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 胁。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 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 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 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 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 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 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 mA≥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 汉武帝 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 (前140-前87年在位)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杈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 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 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 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72 》 北宋文官出行图 历史纵横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逕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各级官黃 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互桐推卸責任,大多不干实 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俸和军費开支浩大,政 府财政入不教出。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貧积弱的祸根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 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 政权部族界 设宣慰司进行管 行省界 理。行省拥有经 钦赛汗 济、军事大权,但 行使权力时受到 和林 中央的节制。行 省制度便利了中 大都 昔肃 央对地方的管 理,加强了中央 面江次行 集权,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 它的创立,是 世割行省 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 岭北行者北能 速革,是中国省制 元朝行省图 的开端。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3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 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 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杈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 书省下设吏、户①、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 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 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 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学思之窗 思考 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那 ◎宰相李沆与宋真 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 宗的这段故事,能说 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捉供具体数字,李还经常将各地的?明些什么问题 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浣(hs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明 水旱灾情和“盗賊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 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实际上限制了皇权。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 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 的继承。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 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③。在这种 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 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 ①户部,隋初名度支,后称民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避其名讳,改为户部。 ②察举制,是一种由下面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③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1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 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 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 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 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历史纵横 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 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富的阶棒、变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 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貴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道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本课要 ●从汉置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为,中央权不断强化。 ●通过削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 演变。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学习延伸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墙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 州之权悉归于監司,收監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5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 器重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 已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 之祸。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 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历史纵横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 政司、都指挥司和接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 “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 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 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 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在位) 资料回放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 不说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 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颃①不敢相压,事皆朝 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①颉颃( xiR hN桌指鸟上下飞,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16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