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 6、历史人物评价标准, 7、如何认识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问题(马克思:工人没有祖国), 8、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 9、中国文化的结构问题, 10,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分期问题。 这些讨论和争鸣进一步培养了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历史理论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 学理论水平,为深入研究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本课程大纲 准备分九讲,尽可能突破传统史学概论的模式 第一讲、什么是历史 第二讲、历史学的历程 第三讲、历史分期和历史规律 第四讲、关于史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历史学与哲学(历史中哲学问题,前进与倒退,动力) 第六讲、历史学与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第七讲、历史学与宗教(圣经与历史、神学与历史、宗教史) 第八讲、历史学与国际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巴黎和会,历史学家出席,国家权利的要求, 历史根据;国家的历史地理发展、 第九讲、历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 第十讲、历史学与自然科学 基本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隆国主编:《史学概论》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第一编历史学的本体论 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 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 第三节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第四节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 第二节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规律 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6、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 6、历史人物评价标准, 7、如何认识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问题(马克思:工人没有祖国), 8、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 9、中国文化的结构问题, 10,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分期问题。 这些讨论和争鸣进一步培养了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历史理论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 学理论水平,为深入研究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本课程大纲 准备分九讲,尽可能突破传统史学概论的模式 第一讲、什么是历史 第二讲、历史学的历程 第三讲、历史分期和历史规律 第四讲、关于史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历史学与哲学(历史中哲学问题,前进与倒退,动力) 第六讲、历史学与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第七讲、历史学与宗教(圣经与历史、神学与历史、宗教史) 第八讲、历史学与国际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巴黎和会,历史学家出席,国家权利的要求, 历史根据;国家的历史地理发展、 第九讲、历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 第十讲、历史学与自然科学 基本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隆国主编:《史学概论》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第二节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第一编 历史学的本体论 第一章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第一节 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 第二节 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 第三节 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第四节 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第二章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一节 偏颇、诘难和困惑 第二节 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第三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一节 什么是规律 第二节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第三节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第五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探索中的进展和困惑 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第三节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 第四节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 第二编历史学的方法论 第六章历史研究方法 第一节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 第二节技术性方法 第三节导向性方法 第四节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第七章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第一节什么是史料 第二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三节史料的鉴别 第八章新史学方法 第一节比较史学方法 第二节计量史学方法 第三节口述史学方法 第四节心理史学方法 第三编历史学的认识论 第九章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 第十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 第十一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后记 参考书: 一、经典作家论历史 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马恩选集》第一卷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4、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
第四章 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 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第三节 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 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第五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探索中的进展和困惑 第二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第三节 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 第四节 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 第二编 历史学的方法论 第六章 历史研究方法 第一节 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 第二节 技术性方法 第三节 导向性方法 第四节 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第七章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第一节 什么是史料 第二节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三节 史料的鉴别 第八章 新史学方法 第一节 比较史学方法 第二节 计量史学方法 第三节 口述史学方法 第四节 心理史学方法 第三编 历史学的认识论 第九章 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 第十章 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 第十一章 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后记 参考书: 一、经典作家论历史 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马恩选集》第一卷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4、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
