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四章企业家是主体(2课时×2=4课时)目的和要求明确企业家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重要主体;进而分析企业家成长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互动关系。一、企业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重要主体1、从自然人注意义务到企业社会责任2、企业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主导作用3、员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离不开企业家主导4、企业家和员工如何良性互动二、企业家和环境的互动1、企业家对环境有依赖和要求2、环境对企业家有重要影响3、中国企业家成长的诚信生态三、如何保证企业家圆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1、企业家素质及其培养/经营管理企业和做人2、制度正义及其决定性作用3、企业家素质和制度正义的互动[附论]诚信现状中的中国企业家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是目的还是手段?(2课时)引导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直接创造利润产值。如果认为,增强社会责任,可以在大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和谐和各界关系,促进企业发展。如果这样,企业社会责任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手段,道德沦为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若相反,企业社会责任就是目的。那么,你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目的还是手段?为什么?10
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第四章 企业家是主体(2 课时×2=4 课时) 目的和要求 明确企业家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重要主体;进而分析企业家成长和企业社会 责任履行的互动关系。 一、企业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重要主体 1、从自然人注意义务到企业社会责任 2、企业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主导作用 3、员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离不开企业家主导 4、企业家和员工如何良性互动 二、企业家和环境的互动 1、企业家对环境有依赖和要求 2、环境对企业家有重要影响 3、中国企业家成长的诚信生态 三、如何保证企业家圆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家素质及其培养/经营管理企业和做人 2、制度正义及其决定性作用 3、企业家素质和制度正义的互动 [附论]诚信现状中的中国企业家 讨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目的还是手段?(2 课时) 引导语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直接创造利润产值。如果认为,增强社会责任,可以在大众中 树立良好形象,和谐和各界关系,促进企业发展。如果这样,企业社会责任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手 段,道德沦为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 若相反,企业社会责任就是目的。 那么,你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目的还是手段?为什么?
企业社会责任第五章义利是导向义利之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导向(2课时×2=4课时)目的和要求会通中国义利之辨传统和企业社会责任,从义利之辨传统中为企业社会责任汲取传统智慧。义利之辨,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仅如朱熹所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见《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82页),激荡于儒、墨之间,也展开于儒、法之间和儒、道之间,是联系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枢纽”是这些学派长期争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处的焦点。从秦汉之后、近代以前,墨家中绝,道家仅延续于江湖、山林,义利之辨主要在儒家、法家之间展开。不仅如此,义利之辨还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今天,企业社会责任中,义利之辨仍然是导向。“大智若愚”传统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许三多-成才;以赛亚·伯林“刺猬与狐狸”比喻一-义,成就卓越公司;利则充其量成就成功公司。一、义和利1、义的本义和引申义2、利的基本义3、义、利对应和非对应二、义利关系1、义是目的,是基本价值;利是手段,是具体价值2、利是基础,是自然过程;义是导向、目的、是人为过程。地基和建筑;冰山和一角3、利是本能:义是超越和信仰(结合下面“超越是信仰”)三、义利关系的多方面表现1、从社会看,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2、从企业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从员工看,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四、义利之辨和企业社会责任1、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利之辨2、企业之义3、企业之利4、见利忘义=企业慢性自杀=员工自砸饭碗4、义利之辨是中国版企业社会责任11
