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应当是为二氧化碳找出路,而不仅仅是减少排放或简单地掩 埋它。富碳农业就是在解答这样的世界性课题中产生的新的技术命题。富碳农业 是指将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以高于大气中二氧化 碳含量几倍的浓度,释放在密闭的人造气候小区域中,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创造 个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从而极大提髙农林作物的产量。也就是说,富碳农 业是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粮食或其他干物质的形式储存在 地球表面的一种碳储存方法。它所转化成的碳水化合物不仅包括粮食,而且包括 目前需要大量碳排放才能获得的钢材、水泥、化学纺织品、化石燃料等。 ②富碳农业将使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植物转化为有用的食品和 用品,是缓解生态失衡问题的重要思路和有效举措,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 有积极意义。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大规模发展富碳农业可以起到一石四鸟 的作用:利用盐碱地、沙漠地、荒漠地等解决土地短缺问题;有利于解决粮食短 缺问题;缓解能源危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不 同,小区域人造气候中的富碳农业工厂是在农业温室、大棚等农业科技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它将许多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到新的农业生产中。 ③农业生产离不开光合作用,富碳环境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生态条件 其中,密闭的人造富碳小区域可以利用目前大量存在的废地下室、废矿井、岩洞、 盐碱地、沙漠地、荒漠地等进行改造建设,所需要的能源应以太阳能、风能等再 生能源为主。相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温室蔬菜、水果遇到的由于控温要求而大 量耗能和由于保留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而需要密封温室所产生的髙成本,富碳农 业工厂可以建造在难以利用的土地上或地下空间,使用地热和太阳能光热相结合 的方法进行控温,使用太阳能直接光照、人造光源和太阳光导相结合的方法提供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能 ④植物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光的催化下生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 对于一部分植物,在充分具备光合作用三要素的条件下,其理论极限效率高于传 统农业的常规效率,为农业生产在养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极其丰富的情况下进 步增产提供了可能性。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人工方法进行补 给,气体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现代技术已经能够以较低的成 本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运输和在密闭场所的释放,这是实现富碳农业的气的技 术途径。 ⑤叶绿素对阳光的吸收光谱主要呈现两个峰值:红光和紫光。所以,太阳光 的全色光谱中只有部分谱线是对光合作用作出贡献的。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也并 非全部太阳光强,其最佳光强是同二氧化碳浓度有关的,而且对于许多植物来说, 光饱和点远小于太阳光强。基于这两点科学事实,在密闭环境下,使用最佳强度 的红色、紫色人造光源代替或部分代替太阳光源的技术已经出现:一是单色的发 光二极管,在目前成本每瓦几角钱的水平下,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所取得的
2015 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①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应当是为二氧化碳找出路,而不仅仅是减少排放或简单地掩 埋它。富碳农业就是在解答这样的世界性课题中产生的新的技术命题。富碳农业 是指将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以高于大气中二氧化 碳含量几倍的浓度,释放在密闭的人造气候小区域中,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创造 一个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从而极大提高农林作物的产量。也就是说,富碳农 业是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粮食或其他干物质的形式储存在 地球表面的一种碳储存方法。它所转化成的碳水化合物不仅包括粮食,而且包括 目前需要大量碳排放才能获得的钢材、水泥、化学纺织品、化石燃料等。 ②富碳农业将使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植物转化为有用的食品和 用品,是缓解生态失衡问题的重要思路和有效举措,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 有积极意义。