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大学附属中学2009-2010学年 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弥 共1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古诗文默写(30分) 1.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5分 中 2.默写《雨霖铃》5分 线 3.背诵(随堂测试)15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军城早秋严武两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 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太原大学附属中学 2009-2010 学年 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 10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一、古诗文默写(30 分) 1.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5 分 2.默写《雨霖铃》5 分 3.背诵(随堂测试)15 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 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学校: 年级: 姓名: 考场号: 考号: 弥 封 线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钱”方便到可以 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 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如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沬″。发 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岀,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 融危机。在货币信号化电子化的时代,我们要格外小心 钱”升腾为泡沫,可以说古而有之。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古老形态 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 几万的价位。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一时间,炒 得仅东京地区的地产价值,一旦变换为“钱”,就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 迄今十年不振。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 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值得作历史的审视。在十九世纪,讲科学,英国走在美国前面 讲人均资源和人均资本,澳大利亚比美国高得多,但是20世纪以来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 发展却一直赶不上美国。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烧到美国本土,但是澳大利亚同样占了这 样的便宜。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 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5-7 题。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钱”方便到可以 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 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如 1997 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 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 融危机。在货币信号化电子化的时代,我们要格外小心。 “钱”升腾为泡沫,可以说古而有之。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古老形态 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 几万的价位。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一时间,炒 得仅东京地区的地产价值,一旦变换为“钱”,就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 迄今十年不振。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 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值得作历史的审视。在十九世纪,讲科学,英国走在美国前面; 讲人均资源和人均资本,澳大利亚比美国高得多,但是 20 世纪以来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 发展却一直赶不上美国。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烧到美国本土,但是澳大利亚同样占了这 样的便宜。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 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
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 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 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 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 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从小扒手到大海盗、从以 权谋私到豆腐渣工程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 我们特别注意。 从兽皮到纸币,从纸币到电子符号,“钱”走完了几干年的历程。在新干年里,“钱”还 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直至“钱”真正看不见,人类社会最终进化到不需要“钱”,货 币最终消失为止。在此之前,人类在尽亨“钱”的好处的同时,能否有效地避免“钱灾”洪 水来袭将是新千年一开始就面临的挑战 节选自王则柯的《钱》) 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钱”顺着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等尽可能使钱方便的逻辑方向发展,最后必然出 现比自然灾害还严重的“钱灾” 在货币信号化金融电子化的时代,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由于受到周边发达国家的 经济控制,容易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疯炒房地产,从而导致经济 元气大伤,经济发展多年停滞不前。 D.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能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它没有 遭受战乱,二是有市场容量的优势 E.只要普遍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整合市场,进而形成市场容量的优势,我们就一定能 有效地避免“钱灾”洪水的袭击。 F.盗窃、抢掠、以权谋私、豆腐渣工程等丑恶东西的出现,有力地表明,对钱和财富的 追求会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6.在文段中,“钱灾”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避免“钱灾”的两个主要途径是什么?
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 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 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 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 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从小扒手到大海盗、从以 权谋私到豆腐渣工程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 我们特别注意。 从兽皮到纸币,从纸币到电子符号,“钱”走完了几千年的历程。在新千年里,“钱”还 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直至“钱”真正看不见,人类社会最终进化到不需要“钱”,货 币最终消失为止。在此之前,人类在尽享“钱”的好处的同时,能否有效地避免“钱灾”洪 水来袭,将是新千年一开始就面临的挑战。 (节选自王则柯的《钱》) 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A.“钱”顺着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等尽可能使钱方便的逻辑方向发展,最后必然出 现比自然灾害还严重的“钱灾”。 B.在货币信号化金融电子化的时代,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由于受到周边发达国家的 经济控制,容易爆发金融危机。 C.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疯炒房地产,从而导致经济 元气大伤,经济发展多年停滞不前。 D.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能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它没有 遭受战乱,二是有市场容量的优势。 E.只要普遍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整合市场,进而形成市场容量的优势,我们就一定能 有效地避免“钱灾”洪水的袭击。 F.盗窃、抢掠、以权谋私、豆腐渣工程等丑恶东西的出现,有力地表明,对钱和财富的 追求会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6.在文段中,“钱灾”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避免“钱灾”的两个主要途径是什么?
(2分) 7.根据文段,参考下面补充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钱”的看法。(要求 有观点,有理据,有分析。150字左右。10分) (1)做金钱的主人关键是戒除对金钱的占有欲抱一种不占有的态度。也就是真 正把钱看作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都与之拉开距离.随时可以放弃。只 有这样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自由人。凡是对钱抱占有态度的人他同 时也就被钱占有成了钱的奴隶如同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说: 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财富得到了他。 (周国平《谈钱》) (2)钱是水,它吸引一切,渗透一切,融通一切,无所不在。它自身没有形状, 随容器走,在公家保险柜里就是公款,发到个人手上就姓了私人姓名;把握在老板手 里叫资金,落到贪官手里成罪证,赚了不该赚的银两就叫暴利,付了应得的付出就叫 良心。 (摘自《散文海外版》) 三.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2 分) 7.根据文段,参考下面补充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钱”的看法。(要求 有观点,有理据,有分析。150 字左右。10 分) (1)做金钱的主人,关键是戒除对金钱的占有欲,抱一种不占有的态度。也就是真 正把钱看作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都与之拉开距离,随时可以放弃。只 有这样,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自由人。凡是对钱抱占有态度的人,他同 时也就被钱占有,成了钱的奴隶,如同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说: “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财富得到了他。” (周国平《谈钱》) (2)钱是水,它吸引一切,渗透一切,融通一切,无所不在。它自身没有形状, 随容器走,在公家保险柜里就是公款,发到个人手上就姓了私人姓名;把握在老板手 里叫资金,落到贪官手里成罪证,赚了不该赚的银两就叫暴利,付了应得的付出就叫 良心。 (摘自《散文·海外版》) 三.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1 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9.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 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 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 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0.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 分)(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9.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 门第观 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 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 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0.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