企业社会责任 11 第五章 义利是导向/义利之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导向 (2 课时×2=4 课时) 目的和要求 会通中国义利之辨传统和企业社会责任,从义利之辨传统中为企业社会责任汲取 传统智慧。 义利之辨,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仅如朱熹所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见《朱 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1082 页),激 荡于儒、墨之间,也展开于儒、法之间和儒、道之间,是联系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枢纽”, 是这些学派长期争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处的焦点。从秦汉之后、近代以前,墨家中绝,道家仅延 续于江湖、山林,义利之辨主要在儒家、法家之间展开。不仅如此,义利之辨还深刻影响着社会生 活、历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 今天,企业社会责任中,义利之辨仍然是导向。 “大智若愚”传统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许三多-成才;以赛亚•伯林“刺猬与狐狸”比喻—— 义,成就卓越公司;利则充其量成就成功公司。 一、义和利 1、义的本义和引申义 2、利的基本义 3、义、利对应和非对应 二、义利关系 1、义是目的,是基本价值;利是手段,是具体价值 2、利是基础,是自然过程;义是导向、目的、是人为过程。地基和建筑;冰山和一角 3、利是本能;义是超越和信仰(结合下面“超越是信仰”) 三、义利关系的多方面表现 1、从社会看,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 2、从企业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从员工看,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 四、义利之辨和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利之辨 2、企业之义 3、企业之利 4、见利忘义=企业慢性自杀 =员工自砸饭碗 4、义利之辨是中国版企业社会责任
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六章制度(正义)是保证(2课时×2=4课时)目的和要求从制度对企业行为保护、规制、导向的多层意义中,明确制度正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分析制度正义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美J·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作为制度之取向中深含的价值追求、由此为主体的行为规定的标准化的尺度和准则、由此对行为进行评价和约束的根据,使人们所应得到的或能够合法地要求的东西,以他们所具有的道德上相应的、特定的性质为基础。如同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种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如不真实,就必须被拒绝或修正一样;任何制度不管设计的多么巧妙和有用,无论其科层多明、效率多高,但只要不正义,就必须被改造甚至废除。正义现实地落实在任意一类、一对、一列、一域事件、行为、关系之中,以追求相与之间的公平、公正、合理、正当、有效。一定的制度之是否合理,是由该制度之安排中所蕴涵的正义所表达甚至决定的;如果该制度安排的正义已明显地发生变化,则意味着该制度的改变、某种新制度的产生。于是,正义保证着社会基本制度,同样从根本上保证着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落实。一、制度正义的决定性意义1、制度正义对企业行为的决定性意义2、制度正义对社会整合的决定性意义3、制度正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决定性意义二、制度正义的基本标志1、保护正当利益,规制和打击不正当利益2、公平分配权利义务,奖惩/赏罚公平3、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统一,尽可能尊重和维护人伦、人性、人之常情4、严防逆淘汰三、制度正义的基本原则1、公(平)第一,公正。赏该赏,罚必罚,不偏不倚,公正坦荡,一切决定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治国安民的需要,决定于调控对象的性质,而不以对象的亲疏、远近、贵等等为转移,不受其社会地位、身份等等的影响;更不因主体的好恶喜怒而转移,不因爱而掩其恶,增而忘其善。这一点至为重要。陈寿称颂诸葛亮的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无私。出以公心,为了天下安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赏该赏,罚必罚。如果圃于私心、私情和私利,则势必该赏不赏,该罚不罚;如果因为对自己和少数人有利而赏,对自己或少数人有私怨而罚,就是赏该罚、罚该赏,是非颠倒,遗祸无穷。2、一(致)言行一致,大政方针落实为实际生活。如果心想做好赏罚,却并不认真落实,那势必使赏罚变形,达不到预期目的,事与愿违。如果只是嘴上说说,并不想去做,就会更糟。政治上之所以混乱、腐败、衰落,原因常在于此。12
