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区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摸底质量调查 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谄媚(chan)甲壳(ke)桎梏(g山)椎心痛恨(zhui) B、鱼鳔(bido)碑帖(tie)嫉妒(j)间不容发(jian) C、内讧(hong)炽热(chi)妊娠(chen)一丘之貉(he) D、讣告(f)炮烙(luo)龌龊(chub)果实累累(l6i)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荫庇 频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协迫 邂逅 珠联璧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是在劳动合同期内的,不存在试用期满才签订 劳动合同的问题。 ②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亮剑》播出前并未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 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③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几乎席卷全球,已经使冰岛宣布国家破产, 严重 A.包含大事事态 包涵大肆事态 C.包含大肆世态 包涵大事世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 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B.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 气愤的 C.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 的线装书 D.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 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 高三语文试卷第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 12页) 天津河西区2009—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摸底质量调查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 33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谄.媚(chǎn) 甲壳.(ké) 桎梏.(gù) 椎.心痛恨(zhuī) B、鱼鳔.(biào) 碑帖.(tiè) 嫉妒(jí) 间.不容发(jiān) C、内讧.(hòng) 炽.热(chì) 妊娠.(chén) 一丘之貉.(hé) D、讣.告(fù) 炮烙.(luò) 龌龊.(chuò) 果实累累..(lěi) 2.2.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科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荫庇 频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珠联璧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是 在劳动合同期内的,不存在试用期满才签订 劳动合同的问题。 ②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亮剑》播出前并未 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 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③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几乎席卷全球,已经使冰岛宣布国家破产, 严重。 A.包含 大事 事态 B.包涵 大肆 事态 C.包含 大肆 世态 D.包涵 大事 世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 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B.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 气愤的。 C.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 的线装书。 D.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 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
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 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啁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 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 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 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 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 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 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岀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 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 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 12页) 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 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 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 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 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 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 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 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 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 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
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 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 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 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 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孑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 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 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 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 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 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 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 12页) 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 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 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 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 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 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 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 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 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 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6.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 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
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 竞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 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 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 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 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旦:“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 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 “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門遂饿死 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 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干人,横行天下,竟以寿 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 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报施善人 施:措施 时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 12页) 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 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 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 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 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 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 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 “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 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 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 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 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报施.善人 施:措施 D. 时.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夫已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 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 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 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第川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19分) 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译文: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③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改过了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 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灜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 12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夫已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 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 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 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7 分) 四、(19 分) 12.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译文: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译文: ③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改过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 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