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大规模发展富碳农业可以起到一石四鸟 的作用:利用盐碱地、沙漠地、荒漠地等解决土地短缺问题;有利于解决粮食短 缺问题;缓解能源危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不 同,小区域人造气候中的富碳农业工厂是在农业温室、大棚等农业科技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它将许多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到新的农业生产中。 ③农业生产离不开光合作用,富碳环境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生态条件。 其中,密闭的人造富碳小区域可以利用目前大量存在的废地下室、废矿井、岩洞、 盐碱地、沙漠地、荒漠地等进行改造建设,所需要的能源应以太阳能、风能等再 生能源为主。相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温室蔬菜、水果遇到的由于控温要求而大 量耗能和由于保留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而需要密封温室所产生的高成本,富碳农 业工厂可以建造在难以利用的土地上或地下空间,使用地热和太阳能光热相结合 的方法进行控温,使用太阳能直接光照、人造光源和太阳光导相结合的方法提供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能。 ④植物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光的催化下生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 对于一部分植物,在充分具备光合作用三要素的条件下,其理论极限效率高于传 统农业的常规效率,为农业生产在养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极其丰富的情况下进 一步增产提供了可能性。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人工方法进行补 给,气体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现代技术已经能够以较低的成 本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运输和在密闭场所的释放,这是实现富碳农业的气的技 术途径。 ⑤叶绿素对阳光的吸收光谱主要呈现两个峰值:红光和紫光。所以,太阳光 的全色光谱中只有部分谱线是对光合作用作出贡献的。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也并 非全部太阳光强,其最佳光强是同二氧化碳浓度有关的,而且对于许多植物来说, 光饱和点远小于太阳光强。基于这两点科学事实,在密闭环境下,使用最佳强度 的红色、紫色人造光源代替或部分代替太阳光源的技术已经出现:一是单色的发 光二极管,在目前成本每瓦几角钱的水平下,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所取得的
农业干物质的价值进行比较计算,达到了初步可行的程度;二是对于距地面不是 很深的密闭农业工厂,使用太阳光的光导纤维导入阳光,运用反射聚光的技术改 进,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这是发展富碳农业的光的技术途径。 ⑥综上,科学技术发展使我们能在较低成本条件下获得富碳农业所需要的光 和二氧化碳,从而打破传统农业生产需要使用阳光下的土地的限制。这样,就可 以在密闭的人造气候中重新设计植物生产方法,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线化、 高效化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3月13日) 1.下列关于“富碳农业”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富碳农业是在解答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课题中产生的新的技术命题,对气候 变暖的治理不应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应当是为它寻找适合的出路。 B.富碳农业是指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在密闭的人造气候小区域中, 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极大提高农林作物的产量 C.富碳农业是指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粮食的形式储存在地 球表面的碳储存方法,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D.富碳农业是将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植物转化为有用的粮食和钢材、 水泥、化学纺织品、化石燃料等用品,从而缓解生态失衡问题的有效举措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阐述“富碳农业”这一概念的含义。指出富碳农业是为二氧化碳 寻找出路的有效途径,对二氧化碳的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粮 食 B.文章第②段认为富碳农业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发展富碳 农业能解决土地短缺、粮食短缺问题,解决能源危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文章第③段指岀富碳环境是提髙光合效率的重要生态条件。密闭的人造富碳 小区域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建设,所需要的能源以再生能源为主。 D.