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绪论 §0.1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0.1.1含义: 作物育种:是指选育作物新品种和改良现有品种的一项工作 良种繁育:是指保持新品种和改善恢复生产上应用品种的优良种性,繁殖推广优良种 子的一项工作。 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学:就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0.1.2任务 研究育种规律,创造优良品种,生产又多又好的种子,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标准 化,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0.1.3方法 利用现有的引种 驯化 系统育种 人工创造的品种间杂交 远缘杂交 理化因素诱变 杂种优势利用 体细胞杂交 基因工程 高光效育种 染色体工程 0.1.4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 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 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作物 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作物生产科学的两个不可偏缺的主科
§0 绪 论 §0.1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0.1.1 含义: 作物育种:是指选育作物新品种和改良现有品种的一项工作。 良种繁育:是指保持新品种和改善恢复生产上应用品种的优良种性,繁殖推广优良种 子的一项工作。 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学:就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0.1.2 任务 研究育种规律,创造优良品种,生产又多又好的种子,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标准 化,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0.1.3 方法 利用现有的 引种 驯化 系统育种 人工创造的 品种间杂交 远缘杂交 理化因素诱变 杂种优势利用 体细胞杂交 基因工程 高光效育种 染色体工程 0.1.4 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 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 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作物 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作物生产科学的两个不可偏缺的主科
§0.2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良种包括优良品种和优良种子两种含义 0.2.1品种的概念与品种的合理利用 品种的概念:品种是某一栽培作用适应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群体。这个群体 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且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栽培 条件下,能够表现出品种所特有的优良性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①品种是人类劳 动的产物:②品种是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价值的生产资料:③品种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④品种的利用有时间性。 作物品种( Cultivar)是人工进化的、人工选择的,即育种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 产资料。作物品种也有其在植物分类学的地位,属于一定的种及亚种,但不同于分类学上的 变种。变种( Variety)是自然选择、自然进化的产物,一般不具上述特性和作用。 每个作物品种都有其所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 用,所以优良品种一般都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随着耕作栽培条件及其他生态条件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要求也会提高,所以必须不断地选育新品种以更替 原有的品种。 作物品种除了纯系品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型,如多系品种、异交群体品种、综合品种 无性系品种等,所有类型的品种都应具有上述的基本性能和作用。 0.2.2品种的分类: ①农家品种 ②改良品种 0.2.3优良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①适应性强,表现丰产性 ②抗逆性强,表现稳产 ③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 ④栽培管理容易,成本低 0.2.4品种的合理利用: ①使良种良法在适应地推广种植 ②在适应地区还应因地制宜 ③要注意品种搭配;
§0.2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良种包括优良品种和优良种子两种含义 0.2.1 品种的概念与品种的合理利用。 品种的概念:品种是某一栽培作用适应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群体。这个群体 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且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栽培 条件下,能够表现出品种所特有的优良性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①品种是人类劳 动的产物;②品种是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价值的生产资料;③品种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④品种的利用有时间性。 作物品种( Cultivar )是人工进化的、人工选择的,即育种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 产资料。作物品种也有其在植物分类学的地位,属于一定的种及亚种,但不同于分类学上的 变种。变种( Variety)是自然选择、自然进化的产物,一般不具上述特性和作用。 每个作物品种都有其所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 用,所以优良品种一般都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随着耕作栽培条件及其他生态条件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要求也会提高,所以必须不断地选育新品种以更替 原有的品种。 作物品种除了纯系品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型,如多系品种、异交群体品种、综合品种、 无性系品种等,所有类型的品种都应具有上述的基本性能和作用。 0.2.2 品种的分类: ①农家品种; ②改良品种。 0.2.3 优良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①适应性强,表现丰产性; ②抗逆性强,表现稳产; ③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 ④栽培管理容易,成本低。 0.2.4 品种的合理利用: ①使良种良法在适应地推广种植; ②在适应地区还应因地制宜; ③要注意品种搭配;
