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4届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 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 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 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 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 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 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 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 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 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 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 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 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 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 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 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 “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 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 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 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 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 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 “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 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 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 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 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 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 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 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 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河南省南阳市 2014 届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 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 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 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 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 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 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 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 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 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 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 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 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 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 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 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 “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 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 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 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 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 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 “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 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 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 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 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 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 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 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 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 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 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 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 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 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 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来源:学&科&网]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 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 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 晔髙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 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 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 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 杀宝,众皆惊怖,走还营。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 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 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 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 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 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遂奔太祖。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 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 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 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 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 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在位二年逊位,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 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 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 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 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 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 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来源:学&科&网]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 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 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 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 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 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 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 杀宝,众皆惊怖,走还营。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 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 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 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 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 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遂奔太祖。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 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 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 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 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 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在位二年逊位,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唱:通“倡”,倡导 B.心内忧之,而未有缘 缘:缘分 C.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委:托付 D.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禽:通“擒”,活捉,擒拿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晔胆略和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②自引取 佩刀斫杀宝 ③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④若军必出,祸今至矣 ⑤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⑥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 后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晔秘密安排壮健军卒,命令听行酒信号就砍杀郑宝,但郑宝对室内的动静十 分清楚,刘晔自己拔刀砍杀了郑宝。 B.孙策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劝刘勋说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希 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讨伐上缭。 C.刘勋,一个有几万军队的地方军官,因不听刘晔的劝告而最终穷迫得依附他人, 青年刘晔高超的智略跃然纸上。 D.庐江郡内有山贼陈策,依凭险要地势据守,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 所以没能够攻克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4分) (2)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注释】:①作者在千里行舟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庐山香炉峰, 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诗。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8.联系前四句诗,简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5分)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 《陋室铭》 ;岸芷汀兰,郁郁 青青 《岳阳楼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唱:通“倡”,倡导 B.心内忧之,而未有缘 缘:缘分 C.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委:托付 D.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禽:通“擒”,活捉,擒拿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晔胆略和才干的一组是( ) (3 分) ①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②自引取 佩刀斫杀宝 ③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④若军必出,祸今至矣 ⑤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⑥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 后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晔秘密安排壮健军卒,命令听行酒信号就砍杀郑宝,但郑宝对室内的动静十 分清楚,刘晔自己拔刀砍杀了郑宝。 B.孙策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劝刘勋说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希 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讨伐上缭。 C.刘勋,一个有几万军队的地方军官,因不听刘晔的劝告而最终穷迫得依附他人, 青年刘晔高超的智略跃然纸上。 D.庐江郡内有山贼陈策,依凭险要地势据守,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 所以没能够攻克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 (1)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4 分) (2)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6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 分) 【注释】:①作者在千里行舟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庐山香炉峰, 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诗。② 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8.联系前四句诗,简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5 分)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 , 。 《陋室铭》 (2) , ;岸芷汀兰,郁郁 青青。 《岳阳楼记》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 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 《醉翁亭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 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 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 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 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 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 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 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 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 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嬴了呢,这钱就 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 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 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 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 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 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 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 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 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 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这时候, 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 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 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 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 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 《醉翁亭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 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 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 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 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 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 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 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 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 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 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 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 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 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 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 一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 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 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 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 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这时候, 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 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 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 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 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 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 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 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 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 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 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 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 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 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 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04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三段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 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 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 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 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分)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一一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 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 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 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 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
于山的唢呐声 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 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 时候流向了人 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 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 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 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 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 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 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 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 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 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04 年第 3 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第三段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 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 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 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 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 分)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 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 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 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 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 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