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黄201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 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 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 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 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 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 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 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髙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髙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 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 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 髙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 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河南省内黄 2014 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 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 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 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 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 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 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 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 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 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 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 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 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 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 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 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顗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 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丛弟穆亦有 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十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 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 子少傅,尚书如故。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 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恭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 “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 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顗宽裕友,弟嵩尝酒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蜡烛投之 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 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 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 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 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 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 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 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 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 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 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 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 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 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 子少傅,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 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恭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 “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 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顗宽裕友,弟嵩尝酒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蜡烛投之。 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 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 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 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 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 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 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
知。”或劝其避敦,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 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骂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人 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 十四。 (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复坐门生斫伤人坐:因……犯罪 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方:比拟。 D.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复坐门生斫伤人坐:因……犯罪 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方:比拟 D.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凯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 A.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B.何乃刻面无盐,唐突西施也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稽、阮 C.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D.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 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 虽身处官场但不敢于直言的性格 C.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 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 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神之祸 7.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知。”或劝其避敦,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 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骂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人 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 十四。 (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5.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凯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 分) A.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B. 何乃刻面无盐,唐突西施也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稽、阮 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D. 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 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 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 虽身处官场但不敢于直言的性格。 C. 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 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 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 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神之祸。 7.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10.(1)佁然不 动 似与 游者相乐。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 流 (3)及尔偕老,老使我 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 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 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一一《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10.(1)佁然不 动, , 。似与 游者相乐。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 流, 。 (3)及尔偕老,老使我 怨。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 17 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 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 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 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 年 6 月至 1921 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 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 人也不 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 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 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硏,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集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 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 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 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 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 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 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 的区分界限与真实和虚构。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 分)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 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 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 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 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集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 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 年 4 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 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 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 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 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 20 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 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 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 的区分界限与真实和虚构。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