7、列宁:《国家与革命》 8、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 二、中国史家论历史 1、司马迁:《史记》 2、刘知几:《史通》 (史家三长论:史才、史学、史识) 3、司马光:《资治通鉴》 4、马端临: 《文献通考》 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为核心,阐述作者对历史的评判性见解和进 步的历史观) 6、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华书局(上至《史记》,下至《明史》,因《旧唐书》、《旧五代 史》未被列为正史,故称二十二史。考订诸史,特别重视对于历史的见解。评论史事和评论史学) 7、章学诚:《文史通义》(在史家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 者之心术也,强调尊重历史的客观性) 8、梁启超:《新史学》,(新旧史学转换,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三、西方史家论历史 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剑桥中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4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6、【英】托因比:《历史研究》,商务印书馆 7、【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 8、【法】布罗代尔:《腓力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 1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 11、【英】霍布斯鲍姆:,《史学家一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12、【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参考教材 1、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3、吴泽:《史学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4、姜义华:《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7、列宁:《国家与革命》 8、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 二、中国史家论历史 1、司马迁:《史记》 2、刘知几:《史通》(史家三长论:史才、史学、史识) 3、司马光:《资治通鉴》 4、马端临:《文献通考》 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为核心,阐述作者对历史的评判性见解和进 步的历史观) 6、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华书局(上至《史记》,下至《明史》,因《旧唐书》、《旧五代 史》未被列为正史,故称二十二史。考订诸史,特别重视对于历史的见解。评论史事和评论史学) 7、章学诚:《文史通义》(在史家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 者之心术也,强调尊重历史的客观性) 8、梁启超:《新史学》,(新旧史学转换,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三、西方史家论历史 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剑桥中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4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6、【英】托因比:《历史研究》,商务印书馆 7、【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 8、【法】布罗代尔:《腓力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 1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 11、【英】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12、【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参考教材 1、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3、吴泽:《史学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4、姜义华:《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一讲、什么是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人们通常认为,历史学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一门学科,它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那么究竟什 么是历史,它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在讲历史学这门学科的时候,必须首先对“历史"这个词本身进行 一些探究。 《辞海》被视为今天中国大陆权威的工具书,它给历史的定义是:“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 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来 说,关于历史的记载和阐释,也称为历史。” 辞海给历史所下的这一定义,可以认为是中国大陆学者对历史最官方、最主流的解释。其实,中 国学术界对历史的解释或认识,其来源出于前苏联学术界。前苏联的历史学家在《苏联大百科全 书》中给”历史”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 史、各个学科史一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 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由此可见,历史即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本身事件发生的过程。 其实,苏联的历史学家给历史所下的定义,也并非是自己的见解,同样是沿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见解,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被认为是历史唯 物主义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初稿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 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将历史学的地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迎合了许 多自诩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口味,他们为了强调历史学在各门学科中的显赫地位,突出自身的 重要性,不断反复地援引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此,我们必须注意一下两点: (1)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段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的一段论述,它 写作于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 的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一般认为,1848年是马克思 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作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或者说科学共产 主义理论的形成,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他们 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思想和认识,并不能代表我们传统意识中的作为科学共产主义之父 的马克思的思想。 (2)可以作为旁证的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定稿中删去了这段话,至于马克思为何 在定稿文本中删去这段话,我们无从知晓。可能马克思认为这段论述过于武断,或与本文的主题并 没有太多联系。(我们可以看《马恩选集》第一卷,21页下注释。) 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这句话之后,又 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 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 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意识形态本 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尽管这段论述仅仅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 哈"的手稿中,定稿后就被马克思自己删除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认 识同样是将之分为彼此有互相联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一观点一直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 观。 其实,这一阐释实际将历史和历史学科混为一谈,就人类史而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爲历史, 而对这一过程进行的描述、阐释和分析則属于历史学。 至于近代,西方学术界给予,历史History更加具体和清晰的解释。 一是《朗曼现代英语词典》(现代英语词典编纂领域,一直是牛津英语词典独领风骚,但上世纪 后期,朗曼英语词典异军突起,在英语教学领域具有很高的评价)这本辞典给历史下了一下四条定 义:1、过去事件的记录、通常包括对其起因的解释和对其重要性的评价;2、这类记录的研究和写 作;3、过去的事件;4、与特定的人物、国家、专题相关的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显然1、2、4属 于历史学,3属于历史。 《大英百科全书》注意到两者的区别,因此它在给历史下定义时说:"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 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这些往事的记述和研究模式。 