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 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一芳名白研疗的时角带丽不同 (2) 外延重合 (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 一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 学却要求理解审 美心理 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 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 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第四节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 义的审美欣赏, 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A在 现 三体这样 种情感光 态:它似乎谢绝任何理性的解说而沉默 体验。美学所能做的,是对这一审美状态主体构成条件的反思或审美类型的概括(如 “优美”范畴),甚至对这一审美状态在人生与世界观中的价值意义加以阐发。 这些都是区别于(自然与社会)实证科学的哲学思维。 风别干绅思辨的人文体哈描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 “意味 “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三)实我环节与课后练习 查找推荐书目,泛读进行知识拓展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
6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 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 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 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 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第四节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 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审美经验在此呈现为主体这样一种情感状态:它似乎谢绝任何理性的解说而沉默 体验。美学所能做的,是对这一审美状态主体构成条件的反思或审美类型的概括(如 “优美”范畴),甚至对这一审美状态在人生与世界观中的价值意义加以阐发。 这些都是区别于(自然与社会)实证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 “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查找推荐书目,泛读进行知识拓展。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2013 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课后思考题: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2.描述自己的一例审美体验。结合上述思考练习,请回答: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后讨论、思考训练 第一章审美的本质 (一)月的与要求 克思的 美的规律”思想: 3.学握审关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1.毕达哥拉斯学派 2.柏拉图 “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 “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饵 4兽洛 ,“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 一审美本质的主观化 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 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 “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 一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 想境界。 二、中因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 “气” “气象”“圣人” 一孟子说:”充定之谓美,布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有气方有象“,“气”之充实“乃至 光辉 ,即外化为气象”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道” 无” “大象”即“象 图” “神人”与“至人
7 4.[德]马克思:《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课后思考题: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2.描述自己的一例审美体验。结合上述思考练习,请回答: (1)美学的学科对象是什么? (2)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有哪些要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后讨论、思考训练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2.理解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3.掌握审美的本质。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 想境界。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 “气” “气象” “圣人”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有气方有象","气"之"充实"乃至"光辉",即外化为"气象"。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道” “无” “大象”即“象 罔” “神人”与“至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恬淡为上,胜而不 美“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境界”“象外”“意境” 一(禅宗)第一,直观与妙悟。第二,韵味与境界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并增强文化自信的立场。 第二节马克思的 “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 泛义 动”是 内石 度 与“外在尺 统 达成实现的活动。 “美的规律 自由劳动 的本质 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自由劳动”的价值 工体论性质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第三节审美的本质 、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1.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中心 2.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或纯认识论对象,而是精神哲学范畴并且具有价 值理想性。 3.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4.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审羊木质及拭罗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就价值言,宙美的本质是人的白由本质的付象化理想。 1.以劳动工具及其使用(进而制造)技术为中心,劳动双向陶治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 为客体的自然。 2无论是“自然人化”或“人自然化”,都表示着人与自然相互融渗的新型关系。这 一关系是自然美乃至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主要基础。 8
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恬淡为上,胜而不 美"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境界” “象外” “意境” ——(禅宗)第一,直观与妙悟。第二,韵味与境界。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并增强文化自信的立场。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1.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中心。 2.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或纯认识论对象,而是精神哲学范畴并且具有价 值理想性。 3.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4.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1.以劳动工具及其使用(进而制造)技术为中心,劳动双向陶冶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 为客体的自然。 2.无论是“自然人化”或“人自然化”,都表示着人与自然相互融渗的新型关系。这 一关系是自然美乃至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主要基础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淀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积淀的 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贱性中介功能机制。