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 第六章 制度(正义)是保证(2 课时×2=4 课时) 目的和要求 从制度对企业行为保护、规制、导向的多层意义中,明确制度正义对企业履行社 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分析制度正义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美]J•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第 1 页),作为制度之取向中深含的价值追求、由此为主体的行为规 定的标准化的尺度和准则、由此对行为进行评价和约束的根据,使人们所应得到的或能够合法地要 求的东西,以他们所具有的道德上相应的、特定的性质为基础。如同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种 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如不真实,就必须被拒绝或修正一样;任何制度不管设计的多么巧妙和有用, 无论其科层多明、效率多高,但只要不正义,就必须被改造甚至废除。正义现实地落实在任意一类、 一对、一列、一域事件、行为、关系之中,以追求相与之间的公平、公正、合理、正当、有效。一 定的制度之是否合理,是由该制度之安排中所蕴涵的正义所表达甚至决定的;如果该制度安排的正 义已明显地发生变化,则意味着该制度的改变、某种新制度的产生。于是,正义保证着社会基本制 度,同样从根本上保证着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落实。 一、制度正义的决定性意义 1、制度正义对企业行为的决定性意义 2、制度正义对社会整合的决定性意义 3、制度正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决定性意义 二、制度正义的基本标志 1、保护正当利益,规制和打击不正当利益 2、公平分配权利义务,奖惩/赏罚公平 3、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统一,尽可能尊重和维护人伦、人性、人之常情 4、严防逆淘汰 三、制度正义的基本原则 1、公(平) 第一,公正。赏该赏,罚必罚,不偏不倚,公正坦荡,一切决定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治国安民 的需要,决定于调控对象的性质,而不以对象的亲疏、远近、贵贱等等为转移,不受其社会地位、 身份等等的影响;更不因主体的好恶喜怒而转移,不因爱而掩其恶,憎而忘其善。这一点至为重要。 陈寿称颂诸葛亮的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 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城之内, 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无私。出 以公心,为了天下安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赏该赏,罚必罚。如果囿于私心、私情和私利,则 势必该赏不赏,该罚不罚;如果因为对自己和少数人有利而赏,对自己或少数人有私怨而罚,就是 赏该罚、罚该赏,是非颠倒,遗祸无穷。 2、一(致) 言行一致,大政方针落实为实际生活。如果心想做好赏罚,却并不认真落实,那势必使赏罚变 形,达不到预期目的,事与愿违。如果只是嘴上说说,并不想去做,就会更糟。政治上之所以混乱、 腐败、衰落,原因常在于此
企业社会责任左右一致、前后一致,同样的情况同样地对待,对此事、对彼事,在此地、在彼地,一视同仁。前面提倡的,后面就必须积极执行,坚决维护,对符合要求的,赏而无丝毫马虎;同样,前面禁止的,以后也必须坚决打击,对一切违禁的,罚而无丝毫懈怠,一以贯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力度。这方面有沉痛的教训,必须记取。比如,曾一度,对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利益保护不够,对当年响应政府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一代人,从切身利益上关心不够,不仅对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对更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3、(恰)当恰如其分,准确得当。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丝毫不得含糊。其中,分寸感极为重要。要定性,还得定量。该赏则赏,和特定主体的德能勤绩相称,则有功者自会更加奋发向上,而无功者自会退而反省,发愤图强;当罚必罚,和特定主体的过失以至罪行相符,则有过有罪者自会心服口服,而无过无罪者受到巨大的震撼、警醒和教育。“罪当则民从。”相反,就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事与愿违,产生恶劣影响。就好比市场上,不同质量、性能的商品却卖同样的价格,就会导致假冒伪劣猬,而质优价廉、性能价格比高的商品却被逐出市场。也就是说,做到点子上,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分寸失当,同样祸害无穷。4、必(行)信赏必罚,确定无疑。有功必赏,有过有罪必罚,不仅维护赏罚的权威,而且使众多的主体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则守法的、道德的与日俱增,非法的、不道德的不断减少,整个社会生活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既提高效率,又充分实现公平。