文章第④⑤段分别阐述发展富碳农业的气和光的技术途径。第⑥段对全文加 以总结,指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在较低成本下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下泪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区域人造气候中的富碳农业工厂是在农业温室、大棚等农业科技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能将许多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到新的农业生产中新的生产方式。 B.温塑料大棚培育温室蔬菜、水果,因为有控温要求,需要大量耗能,又由于 需要保留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而必须密封温室,从而导致成本过高 C.富碳农业工厂可使用地热和太阳能光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温,使用太阳能 直接光照、人造光源和太阳光导相结合的方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能来降低 成本 D.富碳农业只要使用阳光下的土地,在密闭的人造气候中重新设计植物生产方 法,就能在较低成本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线化、高效化。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来函由清江至镇搭轮船赴鄂,拟五月初七接篆,川费不足,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 金,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将来此项归还,乞禀母亲转交六弟妇,留作家用 幼弟代办经方等喜事,未寄分文,殊以为歉。闻其家不甚宽裕,或分作两次付寄 为妥
农业干物质的价值进行比较计算,达到了初步可行的程度;二是对于距地面不是 很深的密闭农业工厂,使用太阳光的光导纤维导入阳光,运用反射聚光的技术改 进,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这是发展富碳农业的光的技术途径。 ⑥综上,科学技术发展使我们能在较低成本条件下获得富碳农业所需要的光 和二氧化碳,从而打破传统农业生产需要使用阳光下的土地的限制。这样,就可 以在密闭的人造气候中重新设计植物生产方法,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线化、 高效化。 (选自《人民日报》,2014 年 3 月 13 日 ) 1.下列关于“富碳农业”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富碳农业是在解答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课题中产生的新的技术命题,对气候 变暖的治理不应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应当是为它寻找适合的出路。 B.富碳农业是指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在密闭的人造气候小区域中, 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极大提高农林作物的产量。 C.富碳农业是指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粮食的形式储存在地 球表面的碳储存方法,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D.富碳农业是将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植物转化为有用的粮食和钢材、 水泥、化学纺织品、化石燃料等用品,从而缓解生态失衡问题的有效举措。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①段阐述“富碳农业”这一概念的含义。指出富碳农业是为二氧化碳 寻找出路的有效途径,对二氧化碳的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粮 食。 B.文章第②段认为富碳农业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发展富碳 农业能解决土地短缺、粮食短缺问题,解决能源危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文章第③段指出富碳环境是提高光合效率的重要生态条件。密闭的人造富碳 小区域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建设,所需要的能源以再生能源为主。 D.文章第④⑤段分别阐述发展富碳农业的气和光的技术途径。第⑥段对全文加 以总结,指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在较低成本下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下泪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区域人造气候中的富碳农业工厂是在农业温室、大棚等农业科技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能将许多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到新的农业生产中新的生产方式。 B.温塑料大棚培育温室蔬菜、水果,因为有控温要求,需要大量耗能,又由于 需要保留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而必须密封温室,从而导致成本过高。 C.