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而且力求改变系统,使之更具适应性。 从系统的结果来看,系统又可有下列分类。 (1)肯定型系统,即系统的行为可以完全预料到,数控机床即为一例。 (2)非肯定型系统,即系统的行为不能完全预料。非肯定型系统一般都 是开放系统,即输入输出都相当或很复杂,因而不能完全预料到系统的行为。 例如,一个企业的销售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的、非肯定型系统,市场需求的商 品的品种及其数量以及商品供应来源等等都是不能完全预料到的。 系统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这种区别主要是决定于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 之间关系的多少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系统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个数。例 如,一台电动洗衣机就是一个简单系统,因为其中部件不多,且部件之间的 关系也不复杂。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一个大企业则是一个很复杂 的系统。 分析研究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时,要详尽而具体地了解系统的运行状 态,就有必要把这种系统分解为若干部分,即子系统,而且可逐层分解下去; 并且还能反过来,逐级集成,最后回到原来系统的整体。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工程中所研究的系统是人为的,一般是大型复杂的 非肯定型的、开放的系统。分析研究一个系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系统的目的,即系统是干什么的或完成什么任务的,也就是系 统的输出是什么。 (2)分析系统的目的是如何达到的,即系统运行经过输入、处理与输出 的流程。 (3〕区分系统与环境,确定系统的界限或范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通 过输入与输岀实现的;环境对系统所加的限制也是通过输入与输出来实现 的。分析输入与输岀、划清系统的界限,有助于对系统的深入了解:环境因 素是不可控制的,而系统内部的运行状态一般是可以控制和自动调节的。系 统外部因素的作用则是对系统的约束,系统必须顺应它而被动调节。 (4)系统的分合性,即可将系统分割为若干个子系统,井可反过来再合 并为一个整体。上述(1),(2),(3)均适用于子系统的分析。 (5)系统的自顶向下层次结构。复杂系统是很难一下子了解清楚的,按 上述第(4)条,把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后,仍有可能难以掌握和不易了 解清楚;因此有必要再进一步把子系统分解为若干子子系统,子子系统又可 再分解为若干个子子子系统,如此类推,一直分解到便于掌握和易于了解为 (6)注意系统的因变性与适应性,特别是在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中更不 容忽视。因为信息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随环境与情况的改变,需作相应 的改变。 对于上述六个方面,这里只作概括性的介绍,至于如何具体地运用这些 原则以及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与技术,将在以下有关章节中详细叙述 信息流始终存在于一个组织之中,而且是对其他流进行控制的根据。 个组织及其各职能子系统要充分有效地进行工作,就必须利用信息;而上下 级间以及平行各级之间能在统一领导下彼此协调地进行有效的工作,关键就 在于它们之间的信息流被很好地组织了起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伴随 物资流、事务流及其他流的产生,总同时产生一个相应的信息流。这就表明 在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流,而且不同的信息流用于
统,而且力求改变系统,使之更具适应性。 从系统的结果来看,系统又可有下列分类。 (1)肯定型系统,即系统的行为可以完全预料到,数控机床即为一例。 (2)非肯定型系统,即系统的行为不能完全预料。非肯定型系统一般都 是开放系统,即输入输出都相当或很复杂,因而不能完全预料到系统的行为。 例如,一个企业的销售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的、非肯定型系统,市场需求的商 品的品种及其数量以及商品供应来源等等都是不能完全预料到的。 系统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这种区别主要是决定于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 之间关系的多少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系统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个数。例 如,一台电动洗衣机就是一个简单系统,因为其中部件不多,且部件之间的 关系也不复杂。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一个大企业则是一个很复杂 的系统。 分析研究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时,要详尽而具体地了解系统的运行状 态,就有必要把这种系统分解为若干部分,即子系统,而且可逐层分解下去; 并且还能反过来,逐级集成,最后回到原来系统的整体。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工程中所研究的系统是人为的,一般是大型复杂的、 非肯定型的、开放的系统。分析研究一个系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系统的目的,即系统是干什么的或完成什么任务的,也就是系 统的输出是什么。 (2)分析系统的目的是如何达到的,即系统运行经过输入、处理与输出 的流程。 (3)区分系统与环境,确定系统的界限或范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通 过输入与输出实现的;环境对系统所加的限制也是通过输入与输出来实现 的。分析输入与输出、划清系统的界限,有助于对系统的深入了解:环境因 素是不可控制的,而系统内部的运行状态一般是可以控制和自动调节的。系 统外部因素的作用则是对系统的约束,系统必须顺应它而被动调节。 (4)系统的分合性,即可将系统分割为若干个子系统,井可反过来再合 并为一个整体。上述(1), (2), (3)均适用于子系统的分析。 (5)系统的自顶向下层次结构。