现代网络最重用的工具百度也对历史下了定义: 1.过去事实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吴王)志存经略,虽 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第一讲、什么是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人们通常认为,历史学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一门学科,它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那么究竟什 么是历史,它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在讲历史学这门学科的时候,必须首先对"历史"这个词本身进行 一些探究。 《辞海》被视为今天中国大陆权威的工具书,它给历史的定义是:"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 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来 说,关于历史的记载和阐释,也称为历史。" 辞海给历史所下的这一定义,可以认为是中国大陆学者对历史最官方、最主流的解释。其实,中 国学术界对历史的解释或认识,其来源出于前苏联学术界。前苏联的历史学家在《苏联大百科全 书》中给"历史"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 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 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由此可见,历史即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本身事件发生的过程。 其实,苏联的历史学家给历史所下的定义,也并非是自己的见解,同样是沿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见解,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被认为是历史唯 物主义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初稿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 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将历史学的地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迎合了许 多自诩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口味,他们为了强调历史学在各门学科中的显赫地位,突出自身的 重要性,不断反复地援引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此,我们必须注意一下两点: (1)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段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的一段论述,它 写作于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 的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一般认为,1848年是马克思 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作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或者说科学共产 主义理论的形成,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他们 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思想和认识,并不能代表我们传统意识中的作为科学共产主义之父 的马克思的思想。 (2)可以作为旁证的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定稿中删去了这段话,至于马克思为何 在定稿文本中删去这段话,我们无从知晓。可能马克思认为这段论述过于武断,或与本文的主题并 没有太多联系。(我们可以看《马恩选集》第一卷,21页下注释。) 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这句话之后,又 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 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 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意识形态本 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尽管这段论述仅仅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 哈"的手稿中,定稿后就被马克思自己删除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认 识同样是将之分为彼此有互相联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一观点一直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 观。 其实,这一阐释实际将历史和历史学科混为一谈,就人类史而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爲历史, 而对这一过程进行的描述、阐释和分析則属于历史学。 至于近代,西方学术界给予,历史History更加具体和清晰的解释。 一是《朗曼现代英语词典》(现代英语词典编纂领域,一直是牛津英语词典独领风骚,但上世纪 后期,朗曼英语词典异军突起,在英语教学领域具有很高的评价)这本辞典给历史下了一下四条定 义:1、过去事件的记录、通常包括对其起因的解释和对其重要性的评价;2、这类记录的研究和写 作;3、过去的事件;4、与特定的人物、国家、专题相关的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显然1、2、4属 于历史学,3属于历史。 《大英百科全书》注意到两者的区别,因此它在给历史下定义时说:"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 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这些往事的记述和研究模式。" 现代网络最重用的工具百度也对历史下了定义: 1. 过去事实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吴王﹞志存经略,虽 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指己过去的事实。【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 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经历,底细。【(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2)》 清黄人《<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3)老金《骆驼 祥子》二一:"夏太太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的仆人。"】 4.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1)金一《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 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2)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的 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3)菡子《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指历史学科。【即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鲁迅《书信集: 致曹聚仁》:"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6.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 二、关于"历史"词汇的演变 在汉语中,早期用”史”一个字来代表历史,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同样是指事件。许慎 《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 官”。之后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总体来 说,”史”这个字,在秦汉之前的中国早期历史中,其确切含义为史官,殷商和春秋战国史官分为左 右二史,分别记言与记事。《礼记·玉藻》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 志》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史,又称”内史”,右史,又称大史。殷商时期,中国官吏的大 小官名及职事,多由史出。对此,王国维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 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执事名,多由史出,則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史"在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演化的阶段为史书。对此,己故的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 说:”从用以称‘史官’的‘史’,到用以称历史记载的‘史’,不知要经过多少年代。”根据北师 大历史系教授瞿林东先生的说法,《吕氏春秋》第一次赋予”史”以”史书”的含义,《吕氏春秋·察 传》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si)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則曰:‘晋师己亥涉河。’”此后,司马迁的 《史记》及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出现”史记"这个词,才明确将史与历史记载联系起来。 