富碳农业工厂可使用地热和太阳能光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温,使用太阳能 直接光照、人造光源和太阳光导相结合的方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能来降低 成本。 D.富碳农业只要使用阳光下的土地,在密闭的人造气候中重新设计植物生产方 法,就能在较低成本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线化、高效化。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来函由清江至镇搭轮船赴鄂,拟五月初七接篆,川费不足,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 金,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将来此项归还,乞禀母亲转交六弟妇,留作家用。 幼弟代办经方等喜事,未寄分文,殊以为歉。闻其家不甚宽裕,或分作两次付寄 为妥
方儿按课作文,工夫浅,天分低,仅成片段。鄙意原不必观场,而少年欲速之志 未便阻遏,或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去,试毕即归。桂儿尚未开笔,孔桂轩喜 与讲典,故史、鉴略解一二,而书不能熟,又因气弱未肯严督。弟公冗不暇兼管, 伊能读书亦觉文、诗、小楷无甚用处。每忆髫龄 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 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子弟之不才固关气数,父兄当于文艺之外 教以做人立身之道,或亦可挽回一二耶。季弟久无鄂信,疏懒已极,事亲大节若 置度外,岂能责子孙以孝为?金姬病时好时歹,似尚不至作古。桐城既有隙地, 姑存此说。去夏收婢名顺喜者,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必欲遣之;嗣闻其有 孕而止。四月初二申时竟产一男(拟名燕保),在我不必多此赘物,亦不敢不为 堂上告。合家闻之,当共喷饭。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 无使失所。弟于此事颇知调停,伉俪更益和睦。妇病亦久不作,惟觉多此一举 天下事往往无意得之,亦悔之晚耳! 注:本文是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文中的“幼弟”即李鸿章六弟李昭庆, 李经方”是李鸿章长子。“桂儿”即李经述,是李鸿章次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公冗不暇兼管冗:多余 B.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俟:等到 C.事亲大节若置度外度:考虑 D.妇病亦久不作作:发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失其所与,不知 B.闻其家不甚宽裕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岂能责子孙以孝为不赂者以赂者丧 D.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封信写于李鸿章搭乘轮船赴湖北上仼途中,李赴任时,为筹足旅费,还向 亲戚朋友借了四千两银子 B.李鸿章认为自己的儿子作文的工夫浅,天分低,所以认为儿子暂不适合参加 科举考试,但又不能阻止他的上进心,所以打算临时请人代考 C.作者在信中指出,家中子弟没有才能固然关乎家族的命运,但在文章技艺之 外教给他们立身做人的道理,或许可以有所补救 D.李鸿章曾经收了一个叫顺喜的婢女,夫人认为顺喜没有什么用处,性情脾气 还不小,所以千方百计要把顺喜赶走,最后因对方怀孕了才作罢。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 多矣… 译文: (2)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华清宫①(其三) 崔橹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方儿按课作文,工夫浅,天分低,仅成片段。鄙意原不必观场,而少年欲速之志 未便阻遏,或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去,试毕即归。桂儿尚未开笔,孔桂轩喜 与讲典,故史、鉴略解一二,而书不能熟,又因气弱未肯严督。弟公冗不暇兼管, 伊能读书亦觉文、诗、小楷无甚用处。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 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多矣……子弟之不才固关气数,父兄当于文艺之外 教以做人立身之道,或亦可挽回一二耶。季弟久无鄂信,疏懒已极,事亲大节若 置度外,岂能责子孙以孝为?金姬病时好时歹,似尚不至作古。桐城既有隙地, 姑存此说。去夏收婢名顺喜者,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必欲遣之;嗣闻其有 孕而止。四月初二申时竟产一男(拟名燕保),在我不必多此赘物,亦不敢不为 堂上告。合家闻之,当共喷饭。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 无使失所。弟于此事颇知调停,伉俪更益和睦。妇病亦久不作,惟觉多此一举。 天下事往往无意得之,亦悔之晚耳! 注:本文是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文中的“幼弟”即李鸿章六弟李昭庆, “李经方”是李鸿章长子。“桂儿”即李经述,是李鸿章次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弟公冗不暇兼管 冗:多余 B.俟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 俟:等到 C.事亲大节若置度外 度:考虑 D.妇病亦久不作 作:发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 失其所与, 不知 B.