复杂系统是很难一下子了解清楚的,按 上述第(4)条,把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后,仍有可能难以掌握和不易了 解清楚;因此有必要再进一步把子系统分解为若干子子系统,子子系统又可 再分解为若干个子子子系统,如此类推,一直分解到便于掌握和易于了解为 止。 (6)注意系统的因变性与适应性,特别是在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中更不 容忽视。因为信息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随环境与情况的改变,需作相应 的改变。 对于上述六个方面,这里只作概括性的介绍,至于如何具体地运用这些 原则以及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与技术,将在以下有关章节中详细叙述。 信息流始终存在于一个组织之中,而且是对其他流进行控制的根据。一 个组织及其各职能子系统要充分有效地进行工作,就必须利用信息;而上下 级间以及平行各级之间能在统一领导下彼此协调地进行有效的工作,关键就 在于它们之间的信息流被很好地组织了起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伴随 物资流、事务流及其他流的产生,总同时产生一个相应的信息流。这就表明 在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流,而且不同的信息流用于
控制不同的业务活动。若几个信息流联系组织在一起,服务于同类的控制和 管理目的,就形成信息流的网,称之为信息系统。 从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来看,信息的形成、表达和传输要经过几个过程 人们在接触客观世界中的现象时就会产生感觉和知觉,而在人的意识中形成 外界现象的一个概念,即称之为知识或信息。这一信息形成的内部过程就叫 做感知过程。当人们要把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或信息告诉别人时,就得用信号 或符号(语言)来表达。把概念用信号或符号变为外部表达的转换,就叫作 表达过程。这种外部表达的符号即称之为数据。由此即引出上节中信息和数 据的定义,从而可知,信息是抽象的实体,而数据则为物理的实体。于是数 据即可用人们意识以外的设备来处理。电子计算机就是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用它可以收集、存储、处置和传送数据
控制不同的业务活动。若几个信息流联系组织在一起,服务于同类的控制和 管理目的,就形成信息流的网,称之为信息系统。 从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来看,信息的形成、表达和传输要经过几个过程。 人们在接触客观世界中的现象时就会产生感觉和知觉,而在人的意识中形成 外界现象的一个概念,即称之为知识或信息。这一信息形成的内部过程就叫 做感知过程。当人们要把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或信息告诉别人时,就得用信号 或符号(语言)来表达。把概念用信号或符号变为外部表达的转换,就叫作 表达过程。这种外部表达的符号即称之为数据。由此即引出上节中信息和数 据的定义,从而可知,信息是抽象的实体,而数据则为物理的实体。于是数 据即可用人们意识以外的设备来处理。电子计算机就是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用它可以收集、存储、处置和传送数据
第三节信息系统的功能 为了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 虽然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在具体内容与侧重点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其基本功 能均可以概括为五个基本方面: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和提 供 、数据和信息的收集 任何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实际的信息,那么它理论上的功能再强,也是 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根据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 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或数据发生 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或数据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或数据取出,并用某 种技术手段在某种介质上记录下来。二次信息收集则是指收集已记录在某种 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开的信息或数据。这两种收 集在许多问题上是有原则区别的。 原始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是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 来,记录下来,做到不漏、不错、不误时。因此,它要求时间性强、校验功 能强、系统稳定可靠。由于它是信息系统与信息源直接联系,而信息源又具 有本身业务的特殊属性,因此,在技术手段与实现机制上常常具有很大的特 殊性。 二次信息收集则是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的,其实质是从别的信息 系统得到本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关于某种实体的信息(实际上往往不是两次传 递,而是经过多次传递),它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有目的地选取或抽 取所需信息和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由于这时所得的信息从时间上和空 间上已经离开了所描述的实体,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无法进行校验。所谓 正确解释是指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在指标含义、统一口径等方面的统一认 识,以防止误解。 在实际工作中,业务信息系统常常涉及原始信息收集,而其他几种信息 系统主要涉及二次信息收集。当然,这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例如,某一地 区的某些经济指标是由各县的数据加工而得的,省计委可以视从地区收集信 息为原始收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所谓地区这一实体是虚的,其属性值 的计算是依据其下属单位所提供的数据加工而得的。