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3年2月17日上午9:00~11:30)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在答题 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救灾机制 纵观我国历史,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职责,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大致可分为朝 赈和官赈两类:朝赈由中央朝廷主持,通常会对灾害地区拨发粮款、赈粜,灾后 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而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在地区性自 然灾害发生之后,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赈济救灾的活动。另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 着由民间义士自愿捐粮捐款赈济灾民的义赈活动。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 行救灾职能,而民间义赈则成为朝赈和官赈的有力补充。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 式,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救灾过程来看,古代救灾可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救济三个阶段,政 府通过创立各种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以完善救灾机制。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 立粮食仓储制度,包括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白发集资 设立的义仓。此外政府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以及建立粮价呈报制度也是颇 具效能的防灾措施;灾中救助指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官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 救助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等;而灾后救济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 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基本上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 务进行减免。 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典型者如赈济 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 的行为。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存在着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以及劝奖社 会助赈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以工代赈是指官府让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 兴修水利工程,从而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而移粟就民则是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 灾区,或利用市场调剂手段实现粮食向灾区的流动:所谓的“移民就食”,则是 指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官府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 到粮食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另外,古代政府也意识到单靠官方力量救灾的不足, 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宋代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 罪行,而明清时期也有入粟补官制度,以鼓励人们发扬救助灾民的美德。 特别值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以清朝为例, 其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配以严厉的问 责方式以强化官吏的救灾职责。报灾是指灾区的地方官吏逐级向上汇报灾情。它 使得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灾情,是政府救灾的第一步。为了提高救灾工作 的效率,清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成灾标准,严格规定了报灾期限和报灾程序。第 步是勘灾。地方官吏必须勘査核实田亩受灾程度,确定成灾分数,其目的在于使 官府摸清情况,为以后发放救灾物资和减免赋税提供有效依据。而审户与发赈则 是古代救灾机制的关键程序:审户是指核实灾民户口,划分极贫、次贫等级,以 备赈济。审户之后须发给赈票。