相反,该赏却没赏,该罚而没罚,那不仅成本极高、效率很差,还严重破坏公平,事实上是“劣币驱良币”,强化逆淘汰,无论主观动机如何,都等于为虎作长,最终于会裘渎道德的神圣和法律的尊严,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如果一些伟大的公理可以违反而不受惩罚,那么这些公理就会经常只是在口头上得到遵守,而口头遵守又很容易变成无礼。”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常常令不行、禁不止,其因常在于此。5、(及)时也就是时效性强。既不能移前,也不能拖后。以财产权为例。对一定财产,如果某所有者的占有或者是暂时的、间断的,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曾经占有,但在法律规定的相当长时期里却没占有,都会失去财产权。即使其财产权最初是确定的、有确凿的事实根据,但随着时间久远而模糊不明甚至暖味可疑、可能发生财产权纠纷而无法解决,其财产权就遂渐减弱甚至最终消失:而别的占有者对一定财产即使最初并无财产权,但当其善意取得后,长期的、持续不间断的占有就增强着对财产的现实占有,一到法律规定的时限,时效就自然生效,使该占有者自然对所占有财产获得充分财产权。同样,债权作为财产权的特殊形式,如果债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没要求债务偿还,因过时而失效债务人就认为不必清偿而免除债务。因为,大凡谨慎的人对于自己的任何财产,如果在意的话,绝不会长时间忽略。因为任何财产必须履行其社会职能,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造福于人的幸福,如果一定财产相当长时期没所有者、被闲置甚至被浪费,这当然既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也不能说是正义的:而让其因时效被现实占有者所有,以充分发挥其剩余价值和价值,又没有出现确凿有力的反对者主张财产权,对所有者本人、对他人、对公共生活都有利,从而使现实的财产权更加正义。13
企业社会责任 13 左右一致、前后一致,同样的情况同样地对待,对此事、对彼事,在此地、在彼地,一视同仁。 前面提倡的,后面就必须积极执行,坚决维护,对符合要求的,赏而无丝毫马虎;同样,前面禁止 的,以后也必须坚决打击,对一切违禁的,罚而无丝毫懈怠,一以贯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 大力度。这方面有沉痛的教训,必须记取。比如,曾一度,对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利益保护不够, 对当年响应政府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一代人,从切身利益上 关心不够,不仅对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对更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恰)当 恰如其分,准确得当。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丝毫不得含糊。其中,分寸感极为重要。要定性, 还得定量。该赏则赏,和特定主体的德能勤绩相称,则有功者自会更加奋发向上,而无功者自会退 而反省,发愤图强;当罚必罚,和特定主体的过失以至罪行相符,则有过有罪者自会心服口服,而 无过无罪者受到巨大的震撼、警醒和教育。“罪当则民从。”相反,就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事 与愿违,产生恶劣影响。就好比市场上,不同质量、性能的商品却卖同样的价格,就会导致假冒伪 劣猖獗,而质优价廉、性能价格比高的商品却被逐出市场。也就是说,做到点子上,就会产生巨大 的积极效应;分寸失当,同样祸害无穷。 4、必(行) 信赏必罚,确定无疑。有功必赏,有过有罪必罚,不仅维护赏罚的权威,而且使众多的主体各 得其所,各得其利,则守法的、道德的与日俱增,非法的、不道德的不断减少,整个社会生活生机 勃勃又井然有序,既提高效率,又充分实现公平。相反,该赏却没赏,该罚而没罚,那不仅成本极 高、效率很差,还严重破坏公平,事实上是“劣币驱良币”,强化逆淘汰,无论主观动机如何,都 等于为虎作伥,最终于会亵渎道德的神圣和法律的尊严,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如果一些伟大的公 理可以违反而不受惩罚,那么这些公理就会经常只是在口头上得到遵守,而口头遵守又很容易变成 无礼。”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常常令不行、禁不止,其因常在于此。 5、(及)时 也就是时效性强。既不能移前,也不能拖后。以财产权为例。对一定财产,如果某所有者的占 有或者是暂时的、间断的,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曾经占有,但在法律规定的相当长时期里却没占有, 都会失去财产权。即使其财产权最初是确定的、有确凿的事实根据,但随着时间久远而模糊不明甚 至暧昧可疑、可能发生财产权纠纷而无法解决,其财产权就逐渐减弱甚至最终消失;而别的占有者 对一定财产即使最初并无财产权,但当其善意取得后,长期的、持续不间断的占有就增强着对财产 的现实占有,一到法律规定的时限,时效就自然生效,使该占有者自然对所占有财产获得充分财产 权。同样,债权作为财产权的特殊形式,如果债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没要求债务偿还,因过时而失效, 债务人就认为不必清偿而免除债务。因为,大凡谨慎的人对于自己的任何财产,如果在意的话,绝 不会长时间忽略。因为任何财产必须履行其社会职能,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造福于人的幸福,如果一 定财产相当长时期没所有者、被闲置甚至被浪费,这当然既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也不能说是正 义的;而让其因时效被现实占有者所有,以充分发挥其剩余价值和价值,又没有出现确凿有力的反 对者主张财产权,对所有者本人、对他人、对公共生活都有利,从而使现实的财产权更加正义