④要注意防杂保纯。 0.2.5品种的特征特性 (1)特征:植物体各部分或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上的症状叫特征。 (2)特性:植物体在生理生物化学和加工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叫特性。 特征特性总称为性状。性状从遗传角度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从栽培角度分为 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 §0.3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0.3.1提高产量:从1950—1984我国小麦、玉米、稻的平均单产分别增长170% (252—680)。337%(85.6-37.4);202%(164-483)161%(158-412)。 0.3.2改进产品品质:如从建国初1963年。纤维长由21m上升为27m以上,个别 达30mm 0.3.3增强抗逆性,保持稳产。 0.3.4扩大栽培区域。 0.3.5适应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0.3.6利于复种面积 §0.4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0.4.1我国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工作的重要成就。 0.4.1.1广泛开展了品种资源的征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工作。 0.4.1.2我国矮化育利成绩突出:小麦从120-100cm下为70—90cm:玉米从2-2.3m 下为1.2-1.5m;由2.5m下为1.2-1.6m;水稻从125-130下为85-95cm 0.4.1.3水稻杂种优势利于居于领先地位。 0.4.1.4远缘杂交育成了生产上有用的物种 0.4.1.5良种繁育的成就。 复习思考题 1、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任务是那些?两者的关系如何 2、什么叫品种?试说明优良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3、品种应怎样合理利用。 4、简述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④要注意防杂保纯。 0.2.5 品种的特征特性 (1)特征:植物体各部分或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上的症状叫特征。 (2)特性:植物体在生理生物化学和加工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叫特性。 特征特性总称为性状。性状从遗传角度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从栽培角度分为; 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 §0.3 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0.3.1 提高产量:从 1950—1984 我国小麦、玉米、稻的平均单产分别增长 170% (252—680)。337%(85.6—37.4);202%(164—483)161%(158—412)。 0.3.2 改进产品品质:如从建国初 1963 年。 纤维长由 21mm 上升为 27mm 以上,个别 达 30mm。 0.3.3 增强抗逆性,保持稳产。 0.3.4 扩大栽培区域。 0.3.5 适应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0.3.6 利于复种面积。 §0.4 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0.4.1 我国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工作的重要成就。 0.4.1.1 广泛开展了品种资源的征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工作。 0.4.1.2 我国矮化育利成绩突出;小麦从 120—100cm 下为 70—90cm;玉米从 2—2.3m 下为 1.2—1.5m;由 2.5m 下为 1.2—1.6m;水稻从 125—130 下为 85—95cm. 0.4.1.3 水稻杂种优势利于居于领先地位。 0.4.1.4 远缘杂交育成了生产上有用的物种。 0.4.1.5 良种繁育的成就。 复习思考题 1、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任务是那些?两者的关系如何? 2、什么叫品种?试说明优良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3、品种应怎样合理利用。 4、简述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育种目标 §1.1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1.1.1育种目标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1.1.1含义: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经济条件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欲选育种的具体要求 1.1.1.2重要性: 1.1.2现代化农业对育种目标的要求 1.1.2.1高产 高产是优良品种最基本的条件,高产品种应具有下列性状 1.合理株型:它是高产品种的基础。其具体表现在:(1)矮杆;(2)叶片配制合理,有 良好的株叶形态结构:(3)不同作物具有不同合理株型。如对禾本科作物的要求是:矮杆 或半矮杆,株型紧凑,茎叶智力,基层叶片下披,中层叶片稍短,上层叶片要挺,茎叶尖角 小,叶色深绿,叶片分布均匀,透光良好等… 2.高光效率:合理株型是高产品种的形态特征:高光效率是高产的品种的生理特性。从 高光效育种角度。可将决定产量的几个要素归纳为一个公式。 即:产量=[(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时间)一呼吸消耗]×经济系数 从式中看出:一个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低的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持时间 长,叶面积适当及经济系数高等特点 根据光合效率、C4作物的日合成能力为54g/m2。C3作物的日合成能力为30g/m2。椐 此计算,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应该达到4000斤。而目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是很低的 般只能利用照射光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全年辐射线的1—2%。甚至有的不到1%,椐计算,在 现有基础上,如果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在提高1%的话。每亩的总产量可增加750公斤左右。 3、产量因素:不同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禾本科作物一般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 粒重构成。故理论产量为 理论产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 在现在的育种工作中,高产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因具体条件的不同其测重点不尽相同。 例如;有