赈票一共两联,发放时须当面填写,当面裁给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3 届高三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日期:2013 年 2 月 17 日上午 9:00~11:30)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在答题 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的救灾机制 纵观我国历史,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职责,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大致可分为朝 赈和官赈两类:朝赈由中央朝廷主持,通常会对灾害地区拨发粮款、赈粜,灾后 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而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在地区性自 然灾害发生之后,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赈济救灾的活动。另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 着由民间义士自愿捐粮捐款赈济灾民的义赈活动。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 行救灾职能,而民间义赈则成为朝赈和官赈的有力补充。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 式,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救灾过程来看,古代救灾可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救济三个阶段,政 府通过创立各种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以完善救灾机制。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 立粮食仓储制度,包括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白发集资 设立的义仓。此外政府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以及建立粮价呈报制度也是颇 具效能的防灾措施;灾中救助指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官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 救助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等;而灾后救济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 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基本上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 务进行减免。 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典型者如赈济, 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 的行为。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存在着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以及劝奖社 会助赈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以工代赈是指官府让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 兴修水利工程,从而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而移粟就民则是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 灾区,或利用市场调剂手段实现粮食向灾区的流动;所谓的“移民就食”,则是 指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官府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 到粮食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另外,古代政府也意识到单靠官方力量救灾的不足, 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宋代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 罪行,而明清时期也有入粟补官制度,以鼓励人们发扬救助灾民的美德。 特别值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以清朝为例, 其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配以严厉的问 责方式以强化官吏的救灾职责。报灾是指灾区的地方官吏逐级向上汇报灾情。它 使得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灾情,是政府救灾的第一步。为了提高救灾工作 的效率,清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成灾标准,严格规定了报灾期限和报灾程序。第二 步是勘灾。地方官吏必须勘查核实田亩受灾程度,确定成灾分数,其目的在于使 官府摸清情况,为以后发放救灾物资和减免赋税提供有效依据。而审户与发赈则 是古代救灾机制的关键程序:审户是指核实灾民户口,划分极贫、次贫等级,以 备赈济。审户之后须发给赈票。赈票一共两联,发放时须当面填写,当面裁给
