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 文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底层文学”由来已久,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在现代文学史中 无论是五四新文学还是左翼文学,关注的对象依然是“底层”大众。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文学界又有不少农村题材以及描写城市中低层群体的作品,如刘醒龙的《凤凰琴》,方方的 《风景》,余华的《活着》等。他们虽不强调“底层"”,但对于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受到损 害的阶层有着相当深入的表现。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继承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左翼 文学的理论遗产,延续着90年代中期后岀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余浪,发展了现实主 义的文学精神,饱含着一种强烈的当代情绪诉求。 其实,“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是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的表达,是中国文学 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中国90年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催生出的结 果。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底层文学”已经开始与单纯的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的是特定阶 层、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底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思 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抚现实中躁动不安的灵魂。简言之,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前的社会 变革,并对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在今天文学市场化甚至娱乐化的背景下,“底层文学”能 够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能够以严肃的姿态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文 关怀,既是一种“不平则鸣”,同时也是“时代的和弦 底层文学”拒绝了“新写实主义”的“零度情感”,摈弃了“没事偷着乐”的犬儒主义 而是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然而,只有同情是不够的。作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景虽
太 原 五 中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 月) 高 二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底层文学”由来已久,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在现代文学史中, 无论是五四新文学还是左翼文学,关注的对象依然是“底层”大众。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文学界又有不少农村题材以及描写城市中低层群体的作品,如刘醒龙的《凤凰琴》,方方的 《风景》,余华的《活着》等。他们虽不强调“底层”,但对于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受到损 害的阶层有着相当深入的表现。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继承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左翼 文学的理论遗产,延续着 90 年代中期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余浪,发展了现实主 义的文学精神,饱含着一种强烈的当代情绪诉求。 其实,“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是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的表达,是中国文学 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中国 90 年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催生出的结 果。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底层文学”已经开始与单纯的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的是特定阶 层、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底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思 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抚现实中躁动不安的灵魂。简言之,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前的社会 变革,并对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在今天文学市场化甚至娱乐化的背景下,“底层文学”能 够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能够以严肃的姿态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文 关怀,既是一种“不平则鸣”,同时也是“时代的和弦”。 “底层文学”拒绝了“新写实主义”的“零度情感”,摈弃了“没事偷着乐”的犬儒主义, 而是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然而,只有同情是不够的。作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景虽
然力求用文学的方式交出一份当下历史的记录,但遗憾的是目前“底层叙事”仍无法穿透迷 蒙的表象,具有时空超越性的作品相对匮乏。一是讲述“传奇性″的故事,以满足人们的窥 视欲望和猎奇心理。二是简单立足于道德批判,以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构建文本。三是沉迷 于“苦难展览”,走向单-化和极端化的“苦难书写”,甚至演变为“欲望叙述″、“暴力叙述”, 变成了比酷比惨的“苦情戏"。如何让叙事逻辑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在表现“底层”物质 生活的同时也观照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底层"人物不再被扭曲成窥视的对象而得以血肉 丰满真实可感在同质化的苦难中挖掘岀被遮蔽的底层生活的丰富性从而告别肤浅和表面 抵达能够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这是“底层文学”应该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种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的文学类型,目前对“底层文学”的评价只能是一种带有 历史前瞻性的考量和把握,我们期待“底层文学”的创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但这需要及 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 (选自史竞男《“底层文学”:乡土叙事新景观》) 1.下列对“底层文学”的有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来,但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 B.在现代文学史中,“底层文学”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关注的对象仍是“底层”大 众。 C.“底层文学”的被提出表达了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是中国文学发展至今的必然产 D.“底层文学”已与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对国家发展的 思考。 2.下列不属于“底层文学”继续探索和努力方向的一项是 A.要努力让“底层文学”在叙事逻辑上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 B.不仅要表现“底层”的物质生活,也要观照他们的精神世界。 C.“底层文学”应告别肤浅和表面,抵达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 D.对“底层文学”的评价一定要从历史前瞻性角度去考量和把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醒龙、方方、余华等人写出了描写农村和城市中低层群体的 作品,他们被称为“底层文学”的先驱 B.“底层文学”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 文关怀,这也是文学对社会变革作出的反应。 C.目前“底层文学”存在着注重故事的传奇性、简单立足于道德批评、沉迷于“苦难 展览”的弊端,因而冲淡了其文学的“深度
然力求用文学的方式交出一份当下历史的记录,但遗憾的是目前“底层叙事”仍无法穿透迷 蒙的表象,具有时空超越性的作品相对匮乏。一是讲述“传奇性”的故事,以满足人们的窥 视欲望和猎奇心理。二是简单立足于道德批判,以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构建文本。三是沉迷 于“苦难展览”,走向单一化和极端化的“苦难书写”,甚至演变为“欲望叙述”、“暴力叙述”, 变成了比酷比惨的“苦情戏”。如何让叙事逻辑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在表现“底层”物质 生活的同时也观照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底层”人物不再被扭曲成窥视的对象而得以血肉 丰满真实可感,在同质化的苦难中挖掘出被遮蔽的底层生活的丰富性,从而告别肤浅和表面, 抵达能够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这是“底层文学”应该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种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的文学类型,目前对“底层文学”的评价只能是一种带有 历史前瞻性的考量和把握,我们期待“底层文学”的创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但这需要及 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 (选自史竞男《“底层文学”:乡土叙事新景观》) 1.下列对“底层文学”的有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来,但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 B.在现代文学史中,“底层文学”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关注的对象仍是“底层”大 众。 C.“底层文学”的被提出表达了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是中国文学发展至今的必然产 物。 D.“底层文学”已与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对国家发展的 思考。 2.下列不属于“底层文学”继续探索和努力方向的一项是 A.要努力让“底层文学”在叙事逻辑上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 B.不仅要表现“底层”的物质生活,也要观照他们的精神世界。 C.“底层文学”应告别肤浅和表面,抵达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 D.对“底层文学”的评价一定要从历史前瞻性角度去考量和把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醒龙、方方、余华等人写出了描写农村和城市中低层群体的 作品,他们被称为“底层文学”的先驱。 B.“底层文学”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 文关怀,这也是文学对社会变革作出的反应。 C.目前“底层文学”存在着注重故事的传奇性、简单立足于道德批评、沉迷于“苦难 展览”的弊端,因而冲淡了其文学的“深度
