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一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氯项: 1.本第I卷(阅魉题)和第Ⅱ卷(表题),第I卷第三四选考题,其它题为必 考题 2.本滿分150分,考时间为150分钟 3.请将答写在誕纸上,骂颛b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语诗文的传甬渎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亻的高効方法,有着三 干年以的史,代代传,丰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赶过极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 化价值。汲语诗词赋,大酚分是使甬的r作的,通过吟瀚式,匍加地体会其 精神内涵和审美味。吟汉诗文的活态。 吟甬甬私郾和官学搠育体系口伺心授,流今。吟甬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誦的形是依 照了汉语的特忐和诗格锖进行,从内到都是中华文明精凊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鴉君孑风范它是中 国传纹文化扰尤是儒家礼乐文你的酸要组成吩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南提到了吟,但是语芃不详。东汊以后有歌有 吟有诵。凡诗文可吟诵,尻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等)在不能歌之后,亦⊕之法倾承 凡文人皆会吟涌,哂和答,教育习,多吟诵。上有很多吟谲名家,如安王阳畤等。明清 期中考试高语文第1页(共12页)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第1页(共 12 页) 奈曼一中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 考题。 2.本试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3.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来源:学科网ZXXK]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 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 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 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 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 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 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 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
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司文赋和八股文的法。吟皕要过代的教统鯈承把 对诗的埤解,灌主诵中,整个儿偿给生。脯胃喆声,即吟腩,诗词吟而文多诵。在 古代,吟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熟,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研究涌甬,几乎 没有关于吟甬的专门述术我们代教育及程度的以识也有扁差。在代,衣柿多数有族館撑学 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些农民也会吟涌。乡镇以的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官。文盲率窜升 乃近代以ν后之事,实导佇学堂后,噘不继、消亡所造淝果。吟完全口伺授,纯 粹的口头非物文化因比吟今甬无定调凋,也无曲谱。流纷呈,封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谲国物质文化产代表作章出文特魅,在际上亨有很高的声誉。 不仅华人吟涌,在日本韩国、趟南等很多家中,吟甬诗的传统也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甬 之根,远为丰學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除科举,私面临境,吟甬]击。民,新学鸴兴,私进步 消亡。抗日私晝20世纪初,西方的朗谲式随话肼λ中国,其后洳语明甬型,并 取代诵。20年代趑元任玨生首焮硏涌,操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洽先生两制唱片, 行海外。1946年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發玭出"吟甬药方。建以 后,吟诵不冉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巽文提吟今,如朱清、叶啕俞平伯等等,80年代 许多号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今诵,惜末有实效。197年,陈少凇松先生著《诗史吟诵究》, 并附吟昑音盘。此后陆姷有零星文调硏告等。λ008年,常州吟甬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中华厐秀传鈽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还是濒 失传的迒缘今世最后批会甬的先生,年基本上癱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题,最后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第2页(共12页)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第2页(共 12 页) 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 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 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 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 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 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 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 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 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 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 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 发行海内外。1946 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 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 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 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 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 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 80 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
代学会了吟甬的先生,普崗没有把吟甬给他们的学生秈崀能否在这时把传统系统地 保留下来,对后吟瀚展至关重要。 (《中华报》2009年12月11日,有改)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茡学生的口 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项是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硏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 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遆也其先海徒关,伯父令则,开皇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 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舂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 许。临曰:明公蓿有所疑,临请自当”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 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试,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徳史,奉使嶝皊外,按交州刺李道彦等啷系三余人。累黄门郎,加青光禄大。 俭薄寡欲,不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吊丧,令家鶤归家恥白衫,家僮吴将馀衣,惧未敢 进。临察知之,儐日:今日气逆,不宜哀泣立,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第页(共12页)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第3页(共 12 页) 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 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 年12 月11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 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2.下列不属于 ...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 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3.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 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二.诗文阅读(36 分)[来源:学科网ZXXK]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徒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 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 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 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 ,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馀衣,惧未敢 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
故,谓日:阴畩不顫飚,寅啐之″竟伓椭言芃过,其恕如比。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其年,迂大理唧即高宗尝訶可临在狱系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 昔在东宫,卿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职,以畴相委,故受卿此任然为国凌要,在于法,法 急则人残,淒则失罪,务◇折中,称关意焉"蠃又亲录殒,前明楮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 言。帝怪状,四日:"自犯,唐嘶断,眀滥,所)绝意”帝叹息良欠曰:为狱者不当 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寻鳽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攴、吏部三尚 书。显庆哖坐颚为湖州,官,年十 (节选自《日唐书唐临传》)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因……犯罪。 B.临少与兄皎具有令名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3分)()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 ③.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④.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 回到狱中。 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 同情。 7.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有轻囚数十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3分 (2).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4分)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第4页(共12页)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第4页(共 12 页) 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 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受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 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 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 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 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湖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4.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因……犯罪。 B. 临少与兄皎具有令.名 令:美好。 C.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5.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3分)( )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 ③.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④.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A. ①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 回到狱中。 B. 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 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 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 同情。 7.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有轻囚数十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3分) (2).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4分)
(3).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湖州刺史,卒官,年六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采薇》最后一章,完成8-9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瓴来思,行,载饥舭心伤悲,莫哀。 8.请用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5分) 9.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采薇》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杨柳依依”等几句,看成是罕见 的妙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谰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 瞋目,发尽上指冠。(《荆刺秦王》) (4) 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园田居(其一)》)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第三题、第四题中选定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荒成(1)-(4)题。(25分) 翻浆 那年,我五一放佀口家,搭了辆云关日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 期中考试高语文第5页(共12页)
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第5页(共 12 页) (3).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湖州刺史,卒官,年六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采薇》最后一章,完成 8—9 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8.请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不超过15 个字)(5分) 9.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采薇》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杨柳依依”等几句,看成是罕见 的妙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 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谰放歌 。 (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 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 ,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乙 选考题]一 请从以下第三题、第四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翻 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