古人将”史“赋予“史事”即客观历史的含义,則是更晚的事。在隋唐之前,通常以”事”、“行 事”、“往事”来称”史事”。直到初唐,魏征主持编纂《隋书》,他在《经籍志二》中提到《史记》、 《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後,写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以班、马,以为正史, 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所谓一代之史,显然是指一个王朝兴旺和衰败的历史发展过程。 公元七世纪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也说:"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 己”(范、袁都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伟大历史学家,范晔,南朝历史学家,著《后汉书》90卷,计划 100卷,10卷志没有完成:袁指东晋历史学家袁宏,著《后汉紀》30卷),”至晋受命,海内大同, 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由是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东晋历史学家裴松 之,代表作《三国志注》,有人认为其价值在陈寿《三国志》之上)(沈約,梁朝历史学家,著 《宋书》)等等。由此可见,到刘知几时代,“史”已普遍低表述某个王朝所经历的历史过程,即被 赋予史事的意义。 至于历史作为一个独立的正式词语的出现,虽然追述到三国和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然而,陈寿这里说的”历史”是历法 和史书的合称,"历”分别代表历法,”史”則指”史书”,与现代汉语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历史"乃 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著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 范围比中国古代史家所说的"史"字更大。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便具有了当今的含 义。 英文History词义的演变。 同样,"历史"这个词在西方也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实,英文History源于古希腊文 Loropld。这个词的原意是"询问或调查",以后引申为"通过询问和调查所获得的知识"。由此我们可 以得出两个基本看法。(提问:西方历史词汇的本源告诉我们什么?) 之一,西方”历史”的本意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开始并不具备”事物发展过程的意义"历 史过程,而与历史学比较接近。这表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明显差异,西方的人们希望了解已发 生事物的真相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之二,早期西方历史学的两大特点:一是口口相传,可以说是今天口述历史的雏形。附带说一 句,一些学者,将口述史学说成是20世纪新史学的分支。其实,西方古典史学就是从口述史学开始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 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 3. 经历,底细。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2) 清 黄人《<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3)老舍《骆驼 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的仆人。" 】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 【(1)金一 《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 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2)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的 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 菡子《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 5. 指历史学科。【 即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 鲁迅《书信集· 致曹聚仁》:" 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6.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 二、关于"历史"词汇的演变 在汉语中,早期用"史"一个字来代表历史,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同样是指事件。许慎 《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 官"。之后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总体来 说,"史"这个字,在秦汉之前的中国早期历史中,其确切含义为史官,殷商和春秋战国史官分为左 右二史,分别记言与记事。《礼记·玉藻》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 志》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史,又称"内史",右史,又称大史。殷商时期,中国官吏的大 小官名及职事,多由史出。对此,王国维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 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执事名,多由史出,則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史"在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演化的阶段为史书。对此,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 说:"从用以称‘史官’的‘史’,到用以称历史记载的‘史’,不知要经过多少年代。"根据北师 大历史系教授瞿林东先生的说法,《吕氏春秋》第一次赋予"史"以"史书"的含义,,《吕氏春秋·察 传》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shi)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則曰:‘晋师己亥涉河。’"此后,司马迁的 《史记》及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出现"史记"这个词,才明确将史与历史记载联系起来。 古人将"史"赋予"史事"即客观历史的含义,則是更晚的事。在隋唐之前,通常以"事"、"行 事"、"往事"来称"史事"。直到初唐,魏征主持编纂《隋书》,他在《经籍志二》中提到《史记》、 《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後,写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以班、马,以为正史, 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所谓一代之史,显然是指一个王朝兴旺和衰败的历史发展过程。 公元七世纪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也说:"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 已" (范、袁都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伟大历史学家,范晔,南朝历史学家,著《后汉书》90卷,计划 100卷,10卷志没有完成;袁指东晋历史学家袁宏,著《后汉紀》30卷),"至晋受命,海内大同, 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由是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东晋历史学家裴松 之,代表作《三国志注》,有人认为其价值在陈寿《三国志》之上)(沈約,梁朝历史学家,著 《宋书》)等等。由此可见,到刘知几时代,"史"已普遍低表述某个王朝所经历的历史过程,即被 赋予史事的意义。 至于历史作为一个独立的正式词语的出现,虽然追述到三国和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然而,陈寿这里说的"历史"是历法 和史书的合称, "历"分别代表历法,"史"則指"史书",与现代汉语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历史"乃 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著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 范围比中国古代史家所说的"史"字更大。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便具有了当今的含 义。 英文History词义的演变。 同样,"历史"这个词在西方也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实,英文History源于古希腊文 Loropld。这个词的原意是"询问或调查",以后引申为"通过询问和调查所获得的知识"。由此我们可 以得出两个基本看法。(提问:西方历史词汇的本源告诉我们什么?) 之一,西方"历史"的本意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开始并不具备"事物发展过程的意义"历 史过程,而与历史学比较接近。这表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明显差异,西方的人们希望了解已发 生事物的真相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之二,早期西方历史学的两大特点:一是口口相传,可以说是今天口述历史的雏形。附带说一 句,一些学者,将口述史学说成是20世纪新史学的分支。其实,西方古典史学就是从口述史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