因此,省计委和地区计 委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注意指标解释、口径统一等二次信息收集中所应考虑 的问题。我们区分二者只是为了说明在各种情况下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信息的存储 信息系统必须具有某种存储信息的功能,否则它就无法突破时间与空间 的限制,发挥提供信息、支持决策的作用。即使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通 信系统,也要有一定的记忆装置,否则就无法管理复杂的通信线路 无论哪一种信息系统,在涉及信息的存储问题时,都要考虑存储量、信 息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全保密等问题。简单他说,信 息系统的存储功能就是保证已得到的信息能够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泄,整 理得当、随时可用。为了实现这些要求,人们在逻辑组织与技术手段上都做 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三节 信息系统的功能 为了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 虽然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在具体内容与侧重点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其基本功 能均可以概括为五个基本方面: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和提 供。 一、数据和信息的收集 任何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实际的信息,那么它理论上的功能再强,也是 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根据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 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或数据发生 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或数据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或数据取出,并用某 种技术手段在某种介质上记录下来。二次信息收集则是指收集已记录在某种 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开的信息或数据。这两种收 集在许多问题上是有原则区别的。 原始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是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 来,记录下来,做到不漏、不错、不误时。因此,它要求时间性强、校验功 能强、系统稳定可靠。由于它是信息系统与信息源直接联系,而信息源又具 有本身业务的特殊属性,因此,在技术手段与实现机制上常常具有很大的特 殊性。 二次信息收集则是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的,其实质是从别的信息 系统得到本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关于某种实体的信息(实际上往往不是两次传 递,而是经过多次传递),它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有目的地选取或抽 取所需信息和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由于这时所得的信息从时间上和空 间上已经离开了所描述的实体,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无法进行校验。所谓 正确解释是指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在指标含义、统一口径等方面的统一认 识,以防止误解。 在实际工作中,业务信息系统常常涉及原始信息收集,而其他几种信息 系统主要涉及二次信息收集。当然,这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例如,某一地 区的某些经济指标是由各县的数据加工而得的,省计委可以视从地区收集信 息为原始收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所谓地区这一实体是虚的,其属性值 的计算是依据其下属单位所提供的数据加工而得的。因此,省计委和地区计 委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注意指标解释、口径统一等二次信息收集中所应考虑 的问题。我们区分二者只是为了说明在各种情况下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信息的存储 信息系统必须具有某种存储信息的功能,否则它就无法突破时间与空间 的限制,发挥提供信息、支持决策的作用。即使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通 信系统,也要有一定的记忆装置,否则就无法管理复杂的通信线路。 无论哪一种信息系统,在涉及信息的存储问题时,都要考虑存储量、信 息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全保密等问题。简单他说,信 息系统的存储功能就是保证已得到的信息能够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泄,整 理得当、随时可用。为了实现这些要求,人们在逻辑组织与技术手段上都做 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各类信息系统中,存储的要求是不同的。业务信息系统中,需要存储 的信息格式往往比较简单,存储时间比较短,但是数量则往往很大。管理信 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信息格式比较复杂,要求存储比较灵活,存储的 时间也较长,因此信息存储问题的难度较大。办公信息系统在数据存储上的 特点是灵活性要求高,而且往往是多种技术手段并用,表现出结构上的复杂 性。至于存储量,由于办公信息系统一般都是以前三种系统为依托,所以相 对来说比较小 、信息的加工 除了极少数最简单的信息系统,如简单的小型查询系统外,一般来说, 系统总需要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某些处理,以便得到某些更加符合需要 或更加反映本质的信息,或者使信息更适于用户使用,这就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种类很多。