并注入根单,作为以后领赈的凭据。这种作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 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对原文划线句子“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 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 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B.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虽然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但是它们的具体做 法并不一样 C.以工代赈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它的前提是灾民具有一定的劳动能 D.古代政府始终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 行为折赎罪行。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 措施来恢复民生 B.灾后救济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 是对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C.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自发 集资设立的义仓 D.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救灾程序可分为 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灾后的赈济,民间力量和官府力量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B.用各神制度和措施使救灾机制良好运行绝对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C.到了清代,中国才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 D.审户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再与方植之书(姚莹)① 年前接读手书及论夷事文,深为叹息。所论何尝不中,无如任事人少,畏葸者多 必舍身家性命于度外,真能得兵民之心,审事局之全,察时势之变,复有强毅果 敢之力,乃可言之,此非卤莽轻躁所能济事也。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奈之何 哉?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晓畅兵机, 才堪将帅,目中未见其选也。况局势已成,挽回更难为力耶! 莹五载台湾,枕戈筹饷,练勇设防,心殚力竭,甫能保守危疆,未至债败。然举 世获罪,独台湾屡邀上赏,己犯独醒之戒;镇、道②受赏,督、抚无功,又有以 小加大之嫌。况以英夷之强黠,不能得志于台湾,更为肤想之辞,恫喝诸帅,逐 镇、道以逞所欲,江南闽中,弹章相继。大府衔命,渡台逮问,成见早定,不容 剖陈。当此之时,夷为原告,大臣靡然从风,断非口舌能争之事,镇、道身为大 员,断无哓哓申辩之理,自当委曲以全大局。至于台之兵民,向所恃者,镆、道 在也。镇、道得罪,谁敢上抗大府,外结怨于凶夷乎?委员追取结状,多方恐吓, 不得不遵,于是镇、道冒功之案成矣。 然台之人固不谓然也。始见镇、道逮问,精兵千人攘臂呶呼,其势汹汹,达镇军
并注入根单,作为以后领赈的凭据。这种作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 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对原文划线句子“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 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 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B.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虽然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但是它们的具体做 法并不一样。 C.以工代赈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它的前提是灾民具有一定的劳动能 力。 D.古代政府始终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 行为折赎罪行。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 措施来恢复民生。 B.灾后救济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 是对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C.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自发 集资设立的义仓。 D.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救灾程序可分为 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灾后的赈济,民间力量和官府力量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B.用各神制度和措施使救灾机制良好运行绝对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C.到了清代,中国才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 D.