神气的样子,有感于 此,撰写出一组引起广泛重视的通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采写观 D.“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与其说是表现甘惜分对不务学术专事权术 者的不满,不如说是表现他潜心学术与教学的自觉。 E.甘惜分能辩证对待“民间报纸”这种说法,既认为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报的 地位,又在很大程度上认可这种说法接地气的特点 (②)甘惜分具有怎样的新闻价值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促使甘惜分形成自己新闻价值观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甘惜分在新闻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其中的原因很多,请从甘惜分个人素质方 面谈谈你的理解 评卷人得分 、古诗文阅读
村环境,不是资产阶级坏境,我们接触的也不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对 于了解这些关系很不利。” 1954 年,38 岁的甘惜分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任教,为 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主要讲授新闻理论。“五十五年我都在大学教 书,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只会钻书本,但我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 我是一个读书严谨、务求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书呆子’。”甘惜分这犀利的黑色 幽默,分明也是对自己率真性格最真实的写照。 从教几十年,甘惜分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 博士生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 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 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怪不得有诗赞云:“大禹惜寸君惜分,满 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摘编自 2016 年 1 月 14 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从战火中走来的甘惜分经历了旧时的苦难,也经历了新中国的风云,从家乡四 川到延安,从记者到教师,他把探寻真理当作毕生的追求。“吴天罔极持泰斗, 千古流芳传精神。”这是后学们致意这位新闻战线老前辈的挽联。“我反对那些 把我称为‘泰斗’的人,我只是一个执著的新闻规律探索者。”甘惜分曾在回忆 录里说。(2016 年 1 月 15 日《北京青年报》) ②今天用“民间报纸”这个词,觉得很别扭。我们共产党党报本来就是民间报纸。 第一,1949 年以前,我们共产党在全国来说就是在野党,我们的报纸属于民间 报纸,不是官报。第二,我们的报纸始终如一代表人民利益,是人民代言人。但 是 1949 年以后,我们党在全国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的党是全国的执政 党,我们的党报是执政党的报纸。尽管我们天天说我们的党报同时也是人民的报 纸,但逐渐有了不少“官”气,同广大人民之间逐渐加大了距离,群众不大喜欢 看它了。(选自《人民网(甘惜分访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甘惜分积极上进,求知若渴,倾其所有,订阅来自 上海的进步读物,以求让自己的思想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 B.作为新闻记者,甘惜分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照现实,而没有熊寿祺、熊 复等早期革命者对他的引领,他就不可能拥有这一视角。 C.甘惜分在大同街头目睹了已经宣布投降的日本鬼子依旧神气的样子,有感于 此,撰写出一组引起广泛重视的通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采写观。 D.“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与其说是表现甘惜分对不务学术专事权术 者的不满,不如说是表现他潜心学术与教学的自觉。 E.甘惜分能辩证对待“民间报纸”这种说法,既认为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报的 地位,又在很大程度上认可这种说法接地气的特点。 (2)甘惜分具有怎样的新闻价值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促使甘惜分形成自己新闻价值观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甘惜分在新闻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其中的原因很多,请从甘惜分个人素质方 面谈谈你的理解。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