从加工本身来看,可以分为数值运算和非数值处 理两大类。数值运算包括简单的算术与代数运算,数理统计中的各种统计量 的计算及各种检验,运筹学中的各种最优化算法以及模拟预测方法等等。非 数值数据处理包括排序、归并、分类以及平常归入字处理( word process ing) 的各项工作 关于信息的加工,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一般认为,信息经过加工后, 更加集中、更加精炼、更加反映本质。这在许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必须 看到,加工精炼过程是人们按照自己已有的认识,去粗取精的过程,必然舍 弃了某些自己认为“粗”的、带偶然性的内容。这一取舍是否得当,往往是 需要事后验证的。特别是,人们往往被数学方法的严密完整所镇慑,迷信所 得的加工结果。殊不知数学方法的运用总有若干明显的或隐含的先决条件, 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对于信 息加工的结果,我们应该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在各类信息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对信息的要求是最高的,这是由于管 理决策常常要用到一些相当复杂的加工方法。管理信息系统也要用到各种类 型的算法,但是往往是以比较固定的方式使用的,因此处理起来比较容易。 业务信息系统与办公信息系统所使用的加工方法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它们使 用频繁,要求加工速度快,在制定具体算法时,应认真考虑其效率问题。 四、信息的传递 当信息系统具有较大的规模,在地理上有一定分布的时候,信息的传递 就成为信息系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能。系统越大,地理分布越广,这项 功能所占的地位就越重要。 信息的传递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递问题。信息系统的管理者与计划者 必须充分考虑所需要传递的信息种类、数量、频率、可靠性要求等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传递问题与信息的存储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信 息分散存储在若干地点时,信息的传送量可以减少,但由于分散存储带来的 存储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安全性、一致性等,就会变得难以解决。如果 信息集中存储在同一个地点,存储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信息传递的负担将 大大加重。实际工作者常常面临这二者的权衡和合理选择。这正是我们要讨 论的,必须从全局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具体例证。可以想象,如果各种技术 人员从各自的局部来考虑问题,是不可能达到全局最优的
在各类信息系统中,存储的要求是不同的。业务信息系统中,需要存储 的信息格式往往比较简单,存储时间比较短,但是数量则往往很大。管理信 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信息格式比较复杂,要求存储比较灵活,存储的 时间也较长,因此信息存储问题的难度较大。办公信息系统在数据存储上的 特点是灵活性要求高,而且往往是多种技术手段并用,表现出结构上的复杂 性。至于存储量,由于办公信息系统一般都是以前三种系统为依托,所以相 对来说比较小。 三、信息的加工 除了极少数最简单的信息系统,如简单的小型查询系统外,一般来说, 系统总需要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某些处理,以便得到某些更加符合需要 或更加反映本质的信息,或者使信息更适于用户使用,这就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种类很多。从加工本身来看,可以分为数值运算和非数值处 理两大类。数值运算包括简单的算术与代数运算,数理统计中的各种统计量 的计算及各种检验,运筹学中的各种最优化算法以及模拟预测方法等等。非 数值数据处理包括排序、归并、分类以及平常归入字处理(word processing) 的各项工作。 关于信息的加工,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一般认为,信息经过加工后, 更加集中、更加精炼、更加反映本质。这在许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必须 看到,加工精炼过程是人们按照自己已有的认识,去粗取精的过程,必然舍 弃了某些自己认为“粗”的、带偶然性的内容。这一取舍是否得当,往往是 需要事后验证的。特别是,人们往往被数学方法的严密完整所镇慑,迷信所 得的加工结果。殊不知数学方法的运用总有若干明显的或隐含的先决条件, 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对于信 息加工的结果,我们应该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在各类信息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对信息的要求是最高的,这是由于管 理决策常常要用到一些相当复杂的加工方法。管理信息系统也要用到各种类 型的算法,但是往往是以比较固定的方式使用的,因此处理起来比较容易。 业务信息系统与办公信息系统所使用的加工方法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它们使 用频繁,要求加工速度快,在制定具体算法时,应认真考虑其效率问题。 四、信息的传递 当信息系统具有较大的规模,在地理上有一定分布的时候,信息的传递 就成为信息系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能。系统越大,地理分布越广,这项 功能所占的地位就越重要。 信息的传递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递问题。信息系统的管理者与计划者 必须充分考虑所需要传递的信息种类、数量、频率、可靠性要求等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传递问题与信息的存储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信 息分散存储在若干地点时,信息的传送量可以减少,但由于分散存储带来的 存储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安全性、一致性等,就会变得难以解决。如果 信息集中存储在同一个地点,存储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信息传递的负担将 大大加重。实际工作者常常面临这二者的权衡和合理选择。这正是我们要讨 论的,必须从全局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具体例证。可以想象,如果各种技术 人员从各自的局部来考虑问题,是不可能达到全局最优的
