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后练习: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 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 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附加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 陋的句子是 引孔子的话回应 含蓄作结的句子是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 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 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 ,象征君子 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6页共37页 2010-4-27
《2010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 6 页 共 37 页 2010-4-27 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 ):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后练习: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 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 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附加练习 1. 本文 开头 用类 比方 法 概括 全文 主旨 的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描 写 交 往 之 雅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 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孔子的话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 含 蓄 作 结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 趣和节操? 答: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 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 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 衬托 从 而表现了作者 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 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 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 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 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淸亭亭净植 ②菊花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 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 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 的精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 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7页共37页 2010-4-27
《2010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 7 页 共 37 页 2010-4-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象 征 君 子 美 好 资 质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从 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 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 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 调素琴、阅金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 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 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 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菊花 牡丹 莲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 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5.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 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 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 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 的精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 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9.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 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1、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五)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 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 毫无。阙:通“缺 3、亭午:正午。 4、夜分:半夜。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上 7、沿:顺流而下 8、溯():逆流而上。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白色的急流 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巘():极高的山峰。 14、飞漱():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8页共37页 2010-4-27
《2010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 8 页 共 37 页 2010-4-27 9. 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 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 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1、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五)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下面注释: 1、 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 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 毫无。阙:通“缺”。 3、 亭午:正午。 4、 夜分:半夜。 5、 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6、 襄:上。 7、 沿:顺流而下。 8、 溯( ):逆流而上。 9、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 ):白色的急流。 1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巘( ):极高的山峰。 14、飞漱( ):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 )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清荣峻茂 附加练习 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 ③秋季: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①水势迅急凶猛②景色秀丽奇绝③萧瑟凄凉 2.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 (六)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相与:共同、一起 4、中庭:院里。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文后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附加练习 1.本文选自《 》,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 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 ,其弟 5父_ 2.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3.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9页共37页 2010-4-27
《2010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 9 页 共 37 页 2010-4-27 清荣峻茂 附加练习 1.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 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2. 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 (六)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 相与:共同、一起。 4、 中庭:院里。 5、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文后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附加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我国 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 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__ 2.阅读理解。 ①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作 者 因 景抒 怀 ,表 达 复 杂微 妙 感 情的 句 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解? 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 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 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 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念无与为乐者。) 1.东坡志林苏轼苏辙苏洵 2.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 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 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 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 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 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 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 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 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 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七)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10页共37页 2010-4-27
《2010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纲要》复习资料 安乐中学潘保明编辑 第 10 页 共 37 页 2010-4-27 解?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 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 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 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念无与为乐者。) 答案 1. 东坡志林 苏轼 苏辙 苏洵 2.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 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 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 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 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 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 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 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 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 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七)马 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