审户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再与方植之书(姚莹)① 年前接读手书及论夷事文,深为叹息。所论何尝不中,无如任事人少,畏葸者多, 必舍身家性命于度外,真能得兵民之心,审事局之全,察时势之变,复有强毅果 敢之力,乃可言之,此非卤莽轻躁所能济事也。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奈之何 哉?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晓畅兵机, 才堪将帅,目中未见其选也。况局势已成,挽回更难为力耶! 莹五载台湾,枕戈筹饷,练勇设防,心殚力竭,甫能保守危疆,未至债败。然举 世获罪,独台湾屡邀上赏,己犯独醒之戒;镇、道②受赏,督、抚无功,又有以 小加大之嫌。况以英夷之强黠,不能得志于台湾,更为肤想之辞,恫喝诸帅,逐 镇、道以逞所欲,江南闽中,弹章相继。大府衔命,渡台逮问,成见早定,不容 剖陈。当此之时,夷为原告,大臣靡然从风,断非口舌能争之事,镇、道身为大 员,断无哓哓申辩之理,自当委曲以全大局。至于台之兵民,向所恃者,镆、道 在也。镇、道得罪,谁敢上抗大府,外结怨于凶夷乎?委员追取结状,多方恐吓, 不得不遵,于是镇、道冒功之案成矣。 然台之人固不谓然也。始见镇、道逮问,精兵千人攘臂呶呼,其势汹汹,达镇军
③惧激变,亲自循巡,婉曲开譬,众兵乃痛哭投戈而罢。士民复干百为群,日匍 伏于大府行署,纷纷佥呈申诉者,凡数十起,亦足见直道自在人间也。复奏己上 天子圣明,令解内审讯寻绎,谕辞严厉中,似有矜全之意,或可邀末减也。委员 护解起程,当在五月中旬。大局己坏,镇、道又何足言!但愿委身法吏,从此永 靖兵革,则大幸耳, 夫君子之心,当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也,是非之 辨,何益于事?古有毁家纾难,杀身成仁者,彼独非丈夫哉?区区私衷,惟鉴察 焉。倘追林、邓二公,相聚西域,亦不寂寞。或可乘暇读书,补身心未了之事, 岂不美哉。 [注]:①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台,是台湾 最高行政长官,组织军队坚决抵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此文写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②镇,镇台,地方军事长官;道,道台,地方行政长官。③达镇军:指台 湾镇台达阿洪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审事局之全 审:辨别 B.以小加大之嫌 加:欺辱 C.甫能保守危疆 甫:刚刚 D.似有矜全之意 矜:怜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能得志于台湾 日匍伏于大府行署 B.然举世获罪 大臣靡然从风 以英夷之强黠 逐镇、道以逞所欲 D.痛哭投戈而罢 保疆土而安黎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莹对方植之的爱国热情深表感叹,认为朋友的观点十分中肯,但是国家缺 乏优秀的人才,即便有好的策略,也难以挽回败局。 B.姚莹认为自己在台湾苦心经营五年,虽然保卫台湾不受侵略,但是多次请功 受赏,受到上级猜忌、其他地方官的弹劾,无法分辩,只好委曲求全 C.台湾军民因镇台、道台受责问,挺身而出为他们请命,这场风波在镇台的安 抚下才平息,但还是有许多人不满镇台、道台的做法,又向上级官员申述。 D.妣莹不仅有一颗爱国赤诚之心,而且心胸宽广。他认为自己遭点曲折算不了 什么,如果能和林、邓二公相聚新疆,完成未了心愿,亦是美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4分) (2)镇、道得罪,谁敢上抗大府,外结怨于凶夷乎?(3分) (3)古有毁家纾难,杀身成仁者,彼独非丈夫哉?(3分 古代诗歌鉴赏(8分) 夜雨述怀(王十朋)①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②频生晕,照眼银钮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注]:①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
③惧激变,亲自循巡,婉曲开譬,众兵乃痛哭投戈而罢。士民复干百为群,日匍 伏于大府行署,纷纷佥呈申诉者,凡数十起,亦足见直道自在人间也。复奏己上, 天子圣明,令解内审讯寻绎,谕辞严厉中,似有矜全之意,或可邀末减也。委员 护解起程,当在五月中旬。大局己坏,镇、道又何足言!但愿委身法吏,从此永 靖兵革,则大幸耳。 夫君子之心,当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也,是非之 辨,何益于事?古有毁家纾难,杀身成仁者,彼独非丈夫哉?区区私衷,惟鉴察 焉。倘追林、邓二公,相聚西域,亦不寂寞。或可乘暇读书,补身心未了之事, 岂不美哉。 [注]:①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台,是台湾 最高行政长官,组织军队坚决抵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此文写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②镇,镇台,地方军事长官;道,道台,地方行政长官。③达镇军:指台 湾镇台达阿洪。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审事局之全 审:辨别 B.以小加大之嫌 加:欺辱 C.甫能保守危疆 甫:刚刚 D.似有矜全之意 矜:怜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能得志于台湾 日匍伏于大府行署 B.然举世获罪 大臣靡然从风 C.以英夷之强黠 逐镇、道以逞所欲 D.痛哭投戈而罢 保疆土而安黎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莹对方植之的爱国热情深表感叹,认为朋友的观点十分中肯,但是国家缺 乏优秀的人才,即便有好的策略,也难以挽回败局。 B.姚莹认为自己在台湾苦心经营五年,虽然保卫台湾不受侵略,但是多次请功 受赏,受到上级猜忌、其他地方官的弹劾,无法分辩,只好委曲求全。 