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42个高频易错点汇总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 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 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繚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 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 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 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 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 啊与均衡,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 D)元、社会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 第1页共25
第 1 页 共 25 页 高中历史 42 个高频易错点汇总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 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 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 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 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 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 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 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 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
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 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 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 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 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 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 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 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 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 同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 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代的 宋代的通判 第2页共25
第 2 页 共 25 页 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 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 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 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 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 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 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 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 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 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 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 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 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 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 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 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 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 卑而权重”的特点。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概念 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 基那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寞、晋、鲁等地区)。元朝在 抛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第3页共25
第 3 页 共 25 页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 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 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 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 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 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 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 卑而权重”的特点。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概念。 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 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 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 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 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 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 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 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 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 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严 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 阶零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 D具有典型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领布 第4页共25
第 4 页 共 25 页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 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 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 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 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 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 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 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 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 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 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 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
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 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 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 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 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状况 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中。 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 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 多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 少必要了 第5页共25
第 5 页 共 25 页 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 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 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 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 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状况 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中。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 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 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 分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