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的原理; 2. 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的操作技能。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 一、概述 滴定分析法又称为容量分析法,是采用滴定的方式,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称为 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或者将被测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 滴加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按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 和用量,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通常将标准溶液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的过程称为滴定,此时,滴加的标准 溶液称为滴定剂,被滴定的试液称为滴定液。滴加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组分按一定的化学计量 关系恰好定量反应完全的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简称计量点 sp)。在滴定中,一般利用 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方法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而终止滴定的这一 点成为滴定终点(简称终点 ep)。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定恰好吻合,由此造成的误差 称为终点误差或滴定误差。 滴定分析法是化学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常量组分分析,其应用十分广泛。 它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一般情况下,测定的相对误差小于 0.2%,常作为标准方法使用,且 操作简便、快捷。 (一)滴定分析法中的分类及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1.滴定分析法中的分类 基于化学反应的类型不同,滴定分析法可分为酸碱滴定法、沉淀分析法、配位滴定法和 氧化还原滴定法四大类滴定法。 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能能用于滴定分析的,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符合下列条 件: (1)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它包含双重定义:一是反应必须具有 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二是反应要进行到实际上完全,通 常要求反应率达到 99.9%以上
第一章 常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的原理; 2. 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的操作技能。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 一、概述 滴定分析法又称为容量分析法,是采用滴定的方式,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称为 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或者将被测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 滴加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按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 和用量,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通常将标准溶液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的过程称为滴定,此时,滴加的标准 溶液称为滴定剂,被滴定的试液称为滴定液。滴加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组分按一定的化学计量 关系恰好定量反应完全的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简称计量点 sp)。在滴定中,一般利用 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方法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而终止滴定的这一 点成为滴定终点(简称终点 ep)。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定恰好吻合,由此造成的误差 称为终点误差或滴定误差。 滴定分析法是化学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常量组分分析,其应用十分广泛。 它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一般情况下,测定的相对误差小于 0.2%,常作为标准方法使用,且 操作简便、快捷。 (一)滴定分析法中的分类及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1.滴定分析法中的分类 基于化学反应的类型不同,滴定分析法可分为酸碱滴定法、沉淀分析法、配位滴定法和 氧化还原滴定法四大类滴定法。 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能能用于滴定分析的,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符合下列条 件: (1)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它包含双重定义:一是反应必须具有 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二是反应要进行到实际上完全,通 常要求反应率达到 99.9%以上
