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 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 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 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晢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 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 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 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 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凤·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 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 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 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 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 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 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 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 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 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 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 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 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 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 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 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 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 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 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 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 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 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 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 大汘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 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
河南省六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 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 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 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 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 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 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 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 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 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 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 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 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 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 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 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 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 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 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 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 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 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 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 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 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 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 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 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 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 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 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 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
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 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 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 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 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 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 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 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 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 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 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 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 代的复杂表现。 B.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 强了论证的力量 C.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 的重要影响。 D.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 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 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 髙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 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 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读书的时光 我们先可以不假思索地构想出一幅图画,它能勾勒出书呆子的形象,并能引人发 出一声讥笑:一个面色苍白、形容消瘦的书生,身着长袍大褂,成天冥思苦想, 手无缚鸡之力,一招呼女人就面红耳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潜入故纸堆中 只要一进旧书店,便流连于幽暗的角落,耗去几个时辰。一一这无疑是一个习性
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 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 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 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 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 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 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 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 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 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 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 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 代的复杂表现。 B.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 强了论证的力量。 C.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 的重要影响。 D.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 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 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 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 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 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读书的时光 我们先可以不假思索地构想出一幅图画,它能勾勒出书呆子的形象,并能引人发 出一声讥笑:一个面色苍白、形容消瘦的书生,身着长袍大褂,成天冥思苦想, 手无缚鸡之力,一招呼女人就面红耳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潜入故纸堆中。 只要一进旧书店,便流连于幽暗的角落,耗去几个时辰。——这无疑是一个习性
