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一中2010届高三第第三次次调考(语文) 编辑:南阳一中校对:蒙匿琦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拌脚石渗透(shen) 孽债(nie)命运多舛( chuan) B.闭门羹着迷(zhoo) 挣揣( zhuai)更相为命(geng) C.顶梁柱哄骗(hong)桀骜(jie)长歌当哭(dang) D.楷油水侵渍(ze) 赊账(she)茕茕孑立( qio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某些地方官员有“要、等、靠”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 甚至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财政倾斜,不主动自力更生 谋思路求发展 B.互联网新时代一群代表人物共同呼吁推行“博客行为准则”,旨在实现网络言论规范 化,将文明规则引入网络生活。这一“准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专家和网民中 引起一场辩论 C.中国拥有优秀的冰壶队、实力强劲的速滑和短道速滑选手。总的来说,中国在奖牌上 的推进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现在是冬奥会团体十强有力的竞争者 D.在沉寂了13年后,摩罗的新作《中国站起来》上个月问世,但这却将他推上了有口 皆碑的风口浪尖,粉丝讨伐,朋友发绝交信,一个精神战士陡然间印上了耻辱的标记 3、下列句各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海南“毒豇豆”事件,前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 院士钟南山在此间称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症结是在于“多头管理”。 B.随着猪肉价格上涨,农贸市场上货物的价格都有所上涨,除各种应时的蔬菜外,肉类 蛋类、鱼、虾等海鲜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C.在中国,每一代人的成熟多半都依赖上一代人的品质,上一代人如果能够坚守正确的 人生价值、道德和精神信仰,那么当这些优秀品质沉淀在社会进程中时,依托于此的 后代人就可以成长得更优秀 D.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的种植效益仍然偏低,自 然灾害频发,粮食供求依然保持长期偏紧的态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昨日午夜,朔风骤然而起,犹如脱缰的马群传来了阵阵的嘶鸣。 幅经典的雪中美 景图,映入了我的眼帘,似梦非梦 ①许多原来色彩各异的建筑都披上了银装 ②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③黎明,窗棂上挂满了晶莹的霜花
河南省南阳一中 2010 届高三第第三次次调考(语文) 编辑:南阳一中 校对:蒙曌琦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拌脚石 渗.透(shèn) 孽.债(niè) 命运多舛.(chuǎn) B. 闭门羹 着.迷(zháo) 挣揣.(zhuài) 更.相为命(gēng) C. 顶梁柱 哄.骗(hǒng) 桀.骜(jié) 长歌当.哭(dàng) D. 楷油水 侵渍.(zé) 赊.账(shē) 茕.茕孑立(qió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某些地方官员有“要、等、靠”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 甚至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财政倾斜,不主动自力更生, 谋思路求发展。 B. 互联网新时代一群代表人物共同呼吁推行“博客行为准则”,旨在实现网络言论规范 化,将文明规则引入网络生活。这一“准则”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网络专家和网民中 引起一场辩论。 C. 中国拥有优秀的冰壶队、实力强劲的速滑和短道速滑选手。总的来说,中国在奖牌上 的推进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 ....地进行,中国现在是冬奥会团体十强有力的竞争者。 D. 在沉寂了 13 年后,摩罗的新作《中国站起来》上个月问世,但这却将他推上了有口.. 皆碑..的风口浪尖,粉丝讨伐,朋友发绝交信,一个精神战士陡然间印上了耻辱的标记。 3、下列句各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面对海南“毒豇豆”事件,前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 院士钟南山在此间称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症结是在于“多头管理”。 B. 随着猪肉价格上涨,农贸市场上货物的价格都有所上涨,除各种应时的蔬菜外,肉类、 蛋类、鱼、虾等海鲜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C. 在中国,每一代人的成熟多半都依赖上一代人的品质,上一代人如果能够坚守正确的 人生价值、道德和精神信仰,那么当这些优秀品质沉淀在社会进程中时,依托于此的 后代人就可以成长得更优秀。 D. 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的种植效益仍然偏低,自 然灾害频发,粮食供求依然保持长期偏紧的态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昨日午夜,朔风骤然而起,犹如脱缰的马群传来了阵阵的嘶鸣。 , 。 , , , ,一幅经典的雪中美 景图,映入了我的眼帘,似梦非梦。 ①许多原来色彩各异的建筑都披上了银装 ②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③黎明,窗棂上挂满了晶莹的霜花
④风伴着雪,雪随着风 ⑤精雕细琢的图案带来了几分难得的惊喜 ⑥狂吼的寒风仍然在急速地行走 A.⑥④①②③⑤ B.③⑤②⑥④① C.⑥②③⑤④① D.③①⑤⑥④②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 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 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 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 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 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 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 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 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 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 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 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 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 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 《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 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己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 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 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 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 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 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 ”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 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 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 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 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6.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④风伴着雪,雪随着风 ⑤精雕细琢的图案带来了几分难得的惊喜 ⑥狂吼的寒风仍然在急速地行走 A. ⑥④①②③⑤ B. ③⑤②⑥④① C. ⑥②③⑤④① D. ③①⑤⑥④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2007 年 11 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 渚文化时期距今约 4000—5300 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 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 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 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 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 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 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 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 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 290 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 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 占地只有 72 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 14 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 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 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 《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 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 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 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 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 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 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 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 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 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 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 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 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 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 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 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6. 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
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清港流过 B.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工程浩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7.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 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 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 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 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 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 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 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 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 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 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 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 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 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 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 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A. 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清港流过。 B. 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 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 工程浩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7. 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 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 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 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 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 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 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 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 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 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 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 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 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 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 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 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 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 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 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 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 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 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 ① 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 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 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 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 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5分) 译文 (2)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4分)
③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 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 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 ①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 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 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 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 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 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 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 把第 1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5 分) 译文: (2) 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 (5 分) 译文: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 分)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工欲善其事, (《论语》 《师说》中表明择师标准的句 ”(《师说》) 昔我往 矣 杨 柳依 依 。(《采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邪曲之害公也, ,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 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 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遺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 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 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 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 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 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 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 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 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 变成树,变成精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工欲善其事, 。(《论语》) 《 师 说 》 中 表 明 择 师 标 准 的 句 子 是 “ , , , 。”(《师说》) ( 2 ) 昔 我 往 矣 , 杨 柳 依 依。 , 。(《采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_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____________ ,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 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2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7 题。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 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 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 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 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 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 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 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 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 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 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 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 变成树,变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