C.台湾军民因镇台、道台受责问,挺身而出为他们请命,这场风波在镇台的安 抚下才平息,但还是有许多人不满镇台、道台的做法,又向上级官员申述。 D.妣莹不仅有一颗爱国赤诚之心,而且心胸宽广。他认为自己遭点曲折算不了 什么,如果能和林、邓二公相聚新疆,完成未了心愿,亦是美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4 分) (2)镇、道得罪,谁敢上抗大府,外结怨于凶夷乎?(3 分) (3)古有毁家纾难,杀身成仁者,彼独非丈夫哉?(3 分) 古代诗歌鉴赏(8 分) 夜雨述怀(王十朋)①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②频生晕,照眼银钮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注]:①王十朋( 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曾招秦桧的压制。 “竹叶”指竹叶青酒,“银红”指银灯,古人认为灯花为报喜之兆 8.诗人在首联点明内心愁苦,请具体分析诗人有哪些愁苦。(4分) 9.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冰泉冷涩弦凝绝,(1) (2) (3) 。(4) (5) (6) 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乙:(1)茕茕孑立, (李密《陈 情表》) (2)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 零丁洋》)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 王阁序》) (4)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 家傲》) (5)师者 (韩 愈《师说》 (6)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 凭箜篌引》) 三、(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杏园宽门 宽门的父母迁来的时候,月亮沟还是一个荒凉的、人烟稀少的小山沟。父母老来 得子,遂为其取名宽门,希望他能来开拓家门 宽门的父母懂些医道,经常上山采药,外出行医。宽门的医术自幼就受到父亲的 耳濡目染,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年的宽门除了耕种自己的几亩山地之外,闲下来的时候就替人行医。他的房前 屋后植满了各色各样的草药。山里人生活苦焦,无钱看病,所以登门向他求医的 人就络绎不绝。某个娃娃胳臂不慎脱了臼,经他手一捏便好,孩子顿时转哭为笑。 某人拉肚子拉得垮了架,他就用醋煎个蛋给患者一吃,拉肚便立刻停住。他自己 研习,并配制了奇奇怪怪的药方,这些药方能治愈各种疾病:头痛、发烧、肚子 痛、烧伤、烫伤、眼疾、牙痛、疥疮、冻疮等等。凡用他配制的药治过的病大都 药到病除。 据说他还有一样降妖的本领呢。一次邻乡的一位妇女中了邪,说是被妖气缠了身, 面无人色,卧床数月不起,已经病入膏肓。宽门被请去为妇人诊治。宽门在病人 房前的门脑上钉了个桃木桩,嘴里咕哩咕嘟了几句,然后猛然一声断喝,一掌击 在患者的肩头上,邪气当即就被驱散,那位妇女第二天竞能下地走路了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曾招秦桧的压制。② “竹叶”指竹叶青酒,“银红”指银灯,古人认为灯花为报喜之兆。 8.诗人在首联点明内心愁苦,请具体分析诗人有哪些愁苦。(4 分) 9.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冰泉冷涩弦凝绝,(1) 。(2) , (3) 。(4) , (5) 。 (6) ,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乙:(1)茕茕孑立, 。 (李密《陈 情表》) (2)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 零丁洋》)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 王阁序》) (4)塞下秋来风景异, 。 (范仲淹《渔 家傲》) (5)师者, 。 (韩 愈《师说》) (6)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 凭箜篌引》) 三、(2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4 题。 杏园宽门 宽门的父母迁来的时候,月亮沟还是一个荒凉的、人烟稀少的小山沟。父母老来 得子,遂为其取名宽门,希望他能来开拓家门。 宽门的父母懂些医道,经常上山采药,外出行医。宽门的医术自幼就受到父亲的 耳濡目染,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年的宽门除了耕种自己的几亩山地之外,闲下来的时候就替人行医。他的房前 屋后植满了各色各样的草药。山里人生活苦焦,无钱看病,所以登门向他求医的 人就络绎不绝。某个娃娃胳臂不慎脱了臼,经他手一捏便好,孩子顿时转哭为笑。 某人拉肚子拉得垮了架,他就用醋煎个蛋给患者一吃,拉肚便立刻停住。他自己 研习,并配制了奇奇怪怪的药方,这些药方能治愈各种疾病:头痛、发烧、肚子 痛、烧伤、烫伤、眼疾、牙痛、疥疮、冻疮等等。凡用他配制的药治过的病大都 药到病除。 据说他还有一样降妖的本领呢。一次邻乡的一位妇女中了邪,说是被妖气缠了身, 面无人色,卧床数月不起,已经病入膏肓。宽门被请去为妇人诊治。宽门在病人 房前的门脑上钉了个桃木桩,嘴里咕哩咕嘟了几句,然后猛然一声断喝,一掌击 在患者的肩头上,邪气当即就被驱散,那位妇女第二天竞能下地走路了