乖戾、单纯可爱的人物,与我们谈到另一类人绝无相似之处。一个真正的读者, 从本质上说是很年轻的。他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 对他来说,读书主要是一种喜欢户外活动的自然秉性,而非执意深居简出、潜心 学问的愿望;他沿途跋涉,爬过一山又一山,直到登上清新宜人、令人陶醉的境 地。这全然不同于蛰居苦读式的上下求索。 我们童年时读的那些书,总是悄悄地从不许接触的书架上偷来读的,给人以某种 非现实感,令人惊讶,像是全家犹在沉睡之际,偷看了晨曦洒向静谧田野的景象, 像是从帘帷空隙窺见了奇怪朦胧的树影。尽管我们还不太明白那些究竟是什么, 却从此终生不忘,因为儿童具有一种奇特的预知能力。 往后的阅读却截然不同了。也许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吧,所有的限制解除了,我们 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图书室任我们自由进出,而且我们的朋友也获得了同样的 自由。我们整天整天地百事不问,一个劲儿地读书。这是一段令人异常兴奋和欣 喜的时间,我们仿佛天南海北,处处结识英雄。我们心中有一种奇迹感,好像我 们所体验的一切全是真实的;同时还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傲慢心理,极力表明自 己对世上出现过的伟人颇为熟悉。这时的求知欲最强烈,起码对自己信心十足, 而且真心实意地感到,伟大作家对于人生理想的估价似乎与自己的向往完全 我们步入社会萌发了与世人友善之心。我们对当代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更多的兴 趣;由于使我们感到亲切的缘故,我们原谅了他们缺乏给人启示的弱点。甚至可 以说,虽然他们也许大为逊色,但比起已经作古的名家来,我们从同代人身上实 际获益更多, 这样一来,站在满是崭新书籍一书页还粘在一起,书背上的金色涂料未干一一大 书肆里,也会同置身古旧书店时一样,令人感到愉快和兴奋。也许不那么陶醉, 但原先那种渴求知道不朽人物的愿望,已经让位于更加耐心地了解同代人在想些 什么的好奇心。活着的男女有些什么感受?他们的住宅像什么样子?他们穿什么 服装?用什么钱币?吃什么食品?爱什么恨什么?对周围世界有何看法?活着 时抱着什么幻想?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从他们的 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窥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现实状况,正像我们亲身观察时 所见到的一样。 这种好奇心一旦攫住我们,经典著作便会很快积上厚厚的一层灰,除非受某种需 要的驱使,我们不会去翻阅它们。说到底,活人的声音最容易听懂。我们可以平 等地对待他们。他们在猜我们设的谜语,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理解他们讲的笑话。 很快,我们会养成另一种情趣,不仅仅满足于大作家,而且对闲书发生兴趣- 这也许不是一种高贵的情趣,但却是一份很受用的财产。这给我们提供了难以言 喻的享受,我们很感激这些闲书,事实上,我们会逐渐把它们的作者和书中的主 人公当做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 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学像我们时代的这样不服权威,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另辟蹊 径。即使是细心的观察家,似乎也很难发现我们的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带有任何 共同的特征,或在追逐同一的目标。无论从经典著作中学得了什么,我们现在得 鉴别当代作家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只要具有生命活力,其影响就会伸向未知的 领域,获得新的体现方式;我们也必须随之驰骋想象,倘若我们要接受并理解它 们赐予我们的新奇启示 (《伍尔夫读书随笔》摘录)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乖戾、单纯可爱的人物,与我们谈到另一类人绝无相似之处。一个真正的读者, 从本质上说是很年轻的。他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 对他来说,读书主要是一种喜欢户外活动的自然秉性,而非执意深居简出、潜心 学问的愿望;他沿途跋涉,爬过一山又一山,直到登上清新宜人、令人陶醉的境 地。这全然不同于蛰居苦读式的上下求索。 我们童年时读的那些书,总是悄悄地从不许接触的书架上偷来读的,给人以某种 非现实感,令人惊讶,像是全家犹在沉睡之际,偷看了晨曦洒向静谧田野的景象, 像是从帘帷空隙窺见了奇怪朦胧的树影。尽管我们还不太明白那些究竟是什么, 却从此终生不忘,因为儿童具有一种奇特的预知能力。 往后的阅读却截然不同了。也许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吧,所有的限制解除了,我们 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图书室任我们自由进出,而且我们的朋友也获得了同样的 自由。我们整天整天地百事不问,一个劲儿地读书。这是一段令人异常兴奋和欣 喜的时间,我们仿佛天南海北,处处结识英雄。我们心中有一种奇迹感,好像我 们所体验的一切全是真实的;同时还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傲慢心理,极力表明自 己对世上出现过的伟人颇为熟悉。这时的求知欲最强烈,起码对自己信心十足, 而且真心实意地感到,伟大作家对于人生理想的估价似乎与自己的向往完全一 致。 我们步入社会萌发了与世人友善之心。我们对当代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更多的兴 趣;由于使我们感到亲切的缘故,我们原谅了他们缺乏给人启示的弱点。甚至可 以说,虽然他们也许大为逊色,但比起已经作古的名家来,我们从同代人身上实 际获益更多, 这样一来,站在满是崭新书籍—书页还粘在一起,书背上的金色涂料未干——大 书肆里,也会同置身古旧书店时一样,令人感到愉快和兴奋。也许不那么陶醉, 但原先那种渴求知道不朽人物的愿望,已经让位于更加耐心地了解同代人在想些 什么的好奇心。活着的男女有些什么感受?他们的住宅像什么样子?他们穿什么 服装?用什么钱币?吃什么食品?爱什么恨什么?对周围世界有何看法?活着 时抱着什么幻想?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从他们的 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窥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现实状况,正像我们亲身观察时 所见到的一样。 这种好奇心一旦攫住我们,经典著作便会很快积上厚厚的一层灰,除非受某种需 要的驱使,我们不会去翻阅它们。说到底,活人的声音最容易听懂。我们可以平 等地对待他们。他们在猜我们设的谜语,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理解他们讲的笑话。 很快,我们会养成另一种情趣,不仅仅满足于大作家,而且对闲书发生兴趣—— 这也许不是一种高贵的情趣,但却是一份很受用的财产。这给我们提供了难以言 喻的享受,我们很感激这些闲书,事实上,我们会逐渐把它们的作者和书中的主 人公当做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 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学像我们时代的这样不服权威,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另辟蹊 径。即使是细心的观察家,似乎也很难发现我们的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带有任何 共同的特征,或在追逐同一的目标。无论从经典著作中学得了什么,我们现在得 鉴别当代作家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只要具有生命活力,其影响就会伸向未知的 领域,获得新的体现方式;我们也必须随之驰骋想象,倘若我们要接受并理解它 们赐予我们的新奇启示。 (《伍尔夫读书随笔》摘录)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连用两个例子作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孩童面对书中陌生世界时的兴 奋、好奇、欣喜的心情。 B.第三段叙述了学生时代美好的读书时光,这时的读书没有选择且随心所欲, 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 C.步入社会后,人们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减弱,转而更关注同时代作家的作品 这也是从憧憬理想到关注现实的转变 D.本文按时间顺序,描述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成年之后的阅读情况,呼吁 人们回归经典,永远保持阅读的热情。 5.文章第一段将“书呆子”和“真正的读者”进行对比,这两者分别指什么样 的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5分) 6.本文使用复数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 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国 家宝藏》中,由“护宝人”画家冯海涛、非遗传人仇庆年和演员李晨演绎的《千 里江山图》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 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 “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 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 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 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 院的海海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摘编自201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日围有思路,敢于创新, 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 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 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 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 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 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 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因》,在 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迷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 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 更加打动人心。 (摘编自2017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 材料三 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并不新鲜,《国宝档案》《鉴宝》等都是佳作,但与前作不 同,《国家宝藏》首次将髙冷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 鲜感
