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 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 个“之”字无一雷同,竟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 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 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 看,《兰亭集序》中三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 形式到内容县出不穷的新意。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 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 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 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 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 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 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袖上 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 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 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 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 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 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临池 学书,池水尽墨”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 洗笔竟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墨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 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
河南省六市 2019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 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 个“之”字无一雷同,竟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 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 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 看,《兰亭集序》中三十个形态各异的 “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 形式到内容县出不穷的新意。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 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 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 张芝,最终做到了 “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 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 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 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袖上 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 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 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 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 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 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临池 学书,池水尽墨”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 洗笔竟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 “墨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 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
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 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 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 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 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 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 写布局不同而不同。 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绘,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 集序》富有多层新意。 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宇堪 称这一方面的典范。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宇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 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 无穷 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 阐述。 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 自觉。 D.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 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 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 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 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 D.看罢李斯《峰山碑》、蔡1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 变初学,另辟溪径,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 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 旅游者。 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 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 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 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有删减)
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 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 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 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 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 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 年 12 月 09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 写布局不同而不同。 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绘,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 集序》富有 多层新意。 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宇堪 称这一方面的典范。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宇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 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 无穷。 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 阐述。 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 自觉。 D.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 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 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 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 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 D.看罢李斯《峰山碑》、蔡 1 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 变初学,另辟溪径,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 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 旅游者。 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 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 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 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 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有删减)
材料二 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 收入超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蹲 客比重在历经2012-2015年的快速增长后,2016-2017年保待平稳增长。而 乡村旅游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过夜游客数量(万人次)一一同比增长(右) 3000 35% 30% 2500 25% 1.500 15% 1,000 5% 500 5% 10% 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 告》) 材料三 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构建新消费增长极成为趋势。目前景区 存在的几个普遍现象:产品结构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由行,尤其是年轻 代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淡季明显、夜间游览产品不足;景区的消费主要停留在 白天,夜间产品仍然十分不足,许多景区留不住游客过夜;随着门票价格的政策 性下调,景区必须彻底打破门票经济的依赖度,需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 目前国家5A级的大部分景区内及周边存在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景中 村、景边村,景区及其周边的乡村资源就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增量空间和消费场景, 同时这样的乡村资源又具备了天然的人流基础,享受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这样 的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左驭《乡村旅游洞察:逆城市化、景区变革与精准扶贫》) 材料四 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 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 围内构建产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 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 方面源自本埯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 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 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注重乡村旅游 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 所以,要严守生态保栌红线,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我们要建设的现代 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 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 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
材料二: 2017 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28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6% ;营业总 收入超 74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蹲 客比重在历经 2012 - 2015 年的快速增长后,2016 - 2017 年保待平稳增长。而 乡村旅游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 - 2023 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 告》) 材料三: 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构建新消费增长极成为趋势。目前景区 存在的几个普遍现象:产品结构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由行,尤其是年轻一 代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淡季明显、夜间游览产品不足;景区的消费主要停留在 白天,夜间产品仍然十分不足,许多景区留不住游客过夜;随着门票价格的政策 性下调,景区必须彻底打破门票经济的依赖度,需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 目前国家 5A 级的大部分景区内及周边存在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景中 村、景边村,景区及其周边的乡村资源就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增量空间和消费场景, 同时这样的乡村资源又具备了天然的人流基础,享受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这样 的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左驭《乡村旅游洞察:逆城市化、景区变革与精准扶贫》) 材料四: 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 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 围内构建产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 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一 方面源自本埯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 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 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注重乡村旅游 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 所以,要严守生态保栌红线,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我们要建设的现代 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 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 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
