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分类汇编(语文)12月份:K单元诗词鉴赏 K单元诗词鉴赏 【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12月月考(期中)(201412)】 K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11分)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 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 和 的特点。(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事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静谧、寒凉[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对1处只给1分。]解析: 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所描写的画 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酒”“月亮”“冷露”“秋思”等:二是要 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根 据题干要求鉴赏“月夜”的特点,“两首诗”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要立足全诗;其 次答题时要抓住诗句加以分析,由于是填空题,隐含答案必须简明、准确。 9.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 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 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 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7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 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 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 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 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 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评分标准:本题7分,钱诗赏析3 分,王诗赏析4分。赋分着眼点在“由物体情”上。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 2分,分析给2分。]解析:注意答案从景情两个角度去分析。用烟霭的暗淡 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 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 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 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 要理解什么是“工于体物”,工,精,精巧,(引申义)善于、擅长。体物,描 述事物;摹状事物。不难找出“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再简单分析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首先审题干一一明 确鉴赏方向是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抓住“体物”从
2015 届高三分类汇编(语文)12 月份:K 单元 诗词鉴赏 K 单元 诗词鉴赏 【语文卷·2015 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 12 月月考(期中)(201412)】 K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11 分)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 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4 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事物形象,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静谧、寒凉[评分标准:本题 3 分,答对 1 处只给 1 分。] 解析: 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所描写的画 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酒”“月亮”“冷露”“秋思”等;二是要 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根 据题干要求鉴赏“月夜”的特点,“两首诗”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要立足全诗;其 次答题时要抓住诗句加以分析,由于是填空题,隐含答案必须简明、准确。 9.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 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 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 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7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 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 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 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 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 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评分标准:本题 7 分,钱诗赏析 3 分,王诗赏析 4 分。赋分着眼点在“由物体情”上。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 2 分,分析给 2 分。] 解析:注意答案从景情两个角度去分析。用烟霭的暗淡 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 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 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 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 要理解什么是“工于体物”,工,精,精巧,(引申义)善于、擅长。体物,描 述事物;摹状事物。不难找出“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再简单分析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首先审题干——明 确鉴赏方向是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抓住“体物”从
景与情的角度分析;②审词句—一找出关键点,如“萤火”流露“寒意”,联想 意象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冷露”,抓住“冷”字分析:“露湿桂花”,自然引 发“秋思”。 【语文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word版】 0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 1点1分。口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口 【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1) 解析: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意境,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 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⑧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虛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 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 “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 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 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一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 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一比 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一渲染、烘托、 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 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一抑扬、卒章显志。②理 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 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 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 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 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
景与情的角度分析;②审词句——找出关键点,如“萤火”流露“寒意”,联想 意象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冷露”,抓住“冷”字分析;“露湿桂花”,自然引 发“秋思”。 【语文卷·2015 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word 版】 K0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 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 1 点 1 分。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 【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1) 解析: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意境,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 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虚写(“想象”,手法 1 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 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 1 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 1 分)被 “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 1 分),更 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 1 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 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 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 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 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 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 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 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 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 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 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
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 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 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 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 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 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 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 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 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 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 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 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 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语文卷·2015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 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 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 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8.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 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 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 的暮云。(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 分) 解析:本题需要抓住颈联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结合景物,把握诗 歌情感去描绘。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 出来就可以了,最后用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 +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 一个意境(氛围) 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 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9.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 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思想主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 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 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 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 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 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 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 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 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 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 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 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 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语文卷·2015 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 阅读 下面一首诗,完成 8~9 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 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 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8.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 分)前句写眼前实 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 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 的暮云。(2 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 分) 解析:本题需要抓住颈联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结合景物,把握诗 歌情感去描绘。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 出来就可以了,最后用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 +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 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 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9.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 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主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飘蓬”、“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 将书剑学从军”。(2分)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 才不遇。(3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 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首诗的思想主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点面照应,抓关键点。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 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 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 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关键词指诗中 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 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 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 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 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 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 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 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 相知的意思。上句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 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 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 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 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 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 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 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是诗人自指。陈 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 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 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 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 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 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 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 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 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 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 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 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答案和解析】答案:“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 将书剑学从军”。(2 分)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 才不遇。(3 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 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首诗的思想主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点面照应,抓关键点。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 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 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 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关键词指诗中 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 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 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 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 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 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 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 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 相知的意思。上句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 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 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 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 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 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 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 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是诗人自指。陈 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 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 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 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 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 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 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 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 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 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 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 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 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 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 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 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 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2)word 版】K0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 致?请简要阐述。(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 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 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 悲剧。(2分)解析:先确定两首诗感慨的对象都是李杨爱情;再确定态度 都持批评态度;然后寻找不同之处,两诗主题的不同,一针对唐玄宗本人;一针 对《长恨歌》。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首先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 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 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 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 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 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 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 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 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再次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 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 全。最后评价要恰当。一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 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 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 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 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 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 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 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 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语文卷·2015 届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2)word 版】K0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 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 一致?请简要阐述。(4 分) 答: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 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2 分)袁诗批评的对象 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 悲剧。(2 分) 解析:先确定两首诗感慨的对象都是李杨爱情;再确定态度, 都持批评态度;然后寻找不同之处,两诗主题的不同,一针对唐玄宗本人;一针 对《长恨歌》。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首先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 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 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 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 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 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 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 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 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再次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 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 全。最后评价要恰当。一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 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 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 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