D.我们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才能使“底层文学 的创作更加繁荣,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 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 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 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毎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 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 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 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岀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 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 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遺博土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 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 兄弟,有何名称?”稷日:“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 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 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 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 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
D.我们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才能使“底层文学” 的创作更加繁荣,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28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 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 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 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 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 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 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 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 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 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 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 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 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 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 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
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哀恸过人,杖而后起 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奔 奔:逃亡 C.皆酬太官馔直 直:同“值”,价值,价钱 D.帝将幸稷宅 幸:宠幸,喜爱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稷以刘氏先执此伎 ②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B.①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②使直阁张齐行弑于含德殿 C.①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 ②稷性明烈,善与人交 D.①奉禄皆颁之亲故 ②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 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 B.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 不少功劳 C.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 劾,武帝却不追究 D.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 为善,率素宽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3分) (2)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离亭燕 张昪① 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 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 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编者有改动) 【注】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哀恸过人,杖.而后起 杖:拄拐杖 B. 兼卫尉江淹出奔. 奔:逃亡 C. 皆酬太官馔直. 直:同“值”,价值,价钱 D. 帝将幸.稷宅 幸:宠幸,喜爱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稷以.刘氏先执此伎 ②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B. ①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②使直阁张齐行弑于.含德殿 C. ①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 ②稷性明烈,善与.人交 D. ①奉禄皆颁之.亲故 ②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 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 B. 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 不少功劳。 C. 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 劾,武帝却不追究。 D. 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 为善,率素宽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3 分) (2)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3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 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 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 低垂。 8.“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9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2)、袅袅兮秋风,( (3)、既无伯叔,(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内无应门五 尺之僮 (4)、(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片苍茫 戴涛 (1)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 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番,说:“状如梨,梨有皮 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2)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 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 脾。 (3)“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 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4)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 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 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 低垂。 8.“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 分) 9.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 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 (1)、(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 (2)、袅袅兮秋风,( )。 (3)、既无伯叔,(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内无应门五 尺之僮。 (4)、(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4 题(16 分) 一片苍茫 戴涛 (1)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 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 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2)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 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 脾。 (3)“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 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4)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 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 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