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 第Ⅱ卷第5页至第7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10分2分×5)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赍发(j) 搠倒(shuo)央浼(mian)削足适履(xue) B.怂恿(sng)尽管(jin) 祈祷(q1) 哀声叹气(ai C.凝脂(zhi)钗擘(bo) 骤(zhou)得为(wei)虎作伥 D.眇眇(miao)扁(pian)舟天台(tai) 性情孤僻(pi)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无法猜测一只鸟的心思,就像我们无法人生。不像梧桐是的,它对秋天很 敏感,似乎和秋天有秘密的联络通道。要不怎么会有呢“ A.洞察大彻大悟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B.洞察先知先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C.洞彻先知先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D.洞彻大彻大悟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代人回归自我的途径之一,就是回归自然,循着山水走到内心深处,才能够感觉到 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 B.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 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之路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能体现公民的基本道德 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据《天津青年报》问卷调査统计,社会上的男女青年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 件,而是以有能力、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4.以下四幅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②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天剑外,挂弓扶桑。 ③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 清风明月,池管重新接草堂。 ④与国咸休,安福尊荣公俯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 1 - 天津市静海区 2019-2020 学年高二语文 11 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4 页, 第Ⅱ卷第 5 页至第 7 页。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 一、(10 分 2 分×5)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赍.发(jī) 搠.倒(shuò) 央浼.(miǎn) 削.足适履(xuē) B.怂.恿(sŏng) 尽.管(jǐn) 祈.祷(qí) 哀.声叹气(āi) C.凝脂.(zhǐ) 钗擘.(bò) 骤.(zhòu)得 为.(wèi)虎作伥 D.眇眇.(miǎo) 扁.(piān)舟 天台.(tāi) 性情孤僻.(pì)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无法猜测一只鸟的心思,就像我们无法 人生。不像梧桐是 的,它对秋天很 敏感,似乎和秋天有秘密的联络通道。要不怎么会有呢“ ”? A.洞察 大彻大悟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B.洞察 先知先觉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C.洞彻 先知先觉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D.洞彻 大彻大悟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代人回归自我的途径之一,就是回归自然,循着山水走到内心深处,才能够感觉到 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 B.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 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之路。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能体现公民的基本道德 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据《天津青年报》问卷调查统计,社会上的男女青年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 件,而是以有能力、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4.以下四幅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②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天剑外,挂弓扶桑。 ③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 清风明月,池管重新接草堂。 ④与国咸休,安福尊荣公俯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A.白居易李贺陆游孟子 B.杜甫李白辛弃疾孔子 C.白居易李贺辛弃疾孟子 D.杜甫 李白陆游 孔子 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 脱去孝服,称为服除或服阕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 方官吏 C.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冠 D.“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汉时李膺很 有名望,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称为“登龙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分2分×3)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 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 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 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 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 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 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 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 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 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 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 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 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 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统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
- 2 - A.白居易 李贺 陆游 孟子 B.杜甫 李白 辛弃疾 孔子 C.白居易 李贺 辛弃疾 孟子 D.杜甫 李白 陆游 孔子 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 脱去孝服,称为服除或服阕。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 方官吏。 C.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冠”。 D.“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汉时李膺很 有名望,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称为“登龙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 分 2 分×3 )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 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 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 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 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 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 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 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 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 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 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 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 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 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统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
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 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 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 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 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 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 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 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 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 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 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 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 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 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 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 情的阐述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 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 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 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 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 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 3 - 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 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 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 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 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 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 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 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 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 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 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 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 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 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 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 情的阐述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 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 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 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 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 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 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 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 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 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 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2分×4)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 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 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醺、胡广, 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 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 道犹蔣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 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 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 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 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 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 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 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话有疵病者所恶闻得基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
- 4 -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 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 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 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 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 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8 分 2 分×4)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 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 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 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 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 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 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 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 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 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 ,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 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 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 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
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十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 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天,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 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 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一—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一一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一一为巡船所物色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 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 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 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 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 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 5 - 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 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 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 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 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 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 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 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 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 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A、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虽得其文/不甚重之/ 故所弃 失居多/ 余止得其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