宽门给人看病是不收费用的;他也从不去别人家里吃饭。“酒肉那些东西都是些 秽物。”他经常那样说。 宽门珍惜粮食,生活节俭,从不肯轻易浪费一颗粮食。走在路上碰见一穗麦子或 几粒豆子什么的,他都要弯腰从地上一一捡起来;他说粮食是老天爷赐给人类的 宝物,不能糟蹋。因此他每次吃饭后,还把锅底那些铲不下的锅巴用水泡泡,第 二顿煮在饭里继续吃。他的这种节俭方法一时间成了沟里的美谈,月亮沟里的人 很早就开始效仿他。 宽门是个光棍汉子,许多经他治愈后的小辈佃都争着要拜他为干爹。一天宽门把 小辈们招来对他们说:“从今天起,你们每人在月亮沟里至少栽一棵杏树,谁先 栽的杏树先开花结果,我便先认谁做干儿子、干女儿。 人常说:桃三年,杏四年,枣树当年能赚钱。杏树要长四年方可开花结果。但这 些甘心做干儿女的孩子们却有足够的耐心来养护他们的杏树。结果宽门干儿女的 数量急骤地增多起来,杏树也在月亮沟铺天盖地地蔓延开去, 个杏花纷飞的春季,成群结队的蜜蜂把整个月亮沟唱出团团醉意。宽门带着几 个干儿子在杏林里采药,一时兴趣盎然,讲了许多话。他问:“你们知道我为什 么要叫你们栽杏树吗?”孩子们瞅着宽门的眼睛,脸上一派茫然。宽门用手捋了 下花白的胡须说:“杏树的叶子释放一种气味,这种气味可以防治痨疾,因此 长年居住在杏林中的人是不会得肺痨的;经常吃杏、杏仁,不会患痨疾,还能延 年益寿。 由于宽门的执着倡导,月亮沟家家户户都栽起了杏树,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 村”。说来也奇怪,居住在杏花村的人果然没有一个死于痨疾 可是,福星寿星似的宽门,最终还是死了。 八十四岁上那年夏季,正是麦黄杏熟的季节。人们开始为宽门收割麦田。麦子搬 进院子却找不到主人,人们忽然意识到己有好几天不曾见过宽门了;老入去了哪 里,没有一点消息,只知道前几天宽门曾让一个干儿子去集镇买回了一口大瓮。 还给他留了句话:人要活得清静、死得干净才好 宽门失踪了。于是人们开始四处搜寻。村里人在宽门后院的坡根处发现了一个洞, 就一股脑儿拥进去,果然见洞中有一口大瓮。大瓮里宽门双目微闭,盘脚搭手, 像佛门里打坐一样呈结痂状端坐其中,似乎刚刚睡去。原来宽门早己长逝 沟里人揣度宽门的心事,放弃了厚葬的初衷,干脆就势用土把瓮一拥,并移来 块巨石塞住洞口 现在杏花沟己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农业区。当观光的人们走进最大的杏园深处 时,往往都能目睹到那块天然巨石,上书:“杏园宽门”四个大字。 11.小说为什么以“杏园宽门”为题?(4分) 1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小题。(6分) (1)“一个杏花纷飞的春季,成群结队的蜜蜂把整个月亮沟唱出团团醉意。”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赏析。(3分) (2)“人要活得清静、死得干净才好。”请分析此句的内涵。(3分) 13.小说中的“宽门”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分析。(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一)根据要求完成15~1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宽门给人看病是不收费用的;他也从不去别人家里吃饭。“酒肉那些东西都是些 秽物。”他经常那样说。 宽门珍惜粮食,生活节俭,从不肯轻易浪费一颗粮食。走在路上碰见一穗麦子或 几粒豆子什么的,他都要弯腰从地上一一捡起来;他说粮食是老天爷赐给人类的 宝物,不能糟蹋。因此他每次吃饭后,还把锅底那些铲不下的锅巴用水泡泡,第 二顿煮在饭里继续吃。他的这种节俭方法一时间成了沟里的美谈,月亮沟里的人 很早就开始效仿他。 宽门是个光棍汉子,许多经他治愈后的小辈佃都争着要拜他为干爹。一天宽门把 小辈们招来对他们说:“从今天起,你们每人在月亮沟里至少栽一棵杏树,谁先 栽的杏树先开花结果,我便先认谁做干儿子、干女儿。” 人常说:桃三年,杏四年,枣树当年能赚钱。杏树要长四年方可开花结果。但这 些甘心做干儿女的孩子们却有足够的耐心来养护他们的杏树。结果宽门干儿女的 数量急骤地增多起来,杏树也在月亮沟铺天盖地地蔓延开去。 一个杏花纷飞的春季,成群结队的蜜蜂把整个月亮沟唱出团团醉意。宽门带着几 个干儿子在杏林里采药,一时兴趣盎然,讲了许多话。他问:“你们知道我为什 么要叫你们栽杏树吗?”孩子们瞅着宽门的眼睛,脸上一派茫然。宽门用手捋了 一下花白的胡须说:“杏树的叶子释放一种气味,这种气味可以防治痨疾,因此 长年居住在杏林中的人是不会得肺痨的;经常吃杏、杏仁,不会患痨疾,还能延 年益寿。” 由于宽门的执着倡导,月亮沟家家户户都栽起了杏树,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 村”。说来也奇怪,居住在杏花村的人果然没有一个死于痨疾。 可是,福星寿星似的宽门,最终还是死了。 八十四岁上那年夏季,正是麦黄杏熟的季节。人们开始为宽门收割麦田。麦子搬 进院子却找不到主人,人们忽然意识到已有好几天不曾见过宽门了;老入去了哪 里,没有一点消息,只知道前几天宽门曾让一个干儿子去集镇买回了一口大瓮。 还给他留了句话:人要活得清静、死得干净才好。 宽门失踪了。于是人们开始四处搜寻。村里人在宽门后院的坡根处发现了一个洞, 就一股脑儿拥进去,果然见洞中有一口大瓮。大瓮里宽门双目微闭,盘脚搭手, 像佛门里打坐一样呈结痂状端坐其中,似乎刚刚睡去。原来宽门早己长逝。 沟里人揣度宽门的心事,放弃了厚葬的初衷,干脆就势用土把瓮一拥,并移来一 块巨石塞住洞口。 现在杏花沟己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农业区。当观光的人们走进最大的杏园深处 时,往往都能目睹到那块天然巨石,上书:“杏园宽门”四个大字。 11.小说为什么以“杏园宽门”为题?(4 分) 1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小题。(6 分) (1)“一个杏花纷飞的春季,成群结队的蜜蜂把整个月亮沟唱出团团醉意。”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赏析。(3 分) (2)“人要活得清静、死得干净才好。”请分析此句的内涵。(3 分) 13.小说中的“宽门”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分析。(6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 84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 分) (一)根据要求完成 15~17 题。(共 9 分,每小题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