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 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 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2018年5月5日《中国旅 游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现代乡村旅游具有旅游时间自由和旅游资源丰富的 特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B.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从2010-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 人和过夜游客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C.在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区旅游发展必须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 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才能解决本身存在的普遍问题 D.国家大部分的5A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二者 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区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的共振效应具体表现为:乡村资源在享受景区基础配 套设施的同时,也为景区提供了增量空间、消费场景 B.不管是乡村旅游开发者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还是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 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基础 C.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需求,破坏了生 态环境,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也会让群众失去消费动力。 D.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业发展 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不矛盾的 6.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 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吗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 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年置铜鼓县。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 古老的歌。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 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农郁的客家习俗、美味独特的客家 饮食,同时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更是被誉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访途中, 县委领导专门请来的一位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在半路跳上车,为我们唱了两首山 歌。我听不懂客家方言,但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已超越了歌词的含义 地处湘赣边界的铜技,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据 陪同者介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 居全国前列。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綿延十余公 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与此同时,投资二十 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铜鼓是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江西省 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被誉为
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 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 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2018 年 5 月 5 日《中国旅 游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现代乡村旅游具有旅游时间自由和旅游资源丰富的 特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B.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从 2010 - 2016 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 人和过夜游客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C.在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区旅游发展必须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 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才能解决本身存在的普遍问题。 D.国家大部分的 5A 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二者 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景区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的共振效应具体表现为:乡村资源在享受景区基础配 套设施的同时,也为景区提供了增量空间、消费场景。 B.不管是乡村旅游开发者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还是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 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基础。 C.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需求,破坏了生 态环境,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也会让群众失去消费动力。 D.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业发展 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不矛盾的。 6.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 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 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 年置铜鼓县。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 古老的歌。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 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农郁的客家习俗、美味独特的客家 饮食,同时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更是被誉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访途中, 县委领导专门请来的一位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在半路跳上车,为我们唱了两首山 歌。我听不懂客家方言,但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已超越了歌词的含义。 地处湘赣边界的铜技,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据 陪同者介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 居全国前列。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綿延十余公 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与此同时,投资二十 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铜鼓是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江西省 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被誉为
中国百佳“深呼吱小城”。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 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短短半天时间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和秋收起义阅兵 广场。那油漆剥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 幕又一幕历史的记忆与细节。就是在萧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 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我驻足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 碑上的工农革命军的威武雕像,不禁进入遐嫩,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鼓角争 鸣。让我深感震撼的是,也正是在那段飞扬激荡的岁月里,在铜鼓,先后有七万 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八千人。铜鼓,这块名符 其实的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令我感到凝重。 浏阳与张坊镇交界处的排埠镇月形湾,潭水碧绿,溪流淙淙,山上长满了翠竹、 灌木与茅草。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很少会有人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山湾,毛泽东 曾经历过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 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 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的团 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押送途中,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 在离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急中生智,成功逃脱。后 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夜,于9月10日到达 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的永宁桥畔举行了阅兵仪式,发动了永载 史册的秋收起义。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景仰乐道的传奇史话。时光带走了岁月 的风尘,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早已在这里凝固。如今,小小的月形湾,作为一代伟 人的化险地,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 在铜鼓,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大沩山下永丰村的“精准扶贫”。据镇党委书 记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 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髙山滑雪 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采、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 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 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 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 固的历史。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设置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 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 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緬怀革命先烈。 C.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 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这篇散文以小见大,借铜鼓县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緬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 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8.文中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6分)
中国百佳“深呼吱小城”。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 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短短半夭时间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和秋收起义阅兵 广场。那油漆剥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一 幕又一幕历史的记忆与细节。就是在萧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 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我驻足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 碑上的工农革命军的威武雕像,不禁进入遐嫩,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鼓角争 鸣。让我深感震撼的是,也正是在那段飞扬激荡的岁月里,在铜鼓,先后有七万 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八千人。铜鼓,这块名符 其实的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令我感到凝重。 浏阳与张坊镇交界处的排埠镇月形湾,潭水碧绿,溪流淙淙,山上长满了翠竹、 灌木与茅草。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很少会有人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山湾,毛泽东 曾经历过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1927 年 9 月 7 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 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 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 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 9 月 8 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的团丁 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押送途中,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 在离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急中生智,成功逃脱。后 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夜,于 9 月 10 日到达 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的永宁桥畔举行了阅兵仪式,发动了永载 史册的秋收起义。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景仰乐道的传奇史话。时光带走了岁月 的风尘,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早已在这里凝固。如今,小小的月形湾,作为一代伟 人的化险地,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 在铜鼓,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大沩山下永丰村的“精准扶贫”。据镇党委书 记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 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 “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 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采、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 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 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 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 固的历史。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设置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 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 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緬怀革命先烈。 C.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 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这篇散文以小见大,借铜鼓县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緬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 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8.文中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