信息传递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业务信息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 统由于要尽可能地在信息源上收集原始数据,需要尽可能将收集信息的“触 角”伸到所有的信息发生点上,而这些点在地理上往往是很分散的,因此通 讯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办公信息系统面对的是许多办公室工作人员,他们 之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交流或共享,因此信息的传递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般来说,二者区别在于,业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距离比较远,而办公信 息系统中信息传递距离则比较近。目前阶段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 统,规模都还不是很大,因此一般来说,信息的传递还不很频繁,任务不很 繁重。当然,随着系统范围的扩大,这些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任务也会逐步增 加 五、信息的提供 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管理者,因此,它必须具备向管理者提供信息的 手段或机制,否则它就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提供信息的手段是信息系统 与管理者的接口或界面,它的情况应由双方的情况来定,即需要向使用者提 供的信息情况以及使用者自身的情况 从需要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来看,决策支持系统的复杂程度及灵活性要求 是最高的,因此,对话式的用户接口是比较适宜的,固定的例行服务方式往 往难以满足要求。办公信息系统则是既有例行的任务又有随机的要求,固定 的例行信息服务固然不可缺少,满足随机信息需求的服务途径同样也是需要 的,这正是办公信息系统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业务信息系统和管 理信息系统,一般倾向于提供固定的例行信息服务。对于这两种信息系统, 由于使用者主要是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因此,信息提供方式的简明易用是十 分重要的,系统的设什者应当利用各种方法,避免误解,提高清晰程度,以 便保证信息被正确地理解与使用。 以上列举了信息系统的五项基本功能。在具体的信息系统中,它们的实 现机制是极不相同的,在设计中考虑的优先次序也是因系统而异的。但是,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必须设置必要的部分去完成这些功能,任何一个环节 上的疏漏都将使整个信息系统失调。现将以上的讨论用表格形式予以综合(见 表1.1)。 各类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
信息传递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业务信息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 统由于要尽可能地在信息源上收集原始数据,需要尽可能将收集信息的“触 角”伸到所有的信息发生点上,而这些点在地理上往往是很分散的,因此通 讯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办公信息系统面对的是许多办公室工作人员,他们 之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交流或共享,因此信息的传递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一 般来说,二者区别在于,业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距离比较远,而办公信 息系统中信息传递距离则比较近。目前阶段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 统,规模都还不是很大,因此一般来说,信息的传递还不很频繁,任务不很 繁重。当然,随着系统范围的扩大,这些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任务也会逐步增 加。 五、信息的提供 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管理者,因此,它必须具备向管理者提供信息的 手段或机制,否则它就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提供信息的手段是信息系统 与管理者的接口或界面,它的情况应由双方的情况来定,即需要向使用者提 供的信息情况以及使用者自身的情况。 从需要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来看,决策支持系统的复杂程度及灵活性要求 是最高的,因此,对话式的用户接口是比较适宜的,固定的例行服务方式往 往难以满足要求。办公信息系统则是既有例行的任务又有随机的要求,固定 的例行信息服务固然不可缺少,满足随机信息需求的服务途径同样也是需要 的,这正是办公信息系统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业务信息系统和管 理信息系统,一般倾向于提供固定的例行信息服务。对于这两种信息系统, 由于使用者主要是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因此,信息提供方式的简明易用是十 分重要的,系统的设什者应当利用各种方法,避免误解,提高清晰程度,以 便保证信息被正确地理解与使用。 以上列举了信息系统的五项基本功能。在具体的信息系统中,它们的实 现机制是极不相同的,在设计中考虑的优先次序也是因系统而异的。但是,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必须设置必要的部分去完成这些功能,任何一个环节 上的疏漏都将使整个信息系统失调。现将以上的讨论用表格形式予以综合(见 表 1.1)。 各类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