A.第二段连用两个例子作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孩童面对书中陌生世界时的兴 奋、好奇、欣喜的心情。 B.第三段叙述了学生时代美好的读书时光,这时的读书没有选择且随心所欲, 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 C.步入社会后,人们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减弱,转而更关注同时代作家的作品, 这也是从憧憬理想到关注现实的转变。 D.本文按时间顺序,描述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成年之后的阅读情况,呼吁 人们回归经典,永远保持阅读的热情。 5.文章第一段将“书呆子”和“真正的读者”进行对比,这两者分别指什么样 的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5 分) 6.本文使用复数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 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国 家宝藏》中,由“护宝人”画家冯海涛、非遗传人仇庆年和演员李晨演绎的《千 里江山图》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 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 “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 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 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 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 院的海海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7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日围有思路,敢于创新, 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 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 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 74 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 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 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 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 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因》,在 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迷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 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 更加打动人心。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3 日《广州日报》) 材料三: 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并不新鲜,《国宝档案》《鉴宝》等都是佳作,但与前作不 同,《国家宝藏》首次将高冷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 鲜感
《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所谓“活起 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第一期故宫博物院播出后,能迅速获 得观众认可,和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密切相关。在第二期节目中,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 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 《茉莉花》,钟磬齐呜,华夏正音流淌,仿佛让人穿越千年。 (摘编自2017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 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戏剧多种艺 术形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 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故宫博物院收藏有 86万余件文物,选哪三件参与节目?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 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最终,我们选择了 《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 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 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 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 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材料一介绍了节目《国家宝藏》中对《千里江山图》卷前世今生进行的呈现, 让观众感受到国宝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内涵。 B.“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的现场演示,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中国 文化的热爱,了解到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 C.《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向观众表现了与文物有关 的人物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D.故宫博物院选取《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参与节目,是因为 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髙 E.四则材料在说明节目彰显文化自信时,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来表现中 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9.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元年,迁左布政使。将入 觐,会永宁奢崇明反,蜀王要燮元治军。崇明僭伪号,设丞相五府等官,统所部 及徼外杂蛮数万,分道趋成都。指挥周邦太降,雷安世、瞿英战死。成都兵止 千,饷又绌。燮元檄征石砫、松、茂诸道兵入援,敛二百里内粟入城。偕巡按御 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陴守。贼垒土山,上架蓬荜,伏弩射 城中。燮元用火器击却之,又遣人决都江堰水注濠。因斩城中通贼者二百人,贼 失内应。贼四面立望楼,高与城齐,燮元命死士突岀,击斩三贼帅,燔其楼。贼
《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所谓“活起 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第一期故宫博物院播出后,能迅速获 得观众认可,和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密切相关。在第二期节目中,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 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 《茉莉花》,钟磬齐鸣,华夏正音流淌,仿佛让人穿越千年。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4 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 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戏剧多种艺 术形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 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故宫博物院收藏有 186 万余件文物,选哪三件参与节目?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 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最终,我们选择了 《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 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 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 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 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9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介绍了节目《国家宝藏》中对《千里江山图》卷前世今生进行的呈现, 让观众感受到国宝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内涵。 B.“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的现场演示,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中国 文化的热爱,了解到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 C.《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向观众表现了与文物有关 的人物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D.故宫博物院选取《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参与节目,是因为 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 E.四则材料在说明节目彰显文化自信时,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来表现中 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9.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元年,迁左布政使。将入 觐,会永宁奢崇明反,蜀王要燮元治军。崇明僣伪号,设丞相五府等官,统所部 及徼外杂蛮数万,分道趋成都。指挥周邦太降,雷安世、瞿英战死。成都兵止二 千,饷又绌。燮元檄征石砫、松、茂诸道兵入援,敛二百里内粟入城。偕巡按御 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陴守。贼垒土山,上架蓬荜,伏弩射 城中。燮元用火器击却之,又遣人决都江堰水注濠。因斩城中通贼者二百人,贼 失内应。贼四面立望楼,高与城齐,燮元命死士突出,击斩三贼帅,燔其楼。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