闻其家不甚宽裕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岂能责子孙以孝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 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封信写于李鸿章搭乘轮船赴湖北上任途中,李赴任时,为筹足旅费,还向 亲戚朋友借了四千两银子。 B.李鸿章认为自己的儿子作文的工夫浅,天分低,所以认为儿子暂不适合参加 科举考试,但又不能阻止他的上进心,所以打算临时请人代考。 C.作者在信中指出,家中子弟没有才能固然关乎家族的命运,但在文章技艺之 外教给他们立身做人的道理,或许可以有所补救。 D.李鸿章曾经收了一个叫顺喜的婢女,夫人认为顺喜没有什么用处,性情脾气 还不小,所以千方百计要把顺喜赶走,最后因对方怀孕了才作罢。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每忆髫龄,仰蒙严亲日夕督责,乃底于成,今竟不克施于儿辈,有愧庭训 多矣…… 译文: (2)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华清宫①(其三) 崔 橹②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注:①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②崔橹:晚唐诗人 8.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9答 这首诗的结句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是日也,①,②。③,④,⑤,⑥_,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民生各有所乐兮,。(屈原《离骚》) ②,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 ④,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白居易《琵琶行》) ⑥,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11~14题。 纯粹 张炜 不仅是世纪末,也许从更早起,我们就陷入了一场误解:越来越相信依靠机智、 甚至是某种狡猾,可以取得空前的成功。这确是一个人人都急于比试机智的时刻, 而忘记了它命定的限数。 于是越来越乐于嘲笑纯粹的人与事,对待一切率直、真实、完美与朴素,避之唯 恐不及。起码的一点修养和自律也被看作迂腐,看作整个时代、特别是现代精神 所摈弃的某种变质之物。 这种可怕的误解将把人指引到一个非常荒唐和严酷的角落。在那里,我们将因寒 冷而中止和丧失全部创造和想象的能力。一切绚丽、烂漫、无比美好的精神和现 世之果,都将与我们无缘。我们留下的会是更多的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排斥我们 的觉悟,因为时过境迁,一切都有点来不及了。 有人认为乖巧、方便、省力的捷径,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在精神之域、世俗之 域,都同样存在。其实这是真正的误识。在创造、劳动、精神之域,捷径是不可 信赖的。它们既不能通向博大,又不能通向永恒。 人类健康的心灵始终是真诚的、严整的、不欺的,仅靠这一份永远不变的信念和 操守,才能走进完美的人生。比如说可以嘲笑托尔斯泰的迂腐倔强,可以恐惧于 鲁迅的执拗偏激,总之当代人都可以做得比他们乖巧十倍,但就是永远别想走近 这些伟大的心灵一步 这就是无望而无情的规律,只惜在世俗世界里往往不被察觉。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一种纯粹的精神、真诚的生命,虽然时常会受到遏制和 磨损,但也唯有这样的时代,这种多得的品格才会熠熠生辉。它的可能只是一个 角落,可是这个明亮的角落将永远被人记住,并且成为指引的方向。北斗在夜空 里并非是最为显著的亮点,可由于它坚定的菠场、不可更移的方向,终于显示出 永恒的博大
注:①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②崔橹:晚唐诗人。 8.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9.这首诗的结句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赏析。(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是日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②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④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⑥ ,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 分)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 11~14 题。 纯 粹 张 炜 不仅是世纪末,也许从更早起,我们就陷入了一场误解:越来越相信依靠机智、 甚至是某种狡猾,可以取得空前的成功。这确是一个人人都急于比试机智的时刻, 而忘记了它命定的限数。 于是越来越乐于嘲笑纯粹的人与事,对待一切率直、真实、完美与朴素,避之唯 恐不及。起码的一点修养和自律也被看作迂腐,看作整个时代、特别是现代精神 所摈弃的某种变质之物。 这种可怕的误解将把人指引到一个非常荒唐和严酷的角落。在那里,我们将因寒 冷而中止和丧失全部创造和想象的能力。一切绚丽、烂漫、无比美好的精神和现 世之果,都将与我们无缘。我们留下的会是更多的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排斥我们 的觉悟,因为时过境迁,一切都有点来不及了。 有人认为乖巧、方便、省力的捷径,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在精神之域、世俗之 域,都同样存在。其实这是真正的误识。在创造、劳动、精神之域,捷径是不可 信赖的。它们既不能通向博大,又不能通向永恒。 人类健康的心灵始终是真诚的、严整的、不欺的,仅靠这一份永远不变的信念和 操守,才能走进完美的人生。比如说可以嘲笑托尔斯泰的迂腐倔强,可以恐惧于 鲁迅的执拗偏激,总之当代人都可以做得比他们乖巧十倍,但就是永远别想走近 这些伟大的心灵一步。 这就是无望而无情的规律,只惜在世俗世界里往往不被察觉。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一种纯粹的精神、真诚的生命,虽然时常会受到遏制和 磨损,但也唯有这样的时代,这种多得的品格才会熠熠生辉。它的可能只是一个 角落,可是这个明亮的角落将永远被人记住,并且成为指引的方向。北斗在夜空 里并非是最为显著的亮点,可由于它坚定的菠场、不可更移的方向,终于显示出 永恒的博大