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原初 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5.作为活动中介方式的自由首先被活动者的内在体验,但自由方式 形式不仅△钠 后续扩展的劳动母体持续生产 出来,而且势必摆脱从属于劳动的自发状态,被人类第 个文化形态巫术吸收并扩展再生产为独立的符号世界。 6.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范畴多 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作为人类核心 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时也包 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构成的现 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现代社会创造了 空前丰富多样的价 ,同时形成诸多问题 一个是价值相对主义导到 的价值虚无主义:一个是由于社会职业分工到精神活动的分化,“真善”没落而“美1 孤立筹荣。 重建“美”与“真善”的元价值体系,是远超出了美学的当代人文科学根本课题。 (二)空我环节与理后训练 查找推荐 书目, 乏读拓展视野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恤1加法里默尔,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课后思考题 1.选取生活与艺术欣赏各一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会说明,现实活动中体验性审美 与艺术品欣赏各有何特性? 2.为什么说宙美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功能机制: 3。简术宙美从带动中独立的过程 4.美与真善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 9
9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淀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积淀的 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中介功能机制。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原初 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5.作为活动中介方式的自由首先被活动者的内在体验,但自由方式——形式不仅会被 后续扩展的劳动母体持续生产出来,而且势必摆脱从属于劳动的自发状态,被人类第 一个文化形态巫术吸收并扩展再生产为独立的符号世界。 6.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范畴多 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时也包 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构成的现 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现代社会创造了空前丰富多样的价值,同时形成诸多问题,一个是价值相对主义导致 的价值虚无主义;一个是由于社会职业分工到精神活动的分化,“真善”没落而“美” 孤立繁荣。 重建“美”与“真善”的元价值体系,是远超出了美学的当代人文科学根本课题。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查找推荐书目,泛读拓展视野。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年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年版。 课后思考题: 1.选取生活与艺术欣赏各一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会说明,现实活动中体验性审美 与艺术品欣赏各有何特性? 2.为什么说审美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功能机制? 3.简述审美从劳动中独立的过程。 4.美与真善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审美感受的特性: 2.理解审美心理要素以及审美经验模式的具体内容: 3.掌握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以及背后文化差异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根源 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 1.从审美意识探讨审美经验的根源。 2.从审美对象探讨审美经验的根源遇到的困难。 结论 对审美经验根源的探讨,不可能局限于申美意识或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分裂格局 相反地,审美意识不可避免地要同审美对象一起纳入审美活动关系经验整体中探讨。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感官的人化,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人所特有的感 官特性 体现在以下 三个基才 1.概括性:人类的感官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性。 2.联系性:这表现在各种感官不是互相隔绝而是互相沟通和互相补充,形成人类特有 的“通感” 3.创造性:是指感官凭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超出具体的实际感觉对象,自由地扩充 感受 、审美经验的发生 基于实践一劳动母体的审美活动关系(审美意识一审美对象)的发生起源。 “主客观统一说”把审美对象的产生归结为特定的主观意识与外界相应的物质属性结 该理论的缺陷及其与实践论的审美关系同进 说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为: 类总体的审美意 作为个别审美主体的审 识区别开来 2.有必要把发生学意义的美的创造与传播交流意义的美的欣赏区分开来。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 1牛产劳动的分丁状况制约趣定若宙美经哈的分化独立状况 2.上层建筑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的重要制约影响作用 3.艺术对审美意识的巨大促进作用。 4.审美对象对审美意识的促进作用。 5.审美经验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审美经验系统包括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 第三节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一、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为母体结成审美关系,双向发生、双向进 10
10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审美感受的特性; 2.理解审美心理要素以及审美经验模式的具体内容; 3.掌握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以及背后文化差异的关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根源 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 1.从审美意识探讨审美经验的根源。 2.从审美对象探讨审美经验的根源遇到的困难。 结论: 对审美经验根源的探讨,不可能局限于审美意识或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分裂格局, 相反地,审美意识不可避免地要同审美对象一起纳入审美活动关系经验整体中探讨。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感官的人化,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人所特有的感 官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概括性:人类的感官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性。 2.联系性:这表现在各种感官不是互相隔绝而是互相沟通和互相补充,形成人类特有 的“通感”。 3.创造性:是指感官凭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超出具体的实际感觉对象,自由地扩充 感受。 三 、审美经验的发生 基于实践—劳动母体的审美活动关系(审美意识—审美对象)的发生起源。 “主客观统一说”把审美对象的产生归结为特定的主观意识与外界相应的物质属性结 合,该理论的缺陷及其与实践论的审美关系同步起源说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1.应该把作为人类总体的审美意识与作为个别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区别开来。 2.有必要把发生学意义的美的创造与传播交流意义的美的欣赏区分开来。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 1.生产劳动的分工状况制约规定着审美经验的分化独立状况。 2.上层建筑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的重要制约影响作用。 3.艺术对审美意识的巨大促进作用。 4.审美对象对审美意识的促进作用。 5.审美经验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审美经验系统包括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 第三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一、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为母体结成审美关系,双向发生、双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