过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2)反应必须要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对于反应速率较慢的反应,有时可通过加热或加入 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3)必须有适当的简便的方法确定反应终点。 (二) 滴定分析法中的滴定方式 滴定分析法中常用的四种滴定方式是: 1.直接滴定法 凡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化学反应,都可采用直接滴定法进行,即选用适当的标准溶液直接 滴定被测物质。直接滴定法是滴定分析法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滴定方法。如果反应不能完全 满足上述条件,或者被测物质不能与标准溶液直接起作用时,可视情况不同采用下述几种方 式进行滴定。 2.返滴定法 当试液中待测组分与滴定剂反应很慢(如 3 Al + 与EDTA的反应),或滴定的是固体试样(如 用 HCl 滴定 CaCO3 固体),或滴定的物质不稳定(如滴定 NH H O 3 2 )等可采用返滴定法。 即先准确地加入已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之与试液中的被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 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反应后剩余的标准溶液。例如,不能用 HCl 标准溶液直 接滴定 CaCO3 固体,可先加入已知并过量的 HCl 标准溶液与 CaCO3 固体反应,反应后剩余 的 HCl 用标准 NaOH 溶液返滴定。 3.置换滴定法 当待测组分所参与的反应不能定量进行时,则可采用置换滴定法。即先选用适当的试剂 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例如, Na S O 2 2 3 不能直接滴定 K Cr O 2 2 7 或其他强氧化剂,因为在酸性溶液中 K Cr O 2 2 7 可将 2 2 3 S O − 氧化为 2 4 6 S O − 和 2 4 SO − 等混合物,反应没有定量关系。如果在 K Cr O 2 2 7 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过 量的 KI,使 K Cr O 2 2 7 还原并定量地生成 2 I ,再用 Na S O 2 2 3 标准溶液滴定 2 I ,从而测定 K Cr O 2 2 7 。 4.间接滴定法 有些不能与滴定剂直接起反应的物质,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定量转化为可被滴定的
过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2)反应必须要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对于反应速率较慢的反应,有时可通过加热或加入 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3)必须有适当的简便的方法确定反应终点。 (二) 滴定分析法中的滴定方式 滴定分析法中常用的四种滴定方式是: 1.直接滴定法 凡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化学反应,都可采用直接滴定法进行,即选用适当的标准溶液直接 滴定被测物质。直接滴定法是滴定分析法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滴定方法。如果反应不能完全 满足上述条件,或者被测物质不能与标准溶液直接起作用时,可视情况不同采用下述几种方 式进行滴定。 2.返滴定法 当试液中待测组分与滴定剂反应很慢(如 3 Al + 与EDTA的反应),或滴定的是固体试样(如 用 HCl 滴定 CaCO3 固体),或滴定的物质不稳定(如滴定 NH H O 3 2 )等可采用返滴定法。 即先准确地加入已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之与试液中的被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 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反应后剩余的标准溶液。例如,不能用 HCl 标准溶液直 接滴定 CaCO3 固体,可先加入已知并过量的 HCl 标准溶液与 CaCO3 固体反应,反应后剩余 的 HCl 用标准 NaOH 溶液返滴定。 3.置换滴定法 当待测组分所参与的反应不能定量进行时,则可采用置换滴定法。即先选用适当的试剂 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例如, Na S O 2 2 3 不能直接滴定 K Cr O 2 2 7 或其他强氧化剂,因为在酸性溶液中 K Cr O 2 2 7 可将 2 2 3 S O − 氧化为 2 4 6 S O − 和 2 4 SO − 等混合物,反应没有定量关系。如果在 K Cr O 2 2 7 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过 量的 KI,使 K Cr O 2 2 7 还原并定量地生成 2 I ,再用 Na S O 2 2 3 标准溶液滴定 2 I ,从而测定 K Cr O 2 2 7 。 4.间接滴定法 有些不能与滴定剂直接起反应的物质,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定量转化为可被滴定的
物质,再用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即以间接滴定方式进行测定。例如, 2 Ca + 在溶液中没有可 变价态,不能用氧化还原法直接滴定。但若先将 2 Ca + 沉淀为 CaC O2 4 ,过滤洗净后,用 H SO2 4 溶解 CaC O2 7 沉淀,再用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 2 C O2 4 − ,从而可间接测定 2 Ca + 的含量。 由于不同滴定方式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滴定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三)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 滴定分析中离不开标准溶液,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基 准物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纯度要足够高(质量分数在 99.9%以上)。 (2)组成恒定。试剂的实际组成与它的化学式完全相符(包括结晶水)。 (3)性质稳定。不易与空气中的 O2 及 CO2 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4)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降低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5)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定量进行。 2.标准溶液的配制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有直接法和标定法两种。 (1)直接法凡符合基准物质条件的试剂,可用直接法进行配制。其步骤为:准确称取 一定量基准物质,溶解后定量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定容,然后根据基准物质的质量和溶 液的体积,计算出该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例如,准确称取 4.9039g 基准物质 K Cr O 2 2 7 , 用水溶解后,置 1L 容量瓶中定容,即得 0.01667 1 mol L− K Cr O 2 2 7 标准溶液。 (2)标定法、又称间接法,有很多试剂不符合基准物质的条件,就不能用直接法配制标 准溶液,这时,可采用标定法配制。其步骤为:先配制成近似于所需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 准物质(或已经用基准物质标定过的标准溶液)通过滴定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这一过程称为 标定。例如,欲配制 0.1 1 mol L− 的 NaOH 标准溶液,可先配成近似浓度的 0.1 1 mol L− 的 NaOH 溶液,然后称取一定量的基准物质如 2 2 4 2 H C O H O 2 进行标定,或者用已知准确浓 度的 HCl 标准溶液进行标定,便可求得 NaOH 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选用与被分析试样组成相似的“标准试样”来标定标准溶液,以消
物质,再用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即以间接滴定方式进行测定。例如, 2 Ca + 在溶液中没有可 变价态,不能用氧化还原法直接滴定。但若先将 2 Ca + 沉淀为 CaC O2 4 ,过滤洗净后,用 H SO2 4 溶解 CaC O2 7 沉淀,再用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 2 C O2 4 − ,从而可间接测定 2 Ca + 的含量。 由于不同滴定方式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滴定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三)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 滴定分析中离不开标准溶液,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基 准物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纯度要足够高(质量分数在 99.9%以上)。 (2)组成恒定。试剂的实际组成与它的化学式完全相符(包括结晶水)。 (3)性质稳定。不易与空气中的 O2 及 CO2 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4)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降低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5)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定量进行。 2.标准溶液的配制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有直接法和标定法两种。 (1)直接法凡符合基准物质条件的试剂,可用直接法进行配制。其步骤为:准确称取 一定量基准物质,溶解后定量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定容,然后根据基准物质的质量和溶 液的体积,计算出该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例如,准确称取 4.9039g 基准物质 K Cr O 2 2 7 , 用水溶解后,置 1L 容量瓶中定容,即得 0.01667 1 mol L− K Cr O 2 2 7 标准溶液。 (2)标定法、又称间接法,有很多试剂不符合基准物质的条件,就不能用直接法配制标 准溶液,这时,可采用标定法配制。其步骤为:先配制成近似于所需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 准物质(或已经用基准物质标定过的标准溶液)通过滴定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这一过程称为 标定。例如,欲配制 0.1 1 mol L− 的 NaOH 标准溶液,可先配成近似浓度的 0.1 1 mol L− 的 NaOH 溶液,然后称取一定量的基准物质如 2 2 4 2 H C O H O 2 进行标定,或者用已知准确浓 度的 HCl 标准溶液进行标定,便可求得 NaOH 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选用与被分析试样组成相似的“标准试样”来标定标准溶液,以消
除共存元素的影响。注意:标准溶液配好后,应视标准溶液的性质而在细口玻璃瓶或聚乙烯 塑料瓶中保存,防止水分蒸发和灰尘落入。 3.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标准溶液的浓度常用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来表示。物质 B 的物质 的量浓度 c(B),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除以溶液的体积 V。表示式如下: C(B)= n(B)/V (4.1) 式中,n 的单位为 mol 或 mmol;V 的单位可以为 3 m − 或 3 dm− 等,分析化学中最常用的 体积单位为 L 或 mL。浓度 c(B)的常用单位为 1 mol L− 。C(B)也可用 CB 表示。 例如,每升溶液中含 0.1 mol NaOH,其浓度表示为 c(NaOH)=0.1 1 mol L− ; 也可表示为 CNaOH =0.1 1 mol L− 。 注意:表示物质的量浓度时,必须指明基本单元。如某硫酸溶液的浓度,由于选择不同 的基本单元,其摩尔质量就不同,浓度亦不相同:c(H2S04)=0.1 1 mol L− ,c( 2 1 H2S04)=0.2 1 mol L− ,c(2 H2S04)=0.05 1 mol L− ,由此可见: c(B)= 2 1 c( 2 1 B)=2c(2B) 其通式为: c( a b B)= b a c(B) (4.2) 基本单元的选择,一般以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为依据。 (2)滴定度在生产单位的例行分析中,为了简化计算,常用滴定度(T)表示标准溶液的浓 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 或 mg)或质量分数。例如,采用 K Cr O 2 2 4 标准溶液滴定 2 Fe + 溶液,滴定度为 T(Fe/ K Cr O 2 2 4 )0.005 000 1 g mL− ,即表示 每毫升 K Cr O 2 2 4 溶液恰好能与 0.005 000 g 2 Fe + 反应。如果在滴定中消耗该 K Cr O 2 2 4 标 准溶液 23.50 mL,则被滴定溶液中铁的质量为: m(Fe)=0.005000 1 g mL− ×23.50 mL=0.11759g 一般来说,滴定剂写在括号内的右边,被测物写在括号内的左边,中间的斜线只表示“相 当于”的意思,并不表示分数关系。 滴定度与物质的量浓度可以换算,上例中 K Cr O 2 2 4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除共存元素的影响。注意:标准溶液配好后,应视标准溶液的性质而在细口玻璃瓶或聚乙烯 塑料瓶中保存,防止水分蒸发和灰尘落入。 3.