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七章信仰是超越(2课时×2=4课时目的和要求明确:企业家有信仰;有信仰的企业家领导下,企业有信仰;企业家信仰和企业信仰超越急功近利,从特定方面、以特殊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人不能没信仰。“若无信仰,没有什么真正伟大的东西能够完成。.·所以歌德说:“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而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能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62-363页)企业家自不例外。企业家及其信仰会给企业打上深深的烙印,从而使企业有信仰。尤其是在当今中国,讨论企业家信仰、企业信仰,有特殊意义和作用。一、中国人信仰1、中国人信仰中国人没宗教,至少没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却有信仰,现实而坚韧的信仰。对此,有必要澄清西方思想家一直的怀疑甚至否定。比如,伏尔泰认为,儒教“就是先贤的宗教”;若按西方观点,“其实他并没有宗教”、没信仰。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本的儒教、道教“仅仅是人间的俗人伦理”,只“适应世界及其秩序和习俗”,却根除现世和超越之间的紧张,“根本没有自然与神、伦理的要求与人类的不完备、今世的作为与来世的报应、宗教义务与政治社会现实之间的任何一种紧张关系,因此也没有任何一种不通过单纯受传统与习惯约束的精神势力来影响生活方式的理由”,断言儒家甚至中国没信仰。回应西方思想家于“西方中心论”及其误判,有必要确认中国人信仰。中国人信仰从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到文化精神,都是客观事实,对中国人生活,对中国社会绵展、民族蕃衍、文化紧荣,对中华文明一脉千年,都影响深巨乃至起决定性作用,厥功均伟。这在传统中国是基本事实,也是突出特点;近现代以来,形态巨变,内核依然。2、中国人信仰的特点现实信仰,经验信仰,天人合一中的信仰,迥然不同于各种一元至上神崇拜的彼岸信仰、超验信仰、二元对立中的信仰3、中国人信仰基于伦理本体而发生发育二、中国企业家信仰及其演变1、中国企业家信仰的起点、分层、演进、社会历史影响2、百年前晋商徽商的信仰3、20世纪上半叶民族企业家的信仰4、海外华商的信仰5、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企业家的信仰三、培育中国企业家信仰1、坚守诚信底线诚信至关重要。坚守诚信底线,对培育中国企业家信仰,至关重要。对个人,“人而无信,不14
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 第七章 信仰是超越(2 课时×2=4 课时) 目的和要求 明确:企业家有信仰;有信仰的企业家领导下,企业有信仰;企业家信仰和企业 信仰超越急功近利,从特定方面、以特殊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人不能没信仰。“若无信仰,没有什么真正伟大的东西能够完成。.所以歌德说:‘世界历史 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 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而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 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能暂时地夸 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 识。’”([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第 362-363 页) 企业家自不例外。企业家及其信仰会给企业打上深深的烙印,从而使企业有信仰。尤其是在当 今中国,讨论企业家信仰、企业信仰,有特殊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人信仰 1、中国人信仰 中国人没宗教,至少没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却有信仰,现实而坚韧的信仰。对此,有必要澄清 西方思想家一直的怀疑甚至否定。比如,伏尔泰认为,儒教“就是先贤的宗教”;若按西方观点, “其实他并没有宗教”、没信仰。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仅仅是人间的俗人伦 理”,只“适应世界及其秩序和习俗”,却根除现世和超越之间的紧张,“根本没有自然与神、伦理 的要求与人类的不完备、今世的作为与来世的报应、宗教义务与政治社会现实之间的任何一种紧张 关系,因此也没有任何一种不通过单纯受传统与习惯约束的精神势力来影响生活方式的理由”,断 言儒家甚至中国没信仰。 回应西方思想家囿于“西方中心论”及其误判,有必要确认中国人信仰。中国人信仰从社会结 构、经济生活到文化精神,都是客观事实,对中国人生活,对中国社会绵展、民族蕃衍、文化繁荣, 对中华文明一脉千年,都影响深巨乃至起决定性作用,厥功均伟。这在传统中国是基本事实,也是 突出特点;近现代以来,形态巨变,内核依然。 2、中国人信仰的特点 现实信仰,经验信仰,天人合一中的信仰,迥然不同于各种一元至上 神崇拜的彼岸信仰、超验信仰、二元对立中的信仰 3、中国人信仰基于伦理本体而发生发育 二、中国企业家信仰及其演变 1、中国企业家信仰的起点、分层、演进、社会历史影响 2、百年前晋商徽商的信仰 3、20 世纪上半叶民族企业家的信仰 4、海外华商的信仰 5、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企业家的信仰 三、培育中国企业家信仰 1、坚守诚信底线 诚信至关重要。坚守诚信底线,对培育中国企业家信仰,至关重要。对个人,“人而无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