个人走向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至为淳朴的要求。也就是这种基本的向往,才 将一个人的心灵引向了高贵。高贵不是脱离和傲然,而是走入和融化,是贴近泥 土的结果。向真向善,即不可为而为之;拒绝诱惑、嬉戏、流俗和毁坏,就是守 住向真向善的品格 相信自己和他人的劳动,相信道德的力量,它的相对恒定性,它在生活中的最高 意义,它的可建筑性和可维护性;相信在充满销磨和困苦的人生之途上,善是可 以有所作为的。高贵的精神会有自己的源头和自己的源流,它们不会在一个时代 里突然消失。它们也不会融入苇丛、草原和泥淖。它们穿过层层山脉可以出现在 另一片开阔的草原上。它们终有一天会汇成巨流,一泻千里 劳动的力量,真实的力量,就是纯粹的力量。当生命回到了劳动和创造本身,也 就回到了纯粹;当离开了它们,也就失去了那种品质。人类是永远也不可以告别 劳动的。很多乖巧者试图与它脱离和隔绝,但由于失去了一种基本依托,很快就 变得软弱和贫瘠,最后无一例外地走向了衰败,难以为继 人类可以接受伤损、牺牲,甚至是劳而无功的结果,但最终还是不可放弃劳动。 人类具有理性、知性,具有从此岸到彼岸的穿越与抵达的决;这种决心是生命诞 生的那一刻所赋予的,它给予生命以力量和顽强。它支持着信念、支持着人类所 拥有的坚毅之举、前进的勇气、永不丧失的向往 人类的纯粹与污油的搏斗将永远讲行下去在人类存活的全部历史当中,纯粹是 人必胜的根据 (节选自《冬天的阅读》 11.结合文意,概括标题“纯粹”的含义。(4分) 答 12.作者说“这种可怕的误解将把人指引到一个非常荒唐和严酷的角落”,请问 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 1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高贵的精神会有自己的源头和自己的源流,它们不会在一个时代里突然消失。它 们也不会融入苇丛、草原和泥淖。它们穿过层层山脉可以出现在另一片开阔的草 原上。它们终有一天会汇成巨流,一泻千里。 答 14.作者认为,“人类的纯粹与污浊的搏斗将永远进行下去。在人类存活的全部 历史当中,纯粹是人必胜的根据。”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 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寒暄国粹结骨眼迫不及待旁征博引 B、针灸作崇吊书袋隐忍苟活平心而论 C、遐想扫描大杂烩山清水秀百无聊赖 D、辐射编纂缔造者振聋发聩人情事故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一个人走向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至为淳朴的要求。也就是这种基本的向往,才 将一个人的心灵引向了高贵。高贵不是脱离和傲然,而是走入和融化,是贴近泥 土的结果。向真向善,即不可为而为之;拒绝诱惑、嬉戏、流俗和毁坏,就是守 住向真向善的品格。 相信自己和他人的劳动,相信道德的力量,它的相对恒定性,它在生活中的最高 意义,它的可建筑性和可维护性;相信在充满销磨和困苦的人生之途上,善是可 以有所作为的。高贵的精神会有自己的源头和自己的源流,它们不会在一个时代 里突然消失。它们也不会融入苇丛、草原和泥淖。它们穿过层层山脉可以出现在 另一片开阔的草原上。它们终有一天会汇成巨流,一泻千里。 劳动的力量,真实的力量,就是纯粹的力量。当生命回到了劳动和创造本身,也 就回到了纯粹;当离开了它们,也就失去了那种品质。人类是永远也不可以告别 劳动的。很多乖巧者试图与它脱离和隔绝,但由于失去了一种基本依托,很快就 变得软弱和贫瘠,最后无一例外地走向了衰败,难以为继。 人类可以接受伤损、牺牲,甚至是劳而无功的结果,但最终还是不可放弃劳动。 人类具有理性、知性,具有从此岸到彼岸的穿越与抵达的决;这种决心是生命诞 生的那一刻所赋予的,它给予生命以力量和顽强。它支持着信念、支持着人类所 拥有的坚毅之举、前进的勇气、永不丧失的向往。 人类的纯粹与污浊的搏斗将永远进行下去。在人类存活的全部历史当中,纯粹是 人必胜的根据。 (节选自《冬天的阅读》) 11.结合文意,概括标题“纯粹”的含义。(4 分) 答: 12.作者说“这种可怕的误解将把人指引到一个非常荒唐和严酷的角落”,请问 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 分) 答: 1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6 分) 高贵的精神会有自己的源头和自己的源流,它们不会在一个时代里突然消失。它 们也不会融入苇丛、草原和泥淖。它们穿过层层山脉可以出现在另一片开阔的草 原上。它们终有一天会汇成巨流,一泻千里。 答: 14.作者认为,“人类的纯粹与污浊的搏斗将永远进行下去。在人类存活的全部 历史当中,纯粹是人必胜的根据。”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 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 分) 答: 第 II 卷(表达题) 四、(24 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 分) A、寒暄 国粹 结骨眼 迫不及待 旁征博引 B、针灸 作崇 吊书袋 隐忍苟活 平心而论 C、遐想 扫描 大杂烩 山清水秀 百无聊赖 D、辐射 编纂 缔造者 振聋发聩 人情事故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