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标准溶液的浓度常用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来表示。物质 B 的物质 的量浓度 c(B),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除以溶液的体积 V。表示式如下: C(B)= n(B)/V (4.1) 式中,n 的单位为 mol 或 mmol;V 的单位可以为 3 m − 或 3 dm− 等,分析化学中最常用的 体积单位为 L 或 mL。浓度 c(B)的常用单位为 1 mol L− 。C(B)也可用 CB 表示。 例如,每升溶液中含 0.1 mol NaOH,其浓度表示为 c(NaOH)=0.1 1 mol L− ; 也可表示为 CNaOH =0.1 1 mol L− 。 注意:表示物质的量浓度时,必须指明基本单元。如某硫酸溶液的浓度,由于选择不同 的基本单元,其摩尔质量就不同,浓度亦不相同:c(H2S04)=0.1 1 mol L− ,c( 2 1 H2S04)=0.2 1 mol L− ,c(2 H2S04)=0.05 1 mol L− ,由此可见: c(B)= 2 1 c( 2 1 B)=2c(2B) 其通式为: c( a b B)= b a c(B) (4.2) 基本单元的选择,一般以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为依据。 (2)滴定度在生产单位的例行分析中,为了简化计算,常用滴定度(T)表示标准溶液的浓 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 或 mg)或质量分数。例如,采用 K Cr O 2 2 4 标准溶液滴定 2 Fe + 溶液,滴定度为 T(Fe/ K Cr O 2 2 4 )0.005 000 1 g mL− ,即表示 每毫升 K Cr O 2 2 4 溶液恰好能与 0.005 000 g 2 Fe + 反应。如果在滴定中消耗该 K Cr O 2 2 4 标 准溶液 23.50 mL,则被滴定溶液中铁的质量为: m(Fe)=0.005000 1 g mL− ×23.50 mL=0.11759g 一般来说,滴定剂写在括号内的右边,被测物写在括号内的左边,中间的斜线只表示“相 当于”的意思,并不表示分数关系。 滴定度与物质的量浓度可以换算,上例中 K Cr O 2 2 4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K Cr O 2 2 4 )= ( ) 1 2 2 7 1 ( / ) 103 0.01492 6 T Fe k Cr O mL L mol L M Fe − − = 如果固定试样用量,滴定度也可直接表示 l mL 滴定剂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分数, 例如 T[ω(Fe)/ K Cr O 2 2 4 ]=5.00%· 1 mL− ,表示固定试样用量为某一质量时,1 mL K Cr O 2 2 4 标准溶液相当于试样中铁的含量为 5.00%,这对批量样品及例行分析的计算很方 便。 (3)质量浓度 在微量或痕量组分分析中,常用质量浓度表示标准溶液的浓度。质量浓 度是指溶质 B 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用符号ρ(B)表示: ρ(B)=m(B)/V (4.3) 式中,m(B)为溶液中溶质 B 的质量,单位可以为 kg、g、mg 或 g j 等;V 为溶液的体 积,其单位为 L、mL 等;ρ(B)的单位为 1 kg L− 、 1 g L− 、 1 mg mL− 或 1 g mL− 等,ρ(B) 也可用 B 表示。 例如,浓度为 0.100 0 1 g L− 、的铜标准溶液,可表示为ρ( 2 Cu + ):=0.100 0 1 g L− 。 (四)滴定分析法中的计算 在滴定分析法中,常涉及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滴定剂和被滴定物质之 间的计量关系、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等一系列的计算问题,为此,我们分别加 以讨论。 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基本公式 (1)滴定剂与被滴定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设滴定剂 A 与被滴物质 B 有下列关系: aA+bB=cC+dD 当滴定恰好到达化学计量点时,滴定剂 A 的物质的量 n(A)与被滴物质 B 的物质的量有 下列关系: n(A):n(B)=a:b 故有 n(A)= b a n (B)或,n(B)= a b n (A) (4.7) 上式中 b a 或 a b 称为化学计量数比①。 若被滴定物质的浓度为 c(B)、体积为 V(B);到达化学计量点时用去滴定剂的浓度为 c(A)、体积为 V(A),则:
c( K Cr O 2 2 4 )= ( ) 1 2 2 7 1 ( / ) 103 0.01492 6 T Fe k Cr O mL L mol L M Fe − − = 如果固定试样用量,滴定度也可直接表示 l mL 滴定剂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分数, 例如 T[ω(Fe)/ K Cr O 2 2 4 ]=5.00%· 1 mL− ,表示固定试样用量为某一质量时,1 mL K Cr O 2 2 4 标准溶液相当于试样中铁的含量为 5.00%,这对批量样品及例行分析的计算很方 便。 (3)质量浓度 在微量或痕量组分分析中,常用质量浓度表示标准溶液的浓度。质量浓 度是指溶质 B 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用符号ρ(B)表示: ρ(B)=m(B)/V (4.3) 式中,m(B)为溶液中溶质 B 的质量,单位可以为 kg、g、mg 或 g j 等;V 为溶液的体 积,其单位为 L、mL 等;ρ(B)的单位为 1 kg L− 、 1 g L− 、 1 mg mL− 或 1 g mL− 等,ρ(B) 也可用 B 表示。 例如,浓度为 0.100 0 1 g L− 、的铜标准溶液,可表示为ρ( 2 Cu + ):=0.100 0 1 g L− 。 (四)滴定分析法中的计算 在滴定分析法中,常涉及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滴定剂和被滴定物质之 间的计量关系、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等一系列的计算问题,为此,我们分别加 以讨论。 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基本公式 (1)滴定剂与被滴定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设滴定剂 A 与被滴物质 B 有下列关系: aA+bB=cC+dD 当滴定恰好到达化学计量点时,滴定剂 A 的物质的量 n(A)与被滴物质 B 的物质的量有 下列关系: n(A):n(B)=a:b 故有 n(A)= b a n (B)或,n(B)= a b n (A) (4.7) 上式中 b a 或 a b 称为化学计量数比①。 若被滴定物质的浓度为 c(B)、体积为 V(B);到达化学计量点时用去滴定剂的浓度为 c(A)、体积为 V(A),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