§1 育种目标 §1.1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1.1.1 育种目标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1.1.1 含义: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经济条件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欲选育种的具体要求。 1.1.1.2 重要性: 1.1.2 现代化农业对育种目标的要求 1.1.2.1 高产 高产是优良品种最基本的条件,高产品种应具有下列性状: 1.合理株型:它是高产品种的基础。其具体表现在:(1)矮杆;(2)叶片配制合理,有 良好的株叶形态结构;(3)不同作物具有不同合理株型。如 对禾本科作物的要求是:矮杆 或半矮杆,株型紧凑,茎叶智力,基层叶片下披,中层叶片稍短,上层叶片要挺,茎叶尖角 小,叶色深绿,叶片分布均匀,透光良好等…… 。 2.高光效率:合理株型是高产品种的形态特征;高光效率是高产的品种的生理特性。从 高光效育种角度。可将决定产量的几个要素归纳为一个公式。 即:产量=[(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呼吸消耗]×经济系数。 从式中看出:一个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低的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持时间 长,叶面积适当及经济系数高等特点。 根据光合效率、C4 作物的日合成能力为 54g/m2。 C3 作物的日合成能力为 30g/m2。椐 此计算,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应该达到 4000 斤。而目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一 般只能利用照射光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全年辐射线的 1—2%。甚至有的不到 1%,椐计算,在 现有基础上,如果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在提高 1%的话。每亩的总产量可增加 750 公斤左右。 3、产量因素;不同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禾本科作物一般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 粒重构成。故理论产量为; 理论产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 在现在的育种工作中,高产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因具体条件的不同其测重点不尽相同。 例如;有
(1)多穗型品种;如蚰包麦。亩穗数56万×穗粒数24.1×千粒重38.3=500kg。 (2)大穗型品种;毛颖阿夫亩穗数30万×穗粒数40.1×千粒重4.2=500kg. (3)中间型品种;宁麦3号:亩穗数37.5×穗粒数41.1×千粒重35.6=500kg 1.1.2.2稳产 1、抗病虫性。 2、抗旱耐瘠性。 3、抗寒性。 4、抗倒状性等。 1.1.2.3早熟 1、早熟可避免和减轻某些自然灾害 2、早熟有助于提高复种指数 3、对早熟的要求应适当 1.1.2.4优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对产品的品质性状也提出更高要求 1.1.2.5适应机械化作业 就是适应用机械进行田间管理和收获.这类品种一般要求矮杆,高矮一致,生长整齐 株型紧凑,抗倒状,成熟一致。不易落粒等 §1.2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1.2.1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2.2根据当地的自然栽培条件,解决主要矛盾。 1.2.3育种目标要落实在具体性状上 1.2.4要满足当前的需要,预见今后生产发展的要求 1.2.5育种目标还应考虑品种的搭配。 §1.3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1.3.1产量性状 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就是一般所指的产量。产量的提高直接决定于构成产量因素 的协调增长。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粒重,……单位面积产量 基本上是这些构成因素的乘积。各构成因素之间往往相互制约,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难以 同步提高,而应根据地区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水平以及作物相应的发育特性,提出不同的
(1)多穗型品种;如蚰包麦。亩穗数 56 万×穗粒数 24.1×千粒重 38.3=500kg。 (2)大穗型品种;毛颖阿夫 亩穗数 30 万×穗粒数 40.1×千粒重 44.2=500kg. (3)中间型品种;宁麦 3 号;亩穗数 37.5×穗粒数 41.1×千粒重 35.6=500kg. 1.1.2.2 稳产 1、抗病虫性。 2、抗旱耐瘠性。 3、抗寒性。 4、抗倒状性等。 1.1.2.3 早熟 1、早熟可避免和减轻某些自然灾害; 2、早熟有助于提高复种指数; 3、对早熟的要求应适当。 1.1.2.4 优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对产品的品质性状也提出更高要求。 1.1.2.5 适应机械化作业 就是适应用机械进行田间管理和收获.这类品种一般要求矮杆,高矮一致,生长整齐, 株型紧凑,抗倒状,成熟一致。不易落粒等。 §1.2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1.2.1 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2.2 根据当地的自然栽培条件,解决主要矛盾。 1.2.3 育种目标要落实在具体性状上。 1.2.4 要满足当前的需要,预见今后生产发展的要求。 1.2.5 育种目标还应考虑品种的搭配。 §1.3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1.3.1 产量性状 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就是一般所指的产量。产量的提高直接决定于构成产量因素 的协调增长。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粒重,……;单位面积产量 基本上是这些构成因素的乘积。各构成因素之间往往相互制约,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难以 同步提高,而应根据地区自然条件、 耕作栽培水平以及作物相应的发育特性,提出不同的