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1卷1至4页,第Ⅱ卷4至8页。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丨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徵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 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微脾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灰白的屋壁被时 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 里山水风物的 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 (领略/领悟)徽派 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 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 会发现,这些老屋并非断瓦残垣,内部的 (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 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滴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ei) 喧哗 睥(b)睨(n) B.幢( zhuang)宁静质朴衣冠(guan) C.伫(ch) 纯粹 黟(qian)县 D.淳(chun) 淋漓尽至断壁残垣(yuan)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黛杂 B.幽美领略繁复 C.幽美领悟繁复 D.优美领悟繁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手写汉字的机会变少了,很多人只是偶尔手写,但谁能否认键盘时代 不需要写一手好字呢? B在上海自贸区,包括“证照分离”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改变着“政府服务”在百姓心中 “门难进、脸难看” C.CBA新赛季让外界看到了由独立公司运营联赛的优点,姚明担任篮协主席后中国篮球的前景也 值得球迷期待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 1 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4 至 8 页。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2.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2 题。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 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灰白的屋壁被时 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 里山水风物的_________(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_______(领略/领悟)徽派 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 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 会发现,这些老屋并非断瓦残垣.,内部的___________(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 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蜚.(fēi) 喧哗 睥.(bì)睨.(nì)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衣冠.(guān) C.伫.(chù) 纯粹 黟.(qián)县 D.淳.(chún) 淋漓尽至 断壁残垣.(yuán)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 幽美 领悟 繁复 D.优美 领悟 繁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手写汉字的机会变少了,很多人只是偶尔手写,但谁能否认键盘时代 不需要写一手好字呢? B.在上海自贸区,包括“证照分离”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改变着“政府服务”在百姓心中 “门难进、脸难看”。 C.CBA 新赛季让外界看到了由独立公司运营联赛的优点,姚明担任篮协主席后中国篮球的前景也 值得球迷期待
D.从上个月开始,云南昆明安宁县600多个党政机关的停车位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开放的还有 体育设施和厕所 4.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 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B.“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请恨;浔阳干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副对联所写的内容与自 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90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 称“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 起《永别了,武器》等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 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 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 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 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 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 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 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 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 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 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 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 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 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 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 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 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
D.从上个月开始,云南昆明安宁县 600 多个党政机关的停车位向社会免费开放,同时开放的还有 体育设施和厕所。 4.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 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B.“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请恨;浔阳干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副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 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C.巴尔扎克是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 90 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 称“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 起《永别了,武器》等。 二、(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 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 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 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 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 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 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 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 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 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 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 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 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 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 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 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 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
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 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 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 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 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 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 戴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 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一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 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 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 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但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
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 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 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 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 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 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 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 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 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 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 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 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 《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 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 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 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 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 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 “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根。 D. “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三、(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
之中,有圣贤着,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 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 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 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脉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 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 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阗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泰汉以来着书之大多煮柔頁余震,少者犹三、四十 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 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 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侍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 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 者,亦因以自警膏。 (选自《居士集》) 【注】汲汲营营:急急忙忙,来来往往的样子。形容忙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弥:更加 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D.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 摧:挫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草木鸟兽之为物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B.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着书之士/多着至百余篇 C.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D.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11.欧阳修认为古之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不包括是() A.能修身能立德
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 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 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 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 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 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 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 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而忽然以死者,虽 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 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 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注】汲汲营营:急急忙忙,来来往往的样子。形容忙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 弥:更加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D.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 摧:挫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草木鸟兽之.为物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B.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C.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D.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11.欧阳修认为古之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不包括是( ) A.能修身能立德
B.能著书能立说 C.能政事能言语 D.能施事能立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概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的观点,具 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可言,竞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 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茸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 知“立言”是不能依靠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诚的力量,更告诚徐 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第Ⅱ卷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3分) (2)今之学者,莫不暮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1(3分) (3)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 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疊,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能著书能立说 C.能政事能言语 D.能施事能立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概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的观点,具 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可言,竞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 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 知“立言”是不能依靠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诚的力量,更告诫徐 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第Ⅱ卷 四、(23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3 分) (2)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3 分) (3)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2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 